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吧 关注:2,982贴子:28,186

【授权转载】全面分析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战略战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干些原作者授权。saber镇楼。

说在前面的话:
题目是楼主瞎取的,因为原文没有题目。首先推荐一篇文章,志吧置顶左下角的《对读史书一些看法》,里面介绍读史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然后引申一下,不仅是读书,看他人论文、与他人讨论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贴吧党争倾轧状况严重,也不能忘了,虚心学习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反思自己过去想法中的漏洞,远比为撕逼而撕逼有价值得多。


二楼贴原地址与目录,三楼开始是正文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1-09 13:14回复
    来源:知乎
    原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76299
    原问题: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大于曹操,却最终落败,给大家的感觉袁绍从头到尾瞎指挥,可是总觉得哪里不对,毕竟曹操也非常狼狈。那曹操表现各种好前期却被压着打,到底是袁绍凭势力霸王硬上弓取得的,还是调度有方呢?袁绍的落败又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战前袁绍的发展,和战后收拾局面,袁绍的表现又如何呢?希望看到不吹不黑的答案,一次失败不足以否定一个人,但失败必然有其原因,希望客观的评价(请给出简略的史料来证明~谢谢~)
    ——————————————————————————
    本文是赞同数最多的答案
    作者:大内义兴
    目录
    (开场白)
    一,袁绍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做的决策,完全合理正确
    二,战前,曹军已占据黄河北岸的河内郡,田丰分兵骚扰河南的谋略,未出师,即告破产
    三,袁绍在白马之战究竟是只派遣了颜良1人,还是派遣了沮授、郭图等4人?
    四,袁绍在白马之战的决策失误
    五,曹操白马之战获胜水分大,老百姓不愿跟曹操走,而延津之战曹操也不止600骑兵。
    六,沮授劝说袁绍进行持久战,对袁绍的粮食储备状况的描述产生矛盾,也就是精分。
    七,在阳武,袁绍和沮授关于持久战的分歧
    八,曹操【兵不满万】是在合战败给袁绍以后,荀彧【公以十分居一之众】是白马之战时
    九,从过去出兵记载和周边势力来看,曹操完全能够在官渡集中兵力,至少数万以上
    十,袁曹双方在官渡对峙初期【合战】时的兵力是接近的
    十一,在包含民夫的情况下,估算双方官渡兵力,袁绍约十三、四万,曹操至少五、六万
    十二,袁绍深谙孙子兵法,迫使曹操主动跑出官渡与其合战,获胜而掌控主动权。
    十三,官渡攻防战,袁绍凭借【发石车】无法摧毁的【土山】,逐渐压倒曹操
    十四,袁绍多次分兵奇袭曹操后方,但以失败告终,而许攸、张郃的建议属于失策
    十五,曹操所截烧袁绍在故市的运粮辎重队,很可能是原本属于曹操自己的粮草
    十六,曹操196年始屯田制号称大获成功,但到官渡时曹操却形成【军食乏】的强烈反差
    十七,袁绍对曹操粮道的袭击大获成功,加上河南百姓背叛,使曹操濒临【粮尽】绝境
    十八,许攸反水,给即将败亡的曹操送来一颗救命稻草
    十九,沮授劝袁绍给淳于琼运粮队增加外围护卫,多数是附会,而且效果有限
    二十,袁绍在乌巢遇袭时完全听从张郃建议,符合孙子兵法和人体生理学,遵循客观规律
    二十一,张郃以【重兵】攻曹营不克后,投降曹操,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导致袁军崩溃
    二十二,曹操官渡惨胜,士兵疲惫,又缺粮,而无法追击袁绍
    二十三,袁绍军队伤亡损失的8万人,从唯物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大部分是运兵(民夫
    二十四,官渡至袁绍死前,双方战局稳定,袁绍死后,曹操第一次进攻河北败给袁尚
    二十五,论袁绍的用人得失(一):许攸、张郃的连续反水,是袁绍御将能力不强?
