莆田历史地理吧 关注:210贴子:228
  • 3回复贴,共1

南湖三先生本是唐朝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3-13 20:54回复
    唐德宗元年(780年),郑昭公第十六世裔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相继由永泰迁徙兴化(今莆田),隐居南湖山十二丘祖坟郑膺墓侧,构湖山书堂授学,莆人彰其德,尊称“南湖郑氏三先生”。后人尊露、庄、淑三人为“入莆始祖”、“南湖衍派”一世祖。唐贞元十六年(800年),郑露公开族于莆田西峰尾,郑庄公开族于兴化浮阳(今象溪乡),郑淑公开族于仙游巩桥,子孙繁衍播迁于省内外各地。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3-13 21:15
    回复
      唐德宗元年(780年),郑昭公第十六世裔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相继由永泰迁徙兴化(今莆田),隐居南湖山十二丘祖坟郑膺墓侧,构湖山书堂授学,莆人彰其德,尊称“南湖郑氏三先生”。后人尊露、庄、淑三人为“入莆始祖”、“南湖衍派”一世祖。唐贞元十六年(800年),郑露公开族于莆田西峰尾,郑庄公开族于兴化浮阳(今象溪乡),郑淑公开族于仙游巩桥,子孙繁衍播迁于省内外各地。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03-13 21:17
      回复
        重建南山灵岩广化禅寺记
        南岀兴化城门五里,有山,名凤凰,为事佛之区,殿宇插霄,居然名胜;余行天下,见如此者,盖亦有数矣。
        《旧志》载:“是刹,创自隋(581-618)·唐(618-907),地为南湖郑氏所舍。”其兴造沿起,前人记之甚详,不待更为叙述;独是年久蠧深,日就倾废。一日,余导从过,指其所,叹曰:“是殿不修且坏,愧余无力,不得如前人发大愿成高構,然安忍见其风雨飘颻,浸淋宝像,苟为日久,势必不复有广化禅寺矣”。因默自忖度:“天下事患不为耳,为之未有不可成者”。於是鸠工庀材,计日程事,捐积岁俸,资以给之;不足,则募之诚心诸君子以继之。经始於康熙壬申年(1692)仲冬,讫工於乙亥年(1695)腊月;殿宇以及廊庑,俨然仿佛於前观矣。
        佛殿既成,更为庄饰宝像,又思:广化大寺之外,其旁尚有小南山、法海二小刹,僧众前此分别门户,产地斋粮,不相统摄。今特示以佛家矩度,令其大众,早晚俱至大殿功课,二时合席;现在所有田业,尽归常住,一依丛林规矩。且欲更延道德大师,敷演教法,威仪齐整,器钵无声;庶禅门重振,共守清规,所谓“三代礼乐”,其在是矣。
        或谓余曰:“由来创建佛宇,福等无量;今日之举,宜膺崇报。”余曰:“余之为是,盖出於一时目触,有不忍舍去之心,非有私求祷也。今幸而竭余愿,回仑奂之观,俾自兹以往,永永祝圣人寿;为莆人祈,旹若之休,增山川之胜,亦不可谓无益於时矣。”遂记其事於石。
        康熙丙子年(1696)冬·十一月·谷旦
        镇守福建兴泉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加一级·陇西·王万祥 撰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3-15 2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