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兴国寺吧 关注:173贴子:2,090
  • 3回复贴,共1

业力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业力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
业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众生心地无明,受无明支配,不得洞彻诸法实相,生心染污五欲六尘,因而造作一切恶业,也因造恶业,感召无量苦,如是起惑、造业、受苦,有如车轮辗转,终无止息。
若能遇到诸佛菩萨,乃至善知识指点迷津,必能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之道,是故善知识难遭难遇,要能与佛菩萨相逢,因而得闻佛法,实在不易,必须累生累劫于三宝门中,广植无量福田,勤修三宝事,方能得遇佛菩萨出世,乃至听闻正法。
业障深重,知见不正,三毒炽盛,欲见佛闻法,难上加难,佛经称之为八难处,就是说,要亲近如来正法,由于自己业障太重或知见差,始终难与三宝真理相应,八难就是:地狱、饿鬼、**、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


1楼2018-05-02 21:08回复
    地狱、饿鬼、**三难
    地狱、饿鬼、**三难属于三恶道,因为业障太重,很难见佛闻法,甚至佛法呈现在三恶道面前,指导它,劝化它,它亦无动于衷,如隔千里,甚可怜悯!
    北俱卢洲难
    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东为东胜身洲,南叫南赡部洲,西叫西牛贺洲,北为北俱卢洲。
    北俱卢洲所感的果报,远胜东西南三洲,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衣食自然,为著乐故,不受教化,是故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因此列为八难之一。
    无想天难
    又称长寿天,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就是色界第四禅天的无想天。言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外道修行,多生此处,障于见佛闻法,不能了生脱死,故称无想天难。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虽说法亦不能闻,故名盲聋喑哑难。
    世智辩聪难
    世人使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毁谤佛法;邪智聪利者,自高自傲,不易低声下气,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舍本逐末,背觉合尘,故名世智辩聪难。


    2楼2018-05-02 21:10
    回复
      业力不思议,愿力也不思议
      我们造作何业必感召何等果报!以上八难之处皆由凡夫无明造业所感召的不如意处,一切的一切,皆自作自受,别人顶替不得,是名业力果报平等。
      业力能障圣道,深能入大海,业力如枭雄如枷锁,业力如洪流,业不能腐蚀法身慧命,从无始劫来,众生与无明为友,不能亲近三宝,不能以三宝明灯圆照无明,是故因无明起不觉,因不觉而起染污之业用,随业漂流,如是沉沦三界,终无止息。
      业力虽如洪流如枭雄,是无明的流露,能障圣道,但愿力也不可思议,学佛者对三宝的肯定之后,具足信心,终无退堕,以勇猛坚强的愿力,支持自己的菩提心,令菩提心圆成信愿、慈悲、智慧。
      业力由无明不觉之用,愿力为真如之用,无始劫来,真如与无明和合为不一不异;业力是由无明不觉所用,而愿力为真如之用,真如与无明两者互为相薰;真如薰习无明,可转无明为真如,普令圆证自性;无明薰习真如,可转真如为无明之用,因而流转生死;然而真如虽处流转生死,终无变异,故名不可思议,犹如摩尼珠,本具光明,虽有尘垢所染,若弃除尘垢,复本光明,光明毫无亏损;真如本具之光明,受无始无明所依附,因觉无明,真如本具之光明自然呈现。
      真如历劫不衰,始终一如,虽处六道,未曾有减;若处四圣,亦未有增。是故,真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真如在圣者心中,永远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正见无明,本体无有自性,空幻不实,不生不灭,无念无住,了不可得,那么无明何尝是无明,不觉何尝是不觉,无明不觉与真如乃迷悟染净之差别,更无有异。
      无明当下觉,无明是真如;真如不觉,真如是无明。无明与真如不一不异,迷悟染净有异故。
      学佛者,能正念诸法实相、空有不二、色心不二、中道义谛,那么起心动念、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施为动作,何尝不是真如之用!念念无染,即念念菩提,念念觉悟,头头是道,何尝不是佛法!一举一动,无非菩提之华;来来去去,无非无生法忍;于六尘境界,不即不离,如如不动;一切时一切处,触目无生,处处菩提,时时是道。
      道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得、不可住、无法捉摸,但道又何尝远离你呢?道就在你左右、一分一秒、从未间断,也从未远离。是你迷了道,不明道、不悟道、不证道,只怪自己不了道,不是道迷了你,道一切时一切处,皆呈现在我们眼前。
      道之所以道,本不可言宣,非语言文字所能传述,道本非迷非悟、非空非色、非心非境、非长非短、非增非减、非一非异、非苦非乐、非善非恶;道乃远离一切对待法,道无次第,不落言宣文字,当下即是,悟道当下悟,不悟永不悟,不隔毫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者自悟,不由他悟,迷者自迷,不由他迷,道若迷,学法无益,是名不可思议。
      众生迷了道,整天睁著眼睛说瞎话,不识道的真谛,光天化日说谎话,自欺又欺人,自堕又堕人,自狂又狂人,不得自觉,称为迷妄众生。
      以上谈业力由无明不觉所使然,要净化业力,必须正见真如实性,如此才能转业力为愿力,更谈及菩提与道的真谛,道与人不相远离,但人却远离菩提与道的事实,众生实在可悲,欲救不能!
