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枕诗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间万物几枯荣,书史春秋唯月明。
莫笑倾心多往事,未曾绝学又前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02 07:46回复
    在此也分享一些我欣赏的今古佳作。


    2楼2017-07-02 07:49
    回复
      结句不太明白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02 07:49
      收起回复
        【山花子】
        作者: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网络鉴文---
        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追忆当初,因景诱情,前生珍重,后世亦珍情。情重更见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两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后悔妻子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她深情相待,自觉对她薄情。因作者与妻卢氏结婚时,他心中还惦念着姓谢的表妹。自己因为对表妹谢氏的多情,而对卢氏薄情。如今想来人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泪的份了。“悔”字为反语,不悔之意。这是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后两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笔者有感---
        为什么首先分享这一篇?是以往觉得自己一直患有“多情拖泥带水症”。潜伏时吧容易心情郁郁,爆发时就会经常说些让人很无语的话。熟人还好忍忍也就过了,不熟的就很尴尬了,给很多人造成糟心的第一印象,事后也不是没反省,可就是改不了~
        因最近又想重拾墨笔,然久疏诗文,腹中空空,欲书无词。只得暂且搁笔,重温前作,遍览佳文,蓄养性灵。终断续完成了一篇律诗,而后续作便逐渐流畅,闲来也继续赏读佳作,读到了纳兰这首词。
        我虽非有悼亡之意,但此词之情境颇含我之心意,被深深触动,接连两日都沉浸其中。开始是彼伤我怀,那传神的借景关物,珍重别来,多情有悔,断肠回首,病症又到爆发边缘~但当多次默吟二、三段,特别是“而今”句时,突然似顿悟般使我豁然开朗,“不多情”三字多么通俗无感,但放在此情此境又是那么地神奇震撼(所以在我这里是“不”比“悔”好)。既真情流露,又蕴含哲理,警醒世人,我认为词句运用到这种境界,才是学者们应有的追求。


        5楼2017-07-02 09:02
        回复
          世间万物几枯荣,书史春秋唯月明。
          莫笑往事多倾心,只缘人在性情中。


          6楼2017-07-02 10:08
          收起回复
            【采桑子】
            作者: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鉴文—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有感—
            我挑这首一是同个作家,二是不但其情真挚,在文思上亦有技法可陈。
            这首词每段间在时空、时隔上有多种设想都说的通,这也是其文思如何之印证。鉴文以离别后回思作解,起笔先发感慨,再设想佳人也同他一般暗自伤怀。正如鉴文所言,说“秋风”这类特性的景是常规用法,而“满眼春风”是典型的反衬法,能将情感推向更高点,同时这句又将他们彼此情境重合,既有那“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境,又有“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悲楚。
            按鉴文时序接着就说离别当时已知再难相会,不过彼此安慰,从“来”字推理应是容若无奈先离。最后借“落尽梨花”暗语永难相见,人与花俱憔悴。梨花落尽既是眼前之真实春景,也是上“满眼春风”造成的恶果,是“百事非”之一例,“又”字既表别后夜夜难眠和久难释怀的深沉思念,又是“欢期”无期的有苦难言,终将情感推向最高点!
            文章的情感波澜是高-再高-趋平-最高,就像对战一上来就火力全开,好不容易喘口气,不料猛的给你个终极大招,打你个一脸懵逼。
            这首词细品下可陈之处不少,再则各见不同,在此就不长篇大论了,有心自去发掘~


            8楼2017-07-02 18:2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02 19:54
              收起回复
                好帖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02 21:36
                收起回复
                  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03 00:01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7-03 05:22
                    收起回复
                      《无题》
                      唐代: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鉴文—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第一句是时间:一个春风沉醉、星光闪烁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第二句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在此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有感—
                      此诗用的是插叙手法,从回忆昨夜浪漫气息和宴会周围的华丽景致落笔,用流畅、绮丽的字句给读者很优美的想象场景,以此来勾引读者的兴趣。按理接下来自然是宴中的热闹氛围,但作者并不按套路出牌,而是强插一联莫名其妙的情思进来,如果不是这联词情太妙,相信很多人会有较明显的突兀感。
                      就像跟人说:“昨晚我去了家高档的五星级酒店聚餐,夜色和周围的环境都很美。虽然我们彼此心意想通,恨不得飞去与她相会,但L导让我干活,没得空……”换谁听了都有些莫名其妙吧,这都哪跟哪啊?但作者就是这么任性,不但让观众难以察觉他在插队装比,还要为他大声喝彩,这让我想起两段诗来:行为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手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才善用物之本态,而常人强附己之情欲,此两者高下不言自明。作者不事雕琢而巧连身心,加上鉴文所言的悲喜交互而又统一,精妙绝伦也!成千古名句是理所当然。
                      接下来才具体描绘宴中欢娱,原来是由此相识相亲。但世俗总让人如蓬草随风般身不由己,越是相聚甚欢、情深意重,越能体悟现实之无奈,这亦是反衬之法。


