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338贴子:983,536
  • 12回复贴,共1

吴展良:朱子世界观体系的基本特质(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摘自「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8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24 19:42回复
    三、生命化
    前述朱子此世一元与循环演化的世界观中,已经一再说到朱子所谓的「气」,超越了心物、有机无机、有生无生、精神物质的二分,而为一种融合这些性质的一元化概念。奠基于这种气化思想及万物本不可分割的「整体观」,朱子的思想乃有视此宇宙为一个处处含生意的世界之「生命化」世界观。所以称之为「生命化」而不直接说「有生命」,是因为朱子是用一套「含生理则」来解释人类、生物与宇宙,而非直接将宇宙比做任何一种具体的生物。朱子对这世界从本质上处处具有生意的看法,本于对周遭及世上事物的亲切而深入的观察。对朱子而言,这世间处处可见生命现象,万物又本为一体,因此他自然认为这世界本质上便是一个具有生命内涵的整体。然而朱子所重在于天然之理,因此他的重点是在说明这有生命的宇宙所内含的「生生之理」、「天人一理」等普遍的「含生理则」。虽然他也认为天地若有知觉心意,然而主导日常人生的,依然是这平常可见的「含生理则」。
    这种生命化的思想首先表现在朱子对于天地一片生机的看法之上:
    譬如天地只是一箇春气,振录作「春生之气」。发生之初为春气,发生得过李录云:「长得过」便为夏,收歛便为秋,消缩便为冬。明年又从春起,浑然只是一箇发生之气。」[58]
    观生物的蕃盛以及四时的兴衰循环,而认为天地只是一个「浑然发生之气」,只是一个「春生之气」。就生命的循环而言,无生则无死,无春生则无夏长、秋收与冬藏。朱子认定生、春、阳、乃至「元亨利贞」的元为天地的根性与「本怀」,这一片生机与春气,是为其生命化的世界观之基本出发点。前引朱子论太极图说时已经说到:「其气便是春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水火土,其理便是仁义礼智信。」[59]在朱子书中,春夏秋冬、木火金水、仁义礼智、元亨利贞以及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均不断地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对朱子而言,他们同属于那浑然一体的宇宙人生之根本规律:一个生生不息、一体难分的生命大循环。而这生命大循环的根本,正是天地与生命的「生意」,所以生意便是一切道理的源头,终极的判准:
    问:「仁包四者,只就生意上看否?」曰:「统是一箇生意。如四时,只初生底便是春,夏天长,亦只是长这生底;秋天成,亦只是遂这生底,若割断便死了,不能成遂矣;冬天坚实,亦只是实这生底。如谷九分熟,一分未熟,若割断,亦死了。到十分熟,方割来,这生意又藏在里面。明年熟,亦只是这箇生。如恻隐、羞恶、辞逊、是非,都是一箇生意。当恻隐,若无生意,这里便死了,亦不解恻隐;当羞恶,若无生意,这里便死了,亦不解羞恶。这里无生意,亦不解辞逊,亦不解是非,心都无活底意思。仁,浑沦言,则浑沦都是一箇,义礼知都是仁;对言,则仁义与礼智一般。[60]
    在孔子以降的儒学传统中,「仁」字从来代表最高的道理。四书集注对仁字的注解是「心之德,爱之理」,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义礼智均就理言,而此处说其本质「都是仁」,「统是一箇生意」。至于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心,是即仁义礼智的端倪与发现,其实也「都是一箇生意」。换言之,对朱子而言,仁义礼智之理及其显露之心所代表的其实都只是生命发皇而美好的一种状态。这些名目理则,是为了教人认识如何才是生机畅遂的「合理」状态而立。而这个道理不仅表现在人生上,在春夏秋冬刚健不息的循环中,我们亦时时见得天地的生意。天人相通,自然与人文一体,都可以拿一个生意来贯串。春夏秋冬、木火金水、仁义礼智、元亨利贞、阴阳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本质。这就是程朱所要说的「天理」,亦即天地自然所内蕴的本来道理。
    这种生命化的「天理」观,所表现的层面,不仅是生生不息,天人相通,而且是「天人一理」。亦即天地与人同具一个道理,处处相似:
    问:「『近取诸身,百理皆具』,且是言人之一身与天地相为流通,无一之不相似。至下言『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却只是说上意一脚否?」曰:「然。」又问:「屈伸往来,只是理自如此。亦犹一阖一辟,阖固为辟之基,而辟亦为阖之基否?」曰:「气虽有屈伸,要之方伸之气,自非既屈之气。气虽屈,而物亦自一面生出。此所谓『生生之理』,自然不息也。」[61]