    二十六,论袁绍的用人得失(二):袁绍被何进征辟前的早年事迹
    二十七,论袁绍的用人得失(三):袁绍自被何进征辟后,至官渡之战前的用人简评
    二十八,论袁绍的用人得失(四):袁绍在官渡之战期间的用人简评
    二十九,袁曹双方战略总结
    三十,后记
    (引用史料)
    注:第二十条作者表示是全篇高潮,所以用红色标注一下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7-01-09 13:28
    收起回复
      作者:大内义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76299/answer/1129296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本文就在官渡之战时,普通人对袁绍常见的几个决策误解来进行分析。凡是认为袁绍对于正确建议都选择不从的人,只能说是军盲+半史盲了。通过科学的事物客观规律,以及全面的史料进行分析,得出袁绍在官渡之战虽然有决策失误,但大部分决策都是合理正确的
      袁绍一生大小20余战,除官渡外全胜。其中击溃号称百万的黑山军,消灭早年一度分封兖、青、冀三州的最强实力公孙瓒,屡次助曹操击败陶谦、袁术、吕布。袁绍在官渡前的战绩更是全胜,可谓所向无敌。唯与曹操在官渡交战,即将获胜之际,遭叛徒许攸出卖而惜败,其战绩和军事才能在汉末属于一流水准。
      而现代人普遍认知的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决策犯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陈寿通过选择性地截取史料,或者隐瞒史料而进行抹黑而已,陈寿甚至在三国志袁绍传里连重要的界桥之战都不记载,可见其抹黑程度。毕竟曹操是魏书正统,而袁绍属于曹操的对手,陈寿使用一些小伎俩来抹黑袁绍也无可厚非。
      分析的时间范围从200年1月开始,到官渡之战结束。只分析官渡之战,及其附近的战局,并不分析周边势力的状态。
      开场白:所有坏建议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人们在发现它们是坏建议之前,它们看起来都像是好建议
      谋略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建立在谋士能够把对手的应对方式,或者应变方法,几乎全部都算计到的基础之上。而田丰的谋略建议要是能够成功,却都是建立在田丰把曹操集团想当然地当成傻瓜,曹操不会留有后手,或者不会见招拆招之上。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7-01-09 13:31
      回复

        一,袁绍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做的决策,完全合理正确。
        200年1月发生的最显眼的事莫过于曹操东征刘备的时候,普遍认为袁绍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趁机出兵的事(注1)。我只能说这些普遍的认知不仅是错误,而且是愚蠢的。凡是领导人做出决策都要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来考虑问题。
        首先在客观上,曹操在东征刘备之前,已经做了两手准备,先是派于禁率领2000人把守住袁绍奇袭官渡许昌的必经之路,黄河渡口延津(注2);其次曹操东征时,又分留了许多将领把守官渡(注3)。也就是说在客观上,曹操在东征刘备时,已经布置了两道防线,压根就没有给袁绍进行奇袭的可乘之机
        此外,曹操在东征前的正月壬午遭遇董承等人的暗杀,曹操随即诛杀董承等人(注4),然后才开始东征。壬午就是1月10日,也就是说曹操只能在1月10日之后,才开始东征,由于刘备只带领数十骑侦查,在半路上撞上曹操军队,导致刘备不战而走,丢了下邳(注5),因此曹操行动迅速,当月底就回来了,来回差不多20天左右。
        由此可见,曹操不仅布置了两道防线,还只给了袁绍20天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奇袭。那么袁绍作为领导人在主观上考虑问题就要深思熟虑了,比如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1,袁绍如何判定刘备叛变的真实性。
        2,袁绍军队的主力能否做到得到曹操东征的消息的次日就从邺城出发。
        3,袁绍军队要渡过黄河是否能够征集到足够的船只。
        4,袁绍军队沿途通过曹操的地盘是否能够获得补给。
        5,从邺城到官渡差不多有180公里,袁绍军队多长时间能够到达。
        6,刘备能够抵抗曹操多久?
        这些问题,你田丰可以不用考虑,反正就一张嘴,袁绍可是要全盘考虑的,袁绍可没有手机,电话,微信来接受情报;也没有高铁,运输机来把士兵输送到前线。
        以下是吕思勉的三国史话的观点,仅供参考:

        要知道只有20天左右的时间里,而古代方圆千里内,一般集结兵力就要10天左右(注6)。而从邺城到延津,光直线距离至少就有120公里(约合300汉里),以孙子兵法中能够保持军队齐整的日行50里速度计算也要六天(注7),何况还要渡过黄河,可见时间十分紧张。
        袁绍依然做出了他力所能及的决策和反应,派军队迅速渡过黄河进攻延津渡口的于禁(注8),只可惜刘备当月就不战而走,丢了下邳,袁绍军队的攻势也就不了了之。当刘备逃亡投奔袁绍以后,袁绍随即在2月又派遣沮授、郭图等人,发动了白马攻势(注9)。当然,这就属于后话了。
        三国志武帝纪的【绍卒不出】,和三国志于禁传的【绍攻禁】并不矛盾,前者表示袁绍本人,后者是指袁绍军队。所谓袁绍没有听从田丰建议,仅是指袁绍没有亲自袭击曹操后方,但不代表袁绍不会派遣其他将领袭击曹操后方
        现在可以评价田丰的建议如何了,所有坏建议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人们在发现它们是坏建议之前,它们看起来都像是好建议
        看看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怎么说的: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你田丰难道不知道曹操派遣于禁【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以及【乃分留诸将屯官渡】。你田丰让袁绍出兵,居然连曹操布置了两道防线都不知道,TM看过孙子兵法【知彼知己】没有?
