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88,479贴子:16,478,384
论意识
意识是狭义物质的对立面。
意识分为狭义意识和广义意识。
狭义意识是指动物大脑的精神活动。
广义意识是指物质合乎自然法则的运动。
一向来,人们以为意识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不可知的,很容易被导入玄学。
其实,只要你知道,不仅人类有意识,所有物质都有意识,你就不会认为意识是神秘的了。
人类具有意识自不必说,因为这是常识。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老鼠。将一只老鼠放入迷宫中,它通过研究和探索,能够从迷宫中走出来。说明老鼠不但有意识,还具备一定的智慧,这是因为老鼠有大脑。
在观察蚂蚁的时候,我们发现,当一只蚂蚁扛不起一个重物的时候,它会招来许多蚂蚁来帮忙,大家一起将重物抬走。说明蚂蚁不仅有个体意识,还有群体意识,这也是智慧,因为蚂蚁有简单而高效的大脑。
可见,越高级的智慧需要越复杂的大脑。
就连没有大脑的单细胞的变形虫,为了活命,也会避开酸(碱)性水,逃往中性水的地方,说明变形虫也具有意识,也说明普通意识不需要大脑,但需要有DNA,即有生命力的蛋白质。
植物没有大脑,有没有意识?
请观察一下含羞草,只要你咳嗽一声,含羞草就会将枝叶收缩起来,避免受到伤害,说明它具有意识。
一棵自然生长的乔木,它的树叶数目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不会太多,太多了树枝和树干承受不起,也不会太少,太少不能进行足够的光合作用,说明它是具有意识的。
可见,植物具有DNA,所以也有一定的智慧。
最近科学研究发现了植物的“神经细胞”, 植物能记住光中所含的信息,并对之作出反应。
非生物的物质有意识吗?请看那哗啦啦的流水,它们会冲破一切阻碍,向大海流去,说明流水有意识;再看那空气,它们懂得形成风,到世界各地游荡,说明空气有意识。
那矗立的石头有意识吗?表面上静止的石头,它里面的分子、原子、电子一刻不停地运动着,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存在。如果它里面的分子、原子、电子不动了,这块石头就会湮灭,它的生命也就不能维持了。
可见,石头里面的分子、原子、电子一刻不停地运动,是为了维持它本身生命的存在,说明石头是有意识的,而且也是有生命的。
地球能够一秒不差精确地算出自(公)转一周的时间。
有人以为有闰秒,说明地球计算不准,其实,他不知道闰秒的来由。
为什么会有闰秒呢?
这不是如百度所说的,是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由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和期它星球的摄动力等引起的)和长期变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原来,地球在远离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就会变慢,因此要闰秒,即要加多1秒(将时钟向后拨1秒)。这正好说明地球计算时间的精确。它在告诉人类,它正在远离太阳。
一个物体能够存在,必须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就是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又依赖于意识,这才是世界存在的根源。
因为物质要依赖意识才能运动,没有意识,物质是不会运动的。
物质不会运动,就因为跟不上趟而湮灭,即不能存在。
物质在运动中又会促进新的意识,新的意识又会促进新的运动……两者既对立又相辅相成,且又具相对独立性,这就是辩证法。辩证法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它只是一个自然法则。
恒星的星体是物质,它的光芒是精神。它的光芒是它内部的物质微粒运动的表现,我们通过它的光芒才能感知恒星星体的存在。
是不是因为我们感知它,它才能存在呢?不是的,它的存在不是依赖我们的感知,而是依赖它的运动。
运动就是精神。也就是说,恒星的存在,是依赖它的精神的;当然,反过来说,恒星的精神也是依赖于它的星体物质的。
当光线离开恒星星体以后,就不受其控制了,因为光线具有相对独立的意识了。也就是说,光线相对于星体来说是独立的。
但是,光线不可能绝对地独立,因为光线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对于光线来说,也是一体两面的:介质是它的物质面,波动是它的精神面。
声波、水波、机械波等,都具有相同的性质。
普通物质之所以有意识,是因为它具有能量,而能量,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可见,事物的一体两面是普遍存在的。换言之,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意识也是普遍存在的。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也就没有物质。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片面的,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和说明世界。
综上所述,意识与物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由普通物质的意识,上升为普通生物的意识,再由普通生物的意识,升华为人类的智慧,智慧是最高层次的意识。


