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19贴子:554,493
  • 40回复贴,共1

小议郭嘉的“专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月前写在别的贴吧,想了想还是搬运到嘉吧来。文辞粗浅,仅资一娱。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9-05-29 18:57回复
    本文基本不会援引史料,只是和基友不成文讨论的一点总结。毕竟裴注三国志郭嘉传的内容就那么一丁点大家都可以去读也没什么好探讨争议的,而且本傻资深军盲史盲,弃三国坑乃至中国史坑已三年有余,也是近两周才把这茬重新拾起。我的切入点约摸主要会从人性和(伪)心理学的角度解析郭嘉稍显特异的“专才”及其在早期曹营起到的作用,从而将此人周身的一些“疑点”加以串联阐释。
    说了不载史料,还是引一段吧(by曹操):
    臣聞褒忠示寵,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誠賢君殷勤於清良,聖祖敦篤於明勛也。故軍祭酒、洧陽亭侯穎川郭嘉,立身著行,稱茂鄉邦。與臣參事,盡節為國,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廷。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兇逆克殄,勛實由嘉。臣今日所以免戾,嘉與其功,方將表顯,使賞足以報效,薄命夭殞,不終美志。上為陛下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昔霍去病蚤死,孝武為之咨嗟;祭遵不究功業,世祖望柩悲慟。仁恩降下,念發五內。今嘉隕命,誠足憐傷。宜追贈加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我每次读这个都哭,还跟别人说读《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不哭者不贼。这次倒是没哭,挺不容易的。
    ***
    首先开门见山明确两点,两位或以上谋臣同时提出相同的策谋,绝非全是其中某一方“附议”,更不能作为贬低其中任何一人才策谋略的原因。智识相当的不同人针对同样的情境得出同样的最优解,是再合理不过的,毕竟往往正解只有一个,误答各个不同,只能说明同样出谋的水平都挺高而已。同样,臣属同意主君的谋略,也绝非全是“马屁”惹。
    于是,我认为郭嘉的价值,正在于他的共情能力,尤其是对曹操极深刻的共情。读志中郭嘉传的时候,不难发现常常是曹操提出一个计划,如建安五年的东征刘备,诸将持反对意见,“太祖疑,以问嘉”,独独郭嘉建言“附议”曹操,并提出具体执行方略,故“策得辄行”。凡不是低级曹黑的大略都认同曹操是人杰,不是军政白吃,于是曹操提出他的计划,必有合乎情理逻辑的原因,而且虽要承担风险,确有成功的可能性,既是他认定“出于当下情势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他未必搞得零清自己为何有这种强烈的意欲。
    但是群臣不认同曹操的谋划,也全不能说明曹操最牛哔,曹操比大家都智慧。而是因为群臣即便有善于分析情势的能力,也意图为曹操尽忠,却因为无法产生高度的共情,无法踩在曹操的增高靴里为他设身处地,或者说,群臣潜意识中难以排逐自己的思虑考量,而终究难与曹操共生死。
    正是因为上文提到的深刻共情,使得郭嘉偏偏能够以曹操的立场谋事,另外,我猜测郭嘉从“真吾主也”开始,早已有与曹操休戚与共的觉悟。
    (附1: 为什么是休戚与共而不是逢迎媚上?郭嘉不只是“提议”,最终决策是他做出的,责任也是他揽的,关系到一军存亡,稍有差池要杀他祭旗的。而郭嘉的“奇谋”多相当危难峻险,媚上者不致不惜身至此,但只要能谋得胜机的,就要去做。)
    曹操遭到群臣反对的谋略,其内在的“合情性”或许只有郭嘉能完全洞悉,但是诸将的反对意见也自有其理由。郭嘉则能在承认曹操谋略合情性真实存在且举足轻重的基础上,兼容群臣提出异议的合情性,从而在遵从曹操主方针的基础上提出折中且有效的优化方案。“执中处理,动无遗策”中的“执中”,不偏不斜,八方取中,实在是很有魅力的。而因为这种共情,曹操不断在郭嘉故去之后絮叨“唯奉孝能知孤意”“奉孝乃知孤者”,便不足为奇。这不是什么声色犬马臭味相投,而就是深刻的共情啊。
    (附2: 对比东征刘备武帝纪和郭嘉传的记载,郭嘉:1.能代入曹操的立场;2.能以不下曹操的层次判断局势;3.能为曹操不惜身命;4.能理清曹操思路,说服持异议者,提出优化方案。)