        田丰的这个建议不是后世附会,就是在主观上忽略了事物的客观变量。不要说先前那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就连曹操布置的延津和官渡两道防线都不清楚,完全是把曹操以及一帮谋士集体当傻瓜,然后再给袁绍喂一口毒奶,幸好袁绍经过统筹考虑,只对于禁把守的黄河渡口延津进行了试探性进攻。
        在曹操布置了两道防线,还东征刘备只花费了20天左右的时间的情况下,袁绍在曹操东征刘备时,考虑过所有的客观变量之后,其做的派遣小股部队奇袭延津进行试探的决策也基本合理正确。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7-01-09 14:02
        回复
          二,战前,曹军已占据黄河北岸的河内郡,田丰分兵骚扰河南的谋略,未出师,即告破产。
          在官渡之战前,田丰还建议袁绍分兵骚扰曹操,具体在三国志袁绍传里记载如下: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
          这是很简单的骚扰建议,但是田丰不仅对本方势力的地缘状况不清楚,而且也没有考虑任何主观和客观的变数:
          1,田丰没有计算,在河北还有曹军存在。
          2,田丰没有计算,渡过黄河分兵,需要如何抢占黄河渡口。
          3,田丰想当然认为在未来两三年里,河北年年都是风调雨顺。
          4,田丰把曹操集团当白痴,不会有任何应对能力。
          田丰最可怕的槽点在于,算不到曹操也就算了,连本方所面临的危险都没有算清、请看以下3条史料:
          三国志武帝纪: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献帝春秋: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
          原来曹操攻灭张扬余部于河内,然后和公孙瓒、张燕【阴交书命】,企图乘袁绍主力远征公孙瓒时,一起对袁绍【内相掩袭】,曹操于是从河内偷袭邺城,但被袁绍提前发现,行动失败,于是曹操退军【还军敖仓】,并以魏种担任河内太守。也就是说黄河北岸的河内郡,在曹操手上因此田丰的【乘虚迭出,以扰河南】的谋略,未出师,即告破产
          下图为曹操从黄河以北的河内偷袭邺城的路线

          拜托,田丰先生!曹操已经占领黄河北岸的河内郡,都能够偷袭邺城了。请田丰先生先解决一下已经如芒刺在背,肘腋之患的黄河北岸的河内曹军,再考虑如何在黄河南岸实施什么【分兵】【奇兵】【左右互搏】的谋略。


          而先前提到,曹操试图奇袭邺城失败后,又趁袁绍主力在太行山剿灭公孙瓒余部及张燕(注11),再次进军,甚至渡过黄河,至冀州的魏郡黎阳县。东面依附曹操的青徐臧霸则夺取了青州的齐、北海、东安三郡,但袁绍剿敌迅速,火线回师,曹操不得不从黎阳撤回,但青州三郡还是落入了的臧霸手里(注12)。
          下图可以看出袁绍的控制范围局限于黄河以北,并州大部分落入匈奴手里(深黄色),而黄河以南的青州大部分在臧霸手里(粉色)

          青州的具体局势可以看此贴
          http://tieba.baidu.com/p/4434408916
          论袁谭在青州的统治范围,和臧霸入青州遇到的对手
          从此贴可以看出,袁绍任命的青州刺史袁谭,在青州的统治范围水分颇大,除了臧霸夺取齐、北海、东安三郡以外,双方交接处还存在大量的黄巾军。
          也就是说,至此袁绍黄河以南的土地已经基本丧失,导致袁曹双方之间隔了一条黄河,造成袁绍要骚扰曹操的河南,就一定要渡过黄河。但渡黄河是要有渡口的,先前曹操东征刘备时,派遣于禁率领2000人把守黄河的延津渡口,袁绍亦派遣士兵趁机进攻于禁,但在短时间里却一筹莫展。
          而且古代黄河渡口的码头是十分狭窄的,在兖州之乱时,陈宫欲渡黄河袭击东阿,程昱只派遣了少量骑兵就把黄河渡口仓亭津给堵住了,导致陈宫无功而返(注13)。唐朝时,黄河最大渡口之一的会宁关渡口只能容纳50艘船(注14)。1988年时的黄河上的洛口渡口,才东西长67.5米,东西坡道各长130米(中国济南政府网)。
          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曹操只要把黄河沿岸几个狭小的渡口提前堵住,就能给本方带来大量的缓冲时间,降低袁绍奇袭部队的骚扰成功率。这也是曹操只让于禁率领2000人,就去把守延津渡口的原因。看看孙子兵法始计篇怎么说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你田丰不要老是只给自己算,请多算算曹操会有什么应变能力。田丰所谓的【简其精锐,分为奇兵】,然后趁虚【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说的好像曹操没有机动部队一样,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干脆把整个曹操集团都当傻子处理。
          偏偏官渡之战前,袁绍又有过多次分兵,但被于禁击破,甚至在黄河北岸就被击破的记载(注15)。像什么奇兵,救左救右,这是典型的不知兵的文人用语。
          最搞笑的是田丰所说的【不及二年,可坐克也】,简直把自己当先知了。可田丰未曾想到的是建安七年(202年)河北就是【邺中大饥】(16)了,而且紧接着203年继续【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17),田丰算是立了个旱灾的Flag吗?田丰的建议不知道是否考虑过事情的变量,有没有应急预案,如果没有的话,这能好建议吗?

          凡是出谋,那就必要有对手必中的理由,不是想当然地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出谋,对手就一定会中计,这只会出现在不知兵的文人脑海中。田丰对近在咫尺的黄河北岸的曹军不想办法解决,却想着在黄河南岸分兵奇袭,这只能是笑话了。因此田丰建议的成功,是建立在曹操集团是全部是傻瓜的基础上。而袁绍没有采纳田丰这个成功率不高的建议,是无可厚非的。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7-01-09 14:15
          收起回复
            三,袁绍在白马之战究竟是只派遣了颜良1人,还是派遣了沮授、郭图等4人?