      业力
      业是吾人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好的思想,好的行为称为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则称恶业。善恶之业所引生的力量称为“业力”,善业有生善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心地所起的思想,由思想行为而引发身口意三业,形成三种不同的业,即: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即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即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即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这三种业(身业、语业、意业)的行为,不出自己的起心动念,而展开三业的活动,根据身语意的造作,分三业之说如下:
      一、身业:即身所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即身之恶业;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是身之善业。
      二、语业:口所说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是口之恶业;若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即是口之善业。
      三、意业: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愚痴即是意之恶业;若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即是意之善业。
      这是身语意三业所造作引生的作用,有善业与恶业之别,为善称为善业,为恶称为恶业。六道轮回不出身语意三业,身口意三业可令人堕入十八地狱;亦可令人上升人天;欲证成无上菩提,转凡入圣,亦须依此三业而修证,因修证而超越解脱。
      是故世出世间法,不离三业大用,若离三业,世出世间法不得演变,不得由起。身口意三业不离一心,一心能成就三业,上升与堕落不离一心,三界六道皆为一心作: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接著将身语意三业大用,配合十善业与十恶业,现简述如下:
      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语四业);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意三业)。
      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身三业);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语四业);贪欲、嗔恚、愚痴(意三业)。
      业有凡圣之别,凡夫造作之业,是染污不净,是烦恼之因,是轮回的因素,是痛苦黑暗的条件,尔后感召的果报,就有种种不如意,污垢不净之果,无量无边的缺陷就酝酿在业果中而呈现;修道者以无烦恼的作业进修,以不染污之因体证诸法空相,不沾染尘欲,因而感召清净无染的果报,于是业的种类有: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三种。
      一、漏业
      凡夫无明不觉,心地染欲生尘,有烦恼的作业,即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如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沉溺三界之业,是名漏业。
      二、无漏业
      无漏业就是二乘人的作业,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以无烦恼的业因,证悟诸法空性,破我执证入涅槃之境,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是故名无漏业。
      三、非漏非无漏业
      非漏非无漏业,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已证悟法身次第,渐破无明,与中道义谛相应,菩萨有此作业,可召感实报庄严土的果报,是名非漏非无漏业。
      业的种类层次很多,有依世间法而论业,有依出世间法而论业,但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总不出我们这颗心,这颗心能证悟四圣,也能堕落六道,四圣与六道不离一心,所谓一心十法界正是。现介绍罪业、福业、不动业,供诸位参考:
      一、罪业
      罪业就是造作一切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 受苦,罪业的层次又有轻重的差别,感召的果报也同样有差别。
      二、福业
      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召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上的福乐。福德之业与诸法空性相应,即能召感四圣解脱之福乐。
      三、不动业
      不动业就如修四禅定,将来会生到色界天,若修四无色定,将来就生到无色界天去,在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若能定破时空,了知起心动念当下无自性,空幻不实,本无生灭,即能证悟四圣涅槃大乐。
