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头颅的心事吧 关注:34贴子:3,030

写作素材:治军用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更多素材敬请关注“藏在头颅的心事”吧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吧吧务,收到后立即删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1-11 01:54回复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治军用兵”的写作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管子·重令》军队不论人数多少,只要同心协力,就能战必胜,守必固。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管子·形势解》上下不和睦,命令就不能贯彻执行。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
    《吴子·图国》陈:同“阵”。国内不和睦不能出兵,军内不和睦不能交战。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吕氏春秋·论威》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右军、也泛指全军。凡是军队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军一心,就可令行而无敌于天下。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和人》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万人惟一心,何敌不摧?何敌不克?
    宋·郭士俊《百子金丹》惟:只。摧:摧毁。克:制胜。
    ●用兵之要,贵得人和。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要:关键。贵:重要。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与地利则其助也。
    宋·王晳《〈孙子兵法〉注》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君子不重则不威。
    《论语·学而》君子:春秋时指贵族,以后泛指道德高尚的人。重:稳重。威:威严。
    ●行之以信令致远。
    《吴子·治兵》行事守信用,其命令远方也能贯彻执行。
    ●以治取胜。
    《吴子·治兵》军队靠治理取胜。
    ●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孙膑兵法·客主人分》治军能够掌握士兵心理,军令就会象流水一样顺利贯彻。
    ●爱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将者爱与威而已。
    《尉缭子·攻权》将帅爱护士兵所以士兵没有二心,将帅威严所以士兵不敢违犯命令,善于做将帅的不过是爱与威并用罢了。
    ●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
    宋·苏轼《张世矩再任镇戎军》并行:一起施行。相济:相互配合。
    ●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
    《百战奇略·信战》统率军队行军打仗,要以崇尚诚实信用为根本。
    ●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
    《百战奇略·威战》将:将帅。使然:使他们这样。
    ●军中无戏言。
    清·《说唐》戏言:开玩笑的话。
    ●习劳忍苦,为治军之第一要义。
    《曾胡治兵语录》使士兵习惯于劳累和忍受辛苦,是治军第一大事。
    ●治军无礼,则威严不行。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无礼:没有规范、制度。不行:不能实行。
    ●令行禁止,王之治也。
    《逸周书·文传》有令即行,有禁则止,这才是帝王的治理。
    ●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吴子·治兵》金:金属器,古代用以发收兵令。此作鸣金。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不守信用,鸣金不停止,击鼓不前进,象这样的军队虽有百万,又有什么用处呢?
    ●赏必加于其功,赏罚明民竞于功。
    《商君书·错法》民:远古时百姓战时是兵,平时是民,民就是兵。奖赏必须给予有功的人,奖赏分明士兵们就争着立功。
    ●令必行,禁必止。
    《韩非子·饰邪》有命令必须执行,有禁令必须停止。
    ●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三》该赏必赏,该罚必罚,这样的军队足以打仗。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1-11 01:55
    回复

      ●师出以律,失律则凶。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谨候》师出以律:语出《易经·师·初六》,出兵打仗靠纪律。
      ●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三国·蜀·曹操《孙子注·计篇》既然做出规定就不能违犯,如果违犯了就必须惩罚。
      ●将不知法与无将同。
      宋·秦观《兵法》将帅不懂法度,和没有将帅一样。
      ●若勋劳宜赏,则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
      《百战奇略·赏战》如果功劳应该奖励,就不惜重金;若是没有功劳,就一分一毫也不赏赐。
      ●军纪者,军事之命脉也。
      清·蔡锷《军事计画》纪律是军队的命脉。
      ●兵不娴习,不可以当敌。
      《邓析子·无厚》娴习:训练娴熟。当:即“挡”,抵挡。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吴子·治兵》教戒为先:首先要教育训练。
      ●兵不妄动,而习武不辍。
      汉·刘昼《新论·阅武》军队不能轻易动用,但军事训练不能中断。
      ●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习练》当:通“挡”,抵挡。一可当百:一个人可以抵挡一百个敌人。
      ●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
      唐·李靖《李卫公问对》教育训练的方法对头,士兵就愿意为我所用。
      ●凡欲兴帅,必先教战。
      《百战奇略·教战》兴师:出兵。教战:教会士兵打仗。
      ●艺高人胆大。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
      ●善练兵者,必练兵之胆气。
      明·何良臣《阵纪》胆气:胆量和勇气。
      ●善练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
      明·何良臣《阵纪》胆气:胆量和勇气。
      ●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