    天地之气的升降往来,就好比人类与生物鼻息的一往一来。必需有这气息的屈伸往来,宇宙与万物的「生命」,才能持续不断,运行不息。至于他所说的:「要之方伸之气,自非既屈之气。」,是指吐出去的气,不等于吸进去的气,生物于其间也会生出气来。所谓「无时不嘘,无时不吸」[62],吐中蕴含吸,吸中蕴含吐,无时不有而时时变化。人身如此,天地的阴阳气化亦然。朱子另外说:
    见一身只是箇躯壳在这里,内外无非天地阴阳之气。所以夜来说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思量来只是一箇道理。』」又云:「如鱼之在水,外面水便是肚里面水。鳜鱼肚里水与鲤鱼肚里水,只一般。」[63]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7-24 19:43
    回复
      此处引〈西铭〉「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的句子。〈西铭〉与〈太极图说〉,传统上从来被认为是理学开山最重要的两篇文字。其中所蕴含的「万物同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理学家的代表性主张。而其大背景,其实是这种「生命化」的世界观。朱子在此处所说:「见一身只是箇躯壳在这里,内外无非天地阴阳之气」,正是为这句话的脚注。所谓「天地阴阳之气」,指的是这一屈一伸,使天地与人物得以生生不息的,跨越现代所谓有机无机区分的「一气」。人在这大化一气之中,就好比鱼在水中。鱼里外皆水,人里外皆气;就连不同的生物,其内外之气也是一般,浑然一体。
      人不仅与天地同体,天地还可以视为与人类似的大生命[64]:
      性以赋于我之分而言,天以公共道理而言,天便脱模是一箇大底人。人便是一箇小底天。[65]
      认为此宇宙为一个大生命,其内涵、性质、道理与人无基本差别。[66]人的身体内部处处感通呼应,宇宙间处处亦可相感通。人有知觉心意,造化亦似乎有知觉心意:
      晋元帝无意复中原,却托言粮运不继,诛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还。行刑者以血拭柱,血为之逆流。天人幽显,不隔丝毫!。[67]
      天可以感知人间的大不平事,而以异象示警。这是所谓的「天人感应」。此处朱子固然是有感于「恢复」的问题而发,然而此种天人感应的思想,远而上溯至龙山殷商先秦两汉文化,近则如民间「六月雪」的故事。这是中国先秦世界观的一大特质,而朱子的生命化世界观及其天人一理说,受此影响颇深。朱子基本上相信天地山川有灵,对人类重大的行为或过失会有反应。他也肯定上古传下来的祭祀天地山川的作为,以及卜筮感应之道;
      问「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曰:「在我无一毫私伪,故常虚明,自能见得。如祯祥、妖孽与蓍龟所告,四体所动,皆是此理已形见,但人不能见耳。圣人至诚无私伪,所以自能见得。且如蓍龟所告之吉凶甚明,但非至诚人却不能见也。」[68]
      由此可见朱子视此宇宙为一与人亲切相感相通的世界,其中的「祯祥、妖孽」乃至蓍龟都可对人显示某种征兆。常人虽不能见,然而至诚无私、心地虚明的圣人,却可以感应造化之中微妙的变化,而得以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谓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鬼神之气相通,能知一切事理。然而他相信这一切只是气化感应,背后并没有人格化的神灵为之主导:
      曰:「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故曰:『其体即谓之天,其主宰即谓之帝。』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虽是理如此,亦须是上面有箇道理教如此始得。但非如道家说,真有箇『三清大帝』着衣服如此坐耳!」。[69]
      又说:
      祈雨之类,亦是以诚感其气。如祈神佛之类,亦是其所居山川之气可感。今之神佛所居,皆是山川之胜而灵者。雨亦近山者易至,以多阴也。[70]
      换言之,朱子并不真相信天神可以降雨或神佛可以显灵,他反而是用阴阳气化的感应去解释祈雨或祈祷神佛为何能灵验。[71]同样的,对朱子而言,所谓宇宙似乎有生命,有知觉心意,有所作为,也是气化感应之自然,而非真有一个有生命的宇宙在动作。可是于此同时,他认为人类与天地之间的感应极为密切,人的所作所为,会影响整个世界:
      人者,天地之心,没这人时,天地便没人管。[72]
      「心」意指事物最灵明之处,所谓以人为天地之心,是说天地的灵明之气汇萃在人身上,而以人为宇宙的能知可感的内心,万物的枢纽。若无这最灵明的部分,则这宇宙中的事情也就无任何能知可感者去管理了。朱子甚至认为天地为一大生命,而人为此大生命之心。此心若败坏,天地亦将重作。前引天地「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73]显然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与内心。人生一切来自于天地,也负有维持天地之理的责任,否则一切都将随之毁坏。这种将天地比做一个大身体,将人比做此身体中最灵明的部分之想法,代表了朱子「生命化」的宇宙观。
