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吧 关注:1,739贴子:25,539

【原创】白起唯一已知的败仗,离石、阳马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白起粉可以进来看看(精神白起的小粉白就别进来糟蹋智商了),首先我想说的是白起也是我非常认可的名将,在功绩上看历史早有公论,我认为他确实是战国时天花板上的名将,但我想说人无完人,在史料越发趋于明朗和战国学术的探讨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一个历史名人不再像以前的历朝历代一样只能靠知识分子通过诗歌和小说的形式被大众所熟知,现在人随便一部手机或几十块钱就可以拥有深入了解历史的条件,通过反复翻读史料,会使我们知道一些与以往我们津津乐道的那些名人传闻不尽相同的“毛病”,这当然可能会让我们意外,但如果是史书上确实记载的东西,又还没有科学依据去修正的时候,我们应该坦诚地去接受它。白起,时人都传他百战百胜,其实他一生记录在案的战役也远没有到百,根据史料记载,他也打过败仗的,他的败仗可能对他的功绩没有丝毫影响,但我们应该去正视它,不是去装瞎。以下是我经过多时积累的分析。(没有黑白起的意思,用事实说话)
白起的一次对赵失败的战役。此战历时近两年,是发生在赵国西部的一场战争,时间开始于公元前282年结束于公元前281年,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国是攻下了一些城池,但整体上可以说是一场影响不小的败仗,这场战争实不简单,秦赵双方都投入了很大力量去进行对抗,最后是以秦国主动向赵国求和为结束的。此役秦国是攻方,赵国是守方,秦国目标是拿下赵国的太原郡。此役是秦昭王绕开魏冉(《秦本纪》公元前283年魏冉已免相)和太后擅自发动的,见《燕策二》《苏秦列传》“赢则兼欺舅与母”,那么秦昭王他为什么要攻赵呢?根据《赵世家》“惠文王十七年,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看起来秦国是因为赵国不继续和秦国攻齐而伐赵,但据《乐毅列传》“诸侯兵罢归”,在济西之战后除了燕国外其余四国(包括秦国)都退兵了,而且还是公元前284年的事呢,秦国若真心要灭齐会这么快退兵?会到了公元前282年才攻赵吗?所以
秦国攻赵是另有居心的。据《秦本纪》“昭王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苏秦列传》“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得讲于魏,至(质)(秦)公子延(于魏),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可知,秦军在公元前283年攻打大梁被燕赵联军击败,秦国被迫向燕赵求和。秦军遭到如此蒙辱作为始作俑者的魏冉当然是难逃其咎的,秦昭王愤怒地罢免了相国魏冉,在第二年与魏国讲和(另见《秦本纪》“与魏王会新明邑”)后,秦昭王就和魏将“犀首”(魏官名)连兵攻打赵国,秦魏和赵国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根据已有的史料,秦军前期略地的记载:
公元前282年,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秦本纪》(另见《六国年表》《赵世家》《廉颇列传》)二十五年,攻兹氏(今汾阳市南十五里)。《编年纪》
公元前281年,二十六年,攻离石(今山西离石区)。《编年纪》(另见《廉颇列传》《赵世家》“拔石城”《六国年表》)
又《苏秦列传》《燕策二》载: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以此知,“致蔺、离石”发生在灭齐期间(公元前284——279年),结合上文,知秦至少攻克了蔺(今山西柳林县)、离石、兹氏三座城。
然而秦军进展并不顺利,以上那三城只是赵国西边的城镇,秦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深入到晋中盘地,兵锋直指晋阳城。根据《燕策二》“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阳邑附近有马陵关,今山西太谷县东南四十五里)”《苏秦列传》“兵伤于谯、石,遇败于阳 (阳邑,今山西太谷县东北。《古本竹书纪年》:前361年魏国“与邯郸榆次、阳邑”)、马”,可知秦军最北逼近了晋阳城的南郊,但后遭到了赵军主力的顽强抵抗,秦赵两军先后在阳邑和马陵两地遭遇,秦军都被击败了。根据《苏秦列传》《燕策三》“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阳邑)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魏冉)为和 ”,又结合《赵世家》“惠文王二十八年,魏冉来相赵”,我们可以知道,也就是同一年里,公元前281年,魏冉受秦昭王之命前来讲和,即“讲于赵”,并以秦赵联络人的身份出任了赵国相邦。至此,秦赵近两年的拉锯战争以赵国胜利而结束!