      明·王鹤鸣《登坛必究·教兵》练胆:练习胆量。习艺:练习武艺。
      ●练兵之法,当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
      明·王鹤鸣《登坛必究·教兵》齐一:一致。一人之身:象一个人一样。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孙子兵法·行军篇》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兵,使他们听从命令;用军纪军法约束士兵,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一定能取胜。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1-11 01:56
      回复
          ●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打仗要靠勇敢。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大义。
        《吴子·图国》凡管理国家治理军队,必用礼制教育人们,用正义鼓励人们。
        ●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秋水》遇到大难而不害怕的人,就是象圣人一样的勇敢了。
        ●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
        《商君书·画策》民:这里指士兵。
        ●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尉缭子·战威》将帅之所以能打仗靠的是士兵,士兵之所以能打仗靠的是士气。
        ●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
        《尉缭子·十二陵》机:机变。应事:适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治气:掌握士气。
        ●胜在得威,败在失气。
        《淮南子·兵略训》取胜在于得到威力,失败在于失去士气。
        ●临危不惧,勇也。
        唐·骆宾王《萤火赋序》面临危险而不畏惧,就是勇敢。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宋·苏洵《心术》治心:掌握战士的思想。
        ●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
        明·何序东《删定武库益智录》处理事情迟疑不决就是不聪明,面临危难犹豫不决就是不勇敢。
        ●一夫舍死,万夫莫当。
        明·邱浚《大学衍义补》一夫:一人。舍死:即舍命,不要性命。当:通“挡“,抵挡。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
        明·(作者不详)《草庐经略》进攻要从思想上瓦解敌人,防守时要保持部队士气。
        ●战以气为主,气勇则胜,气衰则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气勇:士气勇敢。气衰:士气衰落。
        ●用兵者用其气也。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气:士气。
        ●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
        《曾胡治兵语录》兵事:军队的事情。
        ●将所以克敌者,气也。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将:将帅。克敌:战胜敌人。气:士气。
        ●勇士赴敌视死如归,欺乃常胜之理,万古不变。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视死如归:把死看作象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欺乃:这是。万古:永远。
        ●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孙膑兵法》军队不能战胜大祸患,原因是不能得到百姓拥护。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荀子·议兵》军队爱护百姓就强大,不爱护百姓就弱小。
        ●兵事以民为本。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9回兵事:军队的事情。本:根本。
        ●爱民乃行军第一义。
        清·曾国藩《复李少荃》第一义:原为佛家语,指无上至深的妙理。这里指最重要的行动准则。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1-11 01:56
        回复
            ●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
          清·刘璞《将略要论》军队是百姓的保卫者,百姓没有军队就不安定。
          ●古今名将用兵,莫不以爱民为本。
          《曾胡治兵语录序及其按语》爱民是古今名将用兵的根本原则。
          ●凡觇军事之胜败,先视民心之从违。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觇(chān):看。从违:顺从或违背。
          ●用兵以得民为先,安民乃能御侮。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得民:得到百姓拥护。安民:安定百姓。御侮:抵抗外敌欺侮。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孙子兵法·地形篇》知道天文,又知道地理,就能不断取得胜利。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见上条注。虽胜有殃:虽然胜利了,仍要遭殃。
          ●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孙膑兵法·八阵》上知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现象和过程,下知大地上山川、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等情况,内得民心,外知敌情,才能打胜仗。
          ●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极。
          隋·王通《文中子·述史》仰:仰望,抬头。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现象。地理:大地上山川、河流、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等情况。人极:极好的人事关系。
          ●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尉缭子·兵谈》将帅要上不受天时制约,下不受地理限制,中不受人事牵制。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