            袁绍下一个决策是在白马之战的选将问题,根据三国志袁绍传,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劝谏,派遣颜良单独进攻白马县(注18),但在三国志武帝纪和后汉纪里,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
            后汉纪:二月,绍遣沮授、郭图、淳于琼、颜良等攻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
            武帝纪的记载是袁绍派遣了郭图、淳于琼、颜良3人,而后汉纪则是记载袁绍派遣了包括先前劝谏袁绍在内的沮授,以及郭图、淳于琼、颜良的4人,无论是哪种记载,颜良都排名末尾。
            从目前的记载来看,沮授很有可能也一起参与了白马之战,战前袁绍曾因郭图言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而把沮授的军队分为3部,除沮授一部外,其余两部交由郭图、淳于琼统领(注19)。在白马的4人当中,由颜良担任主攻的任务,沮授等3人为策应,沮授先前的劝谏应该为不让颜良单独承担进攻白马的任务。
            因此当荀攸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谋略以后,除颜良外,沮授、郭图、淳于琼3人便神奇地消失了。至于袁绍派遣颜良1人,还是沮授、郭图等4人的矛盾,很有可能是陈寿故意截取史料片段在三国志袁绍传里,刻意抹黑袁绍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7-01-09 14:18
            回复
              四,袁绍在白马之战的决策失误
              前文已经提到白马之战,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在三国志武帝纪里记载如下:
              三国志武帝纪: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荀攸的建议是敌我双方差距大,必须分散敌军的兵力,让曹操领兵到延津,做出要渡黄河断敌后路的样子,那袁绍一定会分兵向西应战。到时曹操可以奇袭白马,击败颜良。曹操听从以后,事态果然如荀攸所料,袁绍分兵西去应战,而曹操则奇袭白马,斩杀颜良。
              荀攸所说的【分其势乃可】,是分哪里呢?毫无疑问,分的就是袁绍在白马的军队。白马原是沮授、郭图、淳于琼、颜良4人,分完后就变成颜良1人。要是荀攸【分其势】以前,白马是颜良1人,【分其势】以后,白马还是颜良1人,那么荀攸的【分其势】的谋略作用何在?也只有沮授、郭图、淳于琼在白马的消失才能体现荀攸谋略的价值
              但问题又来了,要知道白马在黄河南岸,袁绍【引兵至黎阳】在黄河北岸,荀攸为何认定袁绍一定会分遣在黄河南岸,正围攻白马的军队呢?原因很简单,荀攸认定袁绍会分白马的军队,那是荀攸有可能知道袁绍在河北的军队尚未集结完成。
              【前文已经提到,曹操在1月10日东征刘备,当月底就回归官渡,期间袁绍曾派军队进攻于禁把守的延津。其后,沮授郭图等4人在2月就开始围攻白马,离曹操东征刘备仅相隔1个月左右,袁绍的派兵速度不可谓不迅速,但曹操援救白马却是在4月。那有可能说明,袁绍集团知道曹操回归后,奇袭机会已彻底失去,于是进攻白马的行动开始了拖沓。】
              从官渡战后曹操的缴获来看,袁绍带有大量的财物(注20),而且袁绍还曾经派遣袁谭去迎接已经生病的经学大师郑玄,未曾想到郑玄在元城县就病的无法行进,于6月病逝(注21)。这些说明了袁绍在这段时间的行动是十分拖沓的,这也意味着袁绍在河北的军队可能尚未集结完成。
              凡是出谋,那就必要有对手必中的理由,不是想当然地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出谋,对手就一定会中计,这只会出现在不知兵的文人脑海中。万一袁绍动用在河北黎阳的军队去援救,那么荀攸的谋略就只能完全破产了,但荀攸应该是算定,袁绍在河北,至少是在黎阳的军队尚未完成集结,其应对方式是只能从白马调兵,可以说荀攸的谋略属于正大光明的阳谋
              荀攸的【今兵少不敌】是指曹操现下兵力要比在白马的沮授郭图等4人要少。前文也已经分析,由颜良担任主攻的任务,沮授等3人为策应。可一旦曹操直接解白马之围,那么沮授等3人势必不会做壁上观,因此荀攸就是乘袁绍主力为完成集结的情况下,利用声东击西【分其势】,把沮授等3人引开。
              陈寿的刻意抹黑袁绍有两种可能,一是只在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中,陈寿截取袁绍在沮授、郭图、淳于琼、颜良4人当中,只给颜良下达直接进攻白马的命令,而不记载给沮授等3人下达的是什么样的命令
              二是可能曹操在延津做详攻时,袁绍命令沮授、郭图、淳于琼去回援河北,只命令颜良继续围攻白马,而沮授劝谏袁绍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陈寿截取了这段时间的史料。只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奇袭白马后,沮授、郭图、淳于琼3人就消失了,这也说明荀攸谋略的效果达到了。
              话又说回来,袁绍为何要担心曹操渡河了,还不是因为河北黎阳附近空虚,来不及从其它地方派兵援救,只能从白马调兵回援罢了。估计荀攸认为袁绍必定会动用白马兵力来援救的信心,就来自于河北黎阳尚还空虚。
              袁绍的失误就在于白马之战的前后及周边的军事行动拖沓,其河北黎阳兵力未集结完成,给了荀攸施展阳谋的机会。当然,白马之战在战略上依然没有改变双方的态势,曹操一方的胜利只是在战术上,在白马之战后,曹操依然选择继续退却。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7-01-09 14:22
              回复
                五,曹操白马之战获胜水分大,老百姓不愿跟曹操走,而延津之战曹操也不止600骑兵
                曹操虽然获得白马之战的胜利,斩了颜良。但十余年后,曹操对蒋济诉苦说,当初自己在官渡之战要【徙燕、白马民】的时候,结果【民不得走】(注22),也就是说曹操老百姓没有迁走多少,只能【遣辎重循河而西】(注23),说明不是老百姓不愿跟着曹操走,就是白马之战的胜利水分大。因此曹操只能把土地人口丢给袁绍,强行搬运一波辎重迅速撤离。
                曹操撤离时,袁绍派遣文丑、刘备追击。然后就是耳熟能详的曹操抛物诱敌,导致袁军混乱(注24),然后趁机击破袁军,斩杀文丑。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曹操能够用的兵力不止600骑兵,还有大量的步兵,荀攸传记载的便是【乃纵步骑击】(注25),说明曹操不仅有骑兵,还有步兵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一句【时骑不满六百】(注26),就把曹操的步兵给隐瞒了,说的好像曹操就带了六百骑兵一样。但陈寿只报了骑兵数量,并不代表步兵不存在其实仔细一想也能知道,曹操在撤退时运输辎重,怎么会没有步兵呢
