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阁吧 关注:49贴子:2,895
  • 6回复贴,共1

【辩论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记录一下以后打过的辩论赛,
或者是当教练辅导过的,当评委评过的,
总之思考过的都可以写一下。


IP属地:浙江1楼2017-01-11 00:16回复
    1月10日。
    华语全国网辩,超级联赛。
    辩题,梁山好汉应不应该接受招安。持方正方。
    亲自上阵,1V1对辩。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
    【陈词稿。】
    先来看看定义,梁山好汉,即为水浒传中塑造的北宋末年梁山上以108将为首的地方武装势力。其本质其实就是反政府武装势力。
    而所谓招安,即为用笼络的手段使其归顺。今天我们判断是否应该招安,标准即在于,接受招安,是否能让梁山众人的生活得以变好,心中的目的愿望得以实现的程度更高。
    今天我方认为,梁山好汉们选择招安,是一个更优选的策略,应该接受招安。理由如下,
    第一,梁山众人的本质实际上反政府武装势力,日常开销以烧杀抢掠为主,这样的生活模式不足以支撑他们独自走向更远的路,只能让他们的生存问题越来越严峻。接受招安,至少在生活上有个保障,喝酒吃肉的江湖生活当然很少,但这都是需要实体经济支撑的。
    第二,梁山众人上下不能做到思想统一,无法统一的进行自己的特定路线。他们中有的是为了温饱,有的是因为和朝廷的仇恨,有人纯粹为了快意江湖。他们如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喝酒吃肉一起江湖恩怨,但是面临人生抉择和生活现状时,根基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分道扬镳。而接受招安,则是他们出路中最为稳妥的选择。
    第三,梁山好汉们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较好的政治素养,既不能统一思想完成一个政权的稳固统治,也不能走出自己的改革路线解决社会问题甚至是推翻朝廷。他们有的底牌只有江湖义气和并不多的军事才能。但是很明显的,江湖义气并不能让人死心塌地上下一心,永恒的只有利益。
    接受招安,可以以现在的实力和朝廷谈到足够不错的条件,如果能在招安的时候定好规划,结局一定比小说中要好得多。最后,我想说,梁山好汉们的失败源于他们自身的政治素养不足,他们的悲剧是注定的,在必然覆灭和可能有好日子过的策略中,显然后者,接受招安,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优选策略。
    【结辩稿】
    对方辩友其实整场围绕的是一个道义,和不确定的可能性在论述,
    但是梁山好汉们坚持斗争能得到善终的可能性实在太低,而招安,起码可以得到纸面上的好处,风险相比,显然后者要低很多,以博弈论角度,应该倾向于选择风险更低的决策。
    而道义是什么,道义在梁山好汉们心中就是对昏庸朝廷的不满,他们中没有多少人真的非要推翻朝廷,更没有多少人想过建立自己的政权,那么还能怎么办呢?走不通的道义不应该被道德枷锁捆绑,招安进了朝廷不代表非要同流合污,任何朝廷任何官员,有好就有坏,放下成见,辅佐朝廷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选择啊。梁山好汉们已经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道义,已经载入史册让我们看到昏暗朝政下的一股清流,他们能做到的已经做到了,希望对方辩友不要道德绑架梁山好汉非要为了信仰以身相投,我们双方都没有这个资格。接受招安,他们的精神不会就此泯灭,而他们也能得到一个我们能看到的最好的结果。
    【题外的那点东西】
    水浒传中塑造的形象一般给我们留下的都是光辉洒脱的江湖形象,很显然,小说只能是小说,当我们实际的看待的时候,其实他们确实是一群豪情万丈的土匪而已。相似于海贼王塑造的形象们,抽象的艺术形式对我们的思路有很大的改观方向,通过描绘一些我们幻想过的生活增强带入感,遮丑扬美的艺术形式可以让我们对这些土匪的形象也产生好感和佩服,从而本能的为他们辩护。每个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心中都有冲破枷锁完成自身欲望实现的冲动,埋藏在心里的最深处,不能表露甚至不敢自己面对。在一部想不起来的美国电影中就讲述了,国家为了降低犯罪率,规定一年的某一天犯罪不会被追究。人性往往在混乱中才能得以体现。最典型的就是日本人,我本能的抵触日本的东西,主要原因也来源于此。二战中最夸张的反人类行为都发生在日本军队身上,对敌人,他们进行大屠杀,731的大规模无理由毒气实验,甚至是对自己,也采用大量的自杀袭击和自裁行为,骨子里面的军国主义和反人类的战争头脑让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受到战争关照的国家。就算是高度文明的今天,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如此的得体,对别人的请求如此的至善至微。但是他们的自杀率又是如此的夸张,他们的深夜节目充斥着各种变态的点子,包括宅文化,都是一种变态的生活形式。任何变态行为都来源于生活中无法释放的压力,日本人太善于压抑自己,所以在释放的时候,也会变态的超出我们想象。我对日本的正统唐文化,和他们的彬彬有礼一直很欣赏,但对日本人有着骨子里的恐惧和排斥。也来源于此。
    水浒传中这些人的悲剧在于他们过低的政治素养,他们中的太多人,凭着感性行事,被别人迫害了,就用杀抢的行为去解决。我们看起来总觉得很对,很爽,但是实际上这只是我们骨子里的兽性得到体现,然后带入角色身上产生的认同而已,别人绿了你老婆,你就要杀他全家,合理吗?不合理,过瘾吗?很过瘾。我害怕人性中无法磨灭的这些兽性,但又同时承认着这样做的快感。他们的悲剧是注定的,什么是法律,他的来源还是人们的自私而已。为了保护自己,我也愿意不伤害他人,然后召集足够多的人,用暴力来对越界的人施加惩罚,于是就形成了军队和法律,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其实也是自私的体现,不是吗?