      朱子此种生命化的宇宙观,与现代唯物机械之宇宙观大为不同。乍看类似于生机主义(vitalism),却并不具有生机论与机械论二元对立的概念,而属于一体浑融、一气化成,超越了生机或机械、有机或无机的一元式宇宙观。[74]其中的人、物、气、阴阳、五行、天地、皆含生之物,如一身各部份之彼此感应。由此而知朱子性理之说,实乃一生命化之性理。此性理即此宇宙大生命暨人类生命构成、变化暨彼此影响之理。是故朱子绝不外于自然而言人文,亦绝不外于人文而言自然。对于他而言,人文之一切,即自然之最高产物。自然之造化内蕴人文之理,而为一有心之过程,是一种彻底的「天人合一」思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24 19:44
      回复
        阴、阳属气,后人或认为太极是融合理气乃至一切为一体的道。然而朱子为求意思明白,直接将太极诠释为理。分理、气而言之,一则为了将实存与抽象的思想分开,一则说明阴阳不足以表现这一元;所以一阴一阳的道理,才是根本,才是一元的道体。若言太极融合理气,固然比较能说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状态,解决理不能动的问题。[82]然而所谓融合理气之太极究竟为何物?是理、是气?非理、非气?不免又无法厘清。朱子之以理诠释太极,并置之于阴阳之先,实有其苦心。所以阴阳之理虽不能不置于阴阳之先,然而朱子绝无离开阴阳而论理之思想。在「理先气后」一说上大作文章,在古人而言,多起于必欲为元气或理气不二说争地位。其批评者往往将朱子推至极端而有所误解,钱穆先生对此已多作澄清。[83]在今人而言,则往往太受西方第一因问题及线性因果律(linear+causality)思维的影响,而究论所谓存有论(ontology)的问题。[84]然而此种思维方式,离朱子的世界观实在非常遥远。
        朱子认为这世界永远在循环演化之中,一切气质或聚或散,而道理恒在,所以自然是理先。然而此理先,绝无存有论的意味,亦绝非理一元论、理气二元论或所谓唯心论。[85]理气永远并存,且此理就是阴阳变化之理,当然并非时间的先,而且严格来说也并非所谓逻辑的先。[86]朱子一再表示理气不可分言,也无所谓先后。勉强分说,只能说理是抽象出来的宇宙整体常道,可见的气则变化不居,常道恒在,因而以此一体之理为先。
        对于理气关系,朱子始终强调两者是一体。太极不过是阴阳变化之理。造化只是阴阳,因此天地造化生生不息所凭依的道理,与在一事一物所见阴阳变化的道理,在本质上也只是一个。换言之,所有的道理就源头上来看,只是一个阴阳变化,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道理。这道理代表此一元世界整体而根本性的道理,所以也只能是一个:
        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周子谓:『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大小有定。』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箇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干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箇理。此理处处皆浑沦,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箇箇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间只是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箇理。[87]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24 19:45
        回复
          然而并非每一个事物都能将这本源性的道理,或曰天地原本刚健不已、广大丰厚的「生意」充分展现。受气质所限,一物有一物的问题,所以有所谓赋性偏蔽昏塞与否的差异:
          「无极二五,妙合而凝。」凝只是此气结聚,自然生物。若不如此结聚,亦何由造化得万物出来?无极是理,二五是气。无极之理便是性。性为之主,而二气、五行经纬错综于其间也。得其气之精英者为人,得其渣滓者为物。生气流行,一滚而出,初不道付其全气与人,减下一等与物也,但禀受随其所得。物固昏塞矣,而昏塞之中,亦有轻重者。昏塞尤甚者,于气之渣滓中又复禀得渣滓之甚者尔。[88]
          然而即使受限于气质,无天地造化则无此物,天地本然之理,生生之意,也不可能不在此物上呈现:
          气质是阴阳五行所为,性则太极之全体。但论气质之性,则此全体在气质之中耳,非别有一性也。[89]
          以人为例,人心之气如谷种,这谷种未必长得好,然而谷种求生好生之性总不变。这好生便是人的本性及为人之理,即所谓「仁」:
          若要见得分明,只看程先生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便分明。[90]