IP属地:广东1楼2021-02-04 02:17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2-04 06:45
    收起回复
      欢迎继续讨论


      钢铁拳渣
      贴吧拳王争霸赛中累计获取10场胜利,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2-04 07:33
      收起回复
        1.论存在
        侯工
        存在是宇宙一切的实在和虚在,包括宇宙物质实体的实在和宇宙运动意识的虚在。实在是指具有实体的存在,实体的存在称为物质,如石头、河水、空气、鲜花、星球、最小粒子等;虚在是指没有实体但可感觉的存在,没有实体的存在称为灵性,如运动、规律、能量、波动、时间、大脑意识等。
        物质包括有形体的物体和最小粒子。灵性是万物特性,是没有形体也没有质量的,但可以使物质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并且赋予物质质量,如宇宙结构能、各种力、人的观念和意识等。
        例如,一朵鲜花,在阳光下开放,我们看到了它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味,觉得它是存在。盲人闻到花香,还不敢确定它的存在,必须同时摸到它的花瓣,通过花儿的质感,才敢确认它的存在。
        然而,盲人所触摸到的鲜花,仍然是物质的灵性,并不是实质。触摸感受到物质的软硬质地、形状、温度等质感,与鲜花的颜色、气味、形态一样,都是物体的灵性,而鲜花的实质是植物细胞。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有且只有唯一的感知与交流的工具——灵性。任何人,包括人类的辅助设备——仪器与工具,都无法感知物质的实质。只有对物质灵性的感觉来推断物质的概况,并且以此认识物质世界。例如,我们通过测量比重、硬度、熔点、导电性等灵性来鉴定和认识不同的金属,但对它们内部物质基本粒子却知之甚少,基本靠蒙,什么夸克啦、电子云啦、上帝粒子啦……基本上是瞎扯。
        灵性是物质外的存在,物质是灵性外的存在。灵性与物质同生同灭,是世界的一体两面。且随时不断运动与变化。灵性并非如道家说的先天地而生,不是黑格尔的先验存在,也不是唯物论者所说的由物质所派生。灵性的变化就是物质的变化,反之亦然。
        这也证明鬼神和心灵感应的唯心论是虚幻的,同时证明,将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是无稽之谈。
        这里,鲜花的本体,是它的物质存在,鲜花的外形、颜色、香气、质感等,是它的精神存在。人们是通过感知鲜花的精神来推断它物质的存在的。这样,就有产生误判的可能。
        比如,人们可能将伪造的假花当作鲜花。
        人类通过验证,可以区分真假,因此,人类大脑有去伪存真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高级意识,称为智慧。然而,鲜花的存在,是与人类的判断无关的;人类的判断,仅仅与人类的认知水平有关。当人类的认知水平低下时,往往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将幻觉当现实——例如将子虚乌有的量子纠缠当作重大科研项目。
        如果这朵鲜花寂寞地在野外开放,没有任何人看到它,那么它还存在吗?
        有人说:不存在。
        他们的理由是:存在是人的感觉,感觉到了,是存在,感觉不到,是不存在——这种学派是唯心主义,其宗旨是意识(灵性)决定物质。
        最具代表性的是17世纪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言下之意是说,没有被感知,就是不存在。
        有人根据贝克莱的“名言”,断定在人类的感知出现以前,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这个论断成立,那么人类是如何出现的?人类的感知又是如何出现的?
        这种说法,单方面强调人的感知,将人的感知作为事物存在的前提,显然是片面的。因为事物的存在,不是依赖人的感知。事物是依赖其自身的灵性而存在的。
        花儿的存在,是依赖其自身运动(开放)存在的,没有它的开放,就没有它的外形、颜色和香味,也就没有它的存在,人类也就无法感觉到它。而花儿的开放是它本身的灵性与环境灵性结合联动使然,与人类的感知无关。
        我们闻到花的芳香,含有芳香物质的分子。芳香物质分子确实是物质本体存在,但是芳香的感觉是意识存在,它是大脑的一种特定的活动。
        虽然说,鲜花开放,会释放芳香,人类可以通过闻到鲜花芳香,推断鲜花的存在,但是即使闻不到花香,鲜花盛开时,会招来蜜蜂或蝴蝶,人类看到蜜蜂或蝴蝶飞过,也可以推断鲜花的存在。
        人类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不可能否定其存在。人类通过月球正面的存在,就可以推断其背面的存在。人类甚至只看到地上的月光,就可以推断天上月球背面的存在——这叫做逻辑推理。
        盲人看不到障碍物,导盲犬可以看得到,盲人通过导盲犬推断障碍物的存在。
        电子很小,人类看不到它,由于它有电磁性,人们通过电磁场可以发现它从而推断它存在。
        中微子是电子碎片,没有电磁性,电磁场对它不起作用,然而,由于它有质量,人们可以用粒子探测器发现它的存在。
        最小粒子既没有电磁性,又没有质量,电磁场和粒子探测器都不能捕获它,又如何确定它的存在呢?