再来谈谈参与伐赵的魏国,公元前283年燕赵救魏却秦军,第二年,《赵世家》“赵惠文王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今河南安阳市西北)”,赵国从齐地调来乐毅攻取了魏国的伯阳城,根据“得讲于魏,至(质)(秦)公子延(于魏),因犀首属行而攻赵”,魏国为了报复赵国,坚决地和秦国结盟,并且派“犀首”带兵跟随秦国攻赵,负责攻赵南翼,明年,赵惠文王亲临赵魏前线,决黄河水倒灌魏军,魏军退走,见《赵世家》“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 ”。秦国在西线兵败后,怕魏国和赵国反过来联合攻秦,秦昭王“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以割地予魏坚定魏国。然而“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和赵结盟后,秦昭王又出尔反尔,反过来威胁魏国。到了公元前280年,秦国派白起攻赵光狼城,“拔两城”,赵国才把伯阳还给魏国,与之和好。
根据《秦本纪》“秦昭王二十六年,侯冉复相”,知,公元前281年,魏冉在同一年里,任赵相后不久就回秦国复相了。这也说明秦赵关系一直非常微妙的。
当然,回到此贴的主题,白起是否就是此役的秦军主帅?答案是肯定的。根据上文,结合各城邑的地理位置,可知秦军的进军路线是蔺——谯——离石——兹氏——祁——阳邑——马陵,秦军是一路进军深入赵境,不存在同时几路大军分路攻赵的迹象。我们都知道,秦国最后虽然兵败了,但此役赵军进行的是防御战,也就是说秦军之前所夺得边城蔺、离石两城已成秦土,根据《西周策》《周本纪》“苏厉谓周君……攻赵,取蔺、离石、祁(今山西祁县)者,皆白起”,知白起就是此役秦军的主帅,此为证据①;
根据上文,我们知秦王最后是命魏冉前往赵国讲和的,根据《秦策三》谓魏冉曰:“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到”,显而易见,此策讲述的是魏冉犹豫是否赴赵讲和的内容,文中有人对魏冉说:和谈不成,秦王必会再次派兵攻赵,白起将会再次担任大将。打胜了,你就更加陷入困境,打败了,秦王一定会让你赴赵的。这样无论如何,你最后都是被轻视的,你不要想那么多,赶快去办理此事吧(大概是这个意思)。文中提到的“白起者,且复将”,复为两次或以上之意,说说明白起前面已经为将了,这正是佐证了白起是此役秦军主帅的事实,此为证据②。
以下是相关史料,不信我的分析,你们可以去揣摩的:
秦昭王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秦本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得讲于魏,至(质)(秦)公子延(于魏),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燕策二》
兵困於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於燕,以济西委於赵。已得讲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於谯、石,而遇败於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於魏。已得讲於赵,则劫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苏秦列传》
秦昭王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秦本纪》(亦见《赵世家》《廉颇列传》《六国年表赵表》)
秦昭王二十五年,攻兹氏。二十六年,攻离石。《编年纪》(亦见《赵世家》《廉颇列传》《六国年表赵表》)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燕策二》《苏秦列传》
赵惠文王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亦叫离石)。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魏厓来相赵。十九年,秦取我二城。赵与魏伯阳。《赵世家》
苏厉谓周君……攻赵,取蔺、离石、祁(今山西祁县)者,皆白起。《西周策》《周本纪》
谓魏冉曰:“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到。”《秦策三》
秦昭王二十六年,侯冉复相《秦本纪》
最后,此役对赵国来说虽是防御战,而且无力进行收复失土的行动,但要清楚,此役秦国是联合秦魏两国的军队南北两路进攻赵国的,两路攻赵,赵国当然不敢冒然出兵攻秦收复失土的,赵国对魏国也是用水攻逼退魏军,不敢轻易和魏军决战,这也是形势所迫,不是赵国实力不足以反攻的问题,离石、阳马之战是赵国自赵武灵王时赵军兵败修鱼以后第一次和秦军正规军正面较量的战役,对赵国之后的对秦行动(特别是渑池之会,此会是秦国妥协的表现,因为本来秦国是想从赵国身上搞一块肉的,谁知有了奉阳君五国攻秦、林之战、阳马之战的硬茬,只能从南方的楚国下手了。)有正面的影响!
