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0,257贴子:9,566,751
  • 0回复贴,共1

脉象与河图及其物理学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脉象与河图及其物理学原理
中医脉象指的是脉搏跳动的规律,并以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它通常指的是寸口的脉搏。
河图本是天文星象图,描绘的是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具体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二十八星宿;中央明堂为时空基点。其中白点数字和黑点数字组合表示各个星象图形。
根据在天为象,在地成形的原理,青龙为木为东为春,白虎为金为西为秋,朱雀为火为南为夏,玄武为水为北为冬,明堂为土为中为长夏。这样经过不断推理演变,河图到最终成为了结合历法、四面八方、四时八节、五行八卦为一体的系统模型,如图一。
人体有十二主经,分别称为少阳、少阴、太阴、太阳等,正好跟河图的四个方位相应,同时也跟一年四季相应。更重要的是,四个方位上对应的数字也跟经气的频率完全吻合。
“经气”即是经脉的能量,具有振幅和频率。不同的经脉,经气都不相同。各经气在脉搏中如何区分?王唯工教授已经通过仪器测试出来,它们有各自的频率。如果以肝经的频率为基数1,其他经气的数值均为肝经的倍数(平人)。脉搏跳动一次,胃气振动五次,5P正是胃气的频率。这与内经中说的“呼吸定息脉五动”相吻合。其他经气的频率分别为肾气2P,脾气3P,肺气4P。
内经说“春日浮”“春脉如弦”,来时软弱轻虚,端直而长;又说春天阳气由内升外。从物理学来说,就是春天肝气振幅加大,从下层升到中层,跟平常的心气叠加,在上层形成“弦”的脉象。
图中朝上的方向为血管壁,这个方向的振幅会叠加,峰顶连线则为脉象,但我们一般能感觉到的主要是上层脉象;朝下的方向为血液,这个方向的振幅会被血液吸收,不会表现为脉象。春脉的形成具体如图二。
“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这时脾气振幅增大,在上层形成“钩”的脉象。注意,这是夏天摸到的脉象,被称为“心脉”,而不是单纯心经经气的脉象。夏脉的形成具体如图三。
“长夏以胃为本”“微耎弱”,长夏脾气已经内敛,振幅减少,脉象就象基本的心跳,“累累如连珠”,里面已经包含了胃气。
“秋脉轻虚以浮,来急去散”。秋天肺气上升,形成浮脉。从图四可以看出,秋脉在上层没有脉象,感觉上就是“秋气下行”。秋脉的形成具体如图四。
“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搏”。冬天肾气上升,形成营脉,具体如图五。
从以上河图跟脉象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天体位置(历法时辰)、四季跟人体经气的盛衰和人的生命活力是有密切联系的,此即为用生辰八字来算命的理论基础。个人认为,由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天”的影响比起环境、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的影响越来越微不足道了,算命才日渐式微的。
(2)河图中的数字排布不是外国人认为的数字游戏或数字崇拜,中国的术数是自然规律的总结。河图确实阐明了一种(自适应)系统的运行规律。
(3)肺经中包含全身经气全部频率,即“肺朝百脉”,但并不是都能在寸口上同时摸到的。
(4)内经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的含义主要指的是经气能量的变化和转换。
(5)内经中的“先天之气”指的是四脏经气:肝气,肾气,脾气和肺气。“后天之气”指的是从胃气开始的高频经气:胃5P,胆6P,膀胱7P,三焦8P,大肠9P。它们都是由先天经气叠加胃气而来,叠加的结果正是跟各脏相表里的腑气。
备注:
(1)本文各经气的频率数值多数来自王唯工教授《气的乐章》,除了三焦气、大肠气。
(2)历史上河图有不同版本,原因是:①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原理,系统中先天生成的对象的能量属性跟后天具体运行时略有差异。②
先天生成的对象顺序跟后天自运行时起点是不同的,虽然整个是不断循环的过程,但加入时间的因素,实际就变成不断螺旋上升了。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9-01-24 12: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