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吧 关注:49,882贴子:645,149

【转•国主经典贴】浅论中日传统建筑辨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零部分】
「声明」
此帖本着通过讨论同属东亚木结构建筑体系的中日两国古建筑,来了解中国和日本建筑的特点,并希望能由此使大家更清晰的分辨中国和日本建筑在不同时代的特点。根据以往经验,为防止出现对喷等不利于理智讨论的现象,在此特做声明如下。
1,本帖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因而不希望带有过于浓重的民族主义或是逆向民族主义情绪,过度希望大家理解。
2,本帖不讨论有关“民族性”“国民性”及“正统与否”等与建筑关系不大,过度拔高话题。
3,请尽量理智发言,切勿出现 #人参公鸡#,谩骂,侮辱等现象。
4, 如有对本人在建筑方面发言的异议,希望大家踊跃提出,但不要夹杂无关的负面情绪。
鄙人能力有限,水平业余,在此为大家更清晰的认知与辨析我国古典建筑略尽心意,必有考虑不周,涉猎不及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补充。
「内容提要」
1, 南北朝(飞鸟)至唐代(奈良,平安初)
2,宋代(平安)
3,中日建筑后期的不同演变
4,中国与日本独有的做法
5,有中国渊源的和式做法
6,存疑的日本做法(暂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17 08:39回复
    特别提一下南北朝鸱尾问题。
    作为我国建筑的重要脊饰之一,鸱尾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南北朝的鸱尾被认为是早期,甚至是不完全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鸱尾呈现出夸张的弯曲状,且十分肥大,且中部有一突起的曲线将其分为两半,至少石刻上看上去是如此。但是有一个问题好搞清楚,就是,毕竟时刻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将一个立体的构件平面化后多少会和原物有出入的。(楼主:手机贴吧排版限制,需要重构原贴排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6-17 08:44
    收起回复
      如果用法隆寺内藏的玉虫厨子来作为对照,则会发现,上面石刻中表现的应该是这样的立体鸱尾,而不是扁平粗大的夸张造型,那道突起的曲线实际上应该是表现的鸱尾三维空间中的脊线 。这样的比较也不是绝对正确的。鉴于日本有修补破损文物的传统,以及玉虫厨子铜鸱尾近世遗失后再造,或许和初造时已经有一定差距,但仍不失为一个比对对象。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17 08:46
      回复
        盛唐建筑实物,目前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乎只有唐招提寺金堂了。除了上面讲到的,沿用了齐头昂以外,斗拱和梁架也比晚唐简洁。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唐招提寺金堂的上架是加装过“和式小屋组”的,而平成大修虽然标榜回复原样,但从时间上看,距离初建太过遥远,举折的弧度和似乎还有些不太自然。另外金堂最早应该是有彩色涂饰的,而今皆已不见踪迹,下部加装的部分梁枋和日式长押也应该是唐代建筑所没有的。因此,切不可以本为本,认为唐朝提就是典型的盛唐风格。添加了小屋组以后的唐招提寺金堂剖面,可见上架已经完全日本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6-17 08:48
        收起回复
          而到了晚唐时期,中国建筑的斗拱进一步复杂化,在出檐中占有的比例也进一步增加。日本建筑则没有在这一阶段继续跟进,斗拱的式样近乎是停滞在了盛唐的风格上。这段时间内流传开来的补间铺作以及竹批昂做法一直没有被日本吸纳。
          可以说,晚唐建筑之后,日本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渐行渐远,并逐步在后来发展出了另一套承重结构和装饰体系。而在中国,则又是另一种形势。
          总体上,南北朝到唐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日本积极向先进的汉文明靠拢,中日两国的建筑保持着相当一致的风貌,也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但是也要注意,很多遗迹经过后世的修葺已经多少染上了本国后期建筑的色彩,鉴赏时还需明辨,切不可想当然。
          下图为晚唐 (大中十一年)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结构直观图和东大殿柱头斗拱(铺作)形制解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6-17 08:51
          收起回复
            很好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6-17 23:52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6-18 00:01
              回复
                好帖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6-18 13:29
                收起回复
                  【第二部分 宋代(平安)时期中日建筑的分化】
                  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空前发达的一个时代,宋代的建筑较之前代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改变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而同时期的日本则结束了对中国建筑的大规模仿造阶段,进入了较为漫长的消化吸收再创造阶段,如此以来,从唐末就开始出现的建筑上的分野开始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体系。
                  这一时期的中日两国建筑结构上都有较大的调整,而最明显的莫过于屋面坡度的增加。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一般认为是东亚气候变化的因素影响到了建筑物的形态。正定隆兴寺的宋代建筑,可以看到屋面坡度已经较大了。