    再说招安,其实对于反贼,政府最渴望的做法是直接给他掐灭了,就算是重新启用,也是带着很深刻的怀疑,这不怪政府,这就是人性,千万年演变而来的人对于自身保护的本性,动物尚且十年怕井绳,惊弓之鸟,何况是人。对于虫子,我们本能的害怕因为我们的祖先和虫子抗争,知道虫子伤害我们。同样的,对于现在的人,对于背叛过自己的恋人和朋友,即使你的理性告诉你你的朋友其实多么靠谱,你其实多爱你的恋人,但是骨子里的怀疑能消除吗?消除不了。永远也消除不了。他对你笑一万次,你刻骨铭心的是她哭的梨花带雨的那唯一一次,他对你好了很多年,你无法忘怀的是他有一天挽着别人让你看见了,人都是这样,习惯一个人的好,很难接受那仅有一次的背叛和伤害。这是动物演变而来的本性,就算从概率论的角度,万分之一不可能拥有比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更大的影响力,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所以再理性的人,能把这个比率提高到百分之一,都难如登天。所以我不得不面对,我们人类,就是感性动物,一直都是。
    这个辩题没有太多可以去思考的东西,快意江湖,江湖小说一直都只是个人意淫的结晶罢了。现实生活还是得装逼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只会让你胖,而不是能打死老虎。仗义疏财只会让你越来越穷,别人牛逼了也不会返回来再帮助多少的。还是多看看现实吧。生活才是最精彩的小说,不是吗?


    IP属地:浙江2楼2017-01-11 00:49
    回复
      1月11号。
      校辩论队训练赛。 担任教练,指导辩题。
      辩题,科学是不是这个社会的最优解。
      【思考】碎碎念。
      可能受制于个人思想内涵不够,觉得这个辩题作为华辩总决赛的辩题,这个辩题,并不是一个好辩题。
      先从定义入手,这个辩题中需要讨论的定义和价值取向,角度,很多。先看科学,首先什么叫做科学,字典中的解释,科学,主要有两个关键性质。第一是基于知识,也就是有因才有果。第二是为了发现,总结,预测规律,也就是面向规律。那么科学的本质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以所得知识进行总结推断。什么是社会?这个问题不大,由人类组成的世界体系我们称之为社会。但是最大的定义问题来了,什么叫最优解?什么是解?我们写数学题,得到这个题的标准答案,就叫做解,那么什么是社会的解?队员们打到的观念有,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人类发展的探索,对社会体系的构建。私以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本来就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社会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要解决问题的,而是要维持良性运转的。所以这个解我暂且理解为对社会体系探索并找到让社会良性稳定运行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最优?和最好有什么区别?最优更多侧重于决策论和博弈论里的决策,倾向于理性,着重看待效率和较大概率。而什么是最好?着重考虑人的感受。所以辩题在论证的时候,就已经带了一些很工科的逻辑。
      以上是简单的定义问题,那么当定义串在一起,我们又发现很多问题。
      1. 人类社会的良性运作到底依托于什么,科学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类社会运行的根本是什么?是生存,其实一切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如何能生存?就是掌控资源。所以我们人类的进步,根本在于我们对资源的掌控越来越好。所以社会的解,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资源的掌控提高。如何提高呢,我们运用了科学,科学技术在资源探索中所起到的功能主要是扩展资源,比如我们把吃不了的东西加工成能吃的,能吃的东西我们让他长的更多。用新的技术提炼和扩张我们的可用资源,就是不断的扩大我们可用资源的总量。但科学之外呢?我们调节人类内部关系,我们改善资源分配结构,这也是让我们对资源掌控越来越好的办法。
      2. 什么是科学思维,科学方式和科学精神。
      如果我们跳出资源的圈子,把社会的解定义为社会运转的方式。那么科学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提供给我们科学的方式和思维去操控运转方式。但是科学的方式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呢,就是最优解呢? 我们说有一个家庭,他们每餐的餐具都在消毒水里泡着,但他们家人感冒的次数也不比我少,反倒让他们的生活多了很多麻烦。我们说一个小孩他成长,5个月的时候下丘脑发育,1岁的时候大脑皮层发育,3岁的时候长身体,细胞需要什么养分。但是教育的成功与否却和这些科学没有什么关系,影响最大的,反倒是我们人类本身,来自于父母的爱,这种用科学无法测量和解释的东西。我们发现科学也许可以在命题上给我们一个判断对错好坏的标准,但他不适用于很多人类社会中的情况,原因很简单,人类社会除了对错之外,还有人心的力量。
      3,到底存不存在人类社会的最优解?
