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0,039贴子:9,565,717

想用后半辈子业余时间自学中医,请大家指导下买什么书进行逐步学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本职工作是做会计,现在证都差不多拿到了,有了空余时间想自学中医,想从最基本开始应该买什么样书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18 10:21回复
    不用买书,看PDF最省钱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10-18 10:30
    回复
      20月里的20天,这问题不难解决,关键是找对人,我朋友姬均焙是四川成都的,之前也是不好,后来还是在找到 xyxy71 给看好的罕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18 10:31
      回复
        看你想怎样了?是简单学养生还是要会治病。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0-18 10:37
        收起回复
          楼上说的就非常好,可以再简单一点,倪海厦的人纪就可以了。
          包含针灸 内经 本草 伤寒 金匮五本,学完这几本,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学透了,就比市面上一般的中医好了。以后就可以广为涉猎。
          先深挖洞,后广集粮。


          IP属地:河南6楼2017-10-18 12:51
          收起回复
            中医入门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上二种,是温病经典著作。温病学是以仲景《伤寒论》为基础,结合时代及人的变迁,提出的创见,是清朝中医集前朝医学大成的结果。当今学医者,尤其不能忽略。
              十三、《周易本义》
              《周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本经典。《周易本义》是宋朝大儒朱熹对《周易》所做的注解。此书放在《国医十三经》最后读,是为了让医学再提升一个境界。
              在读“入门经典”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一些简单的易理比如阴阳、水火等,还会了解一些基本的卦象,如:乾、坤、坎、离、既济、未济、否、泰、剥、复、蛊等,以及它们与临床的联系,但此时不要急于去看《周易》。孔子五十而学易,提示我们学易不宜过早,须有丰富的学识和阅历作为基础;学医亦然,若无纯熟贯通的医理、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急于学周易,则容易流于一知半解的狂妄和空谈。
              这十三本书,都是要精读的,一定要按以上顺序,一本一本往下精读。阅读过程中,可以往回翻,以温故知新;但不可急于往后翻,以防打乱学习次第。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0-18 13:06
            收起回复
              当会计的常年忧劳积郁心神都不能安定
              你还要学中医这么枯燥艰深的东西
              不是自寻死路?
              你这种职业
              多锻炼身体 研究研究食疗算是一个好的选择


              8楼2017-10-18 13:07
              收起回复
                中医比数学枯燥多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0-18 16:19
                收起回复
                  药性赋是基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0-19 06:58
                  收起回复
                    专攻《黄帝内经》,懂了《黄帝内经》,其他书看一眼就明白。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10-19 07:53
                    收起回复
                      快速 ?楼上沒几个正解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7-10-19 08:16
                      回复
                        医书处理了全部五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0-19 09:04
                        收起回复
                          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10-19 11:10
                          回复
                            必需,第一个读黄帝内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10-19 1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