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史吧 关注:173贴子:1,111

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就是长江流域的古华夏文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华文明并不是最古老的。但也许这是历史最大的讹误!!!
因为,所有的其他的文明都是没有源头的,他们本身自己的神话就有外来的记载。但只有华夏文明从礼之初开始就有了记载或传说:盘古开天地,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女娲开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定天下等这些传说一路引领我们来到有甲骨文记载的商朝!所以,我们的历史是连贯的,是继往开来的。
而我们的考古尤其是后来长江流域的文明的发掘已经证明了:我们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到父系的传承,中华文明是一脉相传的!
而对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研究,让我坚信这一观点。人类从蛮荒中走来从母系到父系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在史前史上,是有几个关键点的。
1.燧人氏之后,母系进入了文明的高度发达阶段,她们崇拜太阳。
2.伏羲通过产翁制使华夏文明进入了父系社会,并把文明继续发展创造了辉煌。八卦等的发明。。。。。。
3.一场大洪水留给了世界共同的苦难记忆,伏羲氏王超沉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神农王朝。。。。。
4.第16世神农,帝舜开启了“夸父逐日”之旅,把文明带到了全世界。这个阶段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
5. 黄帝蚩尤之战,这场大战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现在中国的境内的影响,而是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说夸父逐日是将文明带给了世界,黄帝蚩尤大战便是将世界种族的格局生活区域的格局奠定了。。。。。。


IP属地:辽宁1楼2017-10-18 14:33回复
    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就是发生在“夸父逐日”后,把文明带到了埃及,从此便将古华夏文明的盛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带到了埃及,留在了埃及神庙文献里。


    IP属地:辽宁2楼2017-10-18 14:37
    回复
      下面我们就将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描写进行破译!


      IP属地:辽宁3楼2017-10-18 14:39
      回复
        我们经常在网络新闻中会看到,在大西洋下面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有可能会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等消息。亚特兰蒂斯文明在西方知道的人比较多,热度很高。但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人对他感兴趣,因为它毕竟是一个西方的神话传说,似乎和我们中国没什么关系。
        亚特兰蒂斯文明真的存在吗?我觉得应该存在过,2000多年前的希腊先哲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将它描写的很详细,很美好。况且,这个文明的描写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他的同胞“立法者”梭伦去埃及旅游时,从埃及神庙的祭祀口中听说的故事,并且记载在神庙文献中。据说后来有亚特兰蒂斯的研究者亲自到埃及神庙考证过,所以,真实性还是比较可靠的。
        亚特兰蒂斯文明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被称为亚特兰蒂斯学之父的美国研究者德耐利先生,他总结的“十三纲领”被人们奉为经典,也成为后来者研究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指导性文件。他在《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一书中总结的十三纲领为:
        1. 远古时代大西洋中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称为亚特兰蒂斯
        2. 柏拉图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是真实的。
        3. 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4. 随着时代的演变,人口的增长,人民开始移居到世界各地
        5. 宗教传说中的伊甸园就在亚特兰蒂斯
        6. 古希腊的及北欧的神就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被神化而产生的
        7. 埃及与秘鲁的神话中有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的遗迹
        8. 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可能是埃及
        9. 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于亚特兰蒂斯
        10. 字母的原型源自于亚特兰蒂斯
        11. 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及欧洲诸族的祖先
        12. 亚特兰蒂斯因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13. 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洪水的故事传说。
        可以说德耐利先生的研究成果非常巨大,他发现了亚特兰蒂斯文明与其它文明的一些联系和规律,使人们更确信亚特兰蒂斯文明是存在的事实,而且很有可能是所有文明的源头。
        但是他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这个文明到底在哪起源,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它与其它文明以及宗教的这些联系毕竟是德耐利先生的推理和推论,如何证明?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研究史前文明时,确实有些神秘的现象和规律,例如:
        1. 埃及,苏美尔,印度,墨西哥,古希腊等文明以及伟大的长江文明(华夏)都在北纬30度附近
        2. 这些文明都出现在5000-6000年左右
        3. 相似的习俗:玛雅文明,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中都有把头夹成长长的扁头,例如埃赫那吞法老和长头修目的中国伏羲大帝
        4. 相似的习俗:玛雅,埃及和中华文明中都有女人生孩子,让男人坐月子的产翁制。
        5. 相似的神话传说:大洪水淹没了所有人,只留下一对兄妹,或者一家人或者老夫妇乘船逃离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脑海,这些文明的源头真的都出自同一个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吗?那亚特兰蒂斯文明在哪里?他们又是如何来到了世界各地播种了几大文明?并且让这几大文明都繁衍在了北纬30度附近;大洪水真的存在吗?
        也许冥冥之中,能找到这个答案的人注定会是这个伟大文明的原属地的后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文明传承人-------将亚特兰蒂斯文明从大西洋下面拉回了神州大地,从而使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研究真正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个伟大的发现不亚于任何一个考古的发掘,从而让人们理清了史前文明的脉络!
        待续。。。。。。