      佛法肯定造作何因!必召感何果!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因果的事实,诸天神无法动摇因果的展现,诸佛菩萨也不能左右因果的轨道,因果是世间的实相,因果是每个人自作自受的展现。
      有造因即有果,无造因即无果,因果是平等,是有轨道的,在因果之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安乐,没有你争我夺恐怖事件所笼罩,始终是安详和谐的。
      今生所造之业,有时是今生报、有时是来生报,早报晚报而已!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未到,若到总要报应之时,逃亦逃不 了,何以故?因为业是随著人而来来往往的,推也推不掉,拒也拒不得,烧也烧不得;业又是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摸,但是业总是不可思议的存在,大藏经对业有云:‘幸亏业是无形无相,若有形有相,堆积如须弥山。’
      业就是无明不觉心动,因而起心造作之义。业永远是随著我们的心,来来往往,上上下下,分分秒秒,何以故?因为心造业,业由心生,心即是业,业即是心,心与业不一不异。
      我们若造作一切恶业,纵然有神通能到天上,业力也随著跟到云霄宝殿;若直冲到海底,业力也随著跟到水晶宫;若跑到地府,业力也随著跟到阎罗殿;任凭你有本事,躲到天边海角,业力也随著跟到天边海角。
      造作恶业的人,三界六道无匿迹藏身之处,大千世界没有方寸之地可容身,何以故?心造业,业由心生,心即是业,业即是心,心业不二故。因此说,匿迹藏身不得,大千方寸容身不得,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也。
      依此为例,下面引录俱舍论所阐明的二业:
      俱舍论?二业:一、引业。二、满业。
      一、引业
      引业是由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二、满业
      满业是由宿世修一善业,感一生中大富多财,乘此更修众善,辗转生官贵家,乃至圆满究竟善果,是名满业;若由宿世造一恶业,感一生贫穷苦恼,乘此更造众恶,辗转生贫穷家,乃至圆满极恶之果,是名满业。


      3楼2018-05-02 21:11
      回复
        “业”是什么?能说具体一点吗?
        我举个实例:“有人看到漂亮女人,心就醉茫茫,想入非非,脚就软了,此“心茫脚软”就是淫欲之业”。见钱财,心就起贪念,手就想去偷,这种贪念就是贪业;倘若看别人比自己更有才华,心里难过痛苦,这就叫嫉妒心之业。”
        定业已构成果报之事实,定型不改义。但“不定业”仍有补救的机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心静如湖水,万事皆开通”。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的习性,静下来检讨自己,运用佛法智慧透视业力行为,了知业力行为幻化空性,见空性,即当下解脱。
        天天念佛号,凭佛陀万德庄严之助力,以静坐悟本性,佛教名词叫“开悟”、“明心见性”,将来有一天您已解、行并证,开悟本性,谓之“自在”。
        佛陀示现人间时,“提婆达多”处处跟佛陀作对,极力破坏如来正法,那时佛陀也未给予排斥,最后提婆达多受果报,堕入地狱道;但是据佛经记载,提婆达多也是菩萨果位,故意示现在佛陀降生人间后,考验佛陀的菩提道心。由于考验佛陀菩提道念,令速证成无上菩提,提婆达多可说是佛陀的“逆增上缘”。
        据佛经描述示,在因果业力驱使下,提婆达多虽堕地狱,但其心地功夫,犹处清凉地狱。其本性已解脱,无所染著,与诸法空性相应,虽置身地狱,犹无地狱。
        因此,一个人若业力解脱,虽处身在困境,困境阻碍不了本性,本性依然那么清凉、自在、光明,此际在清净自性作用上,能自在自如,随遇而安,此可谓之“自在解脱”。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曾云:“弟子们!你们不要相信你们的心,你们的心是会变化的,如同心猿意马,妄想纷飞,等证得阿罗汉果,才可相信你们的心。”
        这句话是说,等证了阿罗汉果,才可相信你们自己的心。
        由是观之,等证了阿罗汉以上果位,则其心性方解脱,已是平等心,不变之心,情绪上的表现,永远如水面之水一样,那么安详,永远不会动怒,不会嫉妒和起烦恼。而未证道的凡夫就不一样了,听到别人毁谤、侮辱,纵然不会“怒目相视”,也会起烦恼心,痛苦绵绵。
        佛陀告诉我们,外界的喜、怒、讥、骂,均是幻化虚妄的境界,我们不要被意识所骗,这些都是“缘生缘灭”的无自性现象。故不要染境生心,不要随境而转,保持清净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所留恋,无所住相。
        所以,对“不定业”的改造,基本上,从心地下功夫是很重要的,由于每个人的环境、思想、业力之带动,呈现“个别差异”,若尚未证果者,依佛法来讲,六道众生都属“不定业”的受报者。
        六道有别,修心不二。假若各位能从心地法门下功夫,任何时间,空间,任何烦恼,都阻碍不了你的心地,心地自然解脱,这点很重要。
        那么,如何“修心”呢?各位可试著先“随喜赞叹”,要做到随喜赞叹,必先除去嫉妒心。
        要做到“别人好就是自己好,自己好即是别人好”的境地,是很困难的,更遑论是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若能如此而为,是则名为功德无量!
