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人吧 关注:62,615贴子:11,692,124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一浮: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


1楼2019-03-16 20:33回复
    人最温暖的品质,
    就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不堪,
    仍然心怀光明的希望。
    学者戴君仁说:
    中国历史上大学者,阳明先生之后,当推马一浮。
    读懂马一浮,
    才能懂得在全民西化的年代,
    一介书生坚守传统文化所需要的信仰和勇气。

    1888年,6岁的马一浮跟随父母从成都返回浙江绍兴。
    回家后,父母为了培养孩子,
    就请了颇有名望的举人郑墨田做他的老师。
    谁知道,郑墨田只教了一年就不干了。
    家人以为是马一浮调皮捣蛋,不肯上进,
    于是极力的挽留。
    但是郑墨田坚决辞职,并说出了原因:
    这孩子我已经教不了了,我会的他都会了。
    他的母亲不相信,于是就想考一考儿子的才学,
    随手指着一朵菊花,让他用“麻字韵”作诗。
    他俯身采下一朵菊花,张口就来:
    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
    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
    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
    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


    2楼2019-03-16 20:36
    回复
      从此,神童之名传遍绍兴,
      父母也不再为他请老师,而是任由他自学。
      1898年,马一浮考中了秀才,位列第一名。
      浙江的名流汤寿潜听说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并主动把女儿汤孝愍嫁给了他。
      考得功名、迎娶白富美,
      马一浮在16岁那年,春风得意。
      然而3年之后,他就重重的摔了下来。
      先是父亲重病去世,
      接着妻子也香消玉殒,
      马一浮的人生一片灰暗。
      虽然和妻子在一起的日子只有3年,
      但是他的心早已经随妻子而去,
      他发誓:我要从一而终,从此以后不再娶别人。
      直到85岁去世,他没有再与任何女性有牵连,
      陪伴在身边的,只有书。
      信守誓言、身体力行,真大丈夫也。


      3楼2019-03-16 20:37
      回复

        很多人以为,马一浮既然是儒学宗师,
        那肯定是不知世界变化的老古板。
        其实,他却是最早出国留学的那批人,
        不仅精通儒学,西方文化也了如指掌。
        在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后,
        马一浮深刻的意识到,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灾难。
        只有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
        才能强国强种。
        1902年,他和谢无量一起来到上海学习,
        在这里,废寝忘食的学习了英文、拉丁文,
        并且在第二年被录取成为翻译,
        跟随中国代表团去美国参加第十二届世博会。


        4楼2019-03-16 20:37
        回复
          到达美国后,除了干好世博会的工作,
          马一浮一心想着学好西方的学问。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
          他就阅读了亚里士多德、斯宾塞、黑格尔、达尔文等等欧洲大文豪的作品,
          还翻译了《日耳曼之社会主义》、
          《法国革命史》、《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
          有一天,他感冒了,还发着烧,
          浑浑噩噩的走进了一家书店,
          看到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
          拿起来一读,顿时高兴的连生病都忘记了,
          赶紧把书买回家,潜心研读。
          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下午我得到《资本论》一册,
          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
          胜服仙药十剂,予病若失矣”。
          马一浮成为第一个把《资本论》介绍到中国的人。


          5楼2019-03-16 20:38
          回复
            那时候的美国还不是今日的美帝,
            它是自由、民主的象征。
            马一浮来到美国,心情是雀跃的,
            但不久后,他就发现:
            本以为是文明的国家,却专制而野蛮。
            他在日记中说:
            “美国规定,华商参加世博会,必须每个人缴纳500美金。
            到了会场,就不能出去一步,
            而且白种人的上等俱乐部一概不准进入”。
            他说:这哪里是参展,简直是进牢笼。
            在圣路易斯大学,
            学校以“是否应该分割中国”当做演讲的题目,
            让学生们争论;
            戏曲舞台上,中国人也被描绘成无赖。
            这一切,都让马一浮愤怒而又无奈。
            在美国的经历,在马一浮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这使得他明白,西方的文明终究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
            而不关心人身心上的修养,
            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才是中国人应该追求的。


            6楼2019-03-16 20:39
            回复

              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
              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
              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
              读到马先生的年龄,
              所读的书还不及马先生多。”
              1905年,在清政府废除科举全力改革之时,
              有追求的进步青年无不向往着出国,
              学习西方文化。
              而早已出国留学过的马一浮,
              却脱下西装领带,穿起了长衫,
              在举国嚣然的声音中,
              独自走向了西湖边的文澜阁,
              这里有清朝皇家所收藏的完整的《四库全书》。
              在看明白了所谓西方文明后,
              他独自走上了一条背对众生的读书路。


              7楼2019-03-16 20:41
              回复
                为了研究中国的文化,他抛弃了一切。
                每天早上开馆,他就在来了;
                到了晚上闭馆了,他还舍不得走;
                晚上回到家,他还要做读书笔记。
                他认为吃饭也浪费时间了,
                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他带了个小炉子到文澜阁,
                底下点着油灯,炉子上架着小锅,
                他在煮豆腐。
                等到读完一卷书,这锅豆腐也就熟了。
                一小锅豆腐,就当了午餐。
                吃完豆腐,继续读书。
                就在这间破败的禅房里,
                他读完了文澜阁的三万六千多册《四库全书》,
                并读了历朝诸子文章七千多册,
                写下了《诸子会归总目并序列》。