      科学到底是不是人类社会的最优解,我们假设他成立,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由种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组成,我们研究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找他们的优化体系,理论上就可以建立更好的世界。
      但是,如果我们假定他不存在,那么社会更多的时候由我们不可控的要素组成。我们人心的变化无迹可寻,无迹可寻就是没有规律,由我们对科学的定义,没有规律就无法形成科学,这个社会有很多超乎于客观规律之外的东西对社会产生着很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去琢磨人心,依托人心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那么社会到底有没有最优解?也就是我们判断世界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普遍规律可循。我们从物理中学到,小到一个原子,大到宇宙的组成,都有他们的固定轨迹。但如果说没有,我们每一个人,相当于运行在轨道上的各个原子,我们本身都各有不同,都有丰富多彩的个人行为和生活。我们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那么的不一样,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科学所探寻人心,在短期内的动荡无法预测,没有规律,我们的爱情,我们的艺术,我们的内心,有什么规律可循呢?但放眼到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我们每一个不同的原子,放在一起又那么的普通,又有规律可循,所以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最优解,我们无法定夺。
      辩题其实包含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这里不赘述具体辩论中面临的问题,比如定义的外延到底到哪里,比如哪些算是科学哪些不属于科学。辩题带来的最大思考还是在于,到底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或者说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更高的科技和更高的资源吗?是为了解放劳动力吗?那么如果有一天人什么劳动也不用做就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就算是人类社会的最好形态吗?那么人类社会最好的形态到底在哪个方向?科学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真理,还是如同千百年前宗教神话也让人们深信不疑一样,只是一个人类自以为是的局呢?我们无从考证,因为我们始终都还在摸索。这个辩题包含了科学,社会伦理,哲学,三个辩论中最麻烦的大板块,综合在一起,思考的东西过多,很难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形成有效的体系,对于正方来说,论述难度太大,辩题存在根源上的不平衡。而反方只需要论证,没有最优解。就可以了,或者论证不同的领域各有各的最优解,比如机器的生产,科学是最优解。比如人心的抚慰,我们用感情的力量。等等等等。每个领域对应他们的各自最优解,科学,并不能统一而论。但正方要论证,要么得证明科学的真理性。还得把世界的普遍规律总结到科学里。这难度不亚于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要求了。


      IP属地:浙江3楼2017-01-13 23:31
      回复
        1月18日。
        校辩论队 华语网辩,甲级联赛。 教练。
        【类似超人这样的超级英雄的出现,是人类之福/人类之祸】
        持方,人类之祸。
        【辩题分析。】
        这个辩题拿到手,是个很有意思的辩题。辩题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发展目的的思考,这是很多辩题的通性,主要是来论证人类目前的社会体系与新的变量之间产生的新的火花,对于人类社会到底产生哪些物质上,思想上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对于人类世界的认知和体系建设有着怎样的影响,对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利弊衡量的水准线,进而论证辩题。
        定义先行,何为超级英雄。英雄,很简单。在人民心目中有着超乎常人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那么何为超级呢,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力量上来说,超级英雄具备远超过常人甚至是普通的英雄的战斗力。可以想象普通人是LOL里的小兵,英雄就是刚出生的角色,而超级英雄就是6神装的英雄。这样的力量必然基于人类正常认知和掌控之外,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力量决定自由,所以拥有这样的力量,自然也就拥有超过常人的自由,即不受正常人类社会秩序的约束。但是仅仅这样肯定是不够的,很多反派,怪兽也都是力量卓越,但不叫他英雄,所以超级英雄的另一个超级即为心理上的超级,拥有高于常人的道德精神水准且能贯彻在他的行动中。 那么什么人类之祸福吗?高科技是人类之福吗?好像不一定。完善的法制?还是全民小康?我们站的角度不同,我们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思考一下人类社会到底是在发展什么,到底要发展成什么样。我们得到一个比较中肯的普世价值观,就是人类社会目前能看到的好的形态,就是人民安居乐业,什么叫做安居乐业?善良的人,受过高层教育的人,有着良好文明品质的人成为社会的绝大多数甚至完全的人群。这种社会形式,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所以今天的判断标准就应该建立在此之上,来探讨超人,对于社会的影响。