                白马、延津2战,曹操尚未遇到袁绍主力,但对袁绍一方来说,打赢和打输,没有任何区别,其结果都是曹操转进到官渡,而袁绍完成战略目标。如果按照后世炮党战报的标准来吹曹操,就是曹操在白马延津歼敌百万,然后虎踞官渡。来看蒋济传的这一段话:
                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
                袁绍都占领燕、白马了,不是【不敢钞】,而是不用钞。但【民不得走】就大有玄机了,是老百姓不愿意走?还是老百姓没有办法走?如果是老百姓不愿意走,那么说明曹操可能不得人心,也有可能老百姓知道曹操的胜利水分大。而要是老百姓没有办法走,那曹操白马延津的胜利就绝对尴尬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7-01-09 14:27
                回复
                  六,沮授劝说袁绍进行持久战,对袁绍的粮食储备状况的描述产生矛盾,也就是精分
                  白马、延津之战,曹操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曹操依然处于弱势,只能撤回官渡。此时,沮授又劝谏袁绍要玩持久战,但劝谏理由却和几个月前的观点产生了矛盾。两条史料的记载如下:
                  裴注献帝传曰: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
                  三国志袁绍传: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
                  相隔几个月,沮授的观点却产生了互抽的矛盾。请注意,当初沮授嘴中的袁绍是【仓庾无积】,应该【务农逸人】,现在沮授又说【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这曹操的仓库岂不是要负数了?这种精分式的矛盾到底是怎么回事?
                  几个月前,沮授说的我军仓库里粮草不多了,应该种田。几个月后的现在,沮授改成曹操的粮食不如我们多,要打持久战。当然,沮授说的状况多少也有史料证明,只不过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公孙瓒的易京是在冀州境内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乃盛修营垒,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
                  后汉书郡国二:【河间国】,十一城,户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易〗故属涿。】
                  看看,易京就在冀州河间国的易县,袁绍和公孙瓒在这里连年交战,这块土地自然倒大霉了
                  后汉书公孙瓒传: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
                  英雄记:幽州岁岁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灾,民人始知采稆,以枣椹为粮,谷一石十万钱。公孙伯圭开置屯田,稍稍得自供给。
                  三国志卢毓传:统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
                  后汉书公孙瓒传: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幽、冀、青三州全部处于战区,自然破坏严重,公孙瓒甚至是汉末有记载的第一个创立【屯田】的。只不过沮授的描述变化的可真奇怪,莫非几个月的时间,袁绍种田就能卓有成效?还是沮授无视了曹操的屯田【得谷百万斛】,以及【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注27)?总结了一下,沮授改变观点有三种可能:
                  1,沮授真的是精分。
                  2,沮授在袁绍面前表演。
                  3,发生其他事件,导致沮授改变了观点。
                  第1种和第2种的情况,显然不太可能。而第3种情况中,如果袁绍是种田卓有成效,但只有几个月,时间太短,也不太可能,所以也排除。那只有另外找原因了。
                  我的猜测是,袁绍夺取了敖仓,缴获了部分粮草。先前本文第二段提及,曹操偷袭冀州,但被袁绍发现,撤离时曾经退守敖仓(注28)。当袁绍攻占阳武时,很有可能占领了敖仓,也自然夺取了敖仓的粮食,而沮授劝说时的地点也正是在阳武(注29)。
                  下面地图中,3个红圈为阳武、官渡、敖仓。

                  这或许是沮授几个月内,突然改变对袁绍粮食储备状况的描述的原因,当然这只是猜测。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7-01-09 14:34
                  回复
                    七,在阳武,袁绍和沮授关于持久战的分歧。
                    袁绍攻占阳武不久,便立马向官渡进军:
                    三国志武帝纪: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袁绍一占领阳武,关羽就回归刘备,
                    先前沮授曾经劝说袁绍应该待在阳武,与曹操进行【旷以日月】的持久战,袁绍不从,但从后续过程来看,袁绍却恰恰实行了持久战。该史料列举如下:
                    三国志袁绍传: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可以说,袁绍与曹操【相持日久】,达到【百余日】(注30),导致曹操一方【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沮授的谋略效果在实际上达到了。但为什么会记载【绍不从】呢
                    很简单,袁绍和沮授对如何打持久战的观点不同。【沮授认为待在阳武就能实施持久战,袁绍则认为必须用压迫的方式来实现持久战】。谁的观点更现实?无疑是袁绍。
                    阳武距离官渡有数十公里,沮授建议待在阳武如何实现持久战,又如何迫使曹操加速物资的消耗?只有袁绍的近距离战争状态的方式,才能以持久战,迫使【左右郡县背叛乃尔】(注31),使曹操自行走向崩溃
