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吧 关注:49,921贴子:645,586
  • 5回复贴,共1

青莲寺:如何鉴定一座古塔的年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亦文亦物
原创09-07 11:58
晋城国宝:青莲寺传奇之(八)舍利砖塔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0 15:00回复
    文/韩静
    青莲寺下院,至今尚存一处明朝的覆钵式砖塔;它原来是下寺的院外之物,论其文物上的价值,其实不如唐朝的慧峰大师石塔重要;但是作为晋城现存极少,甚至是唯一的覆钵式明代大型砖塔,倒也值得介绍一番。
    因此,本文以介绍这座明代砖塔为主。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0-10 15:01
    回复
      一 舍利塔
      既然称作舍利塔,自然就是埋藏佛舍利的塔。在后世,这个概念是有所拓展的,比如牙齿、指骨等都称舍利。
      其实最初含义就是释迦摩尼圆寂之后,以阿难为首的弟子们火化其色身,烧后遗留下来的五色珠子,光亮而坚硬,名为“舍利”。
      当年,舍利有很多,被崇信佛教的八个国家平分,分别在各自的地盘建塔供奉;后来,阿育王统一王朝,又把这些塔都给打开了,然后重新分成八万四千份,在印度建造了更多的塔予以供奉。
      实际上到今天为止,舍利塔在印度已经不多见;而在我国,有记载可查的舍利塔是十九处,其中就有太原晋源舍利塔;而青莲寺这座塔并不在记载中。
      既然佛舍利难得,佛经也便不再拘泥,曾说过:
      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众宝也可造作舍利,实在无力行者,到海边拾取清净的砂石,或者说药草、竹木根结亦可……
      于是,后世佛学高僧大德,法师圆寂之后的灵骨,也因为其修持多年,皆有灵性,而也可作舍利而建塔埋藏;
      青莲寺下寺舍利塔中具体埋葬的是何人灵骨,目前没有资料记载;可见,大乘佛教强调明心见性,随缘随喜,本来是不立偶像的,心诚则灵,建塔即供。
      下面来说一说这座舍利塔的规制和特点。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0 15:02
      回复
        三 此塔的过人之处
        这座塔虽然中规中矩,但是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独家价值,比如说比例。
        青莲寺舍利塔不同于以往的窣都婆砖塔,它基座座是单层须弥座,高度非常低,仅仅不到两米,是塔身高度的9%左右,直径也很小,比上部的塔身的直径要小。
        这显得此塔的基座非常窄小,似乎营造出一种高大感;另外,此塔的塔刹高达12米,已经大于塔身和塔座高度之和,这使得一般我们认为的古塔以塔身为中心的语言发生了变化,塔刹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将人们的视野成功引向了广阔的天空。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0-10 15:05
        收起回复
          四 覆钵式砖塔的演变
          看文物要由表及里,从单体建筑推演到整体风格的走势。
          塔在中国出现比较早,但那是支提式,是一种楼阁建筑的样式;而覆钵式(窣都婆式)的出现就比较晚,现存的实物中在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后山坡上遗存有唐代和尚墓塔;
          当然,这是作为墓塔而存在的,还米有演变成大型的、景观性的塔;而随着蒙元时代的统治开始,喇嘛教开始走进中原,这一时期的窣都婆成为了喇嘛教的主要建塔样式,因此得以广泛流传。
          归结来看,元明清三代各有其特色:
          元明时期,须弥座一般是两层,且明代的基座整体上高于元代;而清代则减少称为单层的须弥座;在塔身上正面增设“眼光门”,又称为“时轮金刚门”这是明代开始的做法,之前比较少见,到清代就比较普及。
          另外,元明时期多为覆莲瓣纹,到了清代则改为金刚圈;从塔身来说,元明通体较为粗壮,而清代则显得纤弱的多;从华盖来说,元明的刹身上下大小对比较为明显,清代的比例结构则不那么明显。
          从元明到清代,覆钵式(窣都婆)塔的建造产生了诸多变化,这也成为我们今天辨识古塔年份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参照指标(韩静)。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0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