        所以剖析辩题的本质,我们可以将辩题叙述为如下性质: 社会中假设出现一个新的变量,此变量具备这样的特征,即超乎常人的力量,正义感,道德水准。以英雄主义的形象作为主要出现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我总是认为,立论必须考量价值观,与其说立论是在寻找逻辑,不如说是寻找一个恰当又能尽量高大上的价值观,在此价值观之上,来寻找完整,成套,可以自圆其说的论点,这样来的论点才有说服力。下面从价值观出发,寻找这样的逻辑。
        第一层价值观:从超人本身的点来看,一件事物对于我们是好是坏,我们一般先行分析他的优缺点,从优缺点的影响来看待他的本质。超人的优点显而易见,就是以他强大的力量帮助到人类所不能及的事,或是加快了人类办的慢的事。那么缺点呢?我们说有多大的投入有多大的回报,但同样的也就有多大的风险。超人本身的强大力量,且不论黑化之类没有边际的事情,但是超人的思想精神并没有超脱人类成为一个圣贤,那么一方面他自身可能犯错误,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的局限性遭人利用。我们就算不去担心超人本身的绝对正义性。但是当他面临正义的抉择,或是遭人利用之时又能说什么呢?我们看到复仇者联盟中美国队长和钢铁侠关于政府对联盟控制的态度不同引发的战斗,看到有心之人利用冬兵引发英雄内战,我们看到的是英雄们也有血性和不理智的时候,那么如果被利用不是冬兵这个力量不太夸张的英雄,而是绿巨人甚至是超人呢?他们的力量对社会造成的打击是否又是我们可以承受和化解的呢?没人敢打这个保票。
        第二层价值观:从超人这个变量的社会特性上考虑他的影响,我们姑且跳过上一层的价值观判断,毕竟黑化和遭人利用都是无法论证的变数,没有实际的期望值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也无权判断他的利弊何在,也许英雄们永远不会被利用也说不定呢?现在我们跳过上面的讨论,来看看,如果超人在绝对完美的状况下,对社会体系和认知以及相关的蝴蝶效应的影响。我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叫做超级的正义会带来超级的邪恶,有多亮的光也就有多阴暗的一面对应产生。我们看到漫威中的反派,他们的犯罪头脑,犯罪实力远远超出了我们人类的认知,也就是与超级英雄对应的“超级坏蛋”,为什么?本质是因为他们犯罪的门槛提高了。我们试想一下,今天我们自己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我们想要毁灭中国,那么我们能考虑到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军队,最多再加上联合国的帮助,这就是我们犯罪能面临到的最大障碍。而超人的出现,为这个犯罪的基础加了一层,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升级我们的犯罪实力来应对超人。但是这样的逻辑还不够,毕竟犯罪的成本也增加了,犯罪的总数也就相应的减少,顶多是犯罪变得“精而量少”,还不能论证其中的利弊。那么真正的弊端在哪里呢?第一个方面,从犯罪本身来说,犯罪的人超脱了人类社会正常的控制,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强大的罪犯,想象一下,你家门口的绑架犯可能从普通的人变成JOKER那样的存在,你的安全感是不是反倒降低了?人就是这样,更惧怕巨大而不可解决的伤害远胜过就算数量多但是在掌控之中的伤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人类社会去面对这些东西,这些犯罪超脱了社会节奏,摆脱了我们正常的治安手段控制。第二个方面,对于犯罪应对制度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治安制度是怎样的?依靠安保,警察,军队这样的顺序级别来制裁犯罪,超人的出现,其实并没有减少我们的负担,为了面对更高的罪恶,我们不得不升级我们的治安制度,而我们本身的制度和法律就会在超人的面前一定程度上失去他本上至高无上的威力。法律限制不了超人,那么也就难以限制那些崇拜超人的人,这样的制度被打乱了,人们更热爱崇拜甚至依赖超人,而不是我们本身的警察和安保。漫威里面一个男孩遇到劫匪的时候,嘴里念的是:超人快来救我吧。 我们的警察和军队失去了他们的信服力和公众。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我们是人类,不是又超人来治理和全权保护我们的。你丢了手机能找到警察解决,难道现在你去找超人吗?再者而论,增加军队和安保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和组织应该的作为,我们为配合超人的力量和面对更高等级的罪恶加强我们的军队,是个好事吗?现在社会的科技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国家却在不断的减少军队和减少死刑,这是为什么?因为军队的数量,法律的严格对于犯罪的约束力从来不是正相关的,我在书中看到过统计学的结果,他们呈现一个正态分布,军队少了法律松了犯罪会多,军队很多法律很严犯罪反而会更多,因为人们会感受到法律和军队对他们的压力和敌意,反倒引起更强的社会矛盾,苛政不能兴民,只有在正态分布最合适的点上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而超人的出现让我们的军事实力不得不加强,我们在迎合超人和迎合民众的正态分布最佳点上产生了很强的矛盾。这对人类社会体系制度是一种很难调和的矛盾。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的社会现在为什么限制很多国家去持有核武器和过量的军队?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的邪恶正义与否,而是这样的力量必然带来国际上的相应蝴蝶效应,你有了核武器我不弄一个不是就被你牵制?你美国有超人保护,那我中国不得来个孙悟空和你对应?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多大的敌意,而是社会的力量必须得存在一个均衡,我们毕竟是人类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指挥大家都听从。力量的牵制和均衡是国家间的核心矛盾,超人的出现难免对已经不错的天平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不是什么好事。
