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吧 关注:2,286,687贴子:32,763,931

新赛季鲁能战术初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鲁能与恒大的比赛赢在什么地方?鲁能赢在防守。
鲁能赢得了本赛季开始的头两场比赛,尤其是赢了恒大以后,大家对鲁能战术的分析很多。有的认为鲁能赢在体能,有的认为赢在佩莱等外援身上。观点不一。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鲁能赢在了防守上。
分析鲁能赢球的原因,就需要分析鲁能的战术。鲁能的战术当然与马加特的足球思想有密切关系,而马加特的足球思想又离不开德国的文化。德国是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其军事战略思想世界闻名。德国足球的战略思想很可能、也应该与德国的军事战略思想相通。这一次对鲁能战术的分析,我就结合德国的一些军事战略思想,将二者之间做一简单的连接,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加特,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能的比赛战术和球员表现。


1楼2017-03-14 09:10回复
    一、鲁能的比赛阵型。
    马加特本赛季两场比赛采用的都是442阵型,与天津亿利的比赛曾在下半场短暂的使用4312,与恒大的比赛则在中场进攻受阻时采用4411或者451阵型。但总的来说,可以认为鲁能采用的是442阵型。
    一般来说442阵型是一个攻守平衡的阵型,在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联赛中,采用442阵型的球队多数都是偏重于防守。马加特是一个善于使用442阵型的教练,就目前鲁能的现状,采用442阵型也是一个务实的选择。毕竟鲁能国内球员总体的能力和经验在中超已经算不上前列,采用攻守平衡且更偏重于防守的战术,更有利于鲁能在中超取得好成绩。
    从德国军事战略思想来说,首先做好防御,在战场上保证自己的生存为第一要务。对于足球比赛来说,首先做好防守,保证自己不输球也是最重要的。从德国队以往的比赛看,德国足球思想也应该是立足于防御的战略思想。所以,马加特的选择也就让人容易理解了。


    2楼2017-03-14 09:11
    收起回复
      二、鲁能的防守。
      鲁能在比赛中采用442防守阵型,形成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佩莱和塔尔德利。二者的任务主要是在骚扰对手在中场的拿球球员。
      德国著名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认为,所有力量的集中打击都必须指向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足球比赛中,进攻一方对于球权的调度有赖于中场后腰位置的球员,中场中路可以说是前场进攻的指挥部。
      佩莱和塔尔德利在中场中路不停地骚扰对手拿球球员,不让他们从容拿球和有效地把球传到自己的禁区附近,迫使对手的后腰球员把球回传中后卫或横传给边后卫。这样就减少了对手有威胁的传球,也就减少了对手有威胁的进攻次数。由于对手后腰不能及时把球传到前场,也减缓了对手的进攻速度,给己方球员留出了从容布置防线的时间。
      鲁能与恒大的比赛中,正是佩莱和塔尔德利在中场中路的防守,迫使恒大的前场球员只能不断后撤拿球,帮助后腰调度进攻。可以说他俩阻止了恒大中场进攻指挥部的有效运转。
      鲁能后两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由崔巍(刘彬彬)、王彤、蒿俊闵、金敬道(吴兴涵)组成。最后一道防线由李松益、戴琳、吉尔、宋龙组成。


      3楼2017-03-14 09:11
      收起回复
        根据德国防御大师莫德尔的思想,防守中要“构筑纵深防御体系特别是构筑多道后备战线”,防御时“不管战线多么薄弱都要建立绵亘正面,避免建立孤立的要点”。
        根据区域防守理念的要求,对手的球员在哪一区域拿球,鲁能相应区域的球员就顶上去防守,身边则分别由队友形成包围圈,防止对手拿球球员的突破和传球。
        比如阿兰在鲁能的右边路拿球(这是阿兰经常出现的位置),崔巍首先顶上去防守,李松益防止阿兰往底线突破或给高速下底的恒大球员传球,王彤则防止阿兰往中路突破以及往中路横传,戴琳站在崔巍的身后防止被正面突破。这样在局部就形成一个扇面防守阵型。
        当然,当今足球比赛一般都是这样防守,并不为奇。但和以往不同的是,比赛中王彤和李松益的位置相当灵活机动,他们在比赛中总是不停的变换位置以弥补队友身后的空档和漏洞。尤其是王彤,他还要顾及中路的防守,跑动很多,所以与恒大的比赛中才会出现抽筋现象。鲁能左路防守也是同样情况,作为后腰之一的蒿俊闵同样极为劳累。


