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张氏吧 关注:42贴子:125

四川广汉土城张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川广汉土城张氏
广汉土城张氏是入川祖张秉中夫妇携儿子国龙、汝龙、汉龙、飞龙、文龙等五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从广东长乐县(现五华县)杏花村迁入四川隆昌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张秉中夫妇和汝龙等五个儿子再次移居到广汉县太平乡(现新平)锁口林,到广汉后大儿子国龙去了德阳。张秉中及四儿子在太平乡定居耕地修院子,之后院子不断扩大,整个看起来就像座小城,当地人就把它叫成了张家土城。后来张氏后人把院子改成了家族张家祠堂,解放后土城张家祠堂改成了土城村小学校。
到解放初,广汉土城张氏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姓氏,土城张氏族人主要分布于广汉县太平乡(现新平)土城张家祠堂周边的张家院子,以及四兴祠和朝飞院子等大小院落。还有西高乡的高墙院子、张家老院子、花龙门、五道龙门等院落都是土城张氏后人。而且这太平和西高这两个乡的张氏人口最多,至少有五六千人以上。另外还有居住在高坪镇、北外乡、广汉城关镇等地的土城张氏也很多。广汉老城关镇花市街就有一座张氏“大夫第”宅院,那是清道光年间张汝龙之孙辈张朝澄(名号张尔嘉)富豪的宅院,即是解放后广汉师范学校的园区。此外还有迁居德阳、成都等地及省外居住的土城张氏族人也很多。
广汉土城张氏族谱班辈:龙玉朝元、继志光先、大廷昌显、洪基克绍、永庆安全、荣华富贵、才学新贤。共28个字辈,到21世纪初已传到入川祖张秉中之广汉土城张氏第十三代洪字辈,本字辈是入川祖张秉中及张汝龙等儿子五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从广东长乐县(现五华县)移迁四川广汉时带入的广东长乐张氏祖谱。


IP属地:四川1楼2019-01-09 12:09回复

    广汉土城张家祠堂,清康熙五十六年,张氏入川祖张秉中夫妇及四个儿子从广东
    长乐县迁入四川时,在广汉太平三星堆鸭子河对岸修建的住宅。因院子规模很大,
    当地人把它叫成了张家土城,后来张氏后人把住宅大院改成了土城张家祠堂。解
    放后土城张家祠堂改成了土城村小学校,用于政府办学使用。


    IP属地:四川3楼2019-01-11 20:13
    收起回复

      “湖广填四川”是四川中南部人口的主要源流
      四川广汉高骈镇旧时的广东会馆,(即解放后公社化时期高骈镇政府的所在地,那时的戏楼都还在),就是“拉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时期从湖广过来的各姓氏移民聚会的场所。广汉地区的移民多数是从广东长乐县(五华)过来的,高骈镇广东会馆就是他们在异地建立的一种凝聚乡情“客家人”聚会的场所。一般会馆建筑均能体现原籍家乡建筑的文化特色,会馆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多以故乡元素为主,会馆也是和地方文化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广东会馆湖广会馆在四川各地都有,可见湖广填四川的人数之多,是四川中南部人口的主要源流。
      四川移民潮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第三次大规模移民迁徙时期,约在三四百年以前,当时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和饥荒,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国家官府采取的湖广移民填补四川人口的强制措施,也称拉湖广填四川。但此后也有很多移民是自愿陆续迁徙到自己选择地方去定居的,这种属于自动常态迁徙的也很多,所以从湖广迁徙到四川中南部各种姓氏的移民很多。因此,四川中南部如成都、德阳、资阳、内江、自贡、隆昌等地区的后人多数属于移民后裔。
      “客家人”是指在中国三大移民潮中出现的移民族群,因移居到异地的人当地人叫他“客人”,久而久之人数多了就形成一个族群叫“客家人”。湖广地区的人也多数是客家人后裔,因为他们的祖先多数又是在北宋末到南宋年间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徙从中原迁徙到湖广xx县的,所以在中国客家人就很普遍。客家人会说客家话,也就是一种能与当地沟通的闽南式湖广话,广汉的小汉和兴隆等地会说湖广话的人还很多。湖广是指清朝时期划分的两湖两广:即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清朝设湖广省,因此就有了湖广的说法。


