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吧 关注:1,739贴子:25,539

赵国有李牧、廉颇等名将却带不动赵国崛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位名将中,李牧、廉颇来自于赵国。对于赵国来说,除了李牧、廉颇,还拥有赵奢、乐乘、司马尚等将领。可以这么说,在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名将是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并且,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士兵,特别是骑兵的战斗力也在战国七雄中保持领先。那么,问题来了,赵国拥有李牧、廉颇等名将,为什么没能一统六国呢?


首先,战国七雄中,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不输秦国,但是,赵国却有两点输给了秦国。一方面,在地理位置上,赵国不如秦国。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燕国等山东六国曾经多次联合进攻秦国。不过,秦国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和足够的战略纵深,这导致秦国拥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在面对山东六国的进攻时不会损失太多。比如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信陵君魏无忌五国联军攻打秦国。结果,秦军就是在函谷关的基础上闭关不出,山东六国就没有办法了,只能选择撤军。


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则没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对于赵国来说,可谓地处四战之地,西边需要和秦国较量,北边有燕国和匈奴,东边有秦国,南边则有魏国和韩国。由此,对于赵国来说,防守的压力以及带来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比如在邯郸之战后,燕国就趁机进攻赵国,虽然结果是被廉颇率领的赵军击败,但是,这导致赵国依然分兵四处防守。并且,和秦国比起来,赵国也没有函谷关这样的山川之险。比如赵国的都城邯郸,不仅被秦军包围过,在战国中期,其都城甚至还被魏国攻破过。


另一方面,赵国虽然名将众多、士兵精锐,但是,赵国和秦国比起来,缺乏商鞅、魏冉、张仪、范雎这样的战略家和纵横家。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而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不断蚕食韩国和魏国的疆域,并且离间了齐国和其他五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一统天下的难度自然也就更大了。


最后,至于张仪这位纵横家,战国中期,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则缺乏这样的战略家和纵横家,导致赵国在对外战略上不够长远和合理。比如对于韩国上党地区的贪婪,就是赵国对外策略上过于短视的体现。参与五国伐齐,和齐国结怨,促使自己在长平之战时得不到齐国的救援。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赵国缺乏或者说是不够重视战略家和纵横家。对此,在我看来,赵国就好比获得诸葛亮辅佐前的刘备,虽然手下猛将众多,却始终没有立足之地。总的来说,赵国将军事实力发挥到了极致,却忽视了商鞅、魏冉、张仪、范雎这样的人才,这是其不敌秦国,并且无法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IP属地:广东1楼2019-03-07 11:40回复
    赵国还有庞煖、赵梁、燕周、庆舍等名将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07 11:57
    收起回复
      赵国的虞卿就有大战略,他主张连楚魏齐抗秦,可惜赵孝成王为平庸之主,对虞卿爱理不理,可惜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3-07 12:01
      收起回复
        秦国可以并天下,是一个积累的结果。为了积累这个结果,秦国上下奋斗了六世。从变法强国再到连横再远交近攻,最后才是并天下。没有前几代的积累,秦始皇不可能一步登天,吞并天下诸侯。
        在秦国一步步为并天下攒资本的时候,赵国处在努力存命的状态。
        赵国有胡服骑射,但是赵武灵王本人就挺能折腾事情。他自己在后期就因为立储君的问题,惹出了乱子,导致自己成了齐桓公晚景2.0版。之后,赵国虽然不乏武将,但是武将流动很大。关键国力的问题。赵国抗秦很卖力,但是国力差得比较多。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国内就发生了粮食短缺,这个问题在战国末,秦并赵国的时候,也发生过。这两次严重灾荒对赵国的影响很大,中间赵国因为处四战之地,他们不仅同秦人有战事,同燕国也有战事。赵国北面还有匈奴。自然赵国跟匈奴也有摩擦。
        赵国没有秦国那样的积累能力,一直在各处消耗自己。赵国抗秦这么悲壮悲壮,就是因为国力无法支撑,还是要赌命一博,最后只为能存有一息了。


        IP属地:广东4楼2019-03-07 12:05
        收起回复
          后赵有建信君,他主张合纵攻秦,公元前241年的五国伐秦就是他一手操办的,但他确实才能不怎么样,战国策称他“以色事王”,公子魏牟曾游说赵孝成王以“今王憧憧,乃辇建信以与强秦角逐,臣恐秦折王之椅也。”劝阻任用建信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3-07 12:10
          收起回复
            赵国如果出现像秦始皇这样的雄主按照秦国下列来发展或许可统一天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是汉朝贾谊《过秦论》的内容。简言之,一篇否定秦朝的文章,都不得不承认秦朝的成就。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六世”指的是秦孝公赢渠梁、秦惠文王赢驷、秦武王赢荡、秦昭襄王赢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赢子楚,秦始皇嬴政。其中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赢子楚是“享国之日浅”,也就是在位时间很短。在这段文字中,特别提到一个名字"商君"。也就是说,最负面的看、最消极的看,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取得了这些成就。
            “天上不会掉馅饼”,秦“奋六世之余烈”而完成统一大业,必然有其成功的秘诀。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关键。


            IP属地:广东6楼2019-03-07 13:31
            回复
              一、有志向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是秦孝公赢渠梁的志向,也是秦国五代六位国君坚守的志向。以此为根基,秦国国君商君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坚持法治、军功农爵、任用人才、善待百姓等等举措,就有了根基,水道渠成。