        IP属地:辽宁4楼2017-10-18 14:39
        回复
          其实,关于亚特兰蒂斯文明在世界上在历史中只有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两篇讲到了它,除此再无任何可供查阅的资料,因此,对亚特兰蒂斯进行揭秘只能从柏拉图的作品入手。
          一.我们想找到亚特兰蒂斯的具体位置,就要看一下柏拉图的描述:
          1)大西岛(或大西州)应该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外西方海洋中某处遥远的地方。
          2)它的面积要比比利比亚和亚细亚的两者面积之和还要大
          3)通过大西州可到达其他一些岛屿,再从这些岛屿转到对岸套着那个真正海洋的整个大陆
          4)因突发的地震与洪水,从而使大西岛在一夜之间沉入了海中,而在沉没处周围的海域,形成了一大片石碛,造成船舶不能通航。
          二.同时,又描述了大西国(亚特兰蒂斯)的情况:
          1)在大西国(亚特兰蒂斯)有一块长方形的平原,位于西方海洋的西岸,东临大海,周围有山地,平原长为3000斯泰迪姆(约合540多公里),其宽度在中心部分从海滨算起为2000斯泰迪姆(约合360多公里)。由于该宽度是滨海至中心的距离,故平原的全部宽度应为4000斯泰迪姆(约合720多公里,由此可知整个平原大约为40万平方公里)。
          2)这是一块世界上最美丽的平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一年可种植两季农作物。
          3)平原上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大象,且饲养公牛。
          4)整个平原被划分成6万个等分地区,有人工开挖的运河,环流大西国平原长约1万斯泰迪姆,宽1斯泰迪姆,深1普勒特戎。同时还有无数中小运河与灌溉渠道。
          三.同时,又描写了大西国这个联盟王国管辖的疆域:
          1)大西岛
          2)转到对岸大陆的其它岛屿
          3)利比亚和埃及等北非地区
          4)欧罗巴
          5)亚细亚
          6)(对岸)大陆的若干部分
          综合以上描述我们发现,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就是大西国平原,这个平原很可能就是文明的起源地,因为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平原,可种农作物,有着丰富的资源,平原上还有运河等。
          首先,我们根据柏拉图的第一点中描述来看,大西岛或大西州应该是现在的美洲,这符合在西方海洋(从当时埃及的地理位置来看)中遥远的地方,也符合比比利比亚和亚细亚两者面积之和还要大。
          现在西方很多研究者还是根据“因地震与洪水大西岛沉没在海中”,而把目光锁定在了大西洋下面,应该是完全错误的。
          1.这么一大块大陆地完全沉没海底,从地理学物理学角度看都说不通,有科学家讲过,大西洋下面至少在过去100万年来都没有变过。
          2,根据著名的被广泛接受的“大陆漂移说”,美洲和非洲欧洲大陆可以很好的吻合,也就是在地质早期年代,应该是一块大陆,而后因为“板块运动”才分开,所以,美洲和非洲之间的大西洋就不可能有一个大西州沉没在大西洋底。
          3,古埃及寺庙记载的西方海洋肯定不是单单指现在的大西洋。他应该是泛指埃及以西的海洋
          那么由此就可以断定,柏拉图说的大西岛沉没在海中就要把目光锁定在其他地方,而不应该在大西洋下面寻找。
          既然认定美洲就是大西岛,那么柏拉图说的‘从大西岛可以到达其他一些岛屿,然后再转到对岸的套着真正海洋的大陆’,这个大陆就是亚洲,而其他一些岛屿很可能就是夏威夷群岛和中途岛等。而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太平洋绝对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海洋。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柏拉图说大西岛沉没在西海中,而美洲却并没有沉没。这个可能是柏拉图在从中间人到梭伦口口相传的过程中的一个误会,大西岛因地震和大洪水沉没在西海中,确有其事,但此大西岛非彼大西岛(这个我们会在后续中论述)。
          其次,柏拉图讲的大西国平原,在西方海洋的西岸,东临大海。如果美洲被认定为大西岛的话(或者说柏拉图那个年代压根就不知道还有美洲),那么这个大西国平原就只能在亚洲的中华大地上。
          1. 用排除法的话,美洲虽然平原很多,也东临大海。但没有在形状,面积,气候等类似于柏拉图记载的大西国平原。也没有有过大象和饲养的公牛的证据,平原上更没有运河。非洲和欧洲以及西亚同样没有符合全部条件的美丽的大平原。
          2. 只有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江淮平原不但在西方海洋的西岸(从埃及的地理位置看),东临大海,而且在形状,面积和气候以及平原上有运河等特点相符。当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证明,我们慢慢在后续中道来。。。。。。
          待续。。。。。。。