                      14楼2017-07-03 15:55
                      收起回复
                        《陇西行》唐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鉴文—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死、早成白骨,仍然长年在梦中想见年轻活生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一边是现实的悲凉,一边是梦境的期盼;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笔者有感—
                          这首诗我自第一次读到便难以忘怀,每当回味诗中的情境就有一股难言不尽的哀伤,几欲落泪。
                          为了安定边疆,战士们受鼓舞后热血沸腾而义无反顾的冲向敌军。哪知或遇埋伏、或军力悬殊及指挥等因素,这支精锐军覆灭在了无定河边。厮杀结束后,尘埃落定的荒凉战场上尸横遍野,触目惊心。及后最多***草掩埋,如果还因无人收尸而被野兽啃食成散落的白骨就更加凄凉了。
                          而这里作者不用可悲、可叹等感情强烈的词语,偏用轻舒的“可怜”来对应辣眼的“河边骨”,亦为尾句铺连接点。到此,作者转笔不写战事失利后,后续和结局如何如何,而是转到“犹是”绮怀的春闺梦中来。那种情人早已成枯骨,而思人犹不知,还满心期盼的画面真使闻者落泪。这举重若轻的手笔给人一种压抑哀绝、问君何处诉凄凉的哀伤!
                          这种巨大的情境落差,如果是感情想象很丰富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要读,强烈建议请先拨打120等救护车到位后,在急救人员的陪同下观看。此外诗里言外或还暗含作者别有幽怀等猜测在此就不一一分明了。
                          这里用的是寻常的正述法,所以抛开章法奇正,在取景对物、何情怎以动人上用心更是重点。我发现很多名篇都是用强烈的反差来使其情达到无以言说的境界,引起无数读者的触动和共鸣,这对那些需要表达浓情的学者们真是很好的借鉴。


                        15楼2017-07-04 15:17
                        回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有感—
                            因原鉴文太长,精简修饰花了不少时间,所以我就不对作品本身再赏析了,有下面的鉴文也就够了。在此就说点题外话吧,我认为在平时的赏读积累上最好也精益求精,从古至今积存了那么多的奇文佳作,再挑剔的也足够筛选了,不挑剔的就让自己挑剔点呗。所以就算特别钟爱某位作家,实不必爱屋及乌似的照单全收,那些相对平庸的作品还是少看为妙,我认为它们会不自觉的影响到我们在写作时对境界的追求上来。
                            我为什么对此有很深感触呢?其一是我记性不大好,喜欢的名句隔久了都时常容易忘,哪还有心力去记那些普通的句子;其二,在写作时常常会在脑海不自觉地跟有印象的章句进行参照对比,要是冒出来的都是些精妙绝伦的章句,也会形成一股劲拉动自己向其靠拢,甚至超越!这是我这些年修习的体悟,仅供诸君参考~
                          —鉴文—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任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未完待续)


                          18楼2017-07-05 17:16
                          回复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相隔,逝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倏忽十年。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据说颇有其堂姐王弗的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但即使“不思量”,而过去美好的情景也“自难忘”怀呵!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孤坟”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寂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19楼2017-07-05 17:18
                            回复
                                下片的前五句才入题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是记叙自己在梦中忽又回到了那两人曾共度(和谐)甜蜜岁月的故乡,在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室,见到依稀当年的她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和谐)妇,形象很美。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和谐)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才使这个溶入现实感受的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既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又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凉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和谐)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
                                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20楼2017-07-05 1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