          《简子·议兵》打仗要上得天时之助,下得地理之利。
          ●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六韬·垒虚》天道:原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也指自然规律。地理:地上的山川、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等总的情况。人事:人情事理。
          ●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术训》因:根据。尽:竭尽。地财:大地上的财富。人力:人的力量。
          ●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审:观察,了解。天地之道:天地的规律。察:明察,了解。
          ●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器》将帅要上知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中明人情事理。下识山川、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等情况。
          ●因天时之便者,动于九天之上。
          三国·魏·曹操《孙子注》九天:极言天空中很高的地方。能够得到天时便利的人,好象行动在天空中很高的地方(居高临下,行动自如)
          ●九天之上可以陈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
          唐·李筌《注孙子兵法》九天:见上条注。九地:泛指地下很深的地方。陈兵:部署军队。伏藏:隐藏军队。
          ●地形者,兵之助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军队可以借助于有利地形打胜仗。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孙子兵法·军争篇》险阻:险要阻塞的地形。沮泽:水草丛生、低洼潮湿的沼泽地带。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
          《孙子兵法·行军篇》好高:喜欢高地。恶下:讨厌低地。贵阳:喜欢向太阳的地方。处实:驻在可食之地。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孙子兵法·军争篇》高陵:对方处高地。勿向:不要向上仰攻。背丘:对方背靠高地。勿逆:不要从正面攻击。
          ●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孙子兵法·九变篇》九变:泛指多变。将帅能了解和利用多变的地利,就算懂得用兵了。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孙子兵法·军争篇》乡导:向导。乡,同“向”。
          ●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孙膑兵法·客主人分》所谓善于打仗,就是指随机应变和善于利用地形。
          ●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
          《孙膑兵法·威王问》给军队造成麻烦的是地形,困死敌人的是险要地形。
          ●易则多用车,险则多用骑,厄则多用弩。
          《孙膑兵法·八阵》易:平坦的地形。车:战车。骑:骑兵。厄(è):指两边高峻的狭窄地形。弩:弓箭。
          ●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孙膑兵法·善者》打仗时,要前进有路,后退有路,向左有路,向右有路。
          ●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三国·魏·曹操《孙子注》要打仗,就要审察地形,以便为打胜仗创造条件。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1-11 01:57
          回复
              ●数寸之龠,持千钧之关,非有其才施,处势要也。
            南朝·宋·鲍照《瓜步山揭文》龠:同“钥”。几寸长的锁钥,可以锁住千钧重的城门,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很大本事,而是因为它所处的地方重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一个人把守地势险要的关口,一万人也难以攻进。
            ●劲兵重地,控制万里。
            《新唐书·王忠嗣传》精兵把守重要地方,可以控制广大地区。
            ●既知己又知彼,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能全胜。
            《百战奇略·地战》知道自己情况又知道敌人情况,但不能得到地利的帮助,也不能取得完全胜利。
            ●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制强。
            《百战奇略·地战》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中军、右军,也指全军。军队能得到地利,就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
            ●善用兵者,亦因地形措战,岂有一定之阵哉?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操练》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也根据地形筹措打仗,没有固定不变的阵式。
            ●居高视下,可胜之基也。
            明·(作者不详)《投笔肤谈》占领高地,面向洼地,是可以取胜的基础。
            ●江上之战,必处上游;水上之御,宜栅中流。
            明·何良臣《阵纪》在江河里作战,必须占领上游;在江河里防御,宜设栏栅于中流。
            ●卑湿沮淖,丧生之域也。
            明·《投笔肤谈》卑湿沮(jǔ)淖(nào):低湿泥泞之地。丧生之域:丧失生命的地方。
            ●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明·归有光《昆山县倭寇末书》作战时,要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形。
            ●行兵之道,贵知地理。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行军作战的原则,重要的是了解地理。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兵法·九地篇》把军队投进灭亡之地,军队(为求生而奋战)就可以保存下来;把军队陷入死亡之地,军队(为求活而拼命)就可以生存下来。元·曾先之(十八史略):“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用兵之妙,妙在夜战。
            明·何良臣《阵纪》
            ●古之名将每务夜袭,谓其寡锐可以破众坚,疑伏可以蹑方张。