      IP属地:四川4楼2019-02-27 14:36
      回复
        广汉县城旧时有个黄州会馆,是湖北黄州府“湖广填四川”的广汉移民修建的会馆,(黄州府今为湖北省黄冈市辖区的麻城县等地),是湖广地区入川移民在广汉聚会祭祀活动的场所。广汉黄州会馆原址在老县城西城门内左侧,即东西大街西段。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黄州会馆为三重式宫殿,有大戏楼台,两侧有很宽的厢房,修建规模宏大。解放后都一直作为广汉县政府的招待所及会议集中地,二十世纪末期才拆除。广汉旧时湖广会馆就有好几处,可见当期从湖广入川广汉乃至四川的各姓氏移民之多,现在的广汉人多数也是湖广入川移民的后裔。


        IP属地:四川5楼2019-03-19 11:54
        回复
          楼主,我姓张,看班辈排行应该是广汉土城张氏家族的,怎么联系呢?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9-08-24 18:30
          收起回复
            汉州长乐祠
            汉州城当铺街长乐祠始建于清朝初期,从广东长乐迁徙来汉州(广汉)的移民在汉州当铺街修建了长乐祠,(地址在广汉县当铺街第二医院的西对面,解放后旧房改造被拆)。它是广东长乐人(五华县)在汉州聚集的地方,也是迁徙到汉州客家人聚会的场所。是不分姓氏的长乐客家人的家族祠堂。祠堂规模也很大,几乎从当铺街连通到了花市街,每当大节日来聚会的人都很多。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第三次发生在明末清初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是一项移民填补四川的强制措施。但也有很多移民是自愿迁徙到自己选择地方去定居的,汉州长乐祠的移民多数都是自愿迁徙来的。清朝初期就有很多移民从广东及长乐迁徙来到四川及汉州定居。各种姓氏宗系的移民来到汉州,长乐祠就是他们大家的祠堂,其中来四川汉州的张氏最多,土城张氏祖先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广东长乐是广汉多数姓氏的源流地。


            IP属地:四川8楼2019-09-17 20:39
            回复
              我是楼主,QQ号:3598255232
              你想知道你是属于土城张氏家族那个宗支吧,我给你土城张氏最早居住的院落概况吧:
              广汉土城张家祠堂三大宗支最早分散出来修建的几个大院子
              广汉土城张氏入川祖张秉中之子国龙、汝龙、汉龙、飞龙、文龙等五人,除国龙入川后雍十年去了德阳,汉龙雍正末期去广东长乐取家谱返回途中遇水难外,其余三个子汝龙、飞龙、文龙都在乾隆初期从土城张家祠堂分散出来在太平修建了支系居住大院。如太平乡的四兴祠、朝辉院子、西高乡的张家老院子、五道龙门窊子林等大院子。
              汉州张家大院
              汉州张家大院别称张尔嘉大宅院,位于广汉城关花市街,即广汉中学的对面。是张秉忠之孙张朝澄于乾隆初开始修建的。张朝澄之子张慧伯中翰林学士被授为州同知,浩封中议大夫,花市街张家大院大门上挂有朝廷封授的大夫第匾额。到末孙张晓熙(清道光年间)时期家族已发达兴旺,(张晓熙又名张尔嘉,张秉忠的汝龙之孙张朝澄之子,属张家土城第四代元字辈后人)。是当时汉州城的第一大首富。解放后花市街张家大院用于国家办学使用,成为四川省广汉师范学校校址。1986年学校扩建改造时大院老房被拆。
              四兴祠
              四兴祠是土城张家祠堂最早分散出来扩建的家族支系宅院,属土城张氏入川祖张秉中之子张公汝龙支系后裔。四兴祠位于广汉太平乡(新平)土城村(土城张家祠堂)西北面于西高交界处,清朝乾隆初期,汝龙之子张朝霹与儿子张怀元张静元张____等人修建的居住宅院,院子规模很大,即是家庭宅院也是汝龙公支系的祠堂。清朝道光年间,张汝龙之重孙张学东中了翰林学士,朝廷还赠送了《大夫第》匾额挂在大门上。为此土城张家祠堂大门两旁还增设了两根高大的石桅杆,为土城张氏家族增添了荣耀。四兴祠包括朝辉院子所处地是太平乡的土城村和桂红村,这两个村的土城张氏后裔院落最多,人口最多,占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
              高墙院子是四兴祠的附属院子,位于四兴祠附近,西高万柏村。是汝龙公之孙张朝霹之子张静元张____等族人居住的院子。高墙院子与左家碾一带有很多张氏居住的院子,使西高万柏村和太平桂红村的土城张氏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张家老院子是从四兴祠分散出来,是汝龙公之孙张朝霹之子张怀元等人修建的住宅。位于西高玉皇观(西高乡政府)的东边万柏村与太平交界处,包括西边的花龙门院子,都是汝龙公后裔张朝霹子孙张怀元张继洪张____等族人居住院子。张家老院子地处的大柏树(万柏村),位于土城张家祠堂的西北面,那一大片就有好几个土城张氏居住的大院子,人口占了那个村的绝大多数。
              朝辉院子
              朝辉院子是土城张家祠堂最早分散出来扩建的土城支系宅院,是土城张氏入川祖张秉中之子文龙公支系族人居住的院子,清朝乾隆初期张文龙之孙张朝辉等族人修建,位于土城张家祠堂后面,太平乡土城村与西高地界交界处。是张文龙之孙张朝辉张朝__ 及其子孙张____ 等族人的宅院。在土城张家祠堂周边还有很多土城张氏族人居住的院落。其人口占了土城村总数的绝大多数。土城村地名的由来也是因土城张家祠堂的土城地名而来。
              五道龙门
              五道龙门是土城张家祠堂最早分散出来修建的土城支系宅院,是土城张氏入川祖张秉中之子飞龙公支系族人于乾隆初期修建的院子。院子是五个院子五道龙门并排修建的,院子规模大,因此得名为五道龙门。是张飞龙太公之孙张朝阳张朝__ 及其后裔张____ 等族人居住的院子。五道龙门位于西高玉皇观(西高乡政府)西北处,靠近什邡县的马井乡地界。五道龙门旁边有一片大百树林,树林里面每天都聚集歇着很多窊子,因此那里又叫窊子林。后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五道龙门周围又扩建了很多土城张氏院落,形成了西高窊子林至万柏村至太平土城张家祠堂鸭子河北岸一带的土城张氏院落带,土城张氏人口群。
              后来,又有土城张氏三大宗支院落中分散出来移居外地到修建了很多院子,如高坪、北外、南兴、广汉城关等地,还有迁居德阳。什邡、成都、隆昌、宜宾等省内外定居的,发展范围广。
              你看看你属于那个宗支吧?只能问问你的祖辈是属于那个院落迁徙出来的?