        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可以确认它的存在,正如我们看到河流,就可以推断大海的存在一样。
        每时每刻物质都在衰变而放出射线粒子,但是太空中射线粒子的深度并没有增大,说明射线粒子不断分解成为最小粒子,从而维持平衡。所以说,存在不是人的感觉,感觉到了,可能是存在的;感觉不到的,也可能是存在的。
        有时,人们感觉到的东西,仅仅是物质本体的精神,而物质本体已经不存在了。
        例如,人们观测到超新星爆炸,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那个恒星已经不存在了,这说明了,物质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依靠人类的感知的,因为人类的感知也会有假象的。
        人们通过光速和距离来判断那个爆炸的恒星是否存在。
        人们感觉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例如某天体超出宇宙半径的距离,以光速还没有传递到我们的眼睛,我们无法感觉到它们,但是它是存在的。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一向来被奉为对存在与思维认识论的圭臬。一般人对此话的理解是:因为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至于其他事物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
        有人据此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物质是不可确定的:物质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物质是否存在,要由人的意识来确认。好比薛定谔的猫,是生是死是不确定的,只有打开盒子的时候,人们才能确定它存在的状态,并且,猫的生死,是由人打开盒子决定的——这是薛定谔讽刺量子力学的概率说。
        由于人们脱离了薛定谔的原意,以薛定谔的猫来强调人的感知决定物质的存在,因此幻想出量子纠缠,又由量子纠缠的超距反应,推断出量子纠缠的超光速存在,这些都是伪科学,这些其实是人体特异功能、心灵感应等伪科学在量子力学里的变种。
        量子纠缠将两个远距离的粒子说成相当于有心灵感应的一对“男女”,“男”的在广州打飞机,女的在纽约就会立刻有高潮,即使将“女”的移民到100亿光年远的星球,其效果也是一样一样滴。你会相信吗?
        其实,薛定谔的猫是故弄玄虚。如果将盒子做成透明的,要判断猫的生死,还需要等到打开盒子的时候吗?
        可见,人的意识是不可能决定物质的存在的,再说,光速就是时间的度量,任何物质的运动都不可能离开时间,也就是不能超光速,那么,量子纠缠就是皇帝的新衣了。
        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笛卡尔这句话,它的真实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由于我思想的存在,所以我无法否认自己本身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
        ——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既是思维者的“我”,又是广延的肉体的“我”,所以,承认思想的存在而否认自己本体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根据这个思路,如果张三说:“我思,故我在。”那么,张三是存在的,李四这样说,李四是存在的,推而广之,蜜蜂这样说,蜜蜂是存在的,鲜花这样说,鲜花是存在的,宇宙万物这样说,宇宙万物是存在的。
        蜜蜂和鲜花会说话吗?
