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吧 关注:5,479,510贴子:40,766,954
  • 0回复贴,共1

中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笔记思维导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精气学说
1.概念
A.精
①泛指气,是宇宙中极细微物质—宇宙万物的本源。
②指气中的精粹部分—人类的本原。
中医:有形物质,构成生命的本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B.气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最基本、最原始,“元气一元论”。
中医:无形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2.基本内容
A.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不断转化。
B.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①气的运动:即气机(升降聚散)。
②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C.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联系、感应
D.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精气学说思维导图
阴阳学说
1.概念
A. 基本内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
•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着,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B.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相互转化
②无限可分性
③随比较对象的改变而变化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2.基本内容
①对立制约
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偏盛);“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偏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真假)。
生理:“阴平阳秘”;“动极者,镇之以静”。
病理:“阴胜则阳病(伤阳),阳胜则阴病(伤阴)”;“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②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③交感互藏
交感: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包含;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消长与转化的内在依据。
④消长平衡
相对的、动态的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⑤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3.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
• 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制约不及)
•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④确定治疗原则
•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兼顾不足,配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 阴阳偏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这个常考、易错,重点说一下。病,指相对亢盛;治,就是补。“阴病”是阳虚则阴盛,为虚寒,“治阳”就是补阳;“阳病”是阴虚则阳亢,为虚热,“治阴”就是补阴。);
“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⑤归纳药物性能
•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
• 阴:寒凉、酸苦咸、降沉

阴阳学说思维导图
五行学说
1.概念
A.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B.五行特性
①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
②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
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为脏腑之主。
③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
④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肺清肃,以降为顺。
⑤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肾藏精,主水。
C.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推演络绎
五音:角、徵、宫、商、羽
变动:握、忧、哕、咳、栗
2.基本内容
①相生与相克
A.相生:“生我”—母;“我生”—子
B.相克:“克我”—所不胜;“我克”—所胜
②制化与胜复
A.制化:五行相生与相克结合的自我调节。
B.胜复:“有胜则复”、“子复母仇”
③相乘与相侮
A.相乘: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倍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B.相侮: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反克)—“气有余,则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
④母子相及
A.母病及子:母子两行皆不足。
B.子病及母:子母两行皆亢盛—“子病犯母”;子母两行皆不足;子盛母衰—“子盗母气”。
3.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关系
A.相生—资生:肝藏血以济心;心之阳以温脾;脾散精以充肺;肺肃降以助胃;肾藏精以养肝。
B.相克—制约:肝木之调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太过;脾主运化以制肾水之泛滥;肺气肃降以制肝阳之上亢;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
C.制化—协调平衡: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气补之。
②说明五脏的病理影响
A.相生:
母病及子—“邪扶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 (轻)
子病及母—“受我之气者,其力方百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重)
B.相克:
相乘—“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重)
相侮—“所胜,我所克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轻)
③用于疾病诊断
确定病位,推断病情。
④用于疾病治疗
A.指导脏腑用药:色味
B.控制疾病传变:防患于未然
C.确立治则治法
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再解释一下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
培土生金:健脾气以益肺气。
金水相生:滋养肺肾之阴。
抑木扶土: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脾虚不运,水湿泛滥,健脾祛湿。
佐金平木:肝火犯肺,滋肺阴,清肝火。
泻南补北:心肾不交,泻心火补肾水。)
D.指导针灸取穴
E.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五行学说思维导图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听起来有些玄乎,其实理顺了还是很好记忆的。
这部分经常结合经典原文来考,已经给大家标出来常考的原文了,就是绿色的部分,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着来看。
大家要坚持背诵呀~


IP属地:天津1楼2020-04-08 17: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