                    纵观官渡之战,从2月沮授、郭图等人开始进攻白马,4月曹操北上援救白马,到袁绍于8月迫近官渡(注32),乃至袁绍于10月派遣淳于琼运输军粮(注33),这场鏖战至少持续了8个月,可以说沮授所说的【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的目的完全实现了
                    以下是吕思勉的三国史话的观点,仅供参考: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7-01-09 14:40
                    回复
                      八,曹操【兵不满万】是在合战败给袁绍以后,荀彧【公以十分居一之众】是白马之战时
                      袁绍攻占阳武后于八月往官渡方向推进。袁绍在逼近官渡时分营,而曹操也主动跑出官渡与袁绍分营对峙,稍后双方发生了交战,曹操战败后退回官渡,于是袁绍进抵官渡,开始发动进攻(注34)。
                      曹操为什么主动跑出官渡与袁绍分营交战呢?这原因要从曹操有多少兵力来分析。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时公兵不满万】,荀彧也曾经在信中写【公以十分居一之众】,便有人以此来证明曹操在官渡兵力自始至终都是1万人。
                      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首先【时公兵不满万】是在【合战不利】以后(注35),曹操在【合战不利】之前有多少兵力并不知道。而很多人不知道荀彧在信中又写到【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注36),袁曹双方官渡对峙是在8月,而荀彧写信是在9月(注37),这个【画地而守之】满打满算,也就两个月,何来【已半年矣】。
                      半年前,九月,八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也就是说【十分居一之众】的时间对不上。半年前正是三月,恰是曹操出兵援救白马前,彼时袁绍尚未渡黄河,可见荀彧所言【十分居一之众】大致是曹操援救白马的兵力,而非官渡分营对峙时的兵力。陈寿以偷换时间的方式做到了裴松之口中的【欲以少见奇】(注38)。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7-01-09 14:42
                      回复
                        九,从过去出兵记载和周边势力来看,曹操完全能够在官渡集中兵力,至少数万以上
                        曹操早在197年讨伐宛城张绣时,未及交战,便迫降了才只有数县之地的张绣,这说明曹操有着远比张绣雄厚的兵力,后汉纪记载是【操七军】(注39),曹操少说两三万人。198年讨伐吕布时,曹操认为【以十敌一则围之,是为智】,也就是说以【倍兵围下邳】(注40)是聪明的做法,如果吕布兵力近万,那曹操以几倍兵力围城,至少也要三四万人
                        官渡前曹操会见刘表使者刘先时曾声称【熊罴之士,步骑十万】(注41),十万肯定是夸张,但加上【张绣率众降】(注42)及曹操兼并【吕布张杨之余众】(注43),总兵力七八万应是问题不大。官渡前曹操讨伐张绣、吕布尚且能出动数万人,因此,曹操在官渡主场作战与袁绍对峙时,完全有能力集中出一支颇具规模的军队
                        当然还有人会说,曹操要分兵四周,防范周边势力。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曹操的周边势力的状况对曹操极为有利。
                        南面扬州的孙策已经于当年农历4月4日去世(注44),孙权新继大位,不仅地位不稳(注45),而且庐江太守李术举郡叛乱(注46)。在南阳,割据数县的张绣选择归降曹操,荆州刘表在袁曹官渡对峙时与叛乱的长沙太守张羡交战(注47)。西边的关中诸军阀更是向曹操送人质,选择观望(注48)。
                        可见,周边势力不是处于战争状态,就是实力不济,保持观望。因此,曹操完全能够集中兵力在官渡与袁绍对峙。何况曹操出征张绣、吕布时,动员了数万兵力,这时候,怎么没有人担心曹操的周边势力呢
                        而在整个官渡之战,除统帅曹操外,谋士荀攸、郭嘉、贾诩。主要将领除夏侯惇外,其余张辽,乐进,于禁,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渊,张绣,许褚,史焕等皆出战,荀彧留守许昌,可谓精英尽出。就凭参战将领的质量和数量,曹操也应该在官渡最大程度地集中兵力。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7-01-09 14:46
                        收起回复
                          十,袁曹双方在官渡对峙初期【合战】时的兵力是接近的
                          前文已经说过,在袁曹双方官渡对峙初期,曹操是主动跑出官渡营垒,然后【公亦分营与相当】,也就是说曹操在官渡外与袁绍对峙。其中【相当】一词,现代人认为有两种解释,一是相称、旗鼓相当;二是抵敌、对抗。【公亦分营与相当】即可以翻译成曹公与袁绍分营形势大体相当,也可以翻译成曹公分营与袁绍相对抗。
                          到底是哪一种,要通过兵法、逻辑和军事常识来判断。先来看看孙子兵法是怎么写的: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这段孙子的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将领首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战机。立于不败之地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初始如何分营布局就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也就是说,曹操要是真的是久经考验的大军事家,离开官渡与袁绍分营对峙,就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分营才能不被袁绍所战胜。毫无疑问,曹操要做到【先为不可胜】和【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与袁绍分营大体相当才是最恰当的安排,只有分营宽度一致才能保护两边侧翼的安全,这样可以防止袁绍利用暴露的两翼实施钳形攻势进行包围。
                          而分营布局考虑如何避免被袁绍包围属于最基本的军事常识,曹操又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当然还有人开脑洞,认为【公亦分营与相当】是指曹操在数十里内分了十几个营,但这恰恰是嫌曹操死的不够快。试想在【东西数十里】的情况下,袁绍要是兵力占据绝对上风,而曹操却只有十几个分营,这意味着曹军营与营之间会留有大量的防御空隙,完全会让曹军陷入被袁军插入实施分割包围的险境。因此这种十几个分营的荒唐脑洞完全不可取。
