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08,515贴子:6,141,211
  • 1回复贴,共1

生活无处不杂文。向继东譬如我客住的小区,物业管理本来好好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活无处不杂文。
向继东
譬如我客住的小区,物业管理本来好好的;可突然有一天,相关强力部门来人,把小区几个出入的大门换了锁,名之曰“加强管理”。接着,业主换钥匙三片,租客一律掏钱买,十元一片。这是什么逻辑?明明自家的院子,你来上把锁,要我去买钥匙进出。况且,这不是三五户人家的院子,而是上千人住居的小区,租客流动大,卖钥匙就是个坐地生财的活儿。你去找物业,物业说他们也无可奈何。大家想到钱不是很多,就忍了。是否有忍不住的那一天,大家起来“革命”,把门锁砸了,并说:“你凭什么把我们自家的院子上锁?”“革命”往往是偶然的。哪天业主们一声吼,锁被砸掉的可能是存在的。因为从法理上说,小区院子是小区自己的,你凭哪一条去上锁把门?当然,法理归法理,现实的逻辑往往是二律背反的。
最近与一杂文编辑界大佬闲聊,他说今年有很多笔头正健的杂文家搁笔了。这一提醒,倒使我想起今年征稿函发出后,至少十多位朋友没有来稿。这些杂文家为何不写了,当然与近几年的杂文生态有关。
过去常说,好文章在网上;现在好文章都在微信上。看那些微信妙文,往往三言两语,灵光四射。尽管昙花一现,可让人猛醒,记住了。比如最近出现的“在路上”等热词,不得不佩服 “民间的智慧”。
写作是一种存在方式,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求和坚守。我们每个个体,不必去应和什么。把心态调适好,写了,发表与否无所谓。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至少不说那些大而不当的空话套话。“我手写我心”,哪怕藏之抽屉,也必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我记忆力不好,新诗背不了几句。但差不多二十年前,周实先生的几句诗,至今我还记得:“常常,有很多话/ 想说,又无处说/ 久了,也就无话可说// 常常,有很多事/ 想做,又无法做/ 久了,也就无事可做……”这看似平常的字句,却包含着难言的无奈,既是作者自况,也是我们集体的精神小照。当时周实先生正主编《书屋》杂志,我也以“方愚之”的化名客串参与。这家杂志创办最初的五年,红红火火,发表了一系列震耳发聩的文字,有的可能还会流传千古,如《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等。那时办杂志,也战战兢兢,也动辄得咎,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转瞬二十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好多少,反而又回到更久远的从前了……
日光之下无新事。过去发生的事,今后还要发生;现在发生的事,过去也发生过。也许,这就是生活的逻辑。我辈何为?人生苦短,也只能好自为之。但要驱走自己心灵的黑暗,必须保持心灵的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哪怕踽踽独行!
每年编这样一个选本,总免不了要捣鼓一番。有的文章过不了豁口,就只能留下遗珠之憾了。值得安慰的是,即便这样,对检点一年来的杂文写作,也“蔚为大观”了。
小序发稿时,恰逢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言,说“未来三十年,我们要把机器变成人”。看来,人的存在本身,都成问题了。人还是人吗?科技可以改变一切,杂文也可能异化成教堂歌唱,但无法改变的,是低端底层的挣扎、苟且。
是为序。
2017年12月3日夜 于羊城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21-01-06 17:07回复
    几年前杂文家向继东的这篇序如今读来深有感触。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1-01-06 17: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