        第三层价值观:其实上面第二层的价值观还是基于人类本身的体系认知,将超人融入到人类社会作为一种人类力量来考量,作为对应的正方,我还是可以说,把超人当作那种不影响人类的社会的神仙一样的存在,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比如地球进入什么恐龙灭绝时代的那种灾难中,比如彗星撞地球这种事情,我们自己根本解决不了,上升到全人类的问题了,有个超人来帮忙,还不是美滋滋?那么如何考虑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常讲,问题不好回答的时候,我们追本溯源的去想想问题的本质和来源,多问几个为什么,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来想想,超人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会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矛盾,人性中的恶我们无法解决,我们希望能有个完美的英雄,帮我们抹杀犯罪,向人性中的恶展现绝对的正义。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给人们精神力量。所以本质是什么?还是给人们精神力量,我们的犯罪来源于社会的矛盾和人类中的恶,我们如何解决?靠警察枪毙罪犯吗?法律和暴力永远只是维持社会平稳的手段,从来不是改善人类本质的手段,社会矛盾靠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体系和国家福利去化解。人性的恶我们靠教育,靠宗教,靠人类的精神道德水平提升来解决。这才是解决之道。绝不是依靠超人或者类似超人的力量去强行压制。社会最佳的运作模式是什么?在正态分布最佳点上尽量减少军队,宽松和人性化我们的法律,然后利用科技和教育来改善社会和人们的认知水准道德水平,最终形成真善美的完美社会。这其中超人的出现只是对这个体系的影响而已,并没起到什么帮助作用,反倒让犯罪得到表面的压制遮掩了我们的眼睛,延缓了我们进度而已。这样说来是不是觉得超人完全只是多此一举?本来嘛,我们需要的只是超人的精神来弘扬社会的正义,提高人们心中的道德水准。而不是需要他的力量,所以嘛,超人还是活在艺术形象中就好,真的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一个祸事而已。那么人类无法抗拒的灾难呢?我们不妨拉远来看,恐龙时代地球遭遇灭顶之灾,几千万年过去了,地球不是好好的?不是诞生了新的生命?人类破坏地球环境,现在地球变暖,生态不平衡了,如果真的由此招来灭顶之灾。我们让超人来拯救人类是对是错呢?就算是彗星撞地球了,我们要求超人一定挽救人类的种族,又是对是错呢?佛家讲,万物皆有理。也皆有轮回。站在我们人类自己立场上,要求一种超级力量保护我们不朽是正确的价值观吗?是人类之福吗?人类就算有一天长生不老了就是好事吗?漫威的漫画死侍中就构造一个死亡女神失效时候人类不死的世界。好像没有死亡人类社会才是灾难呢?我们一方面惧怕和无限的逃避抵抗死亡,但死亡又有着他本身必要的合理性。要求超人保存人类种群的不朽,是否违背世界的理了呢?这是个很哲学的问题,恕我暂时不能回答。留待我们慢慢思考吧。


        IP属地:浙江4楼2017-01-19 23:02
        回复
          膜拜大佬


          IP属地:浙江5楼2017-01-19 23:35
          回复
            4月8日。
            维辩高校联赛,小组赛,对阵队伍 陕西师范大学 胜,比分9:0
            【应该/不应该阻止一个深思熟虑的人自杀。】
            持方,应该。
            【破题分析】
            拿到的又是一个打价值观的辩题,此类辩题最核心的在于找到一个非常稳妥全面且立于高处的价值观,价值观取向直接决定了后续操作上是否能够始终在情理上胜一筹。而价值观在此类“应不应该”的辩题中主要是以判断标准来体现的。此题的判准因为限定于死亡之间,所以在判准上一定要做定义区分,才能够因材施教的对于不同群体,不同情况来界定相应的判准,蕴含价值观,继而得证辩题。
            还是定义先行,自杀,即主观上想要终结自己生命的行为。这个定义很关键,首先在于一个主观,也就是这个人其实是奔着死去的,这个杀身的行为要能体现他的主观能动,比如一个冲进九死一生的火场的消防员,算不算是自杀?从主观上来说他应该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但是他主观上并不想终结自己的生命,他其实是想活下来然后去救更多人的,我们把这类“承担着很高的死亡风险,但是主观上不想死”的人,划分为不是自杀,准确来说,这些人是冒着高风险,做好了死亡的思想准备,这些虽然和自杀一样,但是他们缺少了主观意愿,这个很关键。所以在划分定义的时候,自杀者,将这些“承担死亡风险,甚至牺牲”的人群,并不划分成是自杀。其实通俗想想也很好理解,这些人拼死就为了拯救其他人的姓名,他们从来没有想死,一不小心殉职了,要是被说是自杀,那简直要气死了。何况承担高死亡风险,做好死亡心理准备的人太多了,上到缉毒士兵、救火队员、一线武警,下到入伍的士兵、实验室的科学家,太多的职业承担着这样的风险,太多的人做好了死亡的心理准备,这些人如此伟大无私,怎么能用自杀这种自身出发的自私词汇去定义呢。其次什么叫阻止,这里的阻止不仅仅局限于消防员一脚把你从窗台上替进屋子里,也包含了家人的劝导,医生的疏通,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这个稍后再谈。而什么是深思熟虑的,定义上说是进行了深入思考,那么一个问题来了,一个中学生因为课业压力大,他想了很久觉得生活太辛苦选择了自杀,算不算深思熟虑呢。