                          裴松之认为【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注49)。裴松之的史学水准如何先姑且不论,但裴松之作为【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注50)的古人,其文言文的理解水准是绝对完爆所有现代人。当然,裴松之的观点仅供参考。
                          与敌分营对峙要避免让敌人侧翼包围,这是最起码的军事手段和常识,曹操要是熟读孙子兵法,对【先为不可胜】这一基础原则理解深刻,断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而裴松之完爆所有现代人的文言文理解水准也可以为之佐证,因此武帝纪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就是翻译成曹操与袁绍分营大体相当的意思。
                          可见袁曹在官渡外对峙时,乃至各自出兵合战,双方兵力是接近的。至于曹操为什么会跑出官渡与袁绍合战,且看第12段分析。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7-01-09 14:50
                          回复
                            十一,在包含民夫的情况下,估算双方官渡兵力,袁绍约十三、四万,曹操至少五、六万
                            本段标题的兵力数字由下链接而来。
                            http://tieba.baidu.com/p/3220725331
                            中古时代,士兵和民夫都可以被称为兵或者卒。请看下面三国志邓艾传: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
                            邓艾认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也就是说大军征讨,运兵占有一半以上。因此袁绍出征官渡的总兵力估算有十三、四万,其中战兵约6万,运兵约7万。而曹操在官渡的总兵力约有六七万,其中战兵约4万,运兵2万
                            链接概要说一下,袁绍一方的士兵估算,看以下三条史料:
                            世语曰: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曹瞒传曰: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
                            九章算术:六人共车,车载二十五斛。
                            世语的袁绍【步卒五万,骑八千】,可以当做战兵6万左右,而袁绍在乌巢的辎重有【万馀乘】,其中【六人共车】,可以当做运兵7万左右。这也符合邓艾【大军征举,运兵过半】的说法
                            而曹操一方的士兵估算。主要看这条史料:
                            三国志任峻传: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从这段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的语气来看,曹操的运粮队肯定不止【一部】,也就是说曹操至少有两、三千乘的辎重,而运兵在2万左右。根据链接内容的粮草估算,曹操战兵在4万左右
                            袁绍出征官渡动员了约13万人,其中战兵6万左右,运兵7万左右。由于7万运兵负担运粮任务,需要来回奔波,所以真正在官渡前线的只有战兵6万左右。而曹操不是【大军征举】,而是在主场作战,运输路线短,所以运兵少,因此曹军的战兵在4万左右,所需要的运兵在2万左右
                            运兵毕竟要来回奔波,需要不停地运输粮草,因此刨去运兵,袁曹双方在官渡前线的实际战兵对比是:6万对4万,袁军大约是曹军1.5倍的兵力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合战不利】后的【兵不满万】是指曹操合战战败以后,出动兵力的剩余兵力,而在官渡营垒还有兵力,毕竟曹操出官渡与袁绍对峙,并非是把在官渡的兵力全部带出来。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7-01-09 14:54
                            收起回复
                              十二,袁绍深谙孙子兵法,迫使曹操主动跑出官渡与其合战,获胜而掌控主动权
                              想了解这场【合战】,先看这两条史料:
                              三国志武帝纪: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三国志袁绍传: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
                              袁绍于八月往官渡方向推进。袁绍在逼近官渡时分营,而曹操也主动跑出官渡营垒,与袁绍分营对峙,稍后双方发生了一场交战。结果是曹操战败,连先前的分营都不要了,直接退回官渡营垒,于是袁绍进抵官渡,开始进攻曹操官渡营寨。
                              孙子虚实篇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参照孙子兵法所说:先到战地等待敌军就能占据主动,后到战地只能仓促应战陷于被动,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通过小利能够调动敌人来到预想的战地;不想让敌人到达战地就以各种方法阻碍。当敌人休整得好要设法使它疲劳;敌人饱食就要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就要使它移动。
                              袁绍先在逼近官渡的地方依沙丘东西分营数十里,而曹操则晚一步,也跑出官渡与袁绍分营对峙。
                              参照曹注孙子兵法,曹操要是兵少就应该【高壁垒勿与敌战也】坚守官渡,就算想筹划【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或者阻拦袁绍等其他因素,也应该【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先于袁绍抵达战地,占据有利地形。结果反倒是袁绍先抵达战地,还做到了【能使敌人自至者】,迫使可能兵少的曹操主动跑出官渡,陷入【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的被动