          IP属地:辽宁5楼2017-10-19 16:38
          回复
            在上篇中,我们根据柏拉图的描述,在位置上和大平原上的气候,有运河等状况基本锁定我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江淮平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大西国平原,本文将近一步证明。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大平原,这就是《山海经·海内经》中提到的“都广之野”,这是一块传说中的极乐之地: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山海经·海内西经》提到:后稷之葬,山水环之。
            我们惊奇的发现《山海经》的描述与柏拉图对大西国平原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同样都是宽广辽阔的平原
            2)都是如此美丽,有着丰富的植物、农作物与百兽
            3)平原的中心之处都有一座伟大的城市
            4)两座城市都有山有水,山水环之。
            笔者以为大西国平原和都广之野就是同一个地方---江淮平原。都广之野可以算是一个旁证,那么我们对柏拉图描写的一些细节进行具体的证明。
            1)江淮平原位于北纬30~35度之间,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于植物和农作物生长,一年两熟。完全符合柏拉图对大西国平原的描述。
            2)除了色彩缤纷的各种植物和农作物江淮平原上以及周边森林里也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动物世界,各种鸟类,飞禽走兽,包括现在已绝迹的一些动物,在上古社会与枝繁叶茂的植物相应成趣。
            3)一个需要突出说明的问题,是柏拉图描述的大西国平原有一种动物-大象,在现在的江淮平原却没有。但现在没有并不等于上古社会也没有。我们至少在几本古籍中都能找到中国古代的江淮平原有大象的证据,如《史记》、《竹书纪年》、《盐铁论》等都记载长江下游一带有亚洲象生存。《中国历史地理学》记载的亚洲象分布甚至最北延伸到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直到11世纪大象才在北方灭绝,现在只能在云南等地看到了。
            4)江淮平原上有大大小小的运河很多。(但哪些是上古时期就有的或者上古时期已有的现在已经消失的我们将在后续中单独证明)
            5)江淮平原西部周围有山地,东临大海。平原的长度和宽度也基本符合柏拉图的描述。(当然柏拉图的描述有个中心点,我们需找到这个中心点,即国家的首都所在地才能很好的证明,这个关键点限于篇幅也要在后续中单独证明)
            综上所述,柏拉图所描写的大西国平原的内容,我们都在江淮平原找到了。世界上在诸多点都如此巧合的事情基本不存在。
            待续。。。。。