          而这仁字,如上节所说,相应于天地本然的生发之意,代表了宇宙运化的根本之理,所以是天理。朱子说:
          某许多说话,是太极中说已尽。太极便是性,动静阴阳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义礼智信,化生万物是万事。又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此数句甚妙,是气与理合而成性也。」贺孙。或录云:「真,理也;精,气也。理与气合,故能成形。」[91]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的〈太极图说〉说,代表了一种「整体论」式的世界观。动静阴阳只能是就部分言,而太极是就全体言。就全体言,才能包含一切阴阳五行之理,而表现出世界基本性质的全貌。太极之为性,正是就全体言。而朱子透过他对于〈太极图说〉的解释所建立的世界观蓝图,也最能表现这一点。
          朱子所谓理,是抽象而非具体的存在。其所谓气,则为具体的存在物。这两点学者一般并无疑义。朱子常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92],然而因理形上抽象而气形下具体,所以必需分言两者,即所谓理气不离不杂。这说法与理在气中及道器不二之说,在讨论具体事物的理路或道理时,亦无真正的冲突。然而朱子所谓的理之所以引起众多争议,其实因为他所说的理不仅拥有在具体事物中所呈现的「现象之理」的层面,还有指称一切事物所共同拥有的整体性「本源之理」的层面。在朱子而言,前者源于后者而本为一体,所以他通常用同一个理字来称呼,而不加以区分,然而后人却常因此产生各种复杂的误会。总认为朱子所谓的天理有奥妙难明甚至不可通之处。其实我们如果能将他所说的理的这两个层次分开,许多误会乃至争议便可迎刃而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7-24 19:46
          回复
            所谓「现象之理」就是人类在具体事物所直接看到的该事物所呈现的特性或理路,如马有善跑之性,松柏经冬不凋,人有七情六欲之类。这相当于张横渠所谓的「气质之性」及程伊川所说的「才性」,而与后人所谓「理在气中」、气外无理之说所见事物之理并无二致,是即我们平常处处所可见的物性事理。然而朱子认为一切事物既然同出一源,所以同时拥有一个共通的「本源之性」,也就是前节所述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根本道理。这相当于朱子心中横渠所谓的「天地之性」,以及伊川所说的「性即理也」或「天理」的层面。[93]个别物体用各种方式求生保生,然而他们都只表现出天地生生之德的一部份,所以必需汇合万有的气质之性,才能认识到天地的伟大丰富,及其所以完成这伟大丰富的根源性力量与道理。
            宇宙乃一气化生万物,因此万物从根源上来说,只能是一个道理。然而万物的「物性」或曰「才性」如此不同,所以不能不说物体个别拥有的「气质之性」实为万殊。这原本同一的道理,在万事万物上有如此的不同表现,就叫做「理一分殊」。然而他的此世一元观认为离此万物别无所谓天地宇宙,所以那根源性的道理并不离开万物而独立存在,必需即万物而求之,即所谓下学而上达。朱子之所以一直强调必需穷究一切事物之理,才能认识那根本而共通的道理,原因正在于此。既然是同出一源而本不可分,于是朱子将「现象之理」及「本源之理」不加区分地通称为理。然而朱子就才性与本性,人心与本心,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区分,其实也已经明白表现了两者的分别。
            传统上主张天下唯器或唯气而已矣的学者,总是反对离开具体事物的所谓本体本源之理,而强调「理在气中」,道不离器。清代顾炎武以降的学者,尤其喜欢引用《论语》所载「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焉」这句话,来抨击理学家所讲的是圣人所不谈的形上玄学。认为他们太受佛道教空与谈性道本体的影响,转而主张实学,要返回实际事务及人情来论理。这些主张确实有其意义,然而此种作法却只能说明现象上所见之理,却难以寻得一切事理「统宗会元」之处,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与价值体系。
            现象之理与最根本的道理固然原本是一个道理,而先秦儒又不空谈性道,直接实践大道,所以后人如船山也有道器不二,即现象即本体,即形下而为形上的主张。然而若要说清楚,则抽象形上之理,与具体形下之物,仍然不能不分开说。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万物有所谓共通的「本源之理」,这「本源之理」显然不等于任何个别具体存在物所显现的物理。若不将此一源而分殊之天理,与具体实存的气分言,如何能表现前者「一而多,多而一」,且并非具体之物的性质?程朱学者之所以要将理、气分言,其基本原因一则在于抽象之理与具体之气在观念上不能不分开,二则在于天地万物「本源之理」不等于我们在个别物事上所见的「现象之理」。若说那「元气」就是道或理,则又不免混淆抽象观念及具体事物。只言气质,又不免落于分殊的具体现象界,而不能契合于那本源的一体之理。所以朱子盛称伊川所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一说,[94]此处性字,实指天理的全体,即所谓天地本源一体之理,而气则指具体的存在物。只谈天地万物本源之性,不免不能照顾到万物具体的差异,所以说「不备」。只说具体实存之物,而不谈根源性的道理,则天地万物的道理,终归是说不明白。