            明·何良臣《阵纪》每务:经常进行。寡锐:少而精的部队。众坚:多而强的部队。疑伏:使敌人产生疑惑的伏兵。蹑方张:威慑气焰嚣张的部队。
            ●风云雨雾之际最难用兵,此智者之深畏,而勇者之所怯出也。惟能握其机而善储其事者,又在此际为必胜。
            明·何良臣《阵纪》握其机:把握住这种时机。善储其事:善于处理这类事情。又在此际为必胜:又能在这种时候一定打胜仗。
            ●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
            《管子·七法》盖:压倒。工:工艺技术。正:通“征”,征服。
            ●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
            《管子·七法》工:工艺技术。盖:压倒。器:武器装备。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1-11 01:58
            回复
                ●有蓄积则久而不匮,器械功则伐而不费。
              《管子·七法》久而不匮:长期不缺乏物资。器械功:武器装备精良。功,通“工”,精良。伐而不费:征伐而不费力。
              ●蓄积自多,用兵自强。
              《管子·任法》蓄积多,军队就强大。
              ●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
              《管子·七法》数:方法,原则。治军的原则,在于聚积财物而使财物无敌于天下,在于讲究工艺而使工艺无敌于天下,在于制造武器而使武器无敌于天下。
              ●兵无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甲不坚密,与伐者同实;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实。
              《管子·参患》无操者:赤手空拳的人。伐者:不披铠甲的人。兵器不坚固锐利,和赤手空拳一样;铠甲不结实,与没穿铠甲一样;弓箭射不远,与短兵器一样。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管子·权修》粟:泛指粮食。地域的守护靠城池,城池的守护靠军队,军队的防守靠人,人的防守靠粮食。
              ●一期之师,十年之蓄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管子·参患》一期:一年。殚(dān单):竭尽。一年的用兵,要用完十年的积蓄;一次战争的费用,要用尽历代的积蓄。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军争篇》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委积:储备物资。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装备器材由国内供给,粮食从敌人那里取得,军队的粮食就充足了。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俸,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孙子兵法·用间篇》凡兴师十万人出征千里,百姓的费用,公家发放的俸禄,一天要用去很多钱;而且社会动荡不安,来往于道路上运送粮草而不能进行生产的有七十万家。据曹操注,古时打仗一家从军,七家供养。用兵十万,就影响七十万家生产。
              ●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作战篇》钟:古代量器,每种等于六十四斗。萁(jí):豆秆。萁,同“箕”。秆(gǎn):禾本科植物的茎。石:古代重量单位,周代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约等于现在六十九市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1-11 01:58
              回复
                  ●库无备兵,虽有义而不能征无义。
                《墨子·七患》库:仓库。备兵:储备兵器。义:正义。
                ●积弗如,勿与持久。
                《孙膑兵法·五度九夺》粮草蓄积不如敌人,不要同敌人进行持久战。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
                《荀子·议兵》械用兵革:武器装备甲衣用具。攻完:坚固。攻,通“工”,精巧。窳(yǔ)楛(kǔ):不坚固,粗劣。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史记·张仪传》军队不如敌人不要向敌人挑起战争,粮食不如敌人不要同敌人进行持久战。
                ●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食也,则我弗能守也。
                《汉书·食货志》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为一仞。汤池:象沸水一样的难以通过的护城河。步:旧时长度单位,五尺为一步。带甲:穿铠甲的士兵。弗能:不能。
                ●军以粮食为本。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本:根本。
                ●金汤之固,非粟不守。
                《全后魏文·薛虎子》金:金城,坚固的城池。汤:汤池,象沸水一样的难以通过的护城河。粟:指粮食。
                ●韩白之勇,非粮不战。
                《全后魏文·薛虎子》韩白:韩信,汉初名将;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
                ●用兵制胜,以粮为先。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用兵打胜仗,首先要有粮食。
                ●三军未发,粮草先行。
                清·钱采、金丰《说岳全传》第37回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中军、右军,也泛指全军。
                ●军需不备,取败之道也。
                明·《投笔肤谈》不准备好军队所需要的粮草物资,是要打败仗的。
                ●行伍不充,取败之道也。
                明·《投笔肤谈》军队不满员,是要打败仗的。
                ●备军需充行伍而灾及吾民,以败致败之道也。
                明·《投笔肤谈》为了筹备军需物资和使军队满员而使自己的百姓受害,是招致败中之败的方法。
                ●一朝无粮兵马散。
                清·史襄域《中华谚海》
                ●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之忧,惟屯田为善。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屯田》屯田:屯兵边境开荒种地。要想使军队粮食充足、薪饷不断,唯有实行屯田为最好的办法。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1-11 02:00