        4楼2017-03-14 09:11
        收起回复
          对于禁区前沿中路的防守,马加特用王彤和蒿俊闵以及戴琳和吉尔形成两道防守墙,崔巍和金敬道随时准备过来补充空位。比如郜林在禁区右路前沿拿球时,吉尔在身后顶住他不让转身,宋龙和蒿俊闵则在左右形成三角包夹,防止郜林往左右突破和传球。金敬道防住恒大从左边路往前直插或斜插的恒大球员,王彤则防住恒大从中路往前直插的恒大球员。这样就迫使郜林不得不把球回传中场。
          恒大进攻威胁最大的两个球员是阿兰和高拉特。阿兰最大的威胁是从左边路带球斜着往禁区中路突破,或者是无球时高速向禁区中路斜插。高拉特则主要是高速从中路直插禁区,或在禁区右路拿球后的突破射门和传中。这是恒大进攻中破门最多的路径。
          鲁能对阿兰和高拉特的防守,首先不给二人任何拿球突破的机会,总是形成多层防线以及迅速包夹。再就是不允许二人在禁区前沿拿球,在禁区前沿总有人死盯着他们。即使他们能拿到球,也决不允许转身,迫使其回传。当阿兰和高拉特回撤到中场拿球时,鲁能总有球员紧跟上去,不让二人有把球及时传给前场空挡处恒大球员的机会。这也就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二人的威胁。对恒大这两名外援的防守,王彤、蒿俊闵和李松益起到了重要作用。阿兰后来被换下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被鲁能球员完全限制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有关。
          鲁能对阿兰和高拉特的防守,同样是打击对手进攻重心的体现。


          5楼2017-03-14 09:12
          收起回复
            “防御一方需要及时判明进攻一方的主攻方向,然后机动次要防御方向的部队和预备队以加强这一方向,进而打垮敌军的进攻”,“如果判断正确,就会形成双方主力部队的‘顶牛’态势”。这也是莫德尔重要的战略防御思想。
            我认为鲁能最大的进步,就是在次要防守位置球员灵活机动的跑位和补位,这使比赛中鲁能总能形成多层防线,很少会出现单兵防守的状况。为什么亿利与鲁能比赛时几乎没有什么有威胁的进攻?为什么恒大与鲁能比赛时有威胁的进攻也比以前少了很多?我认为都与鲁能球员较好地完成了马加特的防守战略有关。而一旦与对手形成攻守中的“顶牛”态势,则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进攻一方的体力和精力,防守时就容易出现漏洞,这对于己方的反攻肯定有很大好处。
            鲁能在防守中另一个明显的进步,就是能够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积极防御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主动回撤收缩,以便能形成牢固的防线以抵御敌人的进攻。这是同为德国军事防御大师戈德哈特的战略。鲁能球员比赛中在对手拿球比较被动时,会顶上去高位逼抢。如果对手已经从容拿球,除了有一个球员及时上去防止拿球球员快速向前带球和传球外,其他球员都能及时后撤,在禁区前沿形成完整的防线。球员一般不会冒险离开防守位置去抢球。当对手持球突破推进时,鲁能球员也是局部整体边防边退,形成多层次的防守阵型。所以在两场比赛中对手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打鲁能的快速防守反击,鲁能的防线也很少被冲乱。
            正是由于鲁能在防守中已经具备了德国足球防守战略的雏形,才为鲁能最终赢得中超前两场比赛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我这里要提醒一句,恒大的防守与鲁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斯科拉里毕竟是来之高乔的教练,与德国足球有太深的渊源。


