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顽主吧吧 关注:30,475贴子:481,787

血色浪漫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都看过的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特爱看青春有关的日子...比较喜欢台词..比较岔..比较逗.
 血色浪漫也爱看...但不如春情逗.岔..

但看完俩部片子....(其实早看完了..).呵呵.. 还是血色浪漫啊.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总结了一点.. 
 成天一个个琢磨兄弟的女朋友..砍天砍地的...这算什么真兄弟..
我看他们够乱的..剧情也比较乱..

 血色浪漫..讲的是真情意..真男人...里边的对白..深入人心啊....是部成人向的片子....

没的干了发个帖..支持一下..


1楼2008-08-03 02:27回复
    我也看过,俩片子都不错,各有各的优点


    IP属地:北京2楼2008-08-03 10:15
    回复
      我觉得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要比 血色浪漫好的多~~ 
       血色浪漫里内知青哪是知青啊? 完全就是去哪边玩去了~`根本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看了那么多位前辈的回忆,更加肯定了~~那个片子有的地方太假~~ 在说 刘烨是东北的吧? 不是北京人就别在北京演戏~ 他(你)演不出北京爷们内劲儿!~ 回答完毕!~


      IP属地:北京3楼2008-08-03 13:48
      回复
        青春一般人看不懂 有真正的意思 至于调侃确实有意思 我个人不喜欢血色 我不爱看那些干部子弟的优越


        4楼2008-08-03 13:59
        回复
          看电视剧不如看书,血色浪漫拍的不怎么样,还是看书有感


          5楼2008-08-03 16:36
          回复
            我喜欢青


            6楼2008-08-05 00:17
            回复
              都是胡编乱造。加入了太多作者和导演个人 的意念。把那个年代中一小部分 无限的放大了。以点带面不值一晒


              7楼2008-08-05 10:42
              回复
                都很不错!有内容!反映的情况比较真实!


                8楼2008-08-05 12:17
                回复
                  都是喜欢看他们“小时候”那段,长大了就不好看了,血色浪漫还好点,但是青春好像在北京那段我比较喜欢,就是老说“XXXXX美好的童年是在是让我受不了了”有点像唐僧


                  IP属地:北京9楼2008-08-05 15:10
                  回复
                    都不错。
                    两种风格
                    反映的也是那时候的两种概念


                    10楼2008-08-05 17:31
                    回复
                      • 221.220.63.*
                      终于看完了当时推出时被称为“血色浪漫第二部”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前一阵子已经在一篇博文的第三段写过了“血色浪漫”PK“青春有关”,然而当看完全部“青春有关”的时候,还是按捺不住写一篇完整的博文来感怀它。很幸运自己看到不是删减版32集,而是完整的52集,因为对于这样的故事,完整十分重要。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媒体都把它写成“血色浪漫第二部”,也许想借助“血色浪漫”的成功让它在市场上被别人来关注,甚至于现在市场上还看到了血色浪漫第三部。然而对我而言这却是画蛇添足的做法,因为一部金子一般的作品是不需要借助以前作品而推广自己的,而一部沙子一般的平庸之作再如何炒作都跳不出庸俗的窠臼。更何况血色浪漫本身就是部平庸之作,无法与“青春”相提并论。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得到广泛好评,第二第三部水平就明显逊色。所以一开始打着第二部的旗号是注定不可能吸引我的,只是一次偶然在网上看到“青春有关”的剧情介绍让我对这部片子的内容产生了好感,于是乎就开始看了。 
                       
                       说实话用一种平庸的商业化的眼光去看这一部戏,一定能举出无数的贬义词。例如,情节过于拖沓,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硬是弄成了52集,一个简单的场景往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台词粗口过多,有教唆未成年人的倾向;男男女女关系过于混乱复杂,擅长这一点的琼瑶阿姨也没有功力写出这么复杂的男女关系,今天恋了明天掰了,过几天又一个组合又悄然出现;还有那个反反复复出现了几百遍的台词“从小偷幼儿园里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行人吐痰玩,美好的童年”也显得过于普通,注定不会成为像冯小刚电影里“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样的句子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语言新潮流。但是很不可理解,就是这样一部我能说出这么多贬义词的片子却让我整整26天天天聚精会神待在电视前一如既往地看,欲罢不能,如果中途接个电话还要暂停甚至倒回去看。就像卓越的扮演者文章在接受采访时候说的那样“这部戏剧就是一根螺丝钉,要不你别碰、碰了就让你沉浸在里面”。对于我这个举动,我自己也觉得不可理解。 
                       