                回复
                  (完)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1-11 02:00
                  回复
                    【古代文学素材】关于“塞外”的写作
                    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汉·李陵《重报苏武书》笳:流行于边地的管乐器。互动:交替发响。边声:边塞的各种声音。以各种声音表现边塞的凄怆,倍感悲凉。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
                    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战阵一样,汉地的月色带上胡地的秋光。描写塞外的景色,渲染一片紧张而苍凉的气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孤烟:燧烟,古时边塞报平安或报警的信号。广大的沙漠孤直的烽烟,长长的黄河,圆圆的落日,交相辉映。两句意境壮美,对仗工整。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唐·杨炯《从军行》凋:凋落。大雪天暗,军旗上的彩画显得黯淡模糊,象凋落一样,风声和鼓声混杂在一起。它描写了边塞的恶劣天气,侧面反映了将士的苦寒。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唐·李颀《古从军行》郭:外城。极写西北边塞的一片荒凉。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大如席:用夸张手法比喻大雪。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两句极写大雪弥天,北地酷寒。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天山:此指祁连山,终年积雪。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用“闻折柳”来表现无******,可谓高人一着,与“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八首》兼天:连天。因见长江的波浪连天涌,想到边塞上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唐·杜甫《秦州杂诗》不夜:不到夜晚,指黄昏前后。无风云自舒卷出塞,不到夜晚明月早已照明关塞。诗极写秦州地处边防,地势高峻的险要形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去:离开。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朔漠:北方大漠。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相传塞外草白,惟昭君墓草独青。两句写昭君生为异域,死葬胡沙,同情她的遭遇,亦喻人才被埋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川:此指干涸的河床。描写边塞风沙的险恶,以见行军的艰苦。用语明白晓畅,琅琅上口。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酒泉:今甘肃酒泉县。杜陵别业:今西安市东南杜陵之别墅。我国西部古海干涸,变为大片沙漠,黄沙茫茫渺无边际。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1-11 02:01
                    回复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烁:熔化。虏云:指胡地之云。夸张手法,极言边地之炎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边塞野草,干熟时白色,牛马喜嗜。胡天:边塞的天空。写西域塞外冬季来得早而骤。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唐·岑参《赵将军歌》缩寒毛:收缩起全身的皮毛。猎马:出猎的军马。生动地写出天山一带寒风剌骨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毛骨悚然。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随风飘扬的《梅花落》之声,不禁勾起征人的乡愁;故乡的梅花,好似一夜之间落满久戍的边关。《梅花落》本为曲调名,这里把调名拆开来用,语意双关,含意隽永。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唐·戴叔伦《转应曲》胡笳:少数民族的乐器。写边塞的辽阔明朗,最后却是一声愁绝,情感跌宕,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把塞外沙漠夜景写成一个银白色的旷阔寥寂的迷人境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号角。燕脂:即胭脂,深红色,此指血迹。凝夜紫:秋日的边塞,暮色苍茫,烟云密集,血迹凝聚,呈现一片紫色。两句描写血染沙场的激战景象。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李益《塞下曲》燕歌:胡歌。塞鸿:塞外的大雁。边:边地。写边塞春意,使战士怀乡的心情为之顿畅。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唐·张仲素《从军行》海:此指今新疆巴里湖。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行军天气,一“裂”一“折”,使人心寒。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芦笋:芦苇春天所萌发的嫩芽。碛:沙漠地带。白练:高级丝织物。安西:西域重镇之一。在今新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带。诗句描写唐代时丝帛源源从丝绸之路运往吐蕃的情景。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唐·杜牧《早雁》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中秋八月。描写回纥人开弓袭射,群雁惊飞四散的情景。“虏弦开”双关,既表现回纥贵族的挽弓射猎,也暗示他们的军事骚扰掳掠,“哀”则表现边地人民四处流散之苦。诗句咏物抒情,爱憎分明。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连串的情景,真切、生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朔:北。透刀瘢:风雪穿擦刀剑,出现瘢痕。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写风雪,刻画入微,境界雄浑。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唐·张蠙《登单于台》痕:沙垒起的痕迹。疑:疑是。写塞外风沙的奇异景象逼真生动。
                      ●自古幽燕如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