            IP属地:辽宁6楼2017-10-19 16:39
            回复
              上篇我们说过,在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美丽平原“都广之野”和柏拉图描写的大西国平原里都有一座伟大的城市,山水环之。
              那么这座伟大的城市是否应该就是大西国的国都,如果我们能找到大西国的国都那么也就真正找到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中心。
              线索还要从柏拉图的文章中去找,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位伟大的西方先哲,他对大西国首都的描写是这样的:
              1)位于大西岛(实为大西国平原)的南部地区,自海滨至岛(平原)中心附近的50斯泰迪姆(约9公里)的中心岛上,依山临水而建。
              2)有运河可沟通与大海的联系
              3)有着冷、热伴生双泉
              4)当地有黑、红、白三色石材
              5)水陆相间,三重城墙与三重护城河相环的圆形城市
              在根据柏拉图的线索寻找大西国首都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在上古的先民以及柏拉图时期的古希腊对‘海’的定义是和现在不一样的。古希腊语写为‘thalassa’,解释为水的源头,它既包含现在的咸水‘海’的概念,也包括淡水‘湖’的概念。也就是说‘湖’和‘海’是不分的。
              同时,在我国的易谋远所著的《彝族史要》中,海与湖字是同一个字,都是用一个有口的圆圈将水围起来。包括我国现在很多湖泊的名字还遗留了古代湖海同意的痕迹,比如:洱海、居延海、北海等。
              所以,我们对柏拉图所说的大西国首都由三圈海和筑于海边的城墙和运河的入海处等信息就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建在现代意义的海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所有的研究者还在大西洋下面苦苦寻找的原因。
              在1)中柏拉图的描述就有矛盾之处,首都位于大西岛(实为平原)的南部地区,自海滨至岛中心(平原中心)附近50斯泰迪姆(约9公里)的中心岛上。但实际上柏拉图之前明明是说岛中心(实为平原中心)到海边的距离是2000斯泰迪姆(约360公里)。因此,可以说此‘海滨’绝不是彼‘海边’。否则,距离不会差了350多公里。而这个短距离的‘海滨’一定是一个湖滨。因为它在岛(平原)中心,即陆地的中心。


              IP属地:辽宁7楼2017-10-19 16:40
              回复
                根据以上种种分析,我们大胆的将目光锁定在了江淮平原的南部,一个美丽的湖泊---巢湖!在北纬31度左右,从地图上看到,巢湖东北岸的中垾下方近湖处向东到中国古东海岸即上海的闵行马桥一线的距离约是360公里,向西到江淮平原西部边缘山区即河南省信阳一带的距离也是约360公里。因此中垾巢湖近岸处就是江淮平原的东西中心。
                柏拉图告诉我们:城市(国都)位于岛中心(实为平原中心)的中心岛上,据中心大约50斯泰迪姆的地方,附近一带却是一片平坦的平原······这个地带位于岛的南端(实为平原南端),后面有山的屏障,吹刮不到北风····环流平原四周的运河,经过城市两侧,从此宣泄入海。
                巢湖东北岸一带完全符合亚特兰蒂斯首都所在地的几个条件,a.在平原的东西中心b.在平原的南端c.后面也有几座大山,分别是龟山、马鞍山、平顶山与凤凰山等正好能挡住冬季刮来的北风。D.在巢湖的东部和西部也确实有两条古运河宣泄入湖,即裕溪河和巢肥运河。
                那么剩下唯一个条件---中心岛。因为,此岛按柏拉图的叙述应该是个三面临水的半岛。这里我们着重还要讲一下柏拉图的所叙述内容的矛盾之处和错误之处。他在还原卢梭的口述的内容时,肯定会有所偏差,而卢梭又是从埃及的寺庙的文献上看到的,所以,在口口相传和叙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和错误之处。前面我们证明大西岛应该是美洲,它只是大西国的一部分领土。美丽的大平原也没在大西岛上,而是在对岸真正的大陆上。那么大西岛陷落肯定就错了。因为,美洲至今还在,美丽的大平原也一直在大陆上。天神波塞冬也是管理大西岛的主人。那么问题只有一个,柏拉图把那个比利比亚和亚细亚面积之和还要大的大西岛和天神波塞冬管理的已经陷落的大西岛搞混了。真正陷落的大西岛指的是三面临水的中心岛。因为一个国家或文明的中心陷落了表明整个国家都完了,这个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中心之岛的陷落导致我们从地貌上也找不到证据了。从何入手?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北宋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有这么一条记载:“古巢城,俗号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记》记载成汤伐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这说明古代在临巢湖确实有个三重之城。
                三重之城和柏拉图的描述是一样的。南北川泽,左右陂湖。说明就是一个三面临水的半岛。现在在巢湖岸边已没有这个城市和半岛,说明它已经陷落了。这和中国的一个神话故事“陷巢州,长泸州”非常的吻合!!!
                另外,最能证明大西国国都就在巢湖东北岸的依据,来自于柏拉图所提到的冷热双泉。天神波塞冬从地下引出两股泉水,一股是热泉,一股是冷泉。在同一个地点能喷出一冷一热泉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但在巢湖东北岸7.5公里之处的汤山之麓,确实有一个叫半汤的冷热双泉。
                同时,除了地理位置和冷热双泉等证据外,还有柏拉图提到当地的黑色、红色和白色的石头。
                大西国的国都都是用当地三色石头建造而成。那么在巢湖地区确实有着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的三色石头。黑石如煤,红石如朱砂,白石晶白闪亮,现在的巢湖堤坝都是用着三色石修筑。
                最后,就是这座三环之城,历史的记载可以说与柏拉图描写由三圈海(水)和两圈陆地围起来的城市完全相符。放眼世界,这种城市只有在中国能找到。比如现在还保存的江苏常州的淹城,恰恰就是三圈水和两圈陆地围起来的城市,这是一种巧合吗?绝不是。如果我们还相信大西洋下面有这样的城市,只能说明我们太傻!!


