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吧 关注:293,586贴子:5,751,102
  • 18回复贴,共1

大家有必要可普一下汉沽,身为汉沽人,不知道汉沽历史那行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沽是一座盐渔文化浓郁的滨海城市,靠大海煮盐、捕捞鱼蟹得到繁衍发展。早在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已有煮盐灶户居住,汉沽历史沿革变迁频繁,唐代为雍奴、武清辖地。辽时,国号契丹(916-1125年)时属香河,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入宝坻。清雍正九年(1731年)属宁河。1949年3月1日析宁河置汉沽特别区。因境内有汉沽庄而得名。汉沽由来——古代汉沽庄北有一条运盐小河<今称二道沟>得小盐河庄之名。金、元时称韩沽庄。后又以蓟运河每曲为一沽,此地又以汉代始有人居住,故得汉沽庄之名。<摘自《汉沽地名志》第27页>
  汉沽古有负海之饶,先民们自古代开始在此煮海捕鱼,繁衍生息。汉沽依海而生,靠海而兴,其繁荣与发展源于海,经过近18个世纪的勤劳拓垦,积淀了厚实的盐渔文化根基。
  汉沽制盐业自五代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为解决军费困竭之拮,于芦台南部卤地设置盐场,所产原盐以船只顺蓟运河北上运至宝坻新仓存储。宝坻因盐而得名,金代盐使司刘唏颜《宝坻县志》载:“金大定十二年,析香河东偏闾万五千家为县,以榷盐(专营专卖)岁入国用,谓盐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义,命之曰宝坻,列为上县,著于版籍。”析宝坻之梁城置宁河县后,渔盐之利尽归宁河,遂有:“金宝坻,银武清,不如宁河一五更”之谚谣。清代诗人李念祖曾以一首“美利行知有自然,海滨斥卤胜桑田。芦台一片丰年玉,贪得天功日万钱。”赞誉汉沽盐业之发达程度,可见当时盐业收入之巨。汉沽盐色白,粒大,质坚,味厚,古有芦台玉砂之称,驰名中外,明清两代奉为贡品。爱国人士、铁路、建筑工程师崔戟荣曾有诗赞美汉沽白盐“莫谓盐滩土质差,不生五谷不生花。须知贵与蓝田等,种水能收白玉砂。”
  具有盛产水鲜“三宗宝”的汉沽,渔业素称发达。据宁河县志载,“二千年前,宁河地区在滩涂煮盐的同时,又在河渠泽海中捕捞水鲜,成为宁邑独产,而银鱼紫蟹更胜它邑”。从明代始,银鱼被纳入贡品。此时银鱼、紫蟹、纤板刀被誉为蓟运河三宗宝。汉沽渔业生产在历史上非常兴旺,清代文人关上谋曾赋诗赞美银鱼以及描述渔民的辛勤。“银鱼肥白是冬天,凿破层冰出水鲜,寄语衔杯应细嚼,许多辛苦到尊前。”
  具有九河下梢之称得汉沽,古代航运发达。蓟运河,古称鲍丘水,元明两代称潮河,清代始改称蓟运河。蓟运河上游右有泃河,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将军关外;左为州河,出自兴隆县罗文峪,两河于蓟县九王庄汇合成蓟运河。该河穿宝坻,越宁河,全长156.8公里。流经境域30公里,从北塘口入海。蓟运河通连还乡河、煤河、州河、泃河、金钟河等支系河道,水路运输通达河北、山东、辽宁等沿海城市。因州河通达古蓟州,唐代起供应渔阳郡军需,由蓟运河漕运送达。民间商船载粮运货、渔船捕鱼捉蟹昼夜不息。
  具有帝王将相途径戍卫重地的汉沽,曾命名多处地名。秦始皇在芦台场修筑“虹心堤”设立观海处;东汉末年曹操领兵北征乌桓,途经汉沽,扎营王家园子,定名“太平庄”;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高丽,班师回朝,三军途径汉沽并安营扎寨,曾留下丽金坨、司甲坨、亮甲坨、营城、前后寨、马跑泉等地名。
  具有海防前沿的汉沽,南面渤海,北靠宁河,一向为京津海防门户。唐乾宁二年(895年)卢龙军留守刘仁恭据幽州,筑海口镇(芦台)置军设防,将汉沽列为海防前沿。明代防倭,沿海设墩台多处。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因海氛不靖,特移通永镇驻扎芦台,兼巡北塘口,摄营城讯。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筑营城炮台四座,大营二座,驻骑兵三千。营城战略位置显要,与北塘口、新河庄并称宁河三镇。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塘,入侵汉沽。一时,义和团的刀光剑影和抗击倭寇的杀声响彻云霄,清政府的腐败与勇士们惨烈悲壮产生的鲜明对比,耻辱与荣耀同时印证在不朽的中国的近代史中。
  汉沽的历史文物与遗迹数不胜数,传神离奇。古时庙宇多达31座,约占全区行政村的一半。大多庙宇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附有民间故事。
  ——鱼骨庙位于大神堂村西,坐北朝南,两层大殿,供奉龙王。据宁河县志乾隆版卷十六载“鱼骨庙在神堂,县治正南60里,地近海,当年有鱼骨浮上岸,其骨大且多,土人因取骨修一庙,其袝、檩、枋、椽等具用鱼骨为之。”当地渔民为保佑出海捕鱼子弟平安。祈祷朝拜,香火旺。