        功利主义社会里,“雪中送炭”者少,随喜“锦上添花”者,亦非出自坦诚,似乎缺少“欣赏他人成功”的胸怀,我们应该修随喜赞叹法门。
        譬如有人捐五十万元供建寺基金,有些人不但未随喜赞叹,反而说:“哼!五十万元有什么了不起,假如我有钱,不要说五十万元,壹佰万元都能拿出来。”
        看到有人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或念博士回来,心理不是滋味就说:“哼!这算不了什么!假如我的家境好,受到栽培,我同样出人头地,我只是失栽培而已!我也是人才?”
        我未出家前,有一位朋友学佛很有造诣,我赞叹他几句, 他听了喜在心上,而我却烦恼很多天,因为我从未赞叹他人,贡高我慢作祟,好像自己的肉少了一大块,好像矮人一截似的,痛苦不得自在。
        但是只要你肯破例随喜赞叹他人,第一次,第二次,以后自然会逐渐降伏自己的我慢贡高心和嫉妒心。
        要知道,随喜赞叹也有功德啊!以前有位“常不轻菩萨”,他看到别人,就心生恭敬,向人顶礼赞叹说:“诸位都是未来佛!我不敢随便轻视您。”因此大家都叫他“常不轻视别人的菩萨”,简称“常不轻菩萨”。
        以上谈到“业力不可思议”,说明业力是世间真相,世间的本来面目。在此,我要郑重的说:“业力不可思议,愿力更加不可思议。”
        业力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
        “愿力”就是持之以恒,有那种道心,清净心推动;即护持自己,发广大精进勇猛之心;也就是世俗所说的“坚固意志”,“有愿志竟成”,“光明希望”之心。
        譬如,我发心要成为工程师,就立志奋发向上,愿力永远鞭策自己,朝目标迈进;我要做警官,就参加警官学校的入学考试;立志要做老师的,即意志坚定,在愿力支持中朝师范学院去努力…等,都称为“愿力”。这种愿力的感召,实在不可思议。
        本人来说,我发愿一辈子要当和尚,纵有天下那么多人,来劝告我不要做和尚,我也毫不动容,把持著「愿力”坚固,不后悔,将来看到红男绿女,或夫妻成双成对,我也不会羡慕,何况我体认到男女之淫欲感情是生死之根本,六道轮回之大洪流。
        佛陀在圆觉经曾提示我们:“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这是生死轮回受到拘束的原动力,情绵绵,意绵绵,藕断丝连,明明已经离婚了,感情债还是还不清,于是乎脚踏两条船,心头乱纷纷,家庭纠纷便不胜其烦,何苦来哉!
        当您有愿力之时,就没有业力;有业力之时,就没有愿力,愿力与业力是不能同时并行并进的。
        譬如您想修行,一方面要修道,一方面要结交女朋友,试想,这样的修持,能有成就吗?修道者应摒弃一面,把男女感情束之高阁,将世俗的“情”升华,净化感情为大慈悲心,化“业力”为“愿力”,以愿力去净化业力,因而成就无上菩提,是名为幸。
        愿力与业力是一体两面的,既然同样是一体,但个人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有所差别的,愿力与业力出自每个人的心地;故未净化以前的愿力是业力,净化之后的业力是为愿力,二者之不同,端在“应用之妙,迷悟之差别,染污与清净之分界,存乎一心。”
        若有人想剃度出家,必需先把世俗之父母、兄弟、妻女、朋友等感情“净化”,我说的“净化”不是一刀两断,视同陌生人,如仇敌相待;而是将“亲情”转换成“同修”莲友之情,升华或普度众生之“众生情”,如此可将“业力”转变成“愿力”,由利己而利他,如是愿力,亦成大慈大悲。
        华严经有一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各位选择“业力”或“愿力”!端视汝心。您要升华,唯汝居心;您想沉沦,也唯汝居心,一切由自己作主,佛菩萨,善知识等是助缘!只有自己能解脱自己口!切记业力会令人堕入生死、痛苦、轮回、不得自在;而愿力可令人上升、净化、解脱、得大自在、永超三界、证大涅槃。
        最后,讲一个“公案”作结束
        宋朝有位高峰妙禅师,他的修持造诣很深,精通三藏经典,解行并证,是位高僧大德。有人问高峰妙禅师:“修行如何修?”