离石、阳马之战路线图(自制,请海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28 17:09回复
    我记得还有一个网友论证过白起因败仗而被降职过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6-29 08:27
    收起回复
      白起这一军和攻楚一样都是一路深入赵国境内想直取晋阳城,结果赵兵与楚兵战斗力和士气不是一个水平的,白起就在阳邑被赵兵阻击败退了,结果在南退到马陵后又遭遇赵军被击败,也许马陵之役是被赵军打了个伏击也说不定,马陵邑这一地方在明代设有马陵关,显然这一地方的地形应该是十分险要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29 22:21
      回复
        @功夫高也怕菜刀 欢迎来继续分享你的观点
        http://tieba.baidu.com/p/6779741774?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0.2.8.0&st=1593448508&unique=298D8CABC1A101F77270C9E52C4E802D
        以下是我驳你的几条:
        第一点,只能证明打胜仗的是白起?
        答,①此役战场西到黄河,东到晋中盘地,光涉及的城邑记录在书的就有七个,就因为其中三个经他人口述是白起拿下的而且还不是史官记入档案的(就算是史官所记也有讳败的可能),就断定白起只参与了攻打了三城,按你的逻辑,是不是苏厉得说“白起遇败于阳马”才存在白起打了阳马之役?原来苏厉劝周君只是为了证明白起只攻这三城的?
        ②白起临危受命?请拿出证据来可以吗?我的白起为主帅的逻辑是,白起除了魏冉当了他一两战(比如华阳之战)的主帅外,还有哪个将领做了他上头的例子?魏冉当时早已在一年前闲置,到了阳马之败后魏冉才开始重回政坛,此役很明显没有魏冉的参与,更不用说他又作为白起的主帅了,还有白起当时是国尉,你应该了解其份量的,白起是此役主帅,在逻辑上就没什么问题,是你的逻辑感人。在证据上,我有《秦策·谓魏冉曰》“白起,且复将”,这是在阳马之败后魏冉将赴赵和谈前的谈话,“且复将”,说明他之前已经为攻赵主将,阳马之役不是打还能让手下帮你白起打不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6-30 01:03
        收起回复
          第二点,“夸大其词”“秦总体是胜仗”“让人误以为败仗”云云?这些观点又是哪些根据出来的?你若认为《苏秦列传》《燕策二》的记载是孤证不信也就罢了,《赵世家》中公元前281年“魏冉来相赵”,《秦策·谓魏冉曰》“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两处记载都佐证了《苏秦列传》《燕策二》,这也是假的不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6-30 01:09
          收起回复
            第三点,请问你读全相关史料了吗至少!策文中“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接着发生了“兵伤离石”,此役另见于《秦本纪》《六国年表》《赵世家》公元前281年“拔石城”和《编年纪》“攻离石”,接着发生了“遇败于阳马”,接着就发生了“讲于赵”“困则使魏冉为和”,另见于《赵世家》公元前281年“魏冉来相赵”和《秦策·谓魏冉曰》“不胜,必事赵从公”,请问弄明白了公子延活动时间范围了吧?公子延入魏为质断赵左臂稳固秦后方,请问他和白起攻赵有没关系?犀首确实为魏官与秦无关,但你确定魏犀首攻赵和秦国无关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6-30 01:19
            回复
              第五点,什么通篇受罚是魏冉?魏冉被免相是在公元前283年攻打大梁之后的事,之后的离石、阳马之役后魏冉才作为秦国与赵国讲和的代表任事,受罚倒没有,还有我文中都分析得明明白白了,此役是秦昭王亲身主导的,你读明白我的文章没有?这件事的责任人还能是谁?不是你白起还能是秦昭王不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6-30 01:27
              回复
                第六点,天命?你是小说看多了还是帝皇秘史看多了?前功尽弃?原来你白起一场败仗就断了他之前所立的功业了,你白起是玻璃吗?一碰就碎的那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6-30 01:31