我们认定还不算。为什么呢,因为深思熟虑的定义中没有给出判断范围,这个深入思考是自己主观上的呢,还是周围人对你的认为呢,我认为应该全盘考虑,即自身既要做到自认为的深入思考,且周围人起码一定程度上得形成一定范围的认同。中学生自杀,他自己可能确实认为自己深沉老练,但周围怕是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这种思考算是深思熟虑,那么结合来看,没有达到深思熟虑的标准。在具体操作中,对于这个人是否深思熟虑也就有了判断的准则。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该阻止一个深思熟虑想要自杀的人。首先,明确几个定义。1.深思熟虑是指深入反复的思考,本辩题中意为一个人进行以自我为主体的深入思考。2阻止:是指阻拦制止,就辩题而言,阻止是指行为上尽力阻拦制止,思想上尽力化解产生行为的念头。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三点论述我方观点。
            1.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深思熟虑者亦然。许多自杀者往往因面临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求死。虽然这个问题对于自杀者无解,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有解。此时在生命价值面前,我们应该帮他,让他有更多的可能性,让他想到他原来想不到的东西。譬如,一个感情事业几经打击的人,身心极具疲惫,此时他认为生活已经没有乐趣而深思熟虑选择自杀,我们应该试去帮他寻找生活的乐趣,找到新的追求,而不是选择默不作声。
            2.社会依旧上存在着很多很多深思熟虑的自杀是出于自杀者在追求某种价值时的无奈,我方不否认这种人自杀的价值,但我们必须明确这本质是无奈。对于这种高价值的自杀人群,我们不能用寻常的阻止思维和阻止方式去阻止他们。而当我们刨析这些自杀的原因就会发现,他们自杀的背后反映的是很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去寻找这些自杀行为的根本成因,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像屈原因为遭受打击,国家破灭,选择以死明志,投江的屈原是一肚子的委屈和无奈,我们应该去努力,去尝试去改变这些使他自杀的无奈。像冲进火场的消防员,我们理解他这种夹杂着无奈的崇高牺牲精神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提升我们的防范意识和消防技术,使这种无奈不在发生。
            3.在一个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体系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应该对其他人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友爱之心。今天,对于社会上的围观者来说,我们对于深思熟虑想要自杀者的态度,直接影响了社会对这类自杀者的态度,若围观者冷漠以对,社会只会更冷漠,若围观者伸出援助之手,整个社会的围观者会因受感染而变得更友爱。长此以往,在这种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熏陶下,人与人之间会更有温情,更友善。一个温暖,友善的社会对于降低社会自杀率、促进社会和谐都是一个巨大推力。同时,一个和谐的社会给予那些深思熟虑想要自杀的人的人文关怀,也使他明白,即使他死,也并没有被冷漠无情以待。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应该阻止一个深思熟虑想要自杀的人。
            【简要分析】
            三个方面论述,
            首先剖析深思熟虑自杀者的自杀原因,其实无外乎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是心愿得不到施展,价值得不到肯定和发挥。归根结底,面临了一个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跳脱出的境遇。但问题在于,人人都有局限性,对于你来说无解,不见得对其他人都无解,其他人可能是可以帮助你提供这个解的,这也是为什么警察劝导人不要跳楼的时候会叫来谈判专家或者是亲朋好友来帮忙,他们抑或见多识广其解颇多,抑或是旁观者清,可以打开一个人的无解境遇。人都有他的局限性,只是越厉害的人这个局限性越高,这个境遇越无解而已,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无解。举个例子,岳飞的价值观够高吧,风波亭的舍生取义够牛逼吧。但他的局限性依然很明显,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他从小受到精忠报国的思想,脑子里面国家为天,无论这个国家对不对,这个皇帝好不好,他需要做的都是戎马四方帮助他的统治。所以就算是皇帝要害他,就算是政治斗争他无脑,他也觉得他的一切很正确,很厉害。但实际上,他在军事方面无懈可击,但他在政治上却是一个***,这就是他的局限性,他的教育他的性格决定了这种局限,这个局限对他来说是绝对的无解,但对政治家来说未必无解,如果能在军事无脑之上佐以谋臣,他的死就可以避免。
