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凌一飛 筒子应该是读懂了,不过还是一并写一下比较好。
以《二十史朔闰表》第44页为例
第一原则,纵为年份,横为月份。
第一行与第二行,是干支纪年与年号纪年的对应,如魏文帝黄初二年为辛丑年,黄初三年为壬寅年。
第二行的两个红圈,之所以黄初从二年起纪年,而太和从元年起纪年,是因为黄初元年是建安二十五年年中改元,而太和是黄初七年的次年元月一日改元,所以黄初元年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不记,从二年开始。
右起第一列是月份,正——十二代表常规的十二个月份,每个年份下与该月对应的干支代表该月一日,如黄初二年正月一日是壬申日,壬申左边的汉字和数字对应今所行公历下的月份和日期,如此处是2月10日。
右起第一列最后一个行是闰月,闰年则标记闰月,无则空。如黄初三年是闰月,六癸亥表示当年闰月是闰六月,六月一日是癸亥日。旁边的汉字和数字同上。
还有就是关于三正的问题。
所谓三正可能跟当时正朔传承的思想有关系,这方面不需要详究,只需要知道每个王朝定历可选取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乃至秦制(建亥),意思就是选择正月的起始月份。
古代十二月既有跟十二地支对应,又有跟十二律对应之法,跟十二地支对应的话,每个月按顺序依次是
子、丑、寅(今阴历正月)、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后来王朝多用夏正,所以到今天流传下来的我们的阴历,就是以寅月为正月的。
往前倒推,丑月即阴历十二月,子月即阴历十一月,亥月即阴历十月。
建寅就是选取寅月为正月,同理建丑是以丑月为正月,建子是以子月为正月,建亥是以亥月为正月。(换言之,建寅、建丑、建子、建亥并不是月份,而是定历方式。)可见古代王朝以何月份为正月和今天的阴历不一定一致,得看选的是什么正。但是换算关系可以很容易推断出来。
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为了不造成月份缺失或多余(一旦改定三正,这是一定会发生的),所以无论古代王朝推行的是三正或秦制中的哪种,【一律以夏正纪月】。
因此景初元年改行殷正,陈垣在下面的注解处标明,但上面仍以夏正书写。按照殷正与夏正的换算关系,殷正二月对应夏正一月(寅月),所以对于不行夏正的王朝,查历法时务必注意。包括《两千年中西历速查工具》,是根据陈垣《表》制作的,也是同样的统一使用夏正。【务必注意】。
以《二十史朔闰表》第44页为例
第一原则,纵为年份,横为月份。
第一行与第二行,是干支纪年与年号纪年的对应,如魏文帝黄初二年为辛丑年,黄初三年为壬寅年。
第二行的两个红圈,之所以黄初从二年起纪年,而太和从元年起纪年,是因为黄初元年是建安二十五年年中改元,而太和是黄初七年的次年元月一日改元,所以黄初元年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不记,从二年开始。
右起第一列是月份,正——十二代表常规的十二个月份,每个年份下与该月对应的干支代表该月一日,如黄初二年正月一日是壬申日,壬申左边的汉字和数字对应今所行公历下的月份和日期,如此处是2月10日。
右起第一列最后一个行是闰月,闰年则标记闰月,无则空。如黄初三年是闰月,六癸亥表示当年闰月是闰六月,六月一日是癸亥日。旁边的汉字和数字同上。
还有就是关于三正的问题。
所谓三正可能跟当时正朔传承的思想有关系,这方面不需要详究,只需要知道每个王朝定历可选取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乃至秦制(建亥),意思就是选择正月的起始月份。
古代十二月既有跟十二地支对应,又有跟十二律对应之法,跟十二地支对应的话,每个月按顺序依次是
子、丑、寅(今阴历正月)、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后来王朝多用夏正,所以到今天流传下来的我们的阴历,就是以寅月为正月的。
往前倒推,丑月即阴历十二月,子月即阴历十一月,亥月即阴历十月。
建寅就是选取寅月为正月,同理建丑是以丑月为正月,建子是以子月为正月,建亥是以亥月为正月。(换言之,建寅、建丑、建子、建亥并不是月份,而是定历方式。)可见古代王朝以何月份为正月和今天的阴历不一定一致,得看选的是什么正。但是换算关系可以很容易推断出来。
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为了不造成月份缺失或多余(一旦改定三正,这是一定会发生的),所以无论古代王朝推行的是三正或秦制中的哪种,【一律以夏正纪月】。
因此景初元年改行殷正,陈垣在下面的注解处标明,但上面仍以夏正书写。按照殷正与夏正的换算关系,殷正二月对应夏正一月(寅月),所以对于不行夏正的王朝,查历法时务必注意。包括《两千年中西历速查工具》,是根据陈垣《表》制作的,也是同样的统一使用夏正。【务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