            6楼2017-03-14 09:12
            回复
              三、鲁能的进攻
              (1)442阵型进攻的要点
              作为攻守平衡的442阵型,进攻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442前边有两个前锋,是一个适宜打快速防守反击的配置。其次,442进攻的主要路线在两个侧翼,主要是迂回包抄进攻。
              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加特的战术,我仍然先从德国的一些军事战略思想说起。
              我们都知道德国二战时期经典的闪电战战略,其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奇袭,集中,速度。
              闪电战的奇袭,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迅速。飞机的轰炸,坦克的快速挺进做为进攻的桥头堡以及为后续部队的快速进攻做掩护,是其成功的秘诀。
              442阵型必需有一个大中锋作为进攻的支点,这样中后场就可以在对手的防线尚未布置好时,尽快把球长传到对手的后场。由于前场有两名前锋,而防守一方一般只有3名防守球员。所以防守大中锋的一般也就是两名球员。大中锋也就有了更多的头球机会。这就像闪电战中的飞机轰炸。大中锋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利用庞大的身躯作掩护把球控制下来,为高速前插的队友创造机会。这又像闪电战中的坦克。佩莱在鲁能的进攻中很好地扮演了这俩个角色,能够为鲁能进攻闪电战做好桥头堡的作用。
              442阵型的另一个前锋,其主要任务是吸引一名防守球员,减轻大中锋身边的压力。再就是接应大中锋的传球。这时,这名前锋并不扮演进攻中的主要角色。因为处于对手最后一道防线,一旦穿过就几乎无解。因而对手一般不会给这名前锋向前进攻的机会。


              7楼2017-03-14 09:12
              回复
                442阵型进攻的主要路径是在两个侧翼。现代足球流行的433、4321、352、343等阵型属于包围进攻,左中右都是主要进攻方向。442阵型因为中路只有两名后腰(中前卫)球员,中路人数少,所以一般不在中路发起进攻。同样因为中路人数少的原因,442也不使用控球战术。
                442的快速反击主要依靠两个边前卫,一个边前卫在反击中从一侧边路高速插上去接应大中锋的头球或传球,迅速突破对手的防线传中,是其主要进攻手段。这就如闪电战中的奇袭。
                442阵型对球门造成威胁的主要攻击点,是前锋和无球一侧的边前卫。当一侧边前卫突破传中时,对手的两个中后卫应该把主要的防守注意力放在大中锋身上,在无球一侧对手经常是只有1名边后卫在防守前锋,这就给了前锋可乘之机,毕竟1人防守比较单薄。可以说无球一侧是对手防守的弱侧。只要对手有1名后腰或边前卫不能及时回防的话,无球一侧己方边前卫的高速插对手防线的身后,就有可能形成进攻人数上的优势,对球门造成威胁。这就是迂回包抄战术,迂回包抄对手防守的弱侧和后方,是德国军事进攻战略的一个要点。
                当然,我说的是理想状态下的进攻,在比赛中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但这是442战术快速反击的主要战略,看马加特在德甲时执教球队的比赛,这是进球最多的方式。
                边前卫的高速插上,相当于闪电战中的奇袭。无球一侧边前卫的高速插上,与前锋共同形成进攻中的人数优势,相当于闪电战中的集中。而这些,都缺少不了速度。我认为,这种进攻思想应该就是德国足球的进攻战略思想。为什么瓜迪奥拉的进攻战术在德国不受青睐?我认为很可能是瓜帅的足球战略与德国足球思想相悖的原因。


                8楼2017-03-14 09:12
                回复
                  克劳塞维茨有一个进攻顶点理论,进攻的一方只能进攻到己方还足以防御的时刻为止,这一刻就是进攻的顶点。到达进攻的顶点时就应该停止进攻。
                  我观察德国队比赛时的进攻,一是不冒险,不会有球员丢掉自己应该在的防守位置冒险参与进攻,除非有队友已经补过来。二是不硬干,当看到对手已经做好防守布置,德国球员一般会马上把球转移出去。德国球队不会因为进攻就忽略防守,球员绝不会为了强行打开对手的防线而离开自己应该在的区域。当看到进攻顶点出现时,德国球员最多的选择是转移进攻区域和方向。
                  马加特使用的442进攻战术,一般只有两个前锋和两个边前卫攻到最前线。边后卫很少套边插上,后腰一般也不会攻到第一线。这样的好处是,在进攻中仍然有6名球员能够防守,两个中后卫是当然的防守球员,边后卫和后腰也都是在进攻中兼顾防守,所以442阵型的防守都很稳固。这对于个人防守能力普遍不是很强的鲁能球员来说,是一个十分稳妥的选择。也符合德国人注重防御的军事战略。
                  马加特的442进攻战术中,边前卫进攻受阻时,一般不会再强行进攻,而是把球回传,由后腰把球迅速传到对手的防守弱侧重新进攻,或者把球传给大中锋,用大中锋做进攻支点掩护,打乱对手的防守部署,在局部突破防线。这时两个后腰的调度作用就十分重要。一是要能迅速发现对手的防守弱点和漏洞,二是转移球要迅速。边后卫一般只是去接应边路的传球,以及在30度角处向禁区内传中。
                  马加特的442战术中,当找不到对手的防守漏洞时, 一般都是依靠边路强行传中,利用大中锋的头球直接射门或打乱对手的防守,给其他球员制造射门的机会。后腰在进攻中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在禁区前沿找机会远射。
                  应该说马加特的进攻战术与进攻顶点理论相符。