            第二个点,不能把阻止看的太简单,不是说我今天非要把你拦住才算是阻止,因为很多人是拦不住的。屈原跳江,荆轲刺秦,站在当时的历史现场你又如何去阻止他呢,你又如何做的到呢。我们仔细剖析其中的道理,舍生取义,其实未免不是一种无奈,屈原因为朝政昏庸才无所用又不愿同流合污,荆轲以为国策不善,而不得不走上悲壮的道路。这些自杀我们之所以没法当场拦住,是因为他们都是长期矛盾和社会矛盾、冲撞的集合体,不可能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被解决。要阻止他们我们只能未雨绸缪,如果我们能一开始就改善朝政制度,屈原也就不会投江。如果一开始国家能给出良兵之计抑或是聪明一点不与如日中天的强秦硬碰硬,荆轲也不用走上刺秦的不归路。改善朝政之类的做法算不算阻止这些人自杀呢?其实也算的,这些人自杀的酝酿期长,所以阻止的手段也自然要未雨绸缪早点出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不断在改善制度,在提高社会公共福利建设,他们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一个现在就要自杀的人,但是长久来看,却解决了很多自杀者从源头上的自杀可能,怎么能不算阻止自杀呢?国家保险,让那些不幸承受家庭无法承受之痛苦的家庭有了生的可能,这也算是阻止了这一类人的自杀吧。
            最后,从社会来说。社会对于自杀者的态度取决于每一个人,我们不能仅仅站在自杀者需要尊重的角度上去说,我们更多的也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你尊重,他尊重,大家都尊重,大家都没人阻止,可能每个人的本心并不是冷漠,但反映出来的社会状况就是大家都很冷漠。态度是会传染的,传染过后是会形成风气的。可能我确实阻止你,影响你自己的自尊,但在生命面前,我希望我能把我的善意传递给你,也传递给其他每个围观自杀,或者是有过自杀念头的人。人人多点爱,世界变美好这句话确实是说得通的。社会风气还真的得依托我们每个人的观念汇聚。尤其面对自杀这一极端的社会性行为,真善美更需要此时此刻去站出来。
            【题外话】
            自杀向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历史上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例子,也有很多自杀后造成很大积极反响的人。但我们始终都是站在了马后炮的角度去看。明朝以死进谏的臣子不知千千万。但是最终能够以生命来践行大义又有几个人呢,每朝舍生赴死之人每年都不知道又多少,古人对于舍生取义的认同比现在的人高很多,但是实现了价值的,甚至名留青史的,屈指可数。我们总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待生命。但生命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未知的,谁能保证他的自杀就是解脱而不是更深的折磨?科学证明了人死后的感受了吗?谁又能保证这种死亡能够实现它的价值呢?你是预言家吗?以死亡来践行价值我们尊重和理解,但他成功的概率本就连彩票都不如。何况人生漫长,可能性如此之多,为什么要就此认定死亡的必要性呢。聪明没有上限,处事没有最好,你认为的最优解其实还会有更优存在。毕竟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永远在改变。


            IP属地:浙江6楼2017-04-18 00:18
            回复
              5月13日。
              维辩高校联赛,半决赛,对西北农林,陕西黄金联赛排行榜第一的队伍。果不其然是跪了。。。
              【人更应该追求自己需要的/想要的】
              持方,需要的。
              【破题分析】
              其实是一个挺没有意义的辩题,原因主要有二。一个是想要的需要的本质上有很强的同源性,大多数情况有着很强的统一性和顺承性。统一性是指,比如我渴了,我想喝水,我需要喝水,其实表现出来的是一样的。顺承性则是说,我想要考好大学,我需要努力学习,前者是个人愿望,或者是社会期望,后者是具体要求,两者不过是继承的关系,去讨论“更”非常难,因为谁也没法说金字塔的砖和他的造型哪个更重要。没有比较标准。另一个原因是两者在人生道路上相辅相成的契合度实在太高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本质上其实是同样的性质。我有了想法,我才会需要。我需要,我才会想要。因为至少我很主观的认为我是“需要的”,当然天方夜谭另当别论。想要督促着人向更高更远看,需要督促着人尽管很多东西让人厌倦,烦恼,辛苦,但是还是得做。两者相辅相成,配合的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你怎么说谁比较重要呢?这个判准至少我在打完比赛都还没有找到让我自己能完全接受的。
              那么在这个辩题之下又该如何分析呢。我找了两个判准,一个是谁在生活中占得帮助比例更大。另一个是谁更靠谱和稳定。第一个判准之下,仔细分析想要和需要在生活中具体的体现是哪些。想要 更多是对应,想法,梦想,以及做梦。想法比如我中午想吃什么,我今天想干点什么,梦想诸如我想成为哪方面的行家,想在哪些地方有建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的东西,只要是付诸努力的都可以认为是梦想。空想就是对应幻想,比如我想当马云一样的有钱人,这只是想一想,我们自己也知道毫无意义。不在讨论范围内,因为做做梦无可厚非,没什么可说的。而需要更多对应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客观期望。比如你从小家里就希望你考个好成绩,这种想要达到社会高度的统一其实已经变成了客观需要了,谁会认为一个正常城市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上大学?责任比如孝顺,抚养后代,遵纪守法。担当,比如勇敢,比如奋进,这个和想要有一定的交叉,因为他们带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性质。我们的论据是说,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梦想,有目标没错,但大多数时候是按照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和需要做的一件件小任务来逐步成长,就比如做作业,做作业绝对不是想要的,更多时候是你需要把这个作业做完,需要的做好了,想要个成绩,这个想要就实现了。所以追求需要是真正起到效果的,想要的更多是被实现,在追求层面很难联系到一起,因为大多数人都抵抗过程而喜爱结果,但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恰恰是追求需要的在督促着你。这个点是我在上场前一天才分析透彻的,在场上没有很好的体现,很可惜,如果能够深挖,可能是可以赢比赛的。