IP属地:天津1楼2019-07-31 11:27回复
    汉沽是一座盐渔文化浓郁的滨海城市,靠大海煮盐、捕捞鱼蟹得到繁衍发展。早在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已有煮盐灶户居住,汉沽历史沿革变迁频繁,唐代为雍奴、武清辖地。辽时,国号契丹(916-1125年)时属香河,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入宝坻。清雍正九年(1731年)属宁河。1949年3月1日析宁河置汉沽特别区。因境内有汉沽庄而得名。汉沽由来——古代汉沽庄北有一条运盐小河<今称二道沟>得小盐河庄之名。金、元时称韩沽庄。后又以蓟运河每曲为一沽,此地又以汉代始有人居住,故得汉沽庄之名。<摘自《汉沽地名志》第27页>
      汉沽古有负海之饶,先民们自古代开始在此煮海捕鱼,繁衍生息。汉沽依海而生,靠海而兴,其繁荣与发展源于海,经过近18个世纪的勤劳拓垦,积淀了厚实的盐渔文化根基。
      汉沽制盐业自五代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为解决军费困竭之拮,于芦台南部卤地设置盐场,所产原盐以船只顺蓟运河北上运至宝坻新仓存储。宝坻因盐而得名,金代盐使司刘唏颜《宝坻县志》载:“金大定十二年,析香河东偏闾万五千家为县,以榷盐(专营专卖)岁入国用,谓盐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义,命之曰宝坻,列为上县,著于版籍。”析宝坻之梁城置宁河县后,渔盐之利尽归宁河,遂有:“金宝坻,银武清,不如宁河一五更”之谚谣。清代诗人李念祖曾以一首“美利行知有自然,海滨斥卤胜桑田。芦台一片丰年玉,贪得天功日万钱。”赞誉汉沽盐业之发达程度,可见当时盐业收入之巨。汉沽盐色白,粒大,质坚,味厚,古有芦台玉砂之称,驰名中外,明清两代奉为贡品。爱国人士、铁路、建筑工程师崔戟荣曾有诗赞美汉沽白盐“莫谓盐滩土质差,不生五谷不生花。须知贵与蓝田等,种水能收白玉砂。”
      具有盛产水鲜“三宗宝”的汉沽,渔业素称发达。据宁河县志载,“二千年前,宁河地区在滩涂煮盐的同时,又在河渠泽海中捕捞水鲜,成为宁邑独产,而银鱼紫蟹更胜它邑”。从明代始,银鱼被纳入贡品。此时银鱼、紫蟹、纤板刀被誉为蓟运河三宗宝。汉沽渔业生产在历史上非常兴旺,清代文人关上谋曾赋诗赞美银鱼以及描述渔民的辛勤。“银鱼肥白是冬天,凿破层冰出水鲜,寄语衔杯应细嚼,许多辛苦到尊前。”
      具有九河下梢之称得汉沽,古代航运发达。蓟运河,古称鲍丘水,元明两代称潮河,清代始改称蓟运河。蓟运河上游右有泃河,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将军关外;左为州河,出自兴隆县罗文峪,两河于蓟县九王庄汇合成蓟运河。该河穿宝坻,越宁河,全长156.8公里。流经境域30公里,从北塘口入海。蓟运河通连还乡河、煤河、州河、泃河、金钟河等支系河道,水路运输通达河北、山东、辽宁等沿海城市。因州河通达古蓟州,唐代起供应渔阳郡军需,由蓟运河漕运送达。民间商船载粮运货、渔船捕鱼捉蟹昼夜不息。
      具有帝王将相途径戍卫重地的汉沽,曾命名多处地名。秦始皇在芦台场修筑“虹心堤”设立观海处;东汉末年曹操领兵北征乌桓,途经汉沽,扎营王家园子,定名“太平庄”;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高丽,班师回朝,三军途径汉沽并安营扎寨,曾留下丽金坨、司甲坨、亮甲坨、营城、前后寨、马跑泉等地名。
      具有海防前沿的汉沽,南面渤海,北靠宁河,一向为京津海防门户。唐乾宁二年(895年)卢龙军留守刘仁恭据幽州,筑海口镇(芦台)置军设防,将汉沽列为海防前沿。明代防倭,沿海设墩台多处。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因海氛不靖,特移通永镇驻扎芦台,兼巡北塘口,摄营城讯。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筑营城炮台四座,大营二座,驻骑兵三千。营城战略位置显要,与北塘口、新河庄并称宁河三镇。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塘,入侵汉沽。一时,义和团的刀光剑影和抗击倭寇的杀声响彻云霄,清政府的腐败与勇士们惨烈悲壮产生的鲜明对比,耻辱与荣耀同时印证在不朽的中国的近代史中。
      汉沽的历史文物与遗迹数不胜数,传神离奇。古时庙宇多达31座,约占全区行政村的一半。大多庙宇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附有民间故事。