              IP属地:四川9楼2020-09-21 16:56
              收起回复
                知不知道是哪支牵到了崇州?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5-13 02:17
                回复
                  寻根问祖源流溯考
                  你想寻根问祖吗?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吗?看看这个寻宗源流溯考吧!
                  中国人的祖先姓氏都是从华夏黄帝授姓中原大地起源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要想知道自己祖辈姓氏宗系,搞清楚家族时代籍贯源流变迁,我是从哪里来?不防我们来个的逆源溯宗吧!
                  第一步:先弄清楚新中国初期自己爷爷的居住地址(指县乡村)姓氏(姓名),就去问问长辈们听他们说说(如家里有家谱或记载,看一看最好),就知道了自己家族近代的姓氏宗支,从而就知道自己是 x x 省 x x 县 x x 乡村(街道)x 姓氏家族宗系的后人。
                  由此,再往上查询,爷爷的爷爷的居住地、时代(按现在推算应该是清末民国初期),从地址:x x 省 x x 县 x x 乡村,得出自己祖辈在清末民国初期 x 氏家族的籍贯,就知道了爷爷的爷爷是那个地方x氏宗系祖籍。(有居住地址就行,可不搞清楚名字)
                  第二步:是查询明末清初第三次移民大潮时期,自己x 氏家族祖籍贯有无变迁,如无变迁原祖籍籍贯不变。如是从 x x 省 x x 县 x x 乡村迁移过来的,那家族祖籍就要随之改变。
                  如果那时祖先是四川人,就要查一查相关历史资料,推想祖先是不是“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如果有可能是,那就应该属于明末清初时期从“湖广”迁徙来到四川的。当时四川因战乱和饥荒导致人口剧减,全川人口总数只有9万多人,移民到四川的就有100多万人,所以说四川基本上是移民人口。
                  国家官府不得不采取的湖广移民填补四川人口的强制措施,也称“拉湖广填四川”,此后也有很多移民是自愿陆续迁徙到自己选择地四川来的。从湖广迁徙到四川,祖先的祖籍就是“湖广”x x 县,自己也就成了湖广 x x 县 x 姓氏移民的后裔。“湖广”指两湖两广,即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以及福建和安徽等地。自己祖先 x 氏移民家族,是从 x x 省 x x 县 x x 乡村迁移来四川定居的,那家族祖先的祖籍就是哪里!入川的那一辈人就成了 x氏家族的入川祖,自己也就成了 x氏 x 公入川祖的后裔。
                  后来,清朝时期“湖广”人迁徙到四川定居的也很多,在四川中东南部地区如成都、德阳、巴中、南充、资阳、内江、自贡、隆昌、永川等地的移民都很多。因此,四川的后人多数都属于“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
                  第三步:“湖广”人的祖先又在哪里?他们的祖先大多数是中原地区过来的。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华夏黄帝授姓的起源地中原。北宋和南宋时期中原多数人因战乱和饥荒造成人口大迁徙,从中原长安、咸阳、洛阳、清河、开封等地迁徙到“湖广”。定居在湖北黄冈、麻城、孝感的人,以及广东梅州、长乐(五华),以及江西赣州、瑞金、湖南益阳、安徽淮阳等地的移民都很多。
                  中原是华夏儿女的发源地,中国广大汉族人的根祖籍大多数都在哪里。包括“湖广”移民后裔的祖籍也在哪里,中华人口的扩展是从中原由北向南发展繁延的!
                  溯源寻根就到此结束,不去计较自己姓氏家族的宗系祖先的班辈和名字了。3000年多年过去了,谁也无法查清楚说清楚。了解到来自己祖先的籍贯和时代,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就行了!
                  最后把这个溯源寻根,以张氏家族作一个范例:
                  本人张大X 是四川省广汉县新平乡土城张家祠堂张氏的后裔。
                  我的父母在新中国初期居住在,四川省广汉县太平乡(新平)土城张家祠堂以北2公里处的张家老院子,是土城张家祠堂张氏宗支的后代。
                  我爷爷的爷爷在清末民国初期居住在:四川省广汉县太平乡土城张家祠堂附近张氏分支的张家院子。我的祖爷爷名叫张朝培,是张氏入川祖张秉中二儿子的孙子,我本人是张朝培重孙的后裔。
                  在明末清初时期,四川因战乱和饥荒导致人口剧减,官府采取的湖广移民填补四川人口的强制措施,也称“拉湖广填四川”。此后也有自愿选择来四川的,广汉土城张氏入川祖张秉中夫妇就是自愿携五个儿子于清康熙五十六年,从广东长乐县(五华)杏花村迁入四川省广汉县太平乡(新平)土城村来定居立家的。清朝初期从广东入川的张秉中是广汉土城张氏家族的入川祖,广汉土城张氏源流的宗亲都是他祖公的后裔。
                  广汉土城张氏就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的后裔,家族籍贯在广东长乐(五华)县。湖广人说闽南话,称“客家人”,所以湖广移民又称为是客家人的后裔。
                  “湖广”移民祖辈又是从哪里过来的?大多数是从中原地区过来的,广汉土城张氏家族的湖广祖先就是从中原河北清河过去的,张氏后人在清河建有一座张氏大祠堂。中原就是前面讲过的华夏黄帝授姓的起源之地。北宋和南宋时期中原地区因战乱和饥荒造成人口大迁徙,“湖广”移民祖先从中原清河迁徙到湖广地区。
                  “湖广”移民的祖籍就在中原,包括湖广移民后裔的最早祖籍和中国多数汉人的祖籍也都在哪里,华夏人的起源也是从哪里开始的!