    曹操这个人,从传世的诗文来看,其人格和思虑是非常复杂而孤独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又能说自己读懂了曹操呢?而有郭嘉这样一位与他志趣和观念相投,能体恤他内心的忧惧与哀凉,又具备卓越的才觉胆略的“知己”相伴,也实在太可贵了。考虑到郭嘉对曹操的“共情”,曹操军政生涯中重大败绩和人格黑点恰与郭嘉仕曹这十年甚少交集的原因,也或许并非巧合,大概正是“共情”所带来的“赋权”(empowerment)力量。有共情做为人格的支撑,曹操便能够少有顾虑地做想做的、需要做的、合乎正道的事。
    另外,至于人们提到郭嘉其人常说的“洞察人性”,根本也是共情的先决条件之一,没有对人性的真知灼见,是很难有高层次的共情能力的。只是多数人在提到洞烛人心郭祭酒时,指的多数也是他应付外敌时对人心的谋划,而更内在更深刻的这一层,往往是没人注意到的。也请容许我妄加猜想一句。一方面作为一个无资历无家世的小辈与老江湖共事(“诸君年皆孤辈也,而奉孝最少”),一方面作为建安十二年前曹操的宠臣头牌,使曹操对其近乎盲目信任言听计从(要不是他说的最后被证明是对的,简直昏君佞臣画风…),郭嘉此人还能另年长同僚心服,而不甚招人嫉恨诽议(时任西曹掾的白板陈正直那还算同辈),大概也是共情能力的加成,使人与之亲交不致讨厌吧。
    天下相知者少。直至现世,足够聪慧又具备高共情能力的人都弥足珍贵。不然,这都二十一世纪了,也未必有我这样不缺朋友但茕茕孑立的沙壁存世了。
    (附3: 其实我想解析一下郭嘉的军政谋略,我感觉将种种线索仔细梳理起来比很多人通过读纸面了解到的要精彩太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在丫身上也未必是吹哔。但这在史盲文盲如我的能力范围之外,暂作罢。)
    “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征伐克敌,诛凶殄逆,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臣今日所以免戾,嘉与其功。”有人说这句莫名其妙,不该写,但正因为“不该写”才格外动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郭嘉对曹操的助益,这分明已经是自我实现乃至超自我实现层级了。怎么还有人以某某之心度某某之腹,断定是生理需求那么低的档次啊。
    If anything, 奸邪谄上的佞臣不体察主君心迹,不衡量利弊得失,只是一味逢迎附和奴颜媚上,才恰恰是“共情”的反面呢。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9-05-29 19:02
    收起回复
      楼楼分析的很好,加油
      其实能为曹操舍命的大有人在,但能完全为曹操考虑的大概就只有郭嘉了吧,好吧,这么说或许不大理智,也很卖情怀,但至少可以确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郭嘉和曹操无论是利益还是情感等多个方面都是一致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5-29 22:04
      收起回复
        因为是先写在别的贴吧,又转到豆瓣,又直接搬运来嘉吧,所以排版完全是乱的,见谅。而且现在看来,有些分析也比较粗糙,不能尽如人意。
        大概是上周,一个旅日的基友对我倾诉了一番话,也使我更加确信郭嘉对曹操的“赋权”意义。
        她说如果从来没有认识我,她根本想象不到自己如今的处境。她说在认识我之前,就在社交方面犯了个重大的错误,导致自己身心受戕,她想象不到如果没有认识我她还会挫败几多次。也只是与我的交流,让她始终坚信在现实世界的种种砂皮之外,是有能够听懂她说话,认同她的价值的人的。
        我只是一介傻怂,纵然没有郭嘉的智谋、胆略和决断,只是靠未必非常走心的倾听和认同,也起到了“助人避免犯错误”的作用。
        于是套用这篇文的理论,曹操在郭嘉死前死后的军政表现差异,也就或许不单单是“郭嘉是曹营吉祥物”这么简单粗暴的原因了,这种“赋权”的力量,是绝不可小觑的。
        话说回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劝诫亲朋好友,往往绝不能认为对方产生某种“执念”是矫情,无理取闹,也不能一味应和逢迎,而最好应该深究对方产生某种行为动机的性格和思想根源,并且从理解和承认“你这么想是有原因的”“你想这样做的目的是有长远意义的”出发,帮助对方排除疑惧和隐患,开拓思维的通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协助对方完善和执行解决方案,从而以更好的方式达成对方的“自我实现”。