                              那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和袁绍进行合战呢?我列举一下【合战】发生可能的原因:
                              1,曹操【合战】是为了诱敌,让袁绍往官渡方向推进。
                              2,曹操认为粮少所以故意【合战】失利造成士兵减员,用来减少粮草消耗。
                              3,曹操认为官渡太小容不下大量士兵,所以故意【合战】失利造成士兵减员。
                              4,曹操在部下怂恿下与袁绍进行【合战】。
                              5,曹操为了测试袁绍军队战斗力所以特意和袁绍进行【合战】。
                              6,曹操认为【兵者诡道也】,所以有信心自己哪怕人少也能在【合战】中击败袁绍。
                              7,曹操出于逼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袁绍进行赌博性的【合战】。
                              8,曹操自恃兵力雄厚所以和袁绍进行【合战】。
                              首先以第1条来说哪怕曹操不诱敌,袁绍也要往官渡前进,诱敌行为毫无意义,所以第1条直接否定。而曹操要是持第2、3、4条的想法和行为,那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也否定。第5条的话曹操在白马、延津的仗白打了,而袁绍军队什么战斗力曹操最清楚了,所以也否定。第6条如果【合战】赢了也就算了,要是输了曹操就成笑话了,所以还是否定吧。
                              看来站在曹操的角度上来说,唯有第7条和第8条比较符合逻辑。再看孙子兵法:
                              孙子曰: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兵法说:为将者想要交战而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时,哪怕敌人坚守高垒,也不得不出战;为将者不想交战而改变其进攻方向时,哪怕己方据守,敌人也只能想战而无可战。当十倍于敌就包围,五倍于敌就进攻,两倍就分割对手,与敌相当就抗击,兵力少就逃远点,兵力弱就避免接触。弱小时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曹操号称熟读孙子兵法,并且为孙子兵法做注。将【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注为【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将【敌则能战】注为【已为士众等差者,犹设奇伏以胜之也】,【少则能逃之】则注为【高壁垒勿与敌战也】,【不若则能避之】更是注为【引兵避之】,还特地强调【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是【小不能当大也】。
                              参照曹操熟读孙子兵法的得到的心得体会,曹操要是兵少就应该任凭袁绍如何如何,都应该待在官渡营垒里,依托防御工事与袁绍抗衡,而不是屁颠屁颠地跑出官渡与袁绍分营对峙。就算分营对峙也理应避免与袁绍发生交战,因为弱小的军队与敌人硬拼,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
                              那曹操为何反被袁绍造成【不得不与我战者】?莫非是袁绍用了什么法子,让曹操不得不与其战呢?
                              曹注孙子将【不得不与我战者】注释为【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但袁绍与曹操分营对峙时,一没有【绝其粮道】,二没有【守其归路】,三没有【攻其君主也】。何来曹操不得不战?莫非如沮授所说【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吗?
                              曹操由于粮少不惜兵少也要赌博和袁绍进行急战,但这又违背了【先为不可胜】兵法基本原则。反倒是袁绍做到了【以待敌之可胜】,利用曹操急于求战,抓住战机取得了【合战】的胜利。何况曹操从建安元年开始【屯田】,数年来多多少少应该有丰收成果,何来开战初期就缺粮?
                              其实袁曹【合战】的发生原因很简单,按原文索骥就成。假定曹操智商正常,既敢出官渡像袁绍那样【分营】又敢与袁绍【合战】,就说明【合战】前双方兵力差距不大。曹注孙子都说的很明白,兵少时要【高壁垒勿与敌战也】
                              此外,【合战】前是袁绍先分营,然后曹操才能进行相应布置。而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曹操跑出官渡分营则肯定需要花费时间和物资的,既然能够与袁绍【分营与相当】,那么就充分说明了曹操的兵力人员不会少,否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回头想想,曹操要是【兵不满万】就跑出官渡和袁绍【分营】玩【合战】,那么这疯狂又不通兵法的馊主意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综上所述,袁绍灵活运用孙子兵法:
                              1,袁绍做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先于曹操抵达战地,占据地利。
                              2,袁绍做到【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诱使曹操乖乖地主动跑出官渡来分营。
                              3,袁绍进而做到【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即是让曹操跑出坚固的官渡营垒,与其交战。
                              最后,袁绍取得了【合战】的胜利,把曹操官渡营垒外,爆回官渡营垒内。这说明曹操这场战败,已经无法再维持【合战】前分营对峙的局面,估计把营地留给袁绍后,撤回开始固守官渡营垒,从而袁绍掌控了战争主动权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7-01-09 15: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