                  IP属地:四川13楼2021-10-01 07:09
                  收起回复
                    寻从广东省长乐县(现五华县)下潭屯迁四川重庆张氏税聪公后裔
                    迁川祖名单如下: 八世 弘胜公 生子 嘉松移白马庙
                    九世 嘉智公 配孔氏生二子:永益 素益 移西蜀
                    十世 侦益公 配邓氏 生二子:兰英 兰光公 移四川内江白马庙
                    九世 传益公 配叶氏 生二子 移四川
                    九世 荣任公 妣钟氏 生子 瑞玉 移四川
                    九世 荣辉公 妣钟氏 生三子 长子 鼎 二子 魁 三子 玉 俱 移四川德阳
                    九世 永益公 配何氏生三子:兰开 兰发 兰标 移四川
                    九世 素益公 配何氏 生子:俱移四川 廷琚公 妣杨氏 生二子 子广 子吕俱移四川
                    九世 廷瑛公 配何氏 生二子:子进 公 俱移四川德阳
                    九世 廷玕公 配钟、罗氏生三子:子明 子静 子爵 明,静二公移四川
                    九世廷瑶公 配罗氏 生三子:俱移四川德阳 其长子名子恭
                    九世 廷连公 配叶氏生子 移四川卢州
                    九世 廷瑞公 生子 移四川郫县
                    十一世 秀麒公 移四川 秀魁公移四川
                    九世 仕兰公迁四川 仕和公移四川
                    九世 禹绶公 配陈氏 生子:俊仁, 俊昌(移荣昌)
                    十世 铉公 字永健国学生 配刘氏 生子:孔川 沂川 见川 信川(移德阳)
                    铭公 字荣史配钟氏 生子:济川 洋川 (移四川)
                    镌公 字载柱 配杜氏 生五子:腾川 俊川 尚川 如川 *川 移四川居腾川本乡
                    镐公 字维周 妣徐氏 生马 怀川 广川 杜川 迁华阳(现成华区附近)
                    俊贤公 妣吴氏 生四子 卓超 英超 广超 鹏超 俱移华阳(四川)
                    应山公 配黄氏移四川
                    应水公 移四川
                    十一世 静川公 配邓氏 移四川 孔川公 移德阳
                    见川公 妣黄氏 生子 应才 迁德阳
                    信川公妣李氏 生二子 进才 朝才
                    奠川公 讳云从 邑庠生 妣陈氏 生子礼陶(迁四川华阳)
                    以上迁川族裔基本上都是雍正乾隆年间迁徙四川重庆。
                    以上迁川祖的世系为一世税聪公——彬公(二世)——(三世)文宗公、文钦公、文俊公 后裔。请知情者告之。谢谢!
                    张文湧13602596829 微信同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6-23 15:39
                    回复
                      寻从广东省长乐县(现五华县)下潭屯迁四川重庆张氏税聪公后裔
                      迁川祖名单如下: 八世 弘胜公 生子 嘉松移白马庙
                      九世 嘉智公 配孔氏生二子:永益 素益 移西蜀
                      十世 侦益公 配邓氏 生二子:兰英 兰光公 移四川内江白马庙
                      九世 传益公 配叶氏 生二子 移四川
                      九世 荣任公 妣钟氏 生子 瑞玉 移四川
                      九世 荣辉公 妣钟氏 生三子 长子 鼎 二子 魁 三子 玉 俱 移四川德阳