        禅师提纲契领答道:“莫染污自性,只此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可证成无上菩提,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本来清净的自性心地,不要被五欲六尘所染,即心对境而不生心,如如不动,不沾不染,对境无心,当下解脱自在,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这位问道者,依法修持,勇猛精进,不久开悟,证成菩提。
        高峰妙禅师六十多岁时,有一天他入定知道自身行将归寂,就集合全寺住众,随机开示:“弟子们!今天师父郑重宣布,中午十二时,我将离开世间!各位对佛法有不了解的,就赶快发问。”
        座下弟子,面面相觑,大家认为师父红光满面,步履如飞,怎可能入灭?没人敢发问,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近午时分,高峰妙禅师沐浴,穿上干净的海青,盘坐在垫上,唤其弟子,敲钟鸣鼓,在大殿集合全寺住众。他说:“诸位,我即将入涅槃,诸位对如来圣教有疑问的,赶快发问。”
        台下的人见禅师并没疾病征兆,身体硬朗,讲话气势如钟,不像要离世的样子,台下无人反应,最后有位弟子起身合掌问:“师父!对如来圣教,我们无疑惑,倒是师父现在身体那么健壮,却说要入灭,这令我们大惑不解!”
        高峰妙禅师闻言,面不改色,坦然而道:“生死岂可儿戏,佛法不主张显神通,而我一辈子也未曾为你们显神通过,但为证实给各位知道,佛法修证,终可开悟证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让我显现一些雕虫小技的神通吧!”接著他问:“世间的死亡有几种型态?”
        门人回答:“有火灾水灾而死,横卧而死,病死,刀伤死,兽咬而死,坐死,睡死,站立而死,吊死…,就死亡姿态来说,能站著自然而死,就很殊胜了。”
        高峰妙禅师身体尚健,但其心已解脱生死之束缚。因此向大家宣布:“各位从未见识过倒立而死吧!请我的大弟子,捡起地上的小石头抛向空中,在石头未落地前,我就入涅槃,与世永别。”
        恭敬不如从命,他的大弟子随即捡起石头抛向空中,高峰妙禅师即跃身翻空,下地速度比石头还快,双手按地,头朝下,垂直倒立,刹那间,呼吸停止,与娑婆世间长辞!
        然而,人虽入寂,但身体仍倒垂,双手托地,笔直不倒,这样维持了两天两夜。徒弟们用手推其身体,身体犹如钢筋垂立在地上,任凭多少人去推也推不动,抬也抬不起。让要办“后事”的弟子们大伤脑筋。
        其后有门人在其遗体旁说:“师父啊!请您发慈悲,不要捉弄我们了,这样的“死相”,叫我们如何火葬?”
        但高峰妙禅师还是默然不动。这时,有住众道:“高峰妙禅师有一出家的胞妹,平时他最听其妹的话,我们不妨派人去找他妹妹来劝如何?”
        众人无奈,只好依计而行。不久,其妹应邀而至,在其身旁嚷著:“哥哥!您生古怪,死也古怪,放下您的古怪,是何等自在!”
        高峰妙禅师闻言,应声而倒,碰一声,身体平卧。之后突然睁开睛说:“妹妹啊!我这样死不对吗?好吧!既然这样死不对,再重新死一次!”就这样,高峰妙禅师再次示寂。
        大家想想,生死大事,对已证得果位的修行者来说,他的身心已解脱,是那么逍遥自在,凭其愿力,业力怎能奈何他?生死轮回之事,已无法束缚圣者的身心,因为圣者自性清净,对五欲六尘不沾不染,本性能自在无碍,得大解脱!
        高峰禅师自在圆寂的公案,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开悟本性,依佛法修持,莫染污自性,摒弃五欲六尘,不沾不染,对境无心,则每一个人即可当下解脱自在,显现出神通,无障无碍矣!
        高峰妙禅师心地之所以那么解脱、自在、逍遥、自如,要来即来,要去即去,生死自如,表现出一代圣僧,开悟证果的功夫与特色,流露出一场神通游戏。


        6楼2018-05-02 2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