                  9楼2017-03-14 09:13
                  回复
                    (2)鲁能进攻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鲁能进攻中的优点,主要就是佩莱的支点作用,其他可以称道的很少。
                    鲁能进攻中的问题却很多,首先是两个边前卫都不符合要求。金敬道虽然体能好,但是速度慢。崔巍由于年轻还不适应442战术中的边前卫。下半场换上的吴兴涵和刘彬彬虽然速度快,但体能和无氧耐力都达不到要求,高速冲刺次数偏少,高速冲刺的距离也偏短。而442战术依靠的就是两个边前卫反复不断的高速冲刺,这是鲁能为什么让人感到进攻乏力的主要原因。
                    鲁能的两个后腰,蒿俊闵的控球和传球能力不错,也能够发现对手防守的弱点所在。但缺点是处理球和转移球偏慢,一脚传球少。王彤的传球能力还需要提高。
                    鲁能边后卫需要提高的是传中能力。
                    对于塔尔德利,虽然他进了一个球,但很多球迷仍然诟病他在比赛中经常会出现丢球的现象。但大家忽略了这么两个问题,塔尔德利之所以会丢球,一是因为国内球员接应太慢,当塔尔德利拿球后没人上去接应或者是边前卫没能高速插上。二是国内球员跑位不合理,有时会出现跑动撞车或跑动位置无法传球。我不是说全部原因都在国内球员,但是主要原因应该在国内球员身上。意识、体能和基本功的差距,导致与外援的配合不佳。
                    塔尔德利的特点需要经常回撤到中场拿球,这不仅是为了帮助中场的组织,也是为了能够高速后插上。高速后插上的好处,一是更容易找到对手最后一道防线防守的空档,因为在中场远处,能够看清;二是由于奔跑距离长,更能发挥自己的速度优势;三是对手不容易用专人盯防。世界上很多球星都有这个特点,远的不说,恒大的阿兰比赛中也这样。
                    只不过带球突破不是塔尔德利的特长,他的作用主要还在门前。如果比赛中想完全发挥塔尔德利的作用,就必须增加向对手禁区内传球的次数,尤其是对手防线尚未布置好时的传球次数,这才能充分发挥塔尔德利速度快、跑位好、门前嗅觉灵的特点。
                    西塞的优势在于头球比塔尔德利好,身体也比塔尔德利强壮。射门能力和跑位与塔尔德利差不多。但西塞是完全的机会主义者,他对球队其他方面的进攻帮助不大。
                    还有,我们不要忘了德国足球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力量、意志和智慧的较量,战争一旦发动就只能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或抵抗意志之后才能停止,中间绝不能有任何停顿。德国队一直被称为铁血军团,也是克劳塞维茨这种战略思想的体现。而这,鲁能的国内球员也是差得很多。


                    10楼2017-03-14 09:13
                    回复
                      当然,相比以往鲁能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这里提到鲁能的问题,只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大的进步。毕竟我们是足球落后的国家,球员普遍能力有限,不能对他们现在就有太高的要求。还需要慢慢地进步。
                      在我们理解马加特的战术时,我还需要强调的是,德国人虽然很理性,但他们的理性是以经验主义作指导的,而不是理性主义的。什么是经验主义?通俗的说就是注重传统,注重以前是否有成功的典范。如果没有,即使在逻辑上再说的通(理性主义),也不会得到德国人的认可。德国人的改革都是在具体细节上的,是细枝末节的,整体战略很难做改动。
                      再就是德国人做事是观念在先的,是绝对不会实用主义的。一件事即使再有好处,如果不符合德国人的思想,德国人也不会去做。
                      我们以后分析马加特的比赛,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具体细节上,放在球员的能力、意识上。而不要去质疑马加特的整体战术,如果质疑,就不要马加特好了。


                      12楼2017-03-14 09:13
                      回复
                        赢在单线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3-14 09:14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3-14 09:17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14 09:20
                            收起回复
                              本文应改为《论德国军事思想和马加特的故事》看看马加特的履历联系到国际象棋倒是有可能 楼主瞎鸡巴联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3-14 09: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