                      九世 永益公 配何氏生三子:兰开 兰发 兰标 移四川
                      九世 素益公 配何氏 生子:俱移四川 廷琚公 妣杨氏 生二子 子广 子吕俱移四川
                      九世 廷瑛公 配何氏 生二子:子进 公 俱移四川德阳
                      九世 廷玕公 配钟、罗氏生三子:子明 子静 子爵 明,静二公移四川
                      九世廷瑶公 配罗氏 生三子:俱移四川德阳 其长子名子恭
                      九世 廷连公 配叶氏生子 移四川卢州
                      九世 廷瑞公 生子 移四川郫县
                      十一世 秀麒公 移四川 秀魁公移四川
                      九世 仕兰公迁四川 仕和公移四川
                      九世 禹绶公 配陈氏 生子:俊仁, 俊昌(移荣昌)
                      十世 铉公 字永健国学生 配刘氏 生子:孔川 沂川 见川 信川(移德阳)
                      铭公 字荣史配钟氏 生子:济川 洋川 (移四川)
                      镌公 字载柱 配杜氏 生五子:腾川 俊川 尚川 如川 *川 移四川居腾川本乡
                      镐公 字维周 妣徐氏 生马 怀川 广川 杜川 迁华阳(现成华区附近)
                      俊贤公 妣吴氏 生四子 卓超 英超 广超 鹏超 俱移华阳(四川)
                      应山公 配黄氏移四川
                      应水公 移四川
                      十一世 静川公 配邓氏 移四川 孔川公 移德阳
                      见川公 妣黄氏 生子 应才 迁德阳
                      信川公妣李氏 生二子 进才 朝才
                      奠川公 讳云从 邑庠生 妣陈氏 生子礼陶(迁四川华阳)
                      以上迁川族裔基本上都是雍正乾隆年间迁徙四川重庆。
                      以上迁川祖的世系为一世税聪公——彬公(二世)——(三世)文宗公、文钦公、文俊公 后裔。请知情者告之。谢谢!
                      张文湧13602596829 微信同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6-23 15:39
                      回复
                        广汉张尔嘉大宅院
                        广汉张尔嘉大宅院位于广汉县花市街西面(广汉中学的对面),是广汉土城张氏入川祖张秉中之子张汝龙之孙张朝澄时期开始修建的宅院(乾隆时期),后来被喊成张尔嘉大宅院。到张朝澄、张慧伯父子时期(清道光年间),仅他一房发展为有田7000多亩、城内街房院子多处的汉州首富。其子张慧伯,被授为州同知,诰封中议大夫,汉州花市街宅院门上悬挂“大夫第”匾额,州中大小官吏常有来往。至民国初年,张慧伯之子张晓熙(名号张尔嘉),仍是广汉首富,上有老母黄氏,下有五子二女,儿孙满堂,花市街大夫第有房屋300余间,雇有泥、木、花工与裁缝、厨师、轿夫、杂役等40余人,是汉州享有尊誉的富豪大宅院。
                        民国初年,湖广入川的张姓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张氏同宗会,事后并成立汉州张氏同宗会分会,约集张晓熙(一名筱奚)、张曲东(大绅粮、农桑学堂堂长)等人为汉州张氏同宗会会长。张晓熙(名号张尔嘉)在民国二十多年病逝,解放时,张晓熙有个儿子叫张先阳,据说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多数家人去了成都或其它地区。解放后花市街张尔嘉大宅院捐献于国家办学使用,成为四川省广汉师范学校校园。