                       我不得不承认,这部戏的编剧导演叶京,正如高洋扮演者果静林所说是个疯子,我还要再加一个定语“一个嚣张的疯子”。现在大部分的导演无论是真艺术还是假艺术,拍什么片子都要冠以艺术之名。滕文骥的血色浪漫算是近年的一部佳作,它对岁月生活的写实还要经历艺术抽象,比如添上些很唯美的颜色和动听的音乐,让人体会什么样的浪漫是血红色的,情节的流畅也是出于了艺术化节奏律动的考虑。我一如既往欣赏的胡玫导演力排众议让李旭丹在一群形似而神不似黛玉其他选手中胜出,也不得不用“艺术”这两个字来横扫流言与非议。懂得艺术的导演尚且如此,那些高高举着艺术的旗帜哄骗老外冲击奥斯卡的张艺谋陈凯歌之类更要牢牢握住这个看似让他们无往不胜的王牌,因为他们心里十分清楚他们自己近年的电影除了唯美的音乐和质感的画面以外只是些空空如也的躯壳而已。而叶京则不然,完全颠覆了所有导演所坚持的理解,抛弃了他们握牢不放的制胜法宝“艺术”这两个字,就让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最真实最不经过提炼加工的天然人性血淋淋赤裸裸展现在人们面前。看似是粗俗不堪的言语,却也给人带来真切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成分;看似是庸俗不已比琼瑶式恋爱还要混乱不堪的多角恋爱加上为传统道德所不齿的男男女女复杂关系,欣赏的时候却觉得是如此的坦荡真实;稍作所谓的艺术加工,也许40集就能结束,而现在整整52集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一句用了上百遍让观众耳朵生茧的台词,却最贴切地贯穿着整部片子的朗朗乾坤。叶京导演胆敢突破这一个枷锁,为了真实而彻底放弃艺术,用最“俗”的东西去换取一种更升华的境界,我只能说叶京,你真牛,而且牛得十分嚣张,是一个嚣张的疯子。尽管我理解你的孤独,但是伟大的作品一定都是孤独的! 
                       说是为了真实放弃了艺术,但是叶京却给了其他所有导演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部充斥着真实的片子,艺术却不舍得抛弃它,一种升华了的艺术却在这部片子里面无所不在,这也是叶京一开始欲擒故纵抛弃艺术却又峰回路转出奇制胜的王牌。这部片子的唯一主题就是青春,所有的人都在青春的懵懂之中去体味自以为是与狼狈不堪,直到青春的转瞬即逝,这个过程,本来就让艺术无处不在。篇中的人物,有的是戏分多而成为头号主角例如果静林饰演的高洋,有的是知名演员的身份成为了领衔主演的人物例如佟大为饰演的方言,然而整部片子的灵魂人物不是别人,却是演员表里面只能排在第七第八的卓越。他是个很真实的人物,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十分喜欢他的单纯和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正是他,是整部片子作为青春艺术抽象表现出的实体,他为青春而生,为青春而去。他的存在成了剧中每一个人是否拥有青春的标志,他的离去也标志着所有人的青春就这样转瞬逝去了,只是剩下的人用了不一样的时间去明白青春究竟在何时离去了,在何时生活开始不可避免走向庸俗。他对白姗的爱是真实也是艺术;他被夏红所爱和对高晋的兄弟情同样也是;他铤而走险以不凡身手一人横扫几十人也不在话下,这连观众都开始觉得不真实了,看来艺术在那个时候跟观众开了一个捉迷藏的玩笑,似乎是躲在一边逗着观众说“我就在这里”;他最后高歌英雄口号倒在血泊里,在同伴的注视下死去,走得很平静很安详,因为青春一直都陪伴着他。与此同时作为剧中最青春的角色,他这样英勇的死去一定让大部分的女观众都肝肠寸断,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正如高晋的经典台词“玩的就是心跳”。就举这样一个例子,就能处处发现往往被看似抛弃掉了的艺术,在真实之中将无所不在。 
                       
                       文章已经写得够长了。原本还打算写写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审视自己的青春对自己青春的理解,但是还是把这些留给自己吧。因为只要拥有,就永远都能在任何时刻去品味。用一句经典台词结束: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


                      11楼2008-08-05 17:47
                      回复
                        "所有的人都在青春的懵懂之中去体味自以为是与狼狈不堪,直到青春的转瞬即逝"

