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吧 关注:1,076贴子:2,382
  • 23回复贴,共1

寻找书家符号——学习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书圣图片镇楼——

一,书法是什么?
我的理解,书法就是以汉字字形为载体的造型艺术。说书法的语言是线条,这不科学,因为中国画也会以线条为载体,西画中的素描与速写也同样通过线来表达,所以线不是书法所特有。当然也不能说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这些文学作品在阅读的媒体上都是通过汉字来传达主题与情感的,所以说汉字为书法所特有也不对,只能说书法是以汉字字形为基本语言的艺术,不过很多人到今天也没有想清楚,但想不清楚也没有关系,不影响学习书法,糊里糊涂也有把字写好的人。
二,艺术是什么?
还是俺山沟沟人的理解,艺术类似一种游戏。与游戏不同的是,这玩意儿,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目的,以刻画或塑造形象为手段(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形象,艺术作品要通过形象来打动人,这是艺术概论中说的基本原理)。艺术与游戏相同的则是:必须有“游戏规则”,体育竞技其实从根本上讲也是一种游戏,艺术与此同,因为只有制定了规则,一群人认可的规则, 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比如说打乒乓球,对方回球不等落到桌案上你就回球是不行的,那岂不是成了打羽毛球?如果各自出台各自的规矩,大家便没法玩儿了。有人胡涂乱抹还自言创造的书法 ,就是艺术门外汉行为。
三,书止右军与书宗右军。
有人说,王羲之是不可超越不可替代的。从晋代到今天,王羲之一直就是一座丰碑,一部书法历史,只能是离书法越来越远的历史,所以书法越到后来越不可取,如果学书法必须直接王羲之。
这个观点得分析着看,说书法取法王羲之,俺同意。说王羲之无可超越,俺不信。
1.任何事物从产生到发展,必然要经过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程,如果我们把书法也当成一种事物,它自然也无法脱离这个规律,所以任何偏执狂,以为右军高不可攀都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神话右军,概念化王羲之,不是对王羲之的尊敬,恰恰是对右军的狭隘理解。
2.书法从右军时代到现在多少年了?如果人人都知道右军是一座根本就翻不过去的高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怕死累吐血地去攀登?早知道过不去,为什么还非得过?过去人现代人都在不停地努力着,是不是中国文人都是傻子与疯子?
所以,右军并非不可超越,因为右军本来就不是拿来让我们超越的。右军的存在,是让我们来取法的——注意:取法的。
在右军以前,当人们有意地注意把文字写好写美时,其实书法艺术潜滋暗长了,但书法进入到自觉时代,大概还得是汉代蔡邕写了《九势》以后,而右军则是书法游戏规则的示范者。
我们后人学习书法,一个方面是熟读《九势》等书论,体会规则的要求,一个是按王羲之的字去练习,掌握规则在具体的书法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后代的禇遂良苏东坡米芾赵子昂王觉斯都是取法王而在某个方面有所发展,不要说他们永远不如王,在某方面他学习并发展了王。
所以,在书法上,个人浅见,不是书“止”右军,而是书宗右军才对。
四,临帖是在学什么?


IP属地:辽宁1楼2020-08-06 18:35回复
    接上回——
    临帖就是在学“规则”。但这个规则通过什么来学到呢?
    答曰:书家符号。
    那啥那啥,什么叫“书家符号”?
    就是书家借以汉字字形的特有的符号,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颜体啊,这是苏体,这是老米啊这是老赵。之所以不同,其实是他们构成汉字时笔画,偏旁部首,组字的结构都不同,成为一个人的强烈倾向的东西。
    如果,我们研究书家符号,当然就必然要学习这种符号形成的方法与原则,这些就是笔法与结体,不过应该补充一个中间环节,一直被学书的人所忽视,UU当然认为还应该加进一个偏旁(或部首)的研究学习,这样中间环节补充进来才会学习得更深透。
    符号分为通配符与特殊符号。
    通配符就是无论哪个书家都在恪守的法则或方法,学习一家,另一家也如此,比如行草书中相同或相似笔画变化的问题,王羲之注意到了,米芾也注意到了,如果研究横的各种变化及其规律,就是通配符的学习。但偏旁部首中,三点水最后一点弯后上挑,蟹爪钩就是米芾所独有,这就是特殊符号。学习一家书法应该两者全学到。
    五,学习方法
    1.背帖,必须把经典的帖背下几个,要知道世界上最笨的方法就是捷径。
    2.基本笔法归类并练习。
    3.最具特性的偏旁部首学习并且归类。
    4.扩展临帖(联想临帖,找特征临帖(比如由墨迹转临刻本))。
    5.集字创作。
    6.边临边创。


    IP属地:辽宁2楼2020-08-06 19:52
    收起回复
      非常认同uu老师前面的观点,但最后的方法我是有疑问的。超越书圣我也很认同,因为我们各个层面的发展都远超书圣那个年代,首先年龄就是一大优势,社会环境方面,字帖参考资料方面,等等,都是可以赶超书圣的优势。但是为什么近现代鲜有书法大家呢。我认为是学习方法方面出现了大问题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8-06 22:22
      收起回复
        我个人认为,想要靠近书圣就要试着从方法上靠近他,天分不足可以用时间来弥补,时间是我们的优势。单纯靠背字帖,说是捷径,方法不对只能越走越远。本人并无冒犯悠悠老师之意,只是提出个人见解。如有冒犯,请老师见谅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8-06 22:46
        收起回复
          超越王羲之是个笼统的概念,晋人尚韵,在气质,灵动,潇洒,飘逸这些方面超越他很难,毕竟逸少出身贵族,师出名门,还有当时的社会风气在那儿摆着,但是今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见过的优秀的书法作品比古人多得多,其它艺术门类的涵养也要丰富的多,古人高山仰止,今人可以博采众长,触类旁通。近现代可能也有大家,只不过厚古薄今也是国人的优良传统。如果从人数上来比,现代人优秀的书法家可能不输于任何一个朝代,高度上可能还差点。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朝代,不过分尊古,极具开创精神,狂人逸士也比较多,正好处在隶书向楷行草过度时期,思想上无多少禁锢,容易出现高峰,后人在二王一路往往做一些开支散叶的工作,高度上超越很难。额😓,我好像有点自相矛盾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1-23 05:22
          收起回复
            好帖竟然没多少人读?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1-24 21:15
            收起回复
              如今,二王无真迹!冯承素的摹本。只能略窥晋人。而且,据于中华在书法频道的讲课里说,古人的笔与今人不同。我也查了,史传王羲之的(笔经)有记载。虽真实性有争议,但年代不晚于唐!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11-25 02:13
              回复
                笔经: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沸,所以去其腻也。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惟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然后安之。这种缠纸笔,日本还保存着。在正仓院。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11-25 02:22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11-25 02:22
                  回复
                    据说这笔已无人会用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11-25 02:24
                    回复
                      我们失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故宫的琉璃瓦!古人的能用400年,不褪色!今人的,80年就开始褪色了!而且做琉璃瓦的越来越少了!故宫大修,用的瓦是明朝的!瓦上都有编号!这就是古人的工匠精神!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11-25 02:28
                      收起回复
                        马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1-03 22:33
                        回复
                          虽为初学者,但感谢分享,也在寻找合适自己的方法,好帖必须顶一目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1-05 2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