      ——鱼骨庙位于大神堂村西,坐北朝南,两层大殿,供奉龙王。据宁河县志乾隆版卷十六载“鱼骨庙在神堂,县治正南60里,地近海,当年有鱼骨浮上岸,其骨大且多,土人因取骨修一庙,其袝、檩、枋、椽等具用鱼骨为之。”当地渔民为保佑出海捕鱼子弟平安。祈祷朝拜,香火旺。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7-31 12:23
    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7-31 13:32
      回复
        汉沽志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7-31 17:20
        回复
          汉沽志,全书哪里能看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8-01 18:03
          收起回复
            看来汉沽史更加完善了,加上了清末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8-17 13:24
            回复
              都是百度百科抄袭的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9-08 16:47
              回复
                甭管复制还是抄袭,是不是咱汉沽 ! 是咱汉沽那就不叫抄袭 !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沽人,理应把汉沽历史文化传扬告知下一代,起码后代知道汉沽地理人文,消失的村镇名字,老城区怎么经历的变迁,汉沽沿海渔村最鼎盛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长芦汉沽盐场 “芦花“盐的名气 !别到最后孩子只知道说我是滨海新区人满脑子是天津滨海新区 忘了自己出生的家乡历史变迁……
                @咕噜图图 点赞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9-08 21:40
                收起回复
                  汉沽志、谁记得,哪一年编的,真伪难辨。
                  汉沽炮台知道在哪儿吗


                  IP属地:天津9楼2019-09-15 14:27
                  回复
                    字儿太多懒得看 从小到大都在汉沽长大就是汉沽人 身份证上也是汉沽 比你背什么老黄历都好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1-04 09:13
                    回复
                      一句话,北京在明清时期,那是沿海城市,北京海边就是俺们汉沽


                      IP属地:天津12楼2021-01-04 11:45
                      回复


                        IP属地:天津13楼2021-01-04 11:47
                        回复
                          负海之饶,是什么意思?应是富海之饶。另外,数不胜数,也慎用,一共有几个古迹?写史一定要实。


                          IP属地:天津14楼2021-01-04 17:48
                          回复
                            优秀的帖子必须置顶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5-11 08:26
                            回复
                              古代煮海为盐,那来的盐粒?白玉砂之说纯属后人杜撰,是瞎编乱造之言。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22-08-08 14: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