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吧 关注:2,371贴子:18,469
  • 1回复贴,共1

所谓的最后一课<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871年5月10日,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兰克福与德国签订正式和约,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这片地区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包括阿尔萨斯的93%和洛林的26%。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这块土地既不属于普鲁士王国、也不属于临近的巴伐利亚王国和巴登大公国,而是成为帝国直辖领地(Reichsland),这样德国总参谋部修建军事工程时就不需与各邦协商。
1871年后新的法德边界基本是按照语言分布的界线走的,只有在洛林西部,德国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吞并了法语人口占多数的梅斯(Metz),这座城市是法国东北部的交通枢纽,而且有规模巨大的设防要塞。另一方面,靠近汝拉山脉的贝尔福地区虽然在传统上属于阿尔萨斯,行政上也属于割让给德国的上莱茵省,但其人口中法语居民占绝大多数,因此德国并未吞并该地。
按照1900年的调查,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德语为母语者占总人口的86.8%。其中阿尔萨斯地区绝大部分人口使用阿尔萨斯语(高地德语的分支),洛林地区则使用摩泽尔语(中部德语的分支)。以法语为母语者仅占该地区人口的11.5%,意大利语为母语者占1.1%,主要集中在靠近瑞士的南部地区。《法兰克福和约》允许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在1872年10月1日前自由选择自己的国籍,但在当地155万人口中,只有16万人选择保留法国国籍,其中只有5万人返回法国。在德国统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期间,当地人唯一的不满是由于其“帝国直辖领地”的地位,因此在国会里没有自己的代表。直到1911年,才给予阿尔萨斯-洛林以有限的自治权,包括制订宪法、成立议会、制订旗帜和国歌的权利。
阿尔方斯·都德是个狂热的布朗歇主义者。他的《最后一课》针对普法战争后弥漫法兰西全国的复仇主义情绪,巧妙地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实际上由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德语使用者在人口上占压倒性优势,因此在德国统治当地的四十余年里,“柏林当局”从来没有采取过强制废止教授法语的政策。与此相反,在法语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德国当局允许法语作为学校语言和行政用语(唯一的例外发生在一战期间,当时德国军事当局在洛林西部地区废除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在1871年之前,法国政府曾在阿尔萨斯地区长期推行过咄咄逼人的语言同化运动,限制和禁止说阿尔萨斯语,特别是禁止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的学童要遭到嘲笑和体罚。
现代法语的前身本为巴黎周围法兰西岛地区的方言,后随着巴黎的政治和学术中心地位,以及法兰西王权的强化而强制普及到各地。法国大革命之后,曾在1790年进行过一项关于语言的普查,当时法国有超过一半人口不说法语或听不懂法语。革命政府随即开始推行语言沙文主义政策。革命结束后,法国政府通过了《维莱-科雷特法令》,宣布要公开消灭地区方言和外语的影响,并在全国强迫教育法语。在法国革命政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语言同化政策影响下,与法兰西岛方言同属于法语奥依语支的庇卡底语、香槟语、诺曼底语等最先被同化;属于其他语支、语族和语系的奥克西坦语、布列塔尼语、普罗旺斯语、巴斯克语、阿尔萨斯语等语言也因法语的强势地位而在其分布地区逐渐沦为弱势语言。由于法国政府长期的禁令,阿尔萨斯语甚至至今都没有标准的正字法和书面拼写规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德国始终控制着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为了避免当地服兵役者产生道德上的负疚感,德军里的阿尔萨斯人和洛林人都送往东线或者德国海军服役。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后,法军开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扑灭了当地的苏维埃运动,随后法国政府在12月5日宣布“收复”阿尔萨斯-洛林。此后法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法国化”战役, 1870年以后移居阿尔萨斯-洛林的德国人都被驱逐出境,德语及阿尔萨斯语的报纸被查禁,法语成为唯一的行政语言,学校里也开始大规模教授法语——也就是说,真实的历史与阿尔方斯·都德所讲述的历史恰好相反:并不是“小法朗士”由于“柏林来的命令”而被禁止学习法语,而是“小汉斯”由于巴黎来的命令而被禁止学习阿尔萨斯语。
顺便说一句:2008年法国国民议会提议在宪法中承认阿尔萨斯语、布列塔尼语等方言为法国的“部分遗产”,但法语研究院以“破坏法国团结”为由激烈反对,最终该提案被法国参议院撤销。


1楼2017-12-23 23:28回复
    善意提醒某个脑瘫患者:振兴你的语言从自己做起,发帖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你做不到吗?国家那条法律法规禁止尔等这么做了?一天到晚用汉语汉字在网上怨东怨西,你的脸不红吗?自己的鸡..巴..本就长歪了***的不要脸的怨尿桶漏了,真是笑话.


    4楼2017-12-24 0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