                        喜欢这句话 
                        总结的精


                        12楼2008-08-05 18:10
                        回复
                          随便说点

                          茄子

                          《与》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所云的,尽管在结尾卓越墓前的情节起到了某种“升华”的作用,但是,却是一种消解之后的回归,这不能不说是被削弱后的力量,这种力量能通向何处?达到哪一层?都是模糊不清的。通过作品以及叶京的一些访谈,可以感到,在他身上有种“反崇高”的色调,但“崇低”得并不彻底,这种夹缝中的徘徊使他以及他的作品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残次品,而所谓“青春”在我看来叶京是不相信的,或者说“不信任”更为准确,不相信与不以相信的态度去托付这两种状态都是叶京迷茫的根源。虽然我可以通过一些东西感到在他心里对纯真、善良与美德存在着渴望与向往,但是他却无法将这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以正面形象体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全剧的理想化身“卓越”最终死去一样,“英雄最终就是要死的”这种烈士观念禁锢着叶京的心灵,使他不得不堕入了隐秘的虚无中。叶京并不怀念那个时代,他所谓的与时代为敌,与人民为敌正是他仇视自己的最好证明,因为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民的一员,所以他要仇视时代与人民,首先就要审判自己,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叶京,不停的抱怨,诉苦,这有些像7,80年代流行的“伤痕文学”,朱大可评价伤痕文学为“哭哭啼啼、抱怨、发泄、撒娇、并寻找能够倚靠的母(父)爱。”并且判断了这种文学最终造就了一批“官方作家”。而对于叶京来说,他的身份是可疑的,非官非民的身份使他更加迷茫的打量着世界,并尽情展露出一种进而不得,退而不得的精神状态。他的痛苦来自对自身的不确定性,也许,他私下里会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失去了做人资格”的人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剧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被封锁在了这种逼仄的心灵中,所以他们的善终,要靠一个“死亡者”(卓越)来实现,他们的价值,也要在对这种“死亡意识”的消解得到证明,佐证便是,卓越是主动慷慨赴死的,没人逼他。


                          而《血》剧,也存在着一种失语,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失语,一群人的灵魂集合到一个人身上,却不能调和每个个体间的差异,所以钟跃民最终成了无所不能的“天才”,他是一个人依靠一群人成就了自己,高洋、方言等人却是靠卓越一个人的死成就了一群人的灵魂救赎。另外,我想说,《血》剧是有力量的,尤其是陕北的黄土高坡上的一些情节与对话,洋溢着一种“痛苦的诗意”,尽管从表面容易被人误解为“享福”,“不现实”,尽管原著小说本身就是一部通俗小说,根本谈不到什么现实主义,但秦岭唱起《满天的花满天的云》时,钟跃民哭了,我也哭了,是的,黄土地上怎么看得出玫瑰呢?

                          黄土地与玫瑰的毫无关联恰似《与》和《血》之间的毫无关联,他们所共有的,从未出现过。


                          13楼2008-08-05 18:51
                          回复
                            随便说点

                            茄子

                            《与》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所云的,尽管在结尾卓越墓前的情节起到了某种“升华”的作用,但是,却是一种消解之后的回归,这不能不说是被削弱后的力量,这种力量能通向何处?达到哪一层?都是模糊不清的。通过作品以及叶京的一些访谈,可以感到,在他身上有种“FAN崇GAO”的色调,但“崇低”得并不彻底,这种夹缝中的徘徊使他以及他的作品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残次品,而所谓“青春”在我看来叶京是不相信的,或者说“不信任”更为准确,不相信与不以相信的态度去托付这两种状态都是叶京迷茫的根源。虽然我可以通过一些东西感到在他心里对纯真、善良与美德存在着渴望与向往,但是他却无法将这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以正面形象体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全剧的理想化身“卓越”最终死去一样,“英雄最终就是要死的”这种烈士观念禁锢着叶京的心灵,使他不得不堕入了隐秘的虚无中。叶京并不怀念那个时代,他所谓的与时代为敌,与人民为敌正是他仇视自己的最好证明,因为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民的一员,所以他要仇视时代与人民,首先就要审判自己,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叶京,不停的抱怨,诉苦,这有些像7,80年代流行的“伤痕文学”,朱大可评价伤痕文学为“哭哭啼啼、抱怨、发泄、撒娇、并寻找能够倚靠的母(父)爱。”并且判断了这种文学最终造就了一批“官方作家”。而对于叶京来说,他的身份是可疑的,非官非民的身份使他更加迷茫的打量着世界,并尽情展露出一种进而不得,退而不得的精神状态。他的痛苦来自对自身的不确定性,也许,他私下里会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失去了做人资格”的人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剧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被封锁在了这种逼仄的心灵中,所以他们的善终,要靠一个“死亡者”(卓越)来实现,他们的价值,也要在对这种“死亡意识”的消解得到证明,佐证便是,卓越是主动慷慨赴死的,没人逼他。


                            而《血》剧,也存在着一种失语,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失语,一群人的灵魂集合到一个人身上,却不能调和每个个体间的差异,所以钟跃民最终成了无所不能的“天才”,他是一个人依靠一群人成就了自己,高洋、方言等人却是靠卓越一个人的死成就了一群人的灵魂救赎。另外,我想说,《血》剧是有力量的,尤其是陕北的黄土高坡上的一些情节与对话,洋溢着一种“痛苦的诗意”,尽管从表面容易被人误解为“享福”,“不现实”,尽管原著小说本身就是一部通俗小说,根本谈不到什么现实主义,但秦岭唱起《满天的花满天的云》时,钟跃民哭了,我也哭了,是的,黄土地上怎么看得出玫瑰呢?

                            黄土地与玫瑰的毫无关联恰似《与》和《血》之间的毫无关联,他们所共有的,从未出现过。


                            14楼2008-08-05 18:58
                            回复
                              我佩服高阳 更加尊重冯裤子…


                              16楼2008-08-06 0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