                回复
                  第七点,你首先要搞清楚,说客举例白起是抬举你白起,不是要黑你白起。历史上一流的名将没被说客提败仗的多了,没提就是没有,这逻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30 01:32
                  回复
                    第八,对的!史书中只提战役的结果是惯例,比如“拔石城”“致蔺、离石”“兵伤离石,遇败于阳马”,但这些都是在同一时间段发生且互相联系的,而《苏厉谓周君》《秦策·谓魏冉曰》都只提到白起,况且当时魏冉免相,白起身为大良造,难道白起是主帅还不明显?不然你列出白起只是一路将军的证据来?或许白起顶替了别人的证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6-30 01:40
                    回复
                      第九点,你不读书的吗?番吾之战李牧先胜后败?史记中《李牧列传》《赵世家》载“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和《齐策一》“秦赵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而《六国年表》“拔番吾”,结合上面的记载,不正说明秦军取下番吾在先,被李牧所部击败在后么,这很难理解?《六国年表》取自秦史,秦史讳败的恶俗早已扬名战国史学术圈了,你如果能出来见下世面就不至于不了解的,比如同样在《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233年秦拔了宜安,到了第二年还要拔宜安西北几十公里外的番吾,秦国史官为什么不记宜安一带被赵国收复了,不就是《赵世家》中收载的李牧大破秦军于宜安么?而离石、阳马之役就不同了,多方资料在某些事件上相佐证,这说明《苏秦列传》《燕策二》有关此役的记载是值得参考的,而且白起是史料上唯一提起的将领,白起不是主帅那又何必提他不提别人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6-30 01:56
                      回复
                        还有一点,秦国转而南攻楚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攻赵失败是其一,受魏客游说是其一……我说秦国碰到硬茬转而南攻楚不对吗?至少对一半不是吗?秦国确实在攻楚前一直长年讨伐赵国,你是否可知奉阳君率五国联军攻秦秦国割地求和,林中之战秦国求和,阳马之败秦国也求和,这不是碰到硬茬难道碰的是软茬?@功夫高也怕菜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6-30 02:02
                        回复
                          @功夫高也怕菜刀 你说“说明攻赵其他战将没拿下,但白起临危受命,就拿下了,然后出战略,接着攻楚去了”。?你以为假设白起临危受命就等于败仗与白起脱离关系了?“遇败于阳、马”发生在“兵伤谯、石”之后,秦国也是阳马兵败后派魏冉去求和的,难道是白起拔了蔺、离石、祁后去求和的不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6-30 02:30
                          收起回复
                            图中地理上祁县就离阳邑、马陵两地非常近,说白起打下祁县后就班师回国,后面的阳马之战就换了其他人上了?或是谯石、离石、祁县在秦军攻到阳、马两邑前都没有攻下而是都绕开了,等到阳马之败后再派白起来攻下这三城,逗呢?如果假设白起是临阵换来的(前提是白起没有打败仗),①在“遇败阳马”前白起已经换将,然后进军到并攻克祁县后白起又换成别人攻打阳邑、马陵,这不是在逗我笑么?②在“遇败阳马”后才换白起攻占了蔺、离石、祁三城,那前面难道是秦军岂不是未曾攻克此三城而是绕开它们去攻打阳马?这不是和空降兵一样了?当时的秦军绕开三城本来就不可能存在。所以说白起临阵换将就是发明历史的。@功夫高也怕菜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6-30 03:36
                            收起回复
                              所以,不是一目了然了么?白起不就是此役主帅了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6-30 0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