        这大抵正是郭嘉辅佐曹操的方式。时值二十一世纪,我们仍然能从郭嘉的人生径迹中学习如何“爱人”。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9-05-29 23:09
        回复
          别的不评价,不过楼主给出论断"曹操在郭嘉死前死后的军政表现差异",这个恐怕不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5-31 05:56
          收起回复
            我觉得曹操前后的差异和郭嘉没关系,纯属个人心态的前后转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5-31 06:47
            收起回复
              简单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首先本人觉得楼主用心理学角度分析郭嘉对曹操的作用,颇具新意,而且也大抵是符合历史情况的。
              这里本人援引一下法正和刘备关系的一些史料
              裴注《法正传》: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当时情况不利,刘备不肯撤退,没有人敢劝他。而法正用身体挡在刘备前面,所以刘备立刻就和法正一起退去了。这个说明了刘备或早有退意,但是没有人能够用更恰当的方式去劝说刘备,刘备【大怒】负气不肯退,而法正用另外一种方式迎合了刘备的心理,既打消了刘备的怒气,保全了面子,也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所以后来在刘备东征时,一样是群臣多谏,刘备不从。”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所以诸葛亮感慨道:如果法正在的话,必能制刘备东征,就算去东征,不当大败。
              所以曹操感慨郭嘉亦是同理,如果郭嘉在的话,虽然赤壁之战同样不会被改变结果,但是至少郭嘉能够劝谏住曹操,很可能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了。而在战前想必劝谏曹操不要南下的也不少,例如贾诩曾经提出过固守荆州,而不是轻易和孙权交战。但是曹操却没有听从,表明贾诩虽然有谋,却无郭嘉之亲。
              应该说,郭嘉死的时候恰好是曹操彻底铲除了河北袁氏势力的时候,从历史来看这是一个分水岭,曹操之前气吞万里如虎,扫荡吕布、二袁等割据势力,而之后曹操南下便有孙权、刘备为阻,终其一生未能统一天下。
              然而如果考量天下局势来看,曹操平袁氏后罢三公,自为丞相,权倾朝野,和汉朝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曹操的重点已经是在于逐渐巩固自身地位,也包括安抚河北后方,往代汉方向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前期以军事武功为主。所以说郭嘉死得这个时间确实是个巧合,赶上了天下局势以及曹操地位、心态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郭嘉若存,曹操也恐怕不能就此统一,但是正如曹操自己所说,至少可以制止他犯一些错误,或者能协助他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减少损失。


              IP属地:北京8楼2019-05-31 09:18
              收起回复
                郭嘉的厉害之处是、非旦分析事局之精准,他还会读心术,也就是说他可以看穿一个人的想法,这才是恐怖的。
                ~曹操 还想自己百年去世后,托孤郭嘉完成心中大业,则已证明郭嘉的谋士地位,小小年纪二十多岁,见曹操就敢说十胜十败论,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出来的。
                (自学成才 的一个 旷世奇才)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9-06-12 0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