        灵性与物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由普通物质的灵性,上升为普通生物的灵性,再由普通生物的灵性,升华为人类的智慧,智慧是最高层次的灵性。蜜蜂和鲜花是有灵性的,它们有它们的语言。推而广之,万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如电子的语言是它的电性和磁性,而电性和磁性又产生波动性,又如光的语言是波动性和不连续性,但没有粒子性,人们将它的不连续性误解为粒子性。
        人的灵性(意识)不是没有根源的,而是从普通物质的灵性进化而来的,就如人的大脑是从普通物质进化来的一样,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生命的神秘,也不会感到意识的神秘了。
        笛卡尔的这句名言,正好解释了存在的奥秘。
        还有一个学派是唯物主义,其宗旨是物质决定意识(灵性)。他们不懂得,物质本身不会运动,是灵性的能量使物质运动的。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综上所述,宇宙就是存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灵性的存在。物质和灵性是宇宙的一体两面,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


        IP属地:广东4楼2021-02-04 12:56
        收起回复
          意识,是哲学的主要课题。
          物质,是科学的课题。


          IP属地:天津6楼2021-02-04 21:35
          回复
            无法反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2-05 00:04
            收起回复
              如果有一个理性的知识,是不是自我意识就会没有那么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2-05 00:36
              收起回复
                单纯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固定反应,比如含羞草闭合,那叫简单反射
                不叫意识


                IP属地:山东9楼2021-02-05 00:38
                收起回复
                  2. 论灵性
                  侯工
                  灵性是物质外的存在,和物质共同构成宇宙的两面,是宇宙本原之一。
                  灵性分为狭义灵性和广义灵性。
                  狭义灵性是指动物大脑的精神活动,称为灵魂。
                  广义灵性是指物质外的所有存在,包括能量、力、运动、运动规律、时间、空间、波动、意识、灵魂等等,可以说万物有灵。
                  一向来,人们以为灵性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不可知的,很容易被导入玄学。
                  其实,只要你知道,不仅人类有灵性,所有物质都有灵性,你就不会认为灵性是神秘的了。
                  人类具有灵性自不必说,因为这是常识。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老鼠。将一只老鼠放入迷宫中,它通过研究和探索,能够从迷宫中走出来。说明老鼠有灵性,还具备一定的智慧,这是因为老鼠有大脑。
                  在观察蚂蚁的时候,我们发现,当一只蚂蚁扛不起一个重物的时候,它会招来许多蚂蚁来帮忙,大家一起将重物抬走。说明蚂蚁不仅有灵性,还有群体意识,这也是智慧,因为蚂蚁有简单而高效的大脑。
                  人类的灵性,可以创造机械代替体力劳动,还可以创造电脑代替脑力劳动,可见,越高级的智慧需要越复杂的大脑。
                  然而,就连没有大脑的单细胞的变形虫,为了活命,也会避开酸(碱)性水,逃往中性水的地方,说明变形虫也具有灵性,也说明普通灵性不需要大脑,但需要有DNA,即有生命力的蛋白质。
                  细菌懂得寄生在动物的肠道里,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这是它们有灵性的表现。
                  再看那新冠病毒,它比细菌还低级,连细胞也没有,它靠依附于其他动物的细胞而繁殖,但是它懂得不断变异,来逃避动物体内的抗体和疫苗的抵抗,使其能够生生不息。你能说它们没有灵性吗?
                  植物没有大脑,有没有灵性?
                  请观察一下含羞草,只要你咳嗽一声,含羞草就会将枝叶收缩起来,避免受到伤害,说明它具有灵性。
                  一棵自然生长的乔木,它的树叶数目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不会太多,太多了树枝和树干承受不起,也不会太少,太少不能进行足够的光合作用,说明它是具有灵性的。最近科学研究发现了植物的“神经细胞”, 植物能记住光中所含的信息,并对之作出反应,顺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可见,植物具有DNA,因而不仅有灵性。还有一定的智慧。
                  非生物的物质有灵性吗?请看那哗啦啦的流水,它们会冲破一切阻碍,向大海奔流而去,说明流水有灵性;再看那空气,它们懂得形成风,到世界各地游荡,说明空气有灵性。
                  那傲然矗立的石头有灵性吗?表面上“静止”的石头,它里面的分子、原子、电子一刻不停地运动着,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存在。如果它里面的分子、原子、电子不动了,这块石头就会湮灭,它的生命也就不能维持了。
                  可见,石头里面的分子、原子、电子一刻不停地运动,是为了维持它本身生命的存在,说明石头是有灵性的,而且也是有生命的——运动就是生命。
                  地球能够一秒不差精确地算出自(公)转一周的时间。
                  有人以为公转有闰秒,说明地球计算不准,其实,他不知道闰秒的来由。
                  为什么会有闰秒呢?