                IP属地:辽宁8楼2017-10-19 16:41
                回复
                  在前述内容中,我们讲过在柏拉图所说的美丽的大西国平原上,有很多运河。首先是围绕整个平原有一条大运河,同时在平原内部也有很多笔直的等距的运河,还有一些小运河,同时还有一些灌溉渠道!
                  如果我们能在江淮平原上找到这条环绕平原的大运河,和平原内的一些有特点的中小运河,那么这将是江淮平原就是大西国平原,亚特兰蒂斯文明就在长江流域就是华夏文明的又一个铁证!
                  首先,我们来看柏拉图的原文叙述:
                  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再加上历代许多国王的经营,结果这平原就形成了下述情况。这块土地原来是长方形的,边沿上大都是直线;他们这块土地的四周挖了一条水道,使得原来不够整齐的地方变的整齐了。水道深度、宽度与长度听起来让人难以相信。人们觉得如此巨大的工程,还有许多大规模的建筑,绝不是人工所能完成的。可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按照我们所听到的来讲:这条水道深有1普勒特戎(为1/6斯泰迪姆,即约30米),宽度则统一为1斯泰迪姆(约180米)。因为是沿着整个平原的四边挖的,所以,全长为1万斯泰迪姆(约1800公里)。这条水道容纳了从各处山上流下来的溪水,环流平原四周,经过城市两侧,然后由此宣泄入海。城市背后的内陆上,开了好些笔直的运河,宽约100英尺,横过平原,流入出海的水道,各条运河之间的距离为100斯泰迪姆。他们又挖了一些渠道横切运河,并且沟通城市,他们就利用了这些河道从山上将木材输送入城,又将四季蔬果装船运送。
                  通过以上柏拉图的描述我们发现,同世界上最著名的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相比,通过计算,大西国的这条史前大运河开挖工程土方量要比前者大7倍多,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宏伟工程!同时,在平原内部还有一些中小运河。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研究者一般都在寻找或注目于大西国首都这一伟大奇观,其实,与首都相比,大运河工程毫不逊色,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涉及的面积更大,难度也更大。
                  下面我们就在江淮平原上寻找,整理一下柏拉图描述的要点须符合以下七项条件:1)环流整个平原 2)长宽深数据大致相符 3)环流城市两侧入海4)有许多中小运河,无数灌溉渠道5)间距为100斯泰迪姆(18公里左右)6)中小运河宽约100英尺 7)可沟通城乡间的商贸联系
                  从史前到现在,斗转星移,几千年的时间地表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不过感谢伟大的祖先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可以证明史前大运河在江淮平原的存在过的充分依据。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曾经以相似的内容文献记载了西方哲人柏拉图的记述绝非虚构!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集中记载了大禹为治水而开挖运河的内容:
                  ······然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着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入于渤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沟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沟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
                  此渠可行舟,有余则有溉浸,百姓食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然莫足数也。
                  司马迁的这一记载,详细描述了黄河泛滥对下游的平原造成了伤害。‘故厮二渠(分二渠)以引其河’,就是开挖两条运河河来分流黄河的水量,以减轻黄河对下游平原的冲击。
                  ‘荥阳下引河,向东向南为鸿沟运河’,这里则详细讲述了鸿沟运河的流向,沟通了哪些地方,以及运河的作用。
                  以荥阳为起点,沟通了江淮平原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小国(春秋时代的诸侯封国),同时沟通了江淮平原北部、西部、中部、及东部的四大河流-----济水、汝水、淮水、泗水。平原南部则沟通了三江五湖(太湖)。在所有河段都可以行舟,还开挖了无数引河水灌溉农田的水渠,具体数字无法计算。
                  而以上《史记·河渠书》的记载绝非孤证,在《汉书·沟洫志》和晋代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也有关联的记载等等。
                  同时后世学者对《史记》记载的厮二渠,是哪两条河也做过解读,孟康认为大禹所厮的二渠,一渠至贝丘后南折,另一渠乃是漯川。贝丘后南折的一渠应是王莽时断流的济水,向东流;漯川则为贾鲁河,向南流。
                  这样,一条史前大运河的全景图就出来了。虽不说是空前绝后,但也至少说是迄今为止绝无仅有。
                  它起自河南荥阳东北的古荥泽,沿着被称为济水的古河道,向东沿江淮平原北部宋、曹、卫等地,经曹地的今山东定陶往东入雷泽,出泽后向南折,经泗阳而至淮河,自淮河南下至长江北岸今扬州,过江南至无锡、苏州之间入太湖,出太湖西岸宜兴附近西至长江南岸的芜湖,自长江今裕溪河口处又西至今巢湖的东北岸入湖,自巢湖西北湖出湖至淮河南岸的今寿县附近入淮,过淮河又西北经周口至荥阳入荥泽。
                  这不正是环流整个江淮平原的大运河吗?!和柏拉图笔下的环大西国平原的运河基本符合。虽然因为构成古运河整体水系的许多河道现在早已面目全非,或淤与或塞,或被破坏改道,或被当做自然河流看待,或几经重修被当成后人的杰作。但史书典籍的记载还是帮我们发现了这个巨大的秘密。
                  待续。。。。。。