              IP属地:广东7楼2019-03-07 13:31
              回复
                二、顺应社会发展,善待百姓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施行法治,是政治公开。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为“自由民”。齐风易俗,是强制分户,鼓励生育、增加户籍数,进而以此增加税收并仅仅依靠这种方式增加税收。
                最后一点展开来说。增加税收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增加税率,二是增加纳税人数量。前者是简单粗暴,后者是智慧。强制分户,是成年男子必须分户独立,成为一个新的纳税人,于此同时,强制分户相比于几代人同屋而居,更有利于人口的繁育。在秦国法治和军功农爵制度的保障下,人人奋勇,“蛋糕越做越大”,分户而导致的税收增加,完全被抵消。
                众所周知,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优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生产力的提振是非常巨大的。贫穷的秦国,商鞅变法,同样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而税率不变,客观上更符合百姓的期望。请记住,百姓是"不患贫、患不均",任何时候都不要用绝对数值的高低来衡量社会的贫困、富裕。


                IP属地:广东8楼2019-03-07 13:32
                回复
                  三、军功农爵,激扬正气
                  商鞅变法是“重农抑商”,总有人以不着调的“打击商人”来抹黑秦国。实际上,耕地红线制度,是现代中国都在执行的制度,重农原本就是国家、民众的根本。而商人,在历史上一直是“重利轻义”的存在,秦朝遏制商人,是战时国家的需要,也是历史的特征,无可厚非。
                  军功,是泛指一切与战争有关行为奖励;农爵,是泛指一切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奖励。在公元前、在几百年战乱时期,所有诸侯国原本就只有两件事:打仗、为打仗而准备的生产。军功农爵制度,可以说是涵盖了当时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算无遗漏。
                  更重要的是,军功农爵是没有门坎的,是人人平等的。同时期的战国其他国家,奴隶无论上战场、还是从事劳动,都是不能改变奴隶身份的。以现代眼光看,恢复高考之后,高考所以能家家不惜代价努力、奋斗,根本正在于高校毕业证发放的同时,还有一张毕业分配证书----国家干部的标志。无论你是谁,拿到这张毕业分配证书,就是国家干部。


                  IP属地:广东9楼2019-03-07 13:32
                  回复


                    IP属地:广东10楼2019-03-07 13:36
                    回复
                      五、任用人才
                      战国时期,百年内战,人才如星河璀璨。以人才论,齐国排第一,魏国排第二,秦国,实在上不了台面。秦孝公之后,秦国人才辈出。文臣武将,很多都是非老秦人。商鞅、张仪、李斯、蒙恬蒙括兄弟等等。
                      以商鞅论。秦国的变法,人们记住了只身来秦国的商鞅。仿佛秦国变法都是商鞅的功劳一样。一个从魏国来的,毫无背景、毫无成就的商鞅,即便有可能开创变法,也不可能保证变法的执行。客观上,商鞅刑治长公子赢虔、普遍得罪秦国士大夫,若非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有一千个脑袋也不够砍的。甭拿商鞅被车裂说事,拿是秦孝公死后的事,与秦孝公无关。
                      以蒙恬蒙括兄弟论。一个来源于齐国的普通百姓家族,蒙骜、蒙武、蒙恬蒙括兄弟,三代武将,到秦始皇时期在秦军中占了半壁河山(另一半是王翦王贲一族,是老秦人)。秦国赢氏是怎样的胸怀、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就一目了然了。
                      齐威宣王时喜文学游说之士,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者流七十六人,命曰列大夫,为立馆稷山之下,高门大屋,尊宠之,不治而议论,天下诸侯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是以齐稷下学士,多至数百千人。
                      与秦国想对比,齐国更加人才济济,稷下学宫冠绝战国时期。然而,齐王室对人才的态度是“不治而议论”,专门从事讨论,不参与治国。如此对待人才,如齐国人邹衍,赵国人慎道,都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最终不是离开赵国,就是一事无成、郁郁而终。


                      IP属地:广东11楼2019-03-07 13:36
                      回复
                        六、秦国凭法治统一中国
                        战国七雄,秦开始是很弱的一个。秦国凭什么统一中国?志向、善待百姓、军功农爵制度、任用人才?这些是基础,但却不是根本。
                        现代人都知道,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换句话说,秦国能统一六国,靠的是秦国的法治更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这才是核心、这才是根本。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商鞅变法、靠的是150年坚守法治。
                        赵国的秦始皇能不能率领赵国统一中国?有上述条件就能,没上述条件就不能。换句话说,谁有能力建立一个更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谁就能最终统一六国。
                        总结:至于统一六国的是秦、还是赵,根本就没有差别。绝大多数网友,既不是赢秦的子孙,也不是赢赵的子孙,无须关心是统一中国的秦、还是赵。


                        IP属地:广东12楼2019-03-07 13:39
                        回复
                          通篇臆想的谎言。重点是
                          秦靠奸计害人而侥幸夺取赵国
                          失其奸计,木杆农民都可把秦打回原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3-14 17:03
                          收起回复
                            赵国军事上不输于秦国,而是输于资源以及外交之上,另外胡服骑射只是军事上的变革,政治上变革赵国为0,因此,秦的统一则是必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3-25 00: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