            从现代唯物、机械与分析的世界观来看,所谓宇宙万物所共通拥有的本源上的道理,不过是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有何伦理意义可言?然而朱子的世界观是一个心物一体、天人一理、含生而整体的世界观。因此这种「本源之理」,很可以贯通天地人三才,对于人生产生巨大的启示性力量,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理学家之所以能够贯通心性与天道之学,实以此种世界观为基础。根据儒释道三家的传统,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源,最主要是因为后天的习染陷溺,而丧失了自己的本心本性。朱子对于本心本性的诠释,也着眼于恢复人们虚灵不昧、广大清明、生机与爱心充满的本来面目,以相应于天地生物之心及宇宙高明博厚之德。朱子天理化世界观的伦理意涵,主要在于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7-24 19:46
            回复
              结论
              综合上述,朱子的世界观实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跨越了现代所谓自然界与人文界、心与物、内与外的分别,而企图将此世界可经验的一切事物融入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朱子世界观体系有四大基本特质:此世一元(this-worldly+and+monistic)+、「循环演化」(cyclic+evolution)、「生命化」(life-like+and+organismic)、及「天理化」。此四大基本特性,密切相关,一体浑成。每一基本特性之下,又可推演或含纳诸多次级的特性,而统摄于各基本特性及此完整体系之下。
              此世一元观是朱子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此观点与朱子的整体(holistic)、万物一体、一气化生万物、自然化(naturalistic)的鬼神、圣俗不二、自然人文不二、主客相融(intra-subjectivity)、心物合一(unity+of+mind+and+matter)+、阴阳暨五行一体等观点实为同一观念丛。此一体之世界处处可见相对与往复变化,由之而有以阴阳一体观为中心的「循环演化」观,此循环演化观与其变化(becoming)、历程哲学(process+philosophy)、易道、中道、阴阳、五行、造化自然等观点为同一观念丛。此一体之世界又处处可见生命与感通,由之而有「生命化」或曰「含生」的世界观。此「生命化」或曰「含生」的世界观与其有机(organismic)、生命哲学(life+philosophy)、万物同体、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地有心等观点为同一观念丛。此一体之世界处处可见理路及秩序,因而有「天理化」的世界观。此「天理化」的世界观与除魅(disenchantment),依自然之理、随时变化、理气不离不杂、返于本源之理、本源与现象之理合一、理一分殊、天即理也、性即理也、无极而太极、至道无言、体用不二、理先气后等观点为同一观念丛。
              合而言之,他心目中的世界是一个有生命与灵性而处处相感通的整体,依循着其自身(自然)的道理,不断地循环演化。与现代西方以唯心唯物二元对立、此世他世对立、主体客体对立、自然与人文之理二分、原子论(atomism)、机械论(mechan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分析观、本质论(substantialism)、形上论述、符号论述(logo-centrism)为主体的世界观有根本上的不同。这套世界观上承儒道释阴阳诸家的传统及北宋理学诸大家的精义,融通取舍,成功了一套集大成的体系,而与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释道为主的世界观做出根本性的区别。后世各种有关理气、道器、内外、心性的论争,亦无不从此体系出发。中国近世的世界观的发展,实以朱子的世界观为一承前启后的枢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24 19:4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25 16:39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8-13 1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