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吧 关注:15,030贴子:138,700

沙漠中的明珠——佩特拉古城与纳巴泰文明的水利系统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挖坑要填系列(本贴来自三年前的挖坑)
本文来自对前人知识的整理总结,并非个人原创。本人能力有限,如有错误还请原谅。


IP属地:江苏1楼2019-06-29 22:02回复
    佩特拉古城位于西奈半岛东面,如今约旦的西南部。而建造这座古城的纳巴泰人于公元前6世纪兴起,是铁器时代当地居民和沙漠游牧部落结合的产物。由于地处战乱交界处,其留存在地表的文字记录大多遭到损毁,但古代纳巴泰王国的人民依然在沙漠之中留下了大量的遗迹以供考古和研究。
    西西里作家狄奥多罗斯曾这样描述纳巴泰人,“他们藏身沙漠之中,把沙漠当成堡垒,因为这里缺水,其他人无法穿越,但是却为他们提供了安全,因为他们提前修好了涂抹灰泥的地下蓄水池。”如今在约旦南部可以看到很多这样在石头中开凿出的瓶状蓄水池,这些散布的蓄水池正是纳巴泰人在沙漠中崛起的开始。


    IP属地:江苏2楼2019-06-29 22:03
    回复
      一、纳巴泰人兴衰始末
      约旦南部的纳巴泰王国正是借此成为了多条贸易线的交叉枢纽:从红海北上到叙利亚的路线、从红海向东前往波斯湾的路线等。夹在约旦南部高山之间的穆萨谷地为这些经过于此的商路提供了最为便利的路径,而佩特拉古城正发源于穆萨谷地之中。
      来自黎凡特的金银、沥青,来自印度的香料、来自希腊的橄榄油均在此汇聚贸易,原本不过是沙漠盗匪的部落族群在面临如此巨大的商机时,立刻抓住机会摇身一变在当地建立城市以提供各种服务。以佩特拉古城为首都的纳巴泰王国正是因此而出现。
      尽管纳巴泰王国被罗马帝国吞并,但这里依旧保持着无比的繁荣,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了6世纪,虽然这一期间的几次地震对佩特拉古城造成严重破坏,但都得到了重建。但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则彻底摧毁了这座城市。阿拉伯帝国的崛起结束了佩特拉作为商业中转站的地位,这样一来原本能够为城市带来巨大利润但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维护的水利工程逐渐成为了城市的负担。一直到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佩特拉才维持了短暂的复苏,但随着十字军时代的结束,很快又陷入了衰落。


      IP属地:江苏3楼2019-06-29 22:06
      回复
        二、从农场到城邦,纳巴泰人的三级水利工程
        纳巴泰人居住的地方正处于地中海气候的边缘,这里的降水往往集中于冬季,纳巴泰人崛起之时,这一地区的部分区域的年降水量甚至只有10毫米左右,即使是佩特拉所处的大山谷之中,当地的年降水量也不过是25毫米到75毫米之间。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纳巴泰王国的大部分领土其实并不适合掘井,因此稀少降雨产生的径流就成了对当地人而言极为重要的水源。
        在需要发展农业的耕地区域,若是耕作地区并非平原,则人们会在山坡上筑起层叠的石墙,通过阶梯状的梯田来拦截径流,并避免宝贵的土壤颗粒流失。若是耕作地区位于谷底或平地,人们在自身居住的村落所处山谷或附近的山谷中也会修建类似的石墙,这些石墙则是为了减缓突然降雨带来的宝贵水流的流速,并能够借此将突发的雨水引入地下水窖或位于平地上的耕地。


        IP属地:江苏6楼2019-06-29 22:11
        回复
          (一)耶胡达农场
          以考古遗址中的耶胡达农场为例,这一区域仅有两公顷的耕作面积,但为之引水、蓄水的层叠石墙与水槽则蔓延出了七十公顷,耶胡达农场的集水面积是实际耕种面积的三十多倍,古代的农民们通过这一手段将耕地所能获得的水资源提高了三十倍,他们也借此得以在沙漠之中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种植农业。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将这一统计的范围扩散到整个纳巴泰王国旧日疆域,这一比例仍在二十以上。
          考古学家曾依据考古遗迹与文献记录重建了一座农场,虽然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混凝土与不锈钢等材料加速建造,但其结构设计仍与古人的规划相同。通过近三十年的研究,考古学家们基本还原了纳巴泰人设计的集水系统,并成功地种植了古人所记录的各类作物,甚至在干旱年份也取得了不错的收成,这一实验充分证明了纳巴泰人在集水系统设计上确有其独到之处。


