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顺便对于当年钱学森之问也讨论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顺便对于当年钱学森之问也讨论讨论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7-17 03:21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7-17 03:22
    回复
      虽然王老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先生,对这篇文章的观点也基本认同,但后面的关于诗人和科学家关系的论断我实在不能苟同。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7-17 03:2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7-17 11:40
        回复
          原来发到个人主页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7-17 11:46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7-17 15:1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7-17 15:18
              收起回复
                这是什么地方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7-17 15:53
                回复(2)
                  王步高先生开过诗词写作的课,很遗憾当时没能找小伙伴去蹭听。。。


                  9楼2018-07-17 16:30
                  收起回复
                    咱还是别提国文了,君不见现在,如果哪个字或者哪个词错误的人太多,文教部门就会把正确的去掉,认可本来错误的——这还想出大师?出文盲还差不多。


                    10楼2018-07-17 16:57
                    回复
                      文言文和繁体字这个,只能说了解一下,不然语言实在是太复杂化,连交流都是障碍,反而阻碍了文化的传播。正常人日常使用语言的时候,都会感到十分不便。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文化是附加的。这些东西普及化是逆潮流发展的。古音属于语言自然演化。我们不可能去远古时期去用弹舌音跟别人交流。
                      文化是附属于现实的物质结构框架中的,我个人比较提倡自然兴亡,不要过于掺和文化上的事情,事实上,国内目前文化的窘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审查制度。旧文化抹掉了,新文化(后现代主义潮流)压死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7-17 18:21
                      回复
                        文言文学起来并不难,言简意赅,高度的概括能力,值得推广!
                        没学过文言的人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浮。


                        12楼2018-07-17 22:56
                        回复
                          像王先生提倡的入声字恢复起来就非常难喽!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还有南方人的方言,我觉得听起来特别受罪;真的不敢恭维。


                          13楼2018-07-17 22:59
                          回复
                            大部分你的观点恕我不能苟同。文言不一定不好懂,白话就不一定好懂。就比如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就不是地道的文言吗?哪一个字需要解释?又如红楼梦里面你诗词古文看不懂查查字典就可以了,但里面方言虽然都是白话,但不通过上下文确是很难理解。又如“现代诗”里面的朦胧诗,通篇是白话,但云里雾绕,比文言还难懂。至于繁体字我也只是部分赞同,草书楷化”是正确的,但有些部分不该合的字确合了,比如“無”是一切的意思确和“无”合并“麵"(食)和“面”(人)合并,“後”(方向)和“后"(帝后)合并,后来还出现了二化简之类的胡闹(后来废除了),而大部分说文言文和繁体字复杂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在于对其的不了解,就像很多新诗作者可劲的骂格律如何如何,他自己也不想学。可笑的是,新诗捣鼓一百年,不说李杜水平的诗人没有,连大历十才子这种二三流诗人也很罕见。或者是存在一个误解,文言文是书面语,而平时日常交谈也还是口语,而被简化的常用繁体字也就那几百个,而更多的是传承字,大部分我们也还可以辨认,繁简之间差异其实不是很大。当年的“文脉”和“语脉”其实也是人为的被新文化运动斩断,现在不过是找回来而已。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可能整天“歌古调”,我们需要的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但正如王老所说,“国文教育”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国文教育,一切的一切都是水中镜月中花,而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的“语脉”和“文脉”,那么国文教育亦是如此。@家园菜鸟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7-18 03:11
                            回复
                              其实对于音韵这块,在全国的方言版图中,只有北方的官话区才没有入声字,全国一半的地方的方言都有入声字。而费力的废除这些方言,造成严重的文化断层,大量的押入声韵的词牌子就填不起来了,也不读起来了。地方戏也唱不起来了。而且常用的入声字只有255个,要学起来并不是难如登天。很多人也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包括中文系很多也是如此)。我个人的意见是对于一般的通识教育来讲,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并且能辨别常见的入声字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用写押入声韵的诗词之类的。而且普通话不是一种完整的汉语,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现在只剩三声了,充其量只是一种满式汉语,所以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口语的交流工具。而对于韵书的话,我并非想退到《诗经》的那个上古时代,稍加厘定和一些适应当代音韵改变,大可以继续沿用南宋的《平水韵》清代的《词林正韵》(对切韵以来最全面合理的归并与总结),而这里面的文化积淀远远不是才几年功夫的《新韵》可比的。@算腐老儒 @家园菜鸟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7-18 0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