                8楼2019-03-16 20:42
                回复
                  在离群索居的日子里,马一浮博览群书,
                  这使得他虽居陋室,却名满天下。
                  1924年9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占领浙江。
                  一天,孙传芳专程到马一浮家拜访,
                  马一浮知道来访者是孙传芳,立即表示不见。
                  家人考虑到孙传芳当时的权势,
                  便打圆场说:“是否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
                  马一浮果断的说:“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
                  孙传芳无奈,只好悻悻而返。
                  给孙传芳吃闭门羹,可以理解,
                  但蔡元培、陈大奇、竺可桢先后给他发出Offer,
                  请他出山任教,
                  他还是一句话就把人家怼了回去:
                  只闻来学,未闻往教。
                  他心中想的,还是传播中国的学问,
                  拒绝三位校长的邀请,
                  因为自己与他们的理念不合。


                  9楼2019-03-16 20:43
                  回复
                    1938年,日本人来了、马一浮逃了。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
                    带着15位弟子、亲友长途跋涉,跑到了桐庐。
                    虽然在逃亡的路上,马一浮仍不忘给下一代传播文化的种子,
                    一路上没有中断过给弟子和亲友讲学。
                    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
                    也许是逃亡的路太艰难,黑暗中看不到一点光亮。
                    马一浮想起了曾经向他伸出橄榄枝的竺可桢,
                    他写了一封求援信:
                    “自寇乱以来,家国民族生灵涂炭,
                    予年衰力竭,一路逃难,苦不堪言。”
                    竺可桢拿到信后,明白了他的意思,
                    主动向他发出邀请,
                    请他以“大师”名义来浙江大学讲学。


                    11楼2019-03-16 20:44
                    回复
                      真是世事难料,
                      隐居读书近30年的马一浮,
                      竟然是被日本人赶上了讲坛。
                      在浙大的临时校址——江西泰和的讲台上,
                      他从天地溯源将起,
                      头脑清晰、眼露精光的为同学们讲中国的辉煌、文化的灿烂,
                      并希望同学们在这苦难的日子里磨练自己,
                      不受环境的影响,完成人格的建立。
                      他说:“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
                      真正的学者,在于对“敬”和“诚”的身体力行,
                      如果不能下功夫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
                      那么学习有什么用?
                      精辟的见解在浙大的课堂上回荡着,
                      连教授们都执弟子礼,坐在下面听讲,
                      并把马一浮的讲课稿编成书来发行: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


                      12楼2019-03-16 20:45
                      回复

                        “当今学校,不如过去的书院。
                        教师为生计而教,学生为谋出路而学。
                        学校等于商号,计时授课,铃响辄止。”
                        即便在浙大当上了“大师”,
                        他还是没有认同现代的大学教育,
                        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书院。
                        在浙大执教一年后,
                        连蒋介石都听说了这个想开书院的老头。
                        于是就派孔祥熙拨了一笔款,
                        请马一浮到四川主持。
                        为了书院能够独立开展,他特别强调:
                        “开办书院,是为了学者能够自由的研究我国学问,成为真正的儒者。
                        所以这个学院不应该受到教育系统的管理。”
                        书院的经费,也应该完全来自社会的馈赠,
                        政府的拨款则属于社会馈赠的一部分。
                        他想以这种方式来保证书院的独立性。
                        国民政府全盘同意,
                        并保证“始终以宾礼相待”。


                        13楼2019-03-16 20:45
                        回复
                          1939年9月,“复性书院”举行了庄重的开讲礼。
                          以马一浮为首,
                          全院60多人全体肃立,想孔子牌位焚香行礼,
                          然后宾主、师生、同学间彼此行礼。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种族不灭,
                          在奋力的传播中国的文化。
                          你可以说他们迂腐,
                          但要看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对文明的敬意。
                          他们不只有套路,还有干货。
                          马一浮说:“天下之道,只有变是不变的。”
                          传统的文化,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他用“六艺”来统摄一切文化,然后是学科:
                          玄学、义学、禅学、理学,还有西方哲学。
                          这几门课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学问。
                          马一浮亲自讲述“群经大义”和“理学”两门课,
                          其他的讲师有“梁漱溟”和“熊十力”等人。


                          14楼2019-03-16 20:46
                          回复
                            马一浮的主张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他认为,六艺本来就是人性所具有的,
                            不是别人安排来的,
                            所以诗、书、礼、易、春秋都在六艺之内,
                            西方所说的真、善、美也包含在六艺之间。
                            如果西方有个圣人出来,
                            他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
                            也是六艺之道,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学问做到最高处,道理总是相同的,
                            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
                            中国学问,不比别人的差。


                            15楼2019-03-16 20:47
                            回复

                              马一浮还是太天真了。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乱世,
                              来读书的学生也不过是想找个避难所,
                              可这里的生活又太清苦,
                              结果一个接一个的溜走。
                              董事会也把这里当成吃闲饭的地方,
                              纷纷介绍亲友来这里任职,
                              而人选又根本不适合这里,
                              马一浮一个接一个得拒绝,
                              因此就得罪了不少人。
                              在加上他长期闭门读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他和周围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更因为思想见解上的分歧,
                              导致熊十力都离开了书院。


                              16楼2019-03-16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