                      宋·汪梦斗《南乡子》幽燕:在今河北、山西一带。绝塞:极远的边疆。穷荒:极荒凉的边地。这是南宋亡后作者北游时所写。“休愁”、“未是”均是相反语义,故意用来宽慰自己、抒发心头上的兴亡之感。
                      ●鸣骹直上一千尺, 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宋·柳开《塞上》鸣骹(xiāo):响箭。干:形容声音清脆宏亮。碧眼胡儿:形容塞外少数民族战士。金勒:带金属嚼子的马笼头。前两句写响箭划破长空,后两句状胡骑矫健英姿。“提”字写勒马而注视的神情,甚为传神。
                      ●长白峰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
                      明·陈子龙《辽事杂诗》漠漠:密布貌。浑河:即小辽河,在今辽宁省东部,注入渤海。水落:水退。离离:剥裂下垂貌。两句描写战争的惨烈,战场的凄凉。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1-11 02:01
                      回复
                        (完)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1-11 02:01
                        回复
                          【古代文学素材】“经商贸易”的写作
                          ●容容熙熙,皆为利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周书·太公》 容容:飞扬貌。熙熙:和乐貌。攘攘:纷乱貌。 人来人往:都为谋利;渲闹纷乱,都为赚钱。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管子·禁藏》 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为五尺六寸。谓只要有利可图,就无所不往。
                          ●物多则贱,寡则贵。
                          《管子·国蓄》 寡:少。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管子·小匡》 用自己所有的,交换自己没有的。
                          ●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不余,是不知节也。
                          《管子·乘马》 货尽:货卖完了。事已:事情已经结束。货卖完了才知道不足,是由于不懂得计量;事情结束了才知道有余,是由于不懂得调节。
                          ●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
                          《管子·国蓄》 百姓有余粮就低价收买,百姓粮不足就高价收取。
                          ●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
                          《管子·轻重乙》 善于主持国家的,总是在各国物价降低时,我则使它提高;各国轻视此种商品时,我则重视;各国市场供过于求时,我则(通过囤积)使之供不应求。
                          ●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
                          《管子·轻重甲》 通:流通。贱:价格便宜。货物流通,就可调剂有无,而使价格趋平。
                          ●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
                          《管子·国蓄》 货物少或不能满足需要价格就贵,货物多或超过需求价格就便宜。
                          ●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
                          《管子·轻重乙》 粟:泛指粮食。 重:贵重。 轻:价值贱。《管子·乘马数》“谷重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
                          ●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六韬·文韬》 能使人们得到利益的就叫“道”,谁能拥有“道”,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左传·闵公二年》 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工:给工业带来好处。
                          ●德义,利之本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道德仁义:是利的根本。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国语·越语上》 贾(gǔ):商人。资:购买。絺(chī):细葛布。乏:指物资缺乏。谓商人要有预见,在需求旺季之前就要准备货源。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辞下》日中:太阳在正中,即中午。 市:交易,买卖。 致:招引,招来。聚:聚集。 货:货物,物资。 各得其所:各人得到其所要的。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孟子·滕文公下》 如果不使货物流通,互易有无,以多余补不足,那么农民的粮食、女工的布帛就等于无用。说明经济上要有互通有无的贸易。
                          ●妇人拾蚕,渔者握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
                          《韩非子·内储说上》 拾蚕:养蚕。 鱣(shàn):通“鳝”,黄鳝。 恶:厌恶。谓有利的事业,人民就乐于去做。
                          ●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
                          《韩非子·难二》 商市:指商业。 关梁:指交通要道。关,关口。梁,山梁。 致:换取。
                          ●多而贱,少而贵。
                          《荀子·法行》 东西多价钱就便宜,东西少价钱就贵。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荀子·修身》 良贾:善于经商的人。折阅:指亏本。市:做生意。精明的商人不会因为有时亏本而不做生意。
                          ●商,其乡则货足。
                          《六韬·文韬》 商:经商。乡:地区。 经商的地方货物就充足。
