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疗法吧 关注:13,547贴子:54,594
  • 7回复贴,共1

《森田疗法主要讲了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市面上的森田疗法书籍特别多,仅仅只是日本学者的著作就有几十本,加之国内专家学者的著作,那就更多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森田疗法的思想做一个简单且清晰的概括。
在笔者看来,全部的森田疗法理论无非解释了两个问题:其一,我们怎么了?即回答了我们因何出现了神经症症状。其二,我们怎么办?即回答了我们该如何走出神经症。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森田疗法认为,我们出现神经症症状是以下的四个因素导致的:①人格缺缺陷,即疑病素质和完美主义倾向;②认知错误,即不合理的理想信念和思想矛盾;③精神交互作用;④精神拮抗作用。
我们认为,神经症的发病往往有其人格基础的,这里的“人格基础”指的就是某些人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说,这种不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疑病素质。所谓的疑病素质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常常把精神的能量投放于自身,而较少关注外在客观世界,同时还具有自我为中心和富于内省的特点。比如有些患者朋友对于刚说出的话,刚做的事情容易追忆反思,稍微有些出言不逊便后悔自责;有些患者朋友对内在的感受很敏锐,焦虑失眠常常看成是天大的麻烦。疑病素质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即担心自己患病的倾向性。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本是人的天性,但是过度的在意则有可能发展出这样的一种负性倾向。比如有的疑病症朋友常常因为胃部的不舒服而反复就医检查;恐惧艾滋病的朋友稍微遇见红色的液体就惶恐不安,这些都是由疑病素质延伸而来的。
完美主义倾向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完美、循规蹈矩、求好心态和执着的一种人格特质。完美主义者常常对生活中的事件不满意、不满足,常常苛求自我与要求别人。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人一方面容易陷入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而这种冲突常常带给个体带来挫败、苦恼、消沉、恼怒等情绪困惑,另一方面也容易陷入人际关系冲突之中,表现为容易和人发生争执或者被动压抑自我,看谁都不顺眼,看任何事情都不如意。完美主义倾向是一种人格缺陷,本身不一定就是心理障碍,但是在一些诱发事件下,很容易滋生出神经症的症状。
第二个因素就是认知错误。其中包括不合理的理想信念和思想矛盾。不合理的理想信念包括灾难化联想、非黑即白、控制所有情绪和想法的愿望以及道德感过强等等。譬如洁癖强迫症的朋友,当自己接触到了别人摸过的门把手,就恐惧患上各种传染病,这就是灾难化联想的结果。
森田原著中把思想矛盾解读为“应该如此”和“事实如此”之间的矛盾。比如有些朋友主观认为自己做些什么就可以不让症状出现,而事实上症状出现与否与自己的意愿无关。前者就是“主观应该”,而后者属于“客观事实”。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思想矛盾”中也涵盖了错误的思想和认知。❶比如有些患者认为只有先很好地解决了症状,自己才能很好地生活做事,还有些人认为只要痊愈了,人生就会一帆风顺,自己就可以永远幸福快乐了。这些认识上的错误都属于思想矛盾。认识上的错误和思想矛盾一方面可以让个体陷入负性情绪当中,成为神经症的易感人群,另一方面当个体已经患上症状以后,这些认知因素可以让症状和痛苦的程度继续加重。
第三个因素是“精神交互作用”,它是指个体出现了一种感觉与注意之间相互强化的现象,即越是在意某个事物,该事物会变得敏感起来,反过来会吸引个体更多的关注,从而形成一种固着的现象。比如有患者十分在意自己的口吃问题,天天视为大敌,结果越是在意越是敏感,越是敏感越是执着,从而陷入了口吃强迫。森田疗法认为,症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交互作用。
第四个因素是“精神拮抗作用”。“拮抗”二字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两种事物之间的一种对抗、抑制、阻滞的现象。而精神拮抗作用则是该词意的延伸,即人的精神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相互对立、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现象。比如一个人当众演讲,内心感觉很恐惧,同时也出现了不要害怕的想法;自己最近业绩突出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却出现了内疚不安的情绪。在笔者看来,理解精神拮抗作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就理论层面而言,我们可以知道患者感觉苦恼实际上是来源于拮抗作用的加强。原来拮抗作用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而当拮抗作用增强或者变弱都会引起各种问题。当拮抗作用弱化时,个体会出现缺乏抑制的冲动行为,比如歹徒行凶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当拮抗作用增强时,个体容易陷入心理冲突和自由感的丧失。比如拼命追求成功的人,反而会被失败的恐惧所束缚。其二,就实践层面而言,可以给各种心里现象以合理化的解释,帮助强迫患者接纳症状。如前所说,精神拮抗作用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那么我们自认为那些“肮脏的、可怕的、邪恶的”念头想法和冲动也都是正常的现象,都是需要我们接纳的对象。比如在佛寺里我们都觉得应该心生敬畏、尊崇佛祖,但是内心却偏偏出现辱骂佛祖的想法,如果不理解拮抗作用,我们很可能觉得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应该出现的,继而纠缠排斥,逐渐就滋生了强迫症状。
以上四个因素帮助我们澄清了为什么会出现症状,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应该如何走出症状。
如何走出症状呢?概括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著名的森田八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什么是“顺其自然”。所谓的自然实际上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自然现象,其二是自然规律。何为自然现象?就是说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而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譬如月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潮涨潮落等等。而在人的精神活动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现象,诸如情绪、思维、冲动和欲求等。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活动,出现的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也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倘若主观上希望消除焦虑就如同让夏天下雪一样,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自然现象是从认知角度来谈的,其关键点在于“认识”,即认识自然现象。
自然规律是指物质运动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其突出特点为不可违抗性。比如一味追求社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这就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其结果表现为环境恶化,人类的物质财富也会毁于一旦。而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很多规律,诸如森田疗法中的情绪情感规律、动机与情绪中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以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如果我们违背了心理的规律,同样会导致冲突感的增强和生活效能的低下。自然规律是从执行角度来谈的,其关键点在于“服从”,即服从规律。
所以顺其自然的含义,我们概括起来可以表达为,在认识各种现象的基础之上,服从各种规律。如果更为通俗一点,就是各种念头情绪都是正常的,我们允许其存在即可。
接下来我们继续谈一下“为所当为”的含义。
笔者以为,为所当为意指带着症状做自己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想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比如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想去结交更多的朋友,想读一个好大学,这些都是生的欲望的表现。按照生的欲望自然去行动,按照自己的本心、本性自然地去生活,这个就是做自己想做的。其二是应该做的。随着个体的成长成熟,社会会赋予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个体也应该很好地去履行它们。比如学龄期的儿童,就应该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父母应该承担起抚养子女的义务;公司职员应该按时上下班,积极完成工作上的安排。
参考文献:
❶李江波,森田心理疗法解析。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8


IP属地:山东1楼2020-06-17 09:58回复
    水哥,我现在出去和别人说话,吃饭,怕被传染什么病,怎么办?很焦虑难受,大脑老是想着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6-24 12:44
    收起回复
      正因为不想想它,所以才想个没完,带着这种想法该干嘛干嘛,才是顺其自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7-07 08:58
      收起回复
        得病之前优柔寡断,现在出现念头感觉太迁就别人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7-18 21: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