                  IP属地:辽宁9楼2017-10-19 16:42
                  回复
                    除了从历史古籍上证明环流平原的大运河----鸿沟大运河之外,我们还在平原上找到了实证。
                    从地图上看,在平原上有几条自西北向东南斜越平原北部与中部而流入淮河的河流,如:淝河、涡河、浍河、沱河新汴河等,这些河流都在平原上而不是起源于山区;河道基本是平直的没有弯弯曲曲;这些河流水流平缓,没有急流险滩。从这些特征看基本上人工运河的特征,尤其是浍河的‘浍’字还保留了上古井田制中‘浍’的名称。这几条河流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间距是18公里左右,或者是18公里的倍数-36公里或54公里。如下图: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柏拉图对大西国平原运河的一个描述:“城市背后的内陆上,还开了好些笔直的运河,宽约100英尺,横过平原,流入出海的水道。各条运河之间的距离为100斯泰迪姆(约18公里)”。
                    这难道不是又一铁证吗?世界上有这么巧的事情吗?虽然斗转星移,时间久远。这些人工运河不可能是原来的模样,有的不一定那么笔直,有的已经消失或改道。但间距是18公里或18公里的倍数足已说明,这些运河确确实实就是柏拉图笔下的除环流大平原运河之外的中小运河。
                    现在,在安徽省的东北部地区至今还遗存着以沟为名称的地名,如浍沟、长沟、蒿沟、草沟、渔沟、双沟、湖沟等。这说明在古代存在很多的灌溉水渠,留下的名字只是一部分记忆。可见,在江淮大平原上在上古时期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庞大的水利网,使我们华夏的上古先民既解决了黄河水患,又可以用于农业发展灌溉,还可以沟通商贸往来和运输。