                          ●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史记·平准书》 物价贵时就卖,物价便宜时就买。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史记·货殖列传》 转贫为富,从事农业不如工业,工业又不如商业。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在谷物价格高时国家低价卖出粮食,在谷物价格低时国家高价收购粮食,使市场货物充足,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史记·平准书》 交易:本指物物交换,后为买卖的通称。龟、贝、金、钱、刀、布:俱为古代货币。随着货物交换的发展,就出现了货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都是为了赚钱。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史记·货殖列传》 白圭:战国魏人,善经商。白圭经商时善于观察行情变化,在别人卖出时就取纳,别人需要时则卖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史记·货殖列传》 贵:物价贵。如粪土:象粪土一样赶快卖出去。贱:物价贱。 如珠玉:象珠玉一样赶快买进来。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1-11 02:02
                          回复
                            ●贵上级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史记·货殖列传》 贵:物价上涨。 极:达到顶点。 贱:物价下跌。 物价上涨到极点就会下跌,跌到极点就会上涨。
                            ●富者,人之惰性,所不学而俱欲知也。
                            《史记·货殖列传》 富有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情,是不用学就知道了的。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史记·货殖列传》 此处物贱,求他处贵卖出;此处物贵,求他处贱买入。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史记·货殖列传》根据货物的多少,就可知价格的高低。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
                            《史记·货殖列传》 经:常。富有不是固定不变的,货物也没有长期不变的主人。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史记·货殖列传》 大贾(gǔ):大商人。 周流天下:周游全国。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
                            《史记·货殖列传》 很富有之家,好比都市的国君。
                            ●商贾者,以通货为本。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贾(gǔ):商人。通货:流通货物。本:根本。
                            ●宝货难售。
                            汉·王充《论衡·状留》 贵重的货物难以卖出去。
                            ●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本:指农业。末:指农业以外的工商等业。古代治理国家的人,注重开辟财源,沟通有无。
                            ●贱即买,贵则卖。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商人不贩运没用的货物,工匠不作没用的器具。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汉·桓宽《盐铁论·通有》 农:农人。 商:商人。本:农业。 末:农业以外的工商等业。农民和商人之间的交易,可以促进农业和其他各业的发展。
                            ●天下之利无不瞻,而山海之货无不富也。
                            汉·桓宽《盐铁论·通有》 瞻:望,指希望得到。富:富有。 天下的利没人会不去想要得到它,因此,山中和海上出产的货物就无不富有。
                            ●商旅不行,利润难得。
                            汉·焦延寿《易林·益》 商旅:商贩。商贩不做生意,就难以获得利润。
                            ●物者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此谓东西少了价钱就贵,多了就便宜。
                            ●时移俗易,物同价异。
                            晋·葛洪《抱朴子》 时移:时间推移。 俗易:风俗改易、变化。 物同:一样的东西。 价异:价格不一样。
                            ●贸迁有无,各得其所。
                            《晋书·食货志》 贸迁有无:交易变换,互通有无。
                            ●希世之宝,违时则贱。
                            南朝·齐·刘祥《连珠》 希世:世间希有的非常珍贵的东西。违时:不合时宜。 贱:不值钱。
                            ●平均其贵贱,调节其轻重,使百货流通,四人交利。
                            唐·白居易《息游惰》 四人:指士、农、工、商各界人士。 交利:互相得利。
                            ●商人重利轻别离。
                            唐·白居易《琵琶行》 重:重视。 轻:轻易。
                            ●天涯地角无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
                            唐·白居易《昆明春水满》 普天之下无法禁止求利,这里虽然偏僻却很热闹,好象昆明的春天一样。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1-11 02:03
                            回复
                              ●物以稀为贵。
                              唐·李盖《注颜延年〈陶征士诔序〉》 什么东西缺少了就贵重。
                              ●物贱由乎钱少,……物贵由乎钱多。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东西便宜是因为人们手中钱少,物价贵是因为人们手中钱多。
                              ●价高则市者稀,价贱则市者广。
                              《旧唐书·李珏传》 市:购买。 贱:便宜。 广:多。
                              ●出处不如聚处。
