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尽头吧 关注:5,633贴子:17,512

死亡带来意义,而非消解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15 22:41回复
    人类对于意义的追寻,其根源是对于死亡的焦虑。因为死亡,一个每个人都对面对的必然到来的事实,让人们深刻地明白:生命是有限的。而生命的底层逻辑设定,让我们不可遏止地渴望永恒。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6-15 22:41
    回复
      所以说,寻求意义是人的本能,源于对永恒的渴望。
      而在有限的人生过程里,如何达到永恒?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都不太可能从生理层面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就只能寻找其他的让我们体认永恒的路径。
      在古老的时代,人们对于永恒的追求,体现在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宗教的核心,是轮回,是最后审判,是来世福报。儒家不讲轮回,但是繁琐的祭祀礼仪,其实质,也是对死后世界的默认与安抚。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性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死后世界的失落。尼采说:上帝死了。也就是说,来世不存在了,除现世之外的其他可能性彻底地不存在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15 22:41
      收起回复
        那么,永恒还是可能的吗?
        于是需要意义。意义是超现实的,是另一种通往永恒的道路。古人讲不朽。不朽是什么?其实就是对意义的确认。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就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就暂时地获得了永恒。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6-15 22:42
        回复
          2、唯有自杀才是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加缪
          加缪的一个假设是,如果我们是知行合一的人,那么结论就显而易见:要么因为感知生命的意义,继续活下去,要么因为感知生命的无意义,而自杀。
          这个逻辑极其完美,很难辩驳。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之所以一直活着,很显然不是因为我们都获得了生命的意义,而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知行合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6-15 22:42
          回复
            如果我们苛刻一点,就可以像罗曼罗兰那样说,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已死去,此后的余生,不过是无意义的自我重复罢了。
            就像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把石头推上山顶,这种无意义的重复,才是对人最大的惩罚。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西西弗斯一样的境地,快乐地生活中。我们管这种状态叫“醉生梦死”。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人又会陷入痛苦。
            这时候,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我们作出以下几种选择: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6-15 22:42
            回复
              其一,忘记这件事,退回到之前的那种“醉生梦死”状态。这就又像是鲁迅说的那个铁屋子,醒过来的人避免痛苦的唯一方法是,继续睡。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6-15 22:43
              回复
                其二,自杀。但这并不容易,除了“贪生怕死”的本性之外,这条路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你并不能断定这种无意义状态一定是终生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6-15 22:43
                回复
                  其三,想办法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一个看起来合理的意义。这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选择,换言之,我们都需要一个活下去的借口。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都是源于自我欺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15 22:43
                  回复
                    3、拒绝意义追问是怯懦的表现
                    在铁屋子里选择继续睡,很大的可能是睡不着,于是只好装睡。这当然是一种怯懦,因为他实际上是在拒绝意义追问。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意思照我理解,就是如果你拒绝追问意义,也就等同于不存在。
                    大多数人其实是很不堪的。这个结论异常可怕,但很可能是真的。
                    一些人彻底拒绝意义的追问,另一些人假装意义的存在。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6-15 22:43
                    回复
                      举个例子:
                      很多人惧怕虚无,惧怕生命的无意义感。所以,他们选择生个孩子,作为他们生命的延续。并以此寄托余生。这是普通人类最直接最有效的欺骗自己获得意义感和永恒感的方式。
                      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对于孩子来说,有些不公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该是独立的,并拥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意义。但现在却因为父母的怯懦,而不得不承担解救父母并使他们获得生命意义的使命,很多悲剧也就由此产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6-15 22:44
                      回复
                        如果刻薄一点,我们可以说:凡是把自己人生的意义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都是耍流氓。
                        而可怕的事情是,孩子终究会长大,他们受基因本能的驱使,会力图摆脱他人施加的影响,以及父母赋予他们的意义期待。这个东西有点类似“俄狄浦斯情结”,所不同的是,俄狄浦斯是弑父,而这里的孩子,若想真正独立,则需要在精神上不但“弑父”,还要“弑母”。
                        心理学上常讲“原生家庭伤害”,其根源就在于此。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6-15 22:44
                        回复
                          有些父母会说“我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说的人自我感动,听的人赞颂父母的伟大,却忽略了这句话背后的可怕事实:放弃一切即意味着独立的人格意义的失去,而为了孩子,则是将这种意义追寻转嫁在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当孩子但凡有一点不合自己的想象,则爆发的怨恨就格外强大。这当然不是因为“为了你好”,而是因为对方的身上承担着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你不听我的,则我的人生就失去了存在的全部价值。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6-15 22:45
                          收起回复
                            这是最大的,也是最可怕一种怯懦。很不幸,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判断,这样的人很多很多。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6-15 22:45
                            回复
                              4、意义感知的价值
                              一般人很少有清晰的意识,大多数时候都是下意识地完成“意义逃避”和“意义转嫁”的操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警醒:不能让自己落入下意识的深渊里去。因为那样的话,你很可能会做了很可怕的事情,还自豪不已自鸣得意。
                              意义的感知是一系列事情的第一步。而对无意义的感知,往往又是意义感知的前提。
                              人类惧怕虚无,也惧怕思考。这都是生物性本能,从基因里带来的。但你也知道,我们毕竟是人类。作为人类中心主义者(极少有人不是),我们当然会认为,人类和动物世界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这个区别就是,我们人类是会学习,会逐步改进自己的。人类不仅会遵循生物性本能,也会遵循自我进化理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6-15 2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