                    IP属地:辽宁10楼2017-10-19 16:42
                    回复
                      前面文章中,我们说过正是由于‘湖’‘海’不分导致了很多人误以为大西岛陷落在大西洋中(既西海中,西方的海洋中),包括柏拉图自己。这一个‘湖’字就是打开亚特兰蒂斯文明千古之谜的钥匙。
                      如果你不信,我们再从另一个和亚特兰蒂斯文明相媲美的世界之谜---姆岛(又称为姆大陆)文明来佐证一下。
                      其实读过姆岛文明书籍的只要是明眼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几乎就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翻版。讲的都是一个伟大的史前文明沉没在西海中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几乎一样。在乔治瓦特所著的《遗失的大陆》中描写姆大陆土地辽阔,美丽富饶。姆文明的先人创建了地球上第一个大帝国,名为‘姆帝国’,他们崇拜太阳。姆帝国的首都富丽堂皇,有石板大道和运河。最后,由于神罚整个大陆沉没于太平洋。
                      姆岛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不同是它是流传在美洲的神庙文献和传说为蓝本而成。所以,姆岛又称西陆即西方海洋中的陆地。姆文明的研究者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太平洋,因为对于美洲来说西海当然是西方的海洋即太平洋。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这个是和亚特兰蒂斯文明一样的误解,即‘湖’‘海’不分,把‘湖’当成了‘海’。其实,姆文明和亚特兰蒂斯文明是一个文明,只是后来人都把巢湖这个古代‘西海’当成了西方的海洋。所以,在美洲和希腊就传出了两个错误的版本。
                      姆岛的‘姆’有女祖先之意,也有太阳之意。即姆岛就是祖先之岛,太阳之岛。姆城就是太阳城,祖先之城。‘姆’与‘姥’同音同义。在巢湖的湖中心有个小岛叫‘姥山岛’。岛上还有个庙叫圣姥庙,供奉的是女神圣姥,又称天姥。此神规格极高与大西国十王之母的地位倒是颇相称。在当地的神话中,讲的是古巢州人心不古,遭神惩罚,洪水来临,古巢州陷落湖底,一位焦姓老姥为救百姓牺牲了自己,化作此岛。
                      其实,这个岛很有可能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和祭祀的岛。真正的姆岛即临湖的半岛,上面有首都太阳城的岛,连同整个城市都陷落到了湖底,这就是古代‘陷巢州’的故事


                      IP属地:辽宁11楼2017-10-19 16:42
                      回复
                        关于亚特兰蒂斯的政治体制,柏拉图是这样描写的:波塞冬将整个大西岛分为十个区域,给阿特拉斯分配了他母亲的住所和周围的地区,这是十个区域中最好的,又指定他为国王,统治其余的人。其余的几个儿子则为亲王,每人管辖许多人民和大片国土······十个王爷在他们自己所管辖的地区和城市里,对百姓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决定大部分法律,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罚和处死任何人。
                        其实,从柏拉图描写的来看,大西国是个十王之国。但有个总头头即国王,是大西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他的是他的兄弟等为亲王,可以称为国王的九个头领,实行的是亲王分封制,九个头领在自己的地盘上说的算但都归国王总管。说到这,我们是否感觉到和我国的周朝有点像,周朝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远多于十个诸侯国,但正所谓史上讲的“商承夏制”,“周承商制”这些制度都是一脉相传的。
                        在我国古籍当中记载有“天皇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之说,讲的并不是天皇地皇有十二个脑袋,人皇有九个脑袋。而是说他们手下有多少头领。比如《三坟》中说伏羲曾“易九头为九牧”的说法,‘牧’为上古的一州之长,说的就是把头领改成了牧。古有大禹铸‘九鼎’而定九州之说。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国王是天子,住着首都这一最好的位置。而无论人皇九头还是禹定九州,说的都是国王又管辖着下面九个头领。即国家是一国王加九个亲王共治的局面。
                        这不正是说明大西国十王之国时代就是我国所说的人皇九头时代即神农氏时代(人皇为神农氏)吗?再来证明一点,古籍《雒书》记载:三皇号九头纪,人皇兄弟九人。可见人皇的九头就是神农氏的九个兄弟,这不和柏拉图描写的一模一样吗?