          IP属地:江苏7楼2019-06-29 22:11
          回复
            (二)胡马伊玛村
            虽然修筑了规模庞大的集水农场,但降水的稀缺还是限制了这里人类聚落的进一步扩大。而在年降水量更为丰富的地区,则存在着比农场规模更大一些的村落,位于如今红海湾亚喀巴和佩特拉古城之间的胡马伊玛村落正是这样一个存在。
            胡马伊玛村建立自公元前80年,由国王阿雷塔斯三世出资建立。这一地点土地较为肥沃,而且拥有较为优渥的地形优势,其四周全是山坡,不仅便于修建梯田,也便于建造各类石墙以收集径流。整个胡马伊玛村拥有250平方公里的集水区,为了将每一处集水石墙所保护的水资源全部利用起来,这一地区的人们修建了总计48个蓄水池与三座拦水坝。
            由于这一地区降水较前文所述的耶胡达农场更多,因此人们还能够修筑水渠从山中引出更为纯净的泉水以供引用。当地村庄拥有一条超过26公里的石质引水渠,这条引水渠将干净澄澈的山泉水从周围的山地中汲取出,并分别导入供定居家庭使用与供游牧民使用的各个水池之中。由于水资源更为丰富,当地的村庄中甚至还修建了拥有供水系统的公共卫生间。
            通过考古学家的计算,胡马伊玛村的各类水库仅在村落中心便可储存4335立方米淡水,而散布在各地的蓄水池又能够储存约5000立方米淡水,各类护土墙与拦水坝还能够让土壤保存超过8000立方米淡水,正是这些淡水为胡马伊玛村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从前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些水利工程的规模相当之大,因此实际上个人往往难以负担。在大型农场以及村落建设上,王室的赞助往往才是建造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纳巴泰王国的主要财政支出也基本投入于此。纳巴泰君主们的称号也往往与村落水利工程建设相关,如阿雷塔斯五世被称作“爱民之人”,而拉布埃尔二世则被称作“给臣民带来生命和救助之人”,为了尽量减轻这种高额财政支出带来的沉重负担,在村落建设的选址上,王室不得不以商路贸易线为第一参考依据,而将土地质量等作为次要参考条件。同样,由于自身完全依赖于商业贸易,纳巴泰王国既缺乏军事实力也没有多少战争欲望,纳巴泰人更愿意用金银维持和平局面以保证周边商路的贸易稳定。


            IP属地:江苏8楼2019-06-29 22:12
            回复
              (三)佩特拉城




              IP属地:江苏10楼2019-06-29 22:24
              回复
                结语:
                通过复杂的供水系统与集水系统,纳巴泰人成功地在沙漠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相当繁荣的纳巴泰文化。纳巴泰人围绕农场——村镇——城市三级规模逐渐扩大的聚落修建起了与之相匹配的水利工程,纳巴泰人也因为这些造价高昂的水利工程得以独占沙漠贸易的利润并且趁机崛起。但随着地质灾害、商路转移、阿拉伯入侵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纳巴泰人能够投入水资源管理的资金与精力逐渐衰弱,这颗沙漠中的明珠最终还是消失在了无尽的内盖夫沙漠之中。但纳巴泰人的水利工程并未就此彻底消失,至今仍有相当的阿拉伯村民依靠纳巴泰人留下的水利工程而生活。


                IP属地:江苏12楼2019-06-29 22:26
                回复
                  顶顶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6-29 22:28
                  回复
                    顶!资瓷凯撒


                    IP属地:云南14楼2019-06-29 22:29
                    回复
                      写的好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6-29 22:33
                      回复
                        填坑是个好习惯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6-29 22:33
                        回复
                          坐等公众号


                          IP属地:江苏17楼2019-06-29 22:43
                          回复
                            滋磁凯撒!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6-29 22:43
                            回复
                              感谢今晚的讲座。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6-29 2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