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巨舰吧 关注:1,861贴子:12,864
  • 57回复贴,共1

谈谈目前为止一切架空抗日小说的几个扯蛋之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迄今为止,架空抗日战争的各种小说,都意识到了自主军工生产的必要性,可惜由于作者们缺乏历史、工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常识,都属于纯扯蛋,我总结几个他们必犯的笑话。
一意淫国产摩托机械化部队,根本忘记了果脯没汽油没轮胎。
突出的是民国投机者。作者以为引进美国成套设备就可以生产汽车,自然实现摩托化。其实这很扯蛋。摩托化部队的建设关键不在于汽车装甲车坦克本身的生产,关键在于能源和关键原材料橡胶的供应。
先说橡胶,世界天然橡胶林在东南亚。中国虽然从1906年开始引进橡胶树,然而国际一直认为北纬17度以北是橡胶禁地。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面对国际市场上对橡胶的封锁禁运,做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天然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50多年来,经过中国几代植胶人的艰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打破了国际权威认定的橡胶树种植传统禁区,使橡胶树在中国北纬18-24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成功。自此,中国的天然橡胶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云南省、海南省、广东省为主的三大橡胶种植基地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所以一切意淫中国在抗战期间能有天然橡胶供应的都是耍流氓。摩托机械化部队根本离不了轮胎等橡胶制品,坦克履带也必须有橡胶件,中国抗战期间没有稳定的橡胶供应,搞一堆没轮子履带的汽车坦克有什么用?
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上,由于倭寇对中国的封锁,我国曾经开拓印度到新疆的陆上国际通道,经过克什米尔首府翻越冰川,运送的第一批物资是:三千套汽车轮胎。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天然橡胶的产地,不仅中国,所有盟国都面临这一问题,他们是通过合成橡胶工业才涉险过关的。
摘自百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迫于橡胶匾乏,德国人采用了二甲基丁二烯聚合而成甲基橡胶,这种橡胶可以 大量生产,而且价格低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大约生产了2500吨甲基橡胶。尽管这种橡胶的耐压性能不理想,战后便被淘汰了,但它毕竟是第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合成橡胶。
大约在1930年,德国和苏联用丁二烯作为单体,金属钠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叫做丁钠橡胶。作为一种合成橡胶,丁钠橡胶对于应付橡胶匾乏而言还算是令人满意的。与其它单体共聚可以改善了钠橡胶的性能。如与苯乙烯共聚得到丁苯橡胶(Buna-S),它的性质与天然橡胶极其相似。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就是因为有丁苯橡胶,橡胶供应才没有出现严重短缺现象。苏联也用同样的方法向自己的军队提供橡胶。
那么果脯能否自己搞合成橡胶呢?答案是不行。这涉及到目前架空作者犯的第二个大错:石油。
所有架空者,都貌似忘记了中国是个贫油国。大庆油田发现前,玉门油田占了中国年产石油的半壁江山,而玉门油田是在一九三九年抗战爆发两年后才发现的。玉门油田的石油产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稳定在五十万吨左右。在抗战期间,玉门油田的年产汽油量仅仅够二千辆汽车一年加油的。而美国一个二战步兵师就有上千辆汽车。所以即使你架空了中国的汽车和装甲车辆产量也没用,因为没有足够的油料。
回过头来说合成橡胶,合成橡胶的技术三十年代初已经被苏美德掌握,果脯可以向他们讨要技术来源和购买成套设备,问题是合成橡胶的来料是石油化工产品的乙烯。既然果脯不能变出油田来,自然就不能通过石化搞出乙烯来合成橡胶。
以民国投机者为例子的民国架空抗战小说,没有一个交代过他们架空的机械部队的轮胎和燃料是怎么变出来的,没有一个合格的。


IP属地:上海1楼2017-04-22 16:42回复
    二架空民国军工生产,却忘记了抗战期间中国没有铁矿。
    没有铁矿,就无法炼钢,就无法制造火炮枪支弹药更何况用钢大户的汽车和装甲车辆。


    IP属地:上海2楼2017-04-22 16:57
    回复
      楼楼好厉害,我也喜欢看民国文,但是都没注意到这些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22 22:59
      回复
        不错,是楼主自己写的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4-22 23:26
        收起回复
          答楼主,铁矿那时候还是有的,抗战时候就是后方的兵工就是依赖四川云南等地的铁矿,土铁生铁产量还年年增长呢。湖南湖北都有铁矿啊,怎么就没铁矿了?虽然没有橡胶,但是30年代上海就有民营企业大批量生产轮胎,后方也有轮胎翻新工厂,完全可以利用进口生胶或者进口原料制造,前期日军还没有切断交通,大后期交通也打通了。不过重要问题是缺油,没有油都是鬼扯,需要穿越者做的是提早建立炼钢厂,起码阎锡山西北炼钢厂级别的,炼出炮钢(江南厂曾经可以炼炮钢,后来厂都拆了)大批量制造火炮,修通叙昆铁路(这路就死在交通切断,原料设备断绝上,才修通昆明到沾益,就花了一亿多法币。阎锡山的钢铁厂才八百万元,我估计主角不借外债别想修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4-23 11:21
          收起回复
            铁矿的问题是小铁矿无法满足战争需求。而且各小矿分散,运输到炼钢厂困难。从绝对量和实际操作来说都无法满足要求。
            根据尊严的基石数据:抗美援朝中20兵团在1951年10月份平均每门炮消耗迫击炮弹180发至240发,野炮弹140发,榴炮弹300发。
            那么我们按照每门山炮月均150发炮弹计算,年度每山炮发射1800发。每发用钢铁三公斤,也就是每炮每年炮弹用钢铁5.4吨。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4-23 11:47
            收起回复
              按德械师编制,每师12门山炮,则每年每师山炮营弹药用钢铁65吨。果脯对美国要求的美援装备是120个师吧?我记不清了,算100个师好了。也就是抗战胜利至少要100个甲种师,每年需要山炮弹用钢铁6500吨。每军12门105榴弹炮需要一样重量的钢铁。你们谁有闲功夫再计算下迫击炮用钢铁多少。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4-23 11:55
              收起回复
                楼主,中小铁矿是有的。以陕西关中为例,韩城就有一座储量千万吨的铁矿。周至有一座近百万吨的铁矿。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4-23 12:17
                收起回复
                  哪咋办啊?啥啥都缺,这还架空个蛋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10 11:36
                  收起回复
                    37年前引进的德国柴油卡车中圆牌组装了二千辆。还有和上海江浙财团搞得建设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30 18:45
                    回复
                      抗战前阎锡山有一个氢化煤的炼油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30 18:48
                      收起回复
                        可查历史资料太少了吧,毕竟某些作者文笔还是不错而且看他们挺愿意花时间的,不过估计ZF的压力太大了。又要找不YY


                        IP属地:福建12楼2018-01-14 11:03
                        回复
                          还要考虑中国当时的路政,马政情况都是很差的,桥梁情况也很差。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2-01 14:28
                          收起回复
                            穿越民国只服——辛亥大英雄,比较写实,没跳的太不着边际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4-25 13: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