                              清·梁同书《直语补证》物品在产地不如在聚集地价廉。
                              ●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
                              宋·叶适《学习札言》 惠工:优惠工业。 贾(gǔ):商人。
                              ●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
                              宋·叶适《民事》上 富裕百姓,是治理州县的根本,国家与民众的依赖。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宋·陈亮《四弊》 籍:通“藉”,依靠,凭借。商业依靠农业存在,农业依赖商业发展。
                              ●物贵则不足,物贱则有余。
                              元·王恽《玉堂嘉话》卷** 物贵说明货物不足,求过于供,物贱说明货物有余,供过于求。
                              ●商不得通则无以利农,则农病。
                              明·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通:流通。利农:有利于农业。 农病:农民困乏。
                              ●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
                              明·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厚农:重视农业。 资商:资助商业。厚商:重视商业。
                              ●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
                              清·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所当为之事:所应当做的事。
                              ●工商皆本。
                              清·黄宗羲《财计》 本:我国古代一向把农业称为“本”,而把工商业等称为“末”,作者在此一反传统,主张工商皆本。参考下条。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财计》 世儒:指历代的学者。不察:不懂,不了解。末、本:见上条。抑:抑制。
                              ●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
                              清·爱新觉罗·载湉《上谕》第106条 切要之图:最重要的计划。
                              ●西洋富强之策,商务与船政互为表里。
                              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一 西洋:西欧各国。 互为表里: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西方国家富强的方针是发展商业和航运,使二才互相促进。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莫如振商务。
                              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九 裕饷:富裕军队俸给,饷,原指军粮后指军队的俸给。浚(jùn):“浚“的异体字,掘取。
                              ●发挥商战之能力,俾能挽回利权。
                              清·张之洞《劝学篇》 商战:商业战争。俾:才。 利权:利益权力。
                              ●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
                              清·盛宣怀《禀庆邸》 商办者:做生意的人。
                              ●商富即国富,……此西国所以恃商为国本欤?
                              清·王韬《弢园文录》卷十 西国:西方各国,主要指欧美等国。恃商:依靠商业。国本:国家根本。欤:表示反诘语气。
                              ●商力兵力要当兼行而并用也,盖练兵以保商,而国威之震,国体之尊,即系于是。
                              清·王韬《弢园尺牍·上丁中丞书》 兼行:并行。系:取决于。 是:此,这一点。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并重,这是国家富强的关键。
                              ●恃商为国本。
                              清·王韬《代上广州冯太守书》 凭靠商业为立国之本。
                              ●自中外通商以来,天下之事繁变极矣。
                              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篇》 繁变极:变化极大极多。
                              ●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反。
                              《越绝书外传·枕中第十六》八谷:各种谷物,泛指粮食。粮食有时贱有时贵,到达一定极限就要向相反方面转化。
                              ●并争之世,必以商立国。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在竞争的时代,必须把国家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上。
                              ●今日之竞争,不在腕力而在脑力,不在沙场而在市场。
                              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腕力:手力,即体力。沙场:战场。
                              ●大贾富民,国之司命也。
                              清·王夫之《黄书·大正》 大商人和富人,是国家的主宰。
                              ●不能保商,何以立国?
                              清·陈炽《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 不能保护商业,怎能立国呢?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1-11 0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