              另一个点叫做靠谱。需要的,这个东西往往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比如需要做作业,需要吃饭,需要好好学习,往往在主观上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致,更多是客观条件的督促。所以往往具有比较好的客观正确性,比如 公民需要遵纪守法。这是所有公民的准则,99%的犯罪来源于“想要犯罪”,几乎没有谁是需要犯罪的。所以需要的客观正确性就能体现出来,追求需要的也就变成了非常稳定靠谱的选择。而想要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矛盾性性,甚至直接就是负面消极性。比如我想要个外星人电脑,其实我根本不需要这么好的电脑。比如我想吃肉又想减肥,这个中间的矛盾就很难让我“追求”,因为追求的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再比如我很生某人气,我想杀了他,这个想要就直接是负面的了。现实中很多人都被欲望支配,产生了不合理的“想要”从而走上不正确的道路,越走越远,他们才恍然大悟,这根本不是我需要的生活。贪官们如是,强盗小偷强奸犯们也如是。
              【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我方的观点为,人更应该追求需要的。定义先行,需要,即指由外界客观条件引起,作用于内心产生的欲求。一般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追求,意为尽力寻求。也就是在行为层面的作为。故我方观点即认为,人应该在行为层面去追求客观条件自己所必要和重要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辩题应建立在需要和想要均未得到的前提下讨论,才有作出的选择的意义。且需要和想要在很多事物上保持着一定的统一性,我们需要将其拆分开来,分别而论,才能得出谁的意义和作用更为重大。以下我将从三点展开我方论述。
              1.需要的是底层基础,想要则是意识层面的上层建筑。当我们在需要和想要都没有达到的前提之下,因为需要不仅仅是所有道路的基础,而且具备很强的必要性,缺之不可。所以着手先解决自己的需要才是应行之道。比如今天有人想考大学。首先他得先学好自己的至少六门基础课程,做足够多的试卷练习,一般来说,不管是枯燥的练习,还是基础课程,很少有人发自内心的想要做这些事情,但是由于他需要练习,需要基础课程,需要的必要性,基础性,和重要性使得他不得不把需要的事情追求到手。否则后话一切免谈。正如盖楼得从砖瓦开始,一点点的累加,需要的东西自然也会不断改变上升。
              2.“需要的”具备较高客观正确性和可行性。需要的往往由客观条件决定,比如辩论就需要准备资料,考研就需要刷题。他们不仅在客观认知上往往属于正确的选择,而且对“追求”这一行为层面具备对行为很高的指导性,也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时候到底要干什么。而“想要”则可能会有“矛盾,过于主观,受负面影响”等缺点而导致我们做出消极的“追求”行为。比如我想要赚很多钱,又不想违法,这两个想要就可能在面临诱惑的时候产生矛盾,就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决策,贪污腐败。这一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如果所有的贪官都能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需要”遵守什么,我想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们做出错误的决断。
              3.从对我们“追求”的具体行为产生的作用和帮助上来说,追求“需要的”作用和帮助占比更大。我们先来看看想要的,不说一生,人一天可能就有无数的想要,小到中午想吃肉,上了微博吃了安利想要几个ysl,大到想成为知名的辩手,想成为大学霸做科研。人有太多太多的想要,“梦想”在“想要”中占的比例本来就非常的低,更不用说我们能具体落实追求的了,所以梦想和想要的尚且还相距甚远,更不用提还有很多消极的东西,比如想要贪污,甚至想要杀人。而需要的却督促着每个人在懒惰,消极,迷茫的时候,维持你大部分正常生活的动力,需要去上课,需要刷题,需要吃蔬菜减肥,需要遵守法律。我们承认梦想的指引作用,但显然生活中,需要占到大多数,对人的帮助要更大一些。
              我们希望各位都能胸怀梦想,但“追求”还是要落实到需要上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的踏实安心。
              【碎碎念 赛后分析】
              西农场上其实个人觉得立论是有偏移的,但是毕竟占了天然强队的优势,评委对其立论的挑刺并不是很重视。西农场上的核心点在于,人们追求“想要,”正是想要这个欲望督促着人类不断进步,得到火苗不满足,想要长久的火源发明打火机。得到了电话不满意,想要随身携带不需要有线连接的工具发明了手机。这其实做了一个概念偷换,辩题中的主体是人 不是人类,如果改成人类,这个辩题就不用打了。因为人类这个整体是有很强的修正性的,那些黑暗邪恶的,满足个人私欲的想要被过滤掉了,那些满足人类发展的东西才能留下。相当于把想要 做了一个拆分,留下了梦想和进步。所以在场上对于我方所有的私欲导致的恶果都避而不谈,利用奇袭加结辩做了6分钟的演讲,把辩题拉扯到了人类上,得到评委认可。一方面这个操作行为有点有失强队水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们比赛经验的不足,现场没有很好的攻击他们的大前提和框架,需要好好反思改进。


              IP属地:浙江7楼2017-05-21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