                  宋代的东亚地区进入了一次“小冰河”气候,水热条件有了一些变化,极端气候较之唐朝有增加的趋势。这也是北方游牧部落向南入侵的原因之一,在此不做展开讨论。由于雨雪天气的增加,迅速排除屋面的雨雪来保护房屋结构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而中国和日本则对此采取了各自的措施来进行协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6-18 14:07
                  回复
                    日本的做法是在唐式梁架上施加“小屋组”来改变屋面的角度,采用这种局部调节的方式来解决屋面坡度的问题。由此,日本建筑出现了在唐式建筑的一椽一飞模式上增加一层椽木的三出挑结构,而建筑的上架也由此变为叠梁式和轻型构架的复合模式。图一为大修中的唐招提寺金堂,可见附着在唐式梁架上密集的 小屋组 构件。
                    而中国则是采用了改革举架模式来配合角度变化的方式增大屋面坡度。这样的方法虽然看上去没有完全保留唐代建筑的梁架,但是从本质上依然是叠梁式上架的体系内改变,实际上比日本的做法更具有传承性。宋代木构建筑假想图可见粗壮的叠梁式上架。这一时期,是中国建筑继唐以后的一个极度繁荣的时期,伴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建筑结构和外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我国的宋代遗存较唐代丰富的多,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建筑提供了诸多方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6-18 14:11
                    回复
                      斗拱方面,中国建筑在这一时期继续向更为复杂的方向前进,真昂的运用由双下昂发展出了三下昂等做法,而补间铺作也相应扩大。柱头上也不再像唐代一般直接施用栌斗,而是先加垫头枋,然后再施加栌斗,一方面增强了横向的联络,一方面为铺作和柱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连接点。图二为福州华林寺的斗拱
                      宋代建筑 隆兴寺摩尼殿 斗拱的结构比唐代更加复杂
                      从宋代后期开始,中国建筑就向着“铺作减小并密集化,梁枋地位提升”的方向迈进,而柱高和开间也进一步增加。这种趋势一直延伸到了明以后,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三宋画中的建筑 虽然出檐依然深远,但已远不及唐
                      究其原因,一是椅子等高足家具的大量运用需要更为充足柱高和空间,二是宋代经济的繁荣要求建筑必须在有限的占地空间内营造出尽量大的内部实用空间。从唐代长安城的遗址调研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员的增加,即使隋唐长安城这样空旷的巨型城垣拱卫下的城市,其建筑依然向着拥挤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效应到了坊里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宋代,无疑会更加明显。这样,南北朝以来开阔舒展的屋檐已经无法适应使用方面的要求,出檐的减小已经成为了不能逆转的趋势。
                      当然,虽然纸面上的分析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宋代建筑前期的出檐是进一步增大的,并未马上表现出这样的影响。一方面这是由于建筑技术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可能在一时间做出重大的改变。另一方面,长出檐建筑的空间分配进过灵活的处理也可以达到增加室内空间的效果。画中的建筑看上去是短出檐的,极具“明清风”的建筑。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依然是长出檐的建筑。仅是在檐下增加了一圈不承重的挈檐柱和格窗,将檐下的空间包括进了“室内”,形成了一个过渡性的空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6-18 14:15
                      回复
                        同一时期的日本建筑则没有遇到如此复杂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改革了上架的部分组件,基本上沿用了唐代传入的构架方式,日本建筑存古度高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体现的也较为明显。
                        从著名的平安时代建筑,平等院凤凰堂 来看,无论是斗拱还是梁架,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唐代风格,而唐代出檐深远斗拱宏大的特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狭小,用地高耗低效的特征也显而易见。
                        这段时间内,日本建筑的代表性模式是“寝殿造”。
                        这里的“寝殿”和中国的寝殿是不同的。它是一套宅院营造模式。平安时代,公卿贵族的宅邸,神社寺院,寝殿造广泛存在。
                        图二三四为寝殿造的布局模式。早期的寝殿造讲求对称原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影像的历史惯性。后来,寝殿造逐步脱离了对称性要求,但是强调内部连通性和空间连续性的特色始终未变。这一特征也是我国建筑在宋代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国宋代建筑中,游廊和工字殿就是这样特征的具体表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6-18 14:27
                        收起回复
                          好贴留名马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6-18 15:06
                          回复
                            收藏了,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06-18 17: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