                        IP属地:辽宁12楼2017-10-19 16:43
                        回复
                          现已证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就是中国的华夏文明,只不过记录到了埃及的神庙里。那包括姆岛文明在美洲的流传等,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他是怎么传到美洲和埃及去的呢?
                          山海经里有个天圆地方和中国的四至的概念,其实,古人并不是说地球是方的,而是把地球上的陆地标注了四个极点即‘四至’。这四个点看起来是个方形。所以,天圆地方。
                          东至在墨西哥湾,叫“扶桑”在北纬30度,西至到达北非的北纬30度的海边,即撒哈拉大沙漠,叫“三危”“流沙"之地.
                          北至就是从首都巢湖处到达北冰洋的位置,叫“幽都”,南至是越南所在的金瓯半岛,叫“交趾”
                          所以,文明传播出去的途径,为了祭拜太阳,即“夸父逐日”。应该是乘船沿北纬30度,从长江入海口出发,到达扶桑,即墨西哥湾后,停留一段时间,帮助了当地的土著,留下了玛雅文明。然后,沿北纬30度继续东进,到达了北非埃及,留下了埃及文明。古有少昊海外建国之说,去的就是埃及。所以,亚特兰蒂斯文明和姆岛文明两个版本在埃及和美洲留了下来。这就是伟大的亚特兰蒂斯文明,也是伟大的华夏文明!!!


                          IP属地:辽宁13楼2017-10-21 10:33
                          回复
                            四至的设置,是为了祭拜太阳用。所以,在四至的四个地方修建了规模恢宏的四大祭祀台,即四大圣地。而巢湖中心处的海内昆仑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对应,北斗在春天居天空的中央,但在秋季居于星空中的北天位置,所以,兼具了中央和北天属性,因此,就无须在北至设立祭祀台。
                            所以,四大圣地为:1. 海内昆仑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代表中央和北至) 2. 东至是美洲的泰奥蒂华坎对应仙女星座
                            3. 西至是尼罗河谷的金字塔即海外昆仑对应狮子星座 4. 南至是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对应天龙星座。
                            将此四大圣地作一连线,呈现在地图上的是一个巨大的倒三角形,顶点是吴哥,体现南天的至上,巢湖的海内昆仑为底边的中心点,体现古华夏文明的中心圣地的神圣,东西二端象征这地平线的东西二至。
                            四大天区的四大星座的映像完整的体现在大地上,天与地的对应完美无缺的融为一体。体现了古华夏文明的无比辉煌!


                            IP属地:辽宁14楼2017-10-21 10:33
                            回复
                              《山海经》中有着明确的对昆仑山的记载1.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
                              2.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3.《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神,有文有尾。。。。。。
                              以上记述,1和2当为海内昆仑。而大荒西经的记载应该是海外昆仑(因为大荒西经描写的基本都是东海外的)
                              根据《山海经》的描述我们能理解为:首先,昆仑山是神山,才能作为帝之下都。《穆天子传》中有“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昆仑是下都,那么上都是在天上。这就有了天地对照的概念!这个很关键,黄帝是北极星。所以,北斗对应昆仑!
                              其次,昆仑作为天帝之下都,百神所在之圣山,自当有神守护(或叫主管更为贴切)。这个神名叫“陆吾神”,也叫开明兽,人面兽身。
                              再次,陆吾神主管九部天域众神以及掌控天帝园林四时季节的交替更迭。看来权利非常之大。同时,人面,兽身类虎,即象虎又不是虎的兽。(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就有此特征)
                              再再次,昆仑山,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IP属地:辽宁15楼2017-10-21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