                        IP属地:四川18楼2022-09-12 13:10
                        回复
                          我们也是从长乐县迁移至湖南的张氏后人13467650361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22-09-16 22:53
                          回复
                            我们也是从长乐县迁移至湖南的张氏后人13467650361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22-09-16 22:54
                            回复
                              广汉土城张家祠堂“挖出宝了”
                              2004年的一天,我突然听见很多人在传说,广汉土城张家祠堂“挖出宝了”!感到一惊,心想有啥宝喔,对那里我还不清楚吗?
                              当时就有很多人去观看,我虽不以为然,但也想知道究竟是挖出什么了?土城张家祠堂必定是我们祖宗住过的地方,还是想打听了一下。
                              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土城张家祠堂小学被镇政府卖給了一个开发商用于建工厂,当修房挖地下基础时,在挖到祠堂大门外一座老桥的沟底桥墩时,挖出来的石条石块形状特别,像似文物古董。说已经把挖出来的“宝”运到广汉文物馆去了,喔,不过是........,后来得到了证实就是挖出来那些东西。
                              当时就回想起来了,小时候听我阿爸说过,解放初期搞破旧立新,氏族祠堂也要破。土城张家祠堂大门前两边矗立的两根又高又大的圆柱形石桅杆,被推倒碎断。之后,捡了一些石桅杆的残块用来建祠堂前河沟大桥的桥墩,我顿时明白了,原来才是这个桅杆断石古“宝”。
                              这话要从清朝道光年间说起,广汉土城张家祠堂(位于 广汉市新平镇土城村 即土城小学校),大门广场左右两边各矗立着一根又高又大的圆柱形石桅杆,桅杆直径下端约二尺(上端小些),圆柱高约五丈。尖顶上有一个方斗。笔挺的两根石桅杆在祠堂大门两边显得十分壮观,在很远处就能看得见,它比祠堂旁的大柏树还要高。
                              土城张家祠堂当时立桅杆是因为,张氏入川祖张秉中的后人张祥林、张慧伯在清道光年间,中翰林学仕。清朝廷授封张慧伯为州同知,浩封中议大夫,授封立石桅杆是显示氏族荣耀的一种象征。清晚期,淳亲王来四川时还道访过广汉土城张家祠堂,授于了极大的荣誉。
                              广汉土城张家祠堂自乾隆时就开办了私塾学堂,来祠堂读书的家族子弟都不交费,开设的是孔孟儒学,祠堂重视教育培养后人。学堂一开办就没有停过,到民国时期就开始改用国文教科书。当时土城祠堂有家族老师张光畅,还有族上聘请的专业教师等,学生有八、九十人,我阿爸就是晚清时在土城自家祠堂读的书。解放后,土城张家祠堂改成了政府办学的村小学校。


                              IP属地:四川21楼2022-09-30 2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