                  这不是如百度所说的,是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由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和其它星球的摄动力等引起的)和长期变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其实,是因为地球在远离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就会变慢,因此要闰秒,即一定时间(3年)就要加多1秒(将时钟向后拨1秒)。这正好说明地球计算时间的精确。它在告诉人类,它正在远离太阳——这就说明地球有灵性。
                  一个物体能够存在,必须具有物质和灵性两个方面。灵性就是意识。灵性依赖于物质,物质又依赖于灵性,这才是世界存在的根源。
                  因为物质要依赖灵性才能运动,没有灵性,物质是不会运动的,这灵性就是能量。
                  物质不会运动,就会因为跟不上趟而湮灭,即不能存在。
                  物质在运动中又会促进新的灵性,新的灵性又会促进新的运动……两者既对立又相辅相成,且又具相对独立性,这就是辩证法。辩证法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它只是一个自然法则。
                  恒星的星体是物质,它的光芒是灵性。它的光芒是它内部的物质微粒运动的表现,我们通过它的光芒才能感知恒星星体的存在。
                  是不是因为我们感知它,它才能存在呢?不是的,它的存在不是依赖我们的感知,而是依赖它的运动。
                  运动就是灵性。也就是说,恒星的存在,是依赖它的灵性的;当然,反过来说,恒星的灵性也是依赖于它的星体物质的。
                  当灵性光线离开恒星星体以后,就不受其控制了,因为光线具有相对独立的灵性了。也就是说,光线相对于星体来说是独立的。
                  但是,光线不可能绝对地独立,因为光线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对于光线来说,也是一体两面的:介质是它的物质面,波动是它的灵性面。
                  声波、水波、机械波等,都具有相同的性质。
                  普通物质之所以有灵性,是因为它具有能量,而能量,是属于灵性范畴的。
                  可见,事物的一体两面是普遍存在的。换言之,物质是普遍存在的,灵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没有物质,就没有灵性;没有灵性,也就没有物质。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片面的,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和说明世界。
                  综上所述,灵性与物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由普通物质的灵性,上升为普通生物的灵性,再由普通生物的灵性,升华为人类的智慧,人类智慧是最高层次的灵性。


                  IP属地:广东11楼2021-02-05 01:00
                  回复
                    我可能是个假人,不能理解


                    12楼2021-02-05 11:26
                    收起回复
                      3. 论物质
                      侯工
                      我在1.1《论灵性》里说:“灵性是物质外的存在,和物质共同构成宇宙的两面,是宇宙本原之一。”
                      那么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灵性外的存在,和灵性共同构成宇宙的两面,是宇宙本原之二。
                      宇宙就是灵性和物质的存在。
                      物质有两种形态:一种形态是有质量的物体,例如石头、空气、星球、原子、电子等,另一种形态是没有质量的最小粒子。
                      最小粒子充满整个宇宙球面,在有限的时空范畴内形成太空环境。
                      宇宙运动实质上是两种物质形态互相转换的周期变化——会运动的最小粒子在宇宙诞生的瞬间转变成为不会运动的物体。这物体在宇宙结构能的作用下获得质量和能量,然后在宇宙球面的挟持下沿着径向以光速有序地运动。随着球面扩大,物体不断分解成为最小粒子以补充球面产生的空隙。当球面膨胀到极限,所有物体都分解成为最小粒子,然后球面以光速沿着径向进行反向的收缩运动。
                      每个最小粒子大小一样,性质相同,速度都等于光速,唯有方位不同。在极限球面上,刚好铺满一层最小粒子,所以每个最小粒子在球面上都有自己的一个位置。因此,每个最小粒子的方位是不同的。任何两个最小粒子之间的径向都有一个夹角。也就是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最小粒子。
                      为什么若干个最小粒子组合成物体后就不会运动了呢?这好比是跑道上的运动员互相撞在一起了,就都跑不动了。这个过程是这样的:5个最小粒子抱成一团构成电子,于是电子就失去运动能力。这时,宇宙球面就伸出援手,给电子施加无形的牵引力。这样使电子产生自旋运动,并且随着球面同步前进。这个过程,说明宇宙球面是有灵性的,这种灵性的根源在球面与半径的不确定性。
                      由于宇宙球面具有灵性,所以能够赋予万物灵性。虽然万物千变万化,但始终服从球面的指挥,各行其道,有条不紊地运行。
                      最小粒子没有质量,为什么构成物体后就有质量了呢?还是用前面的例子说吧:所有运动员都撞伤了,要用汽车将他们运走。汽车必须用力才能将他们运走。这时,这些运动员就体现出质量来了。同理,最小粒子相当于运动员,构成物体后,相当于受伤的运动员,因为失去运动能力需要外力作用才能运动,这个过程就产生了质量。这个外力就是宇宙结构力。所以,质量是由宇宙结构力牵引物体运动产生的。
                      物体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本来最小粒子是有能量的,它的能量来自其自身球面与其半径的不确定关系。其实,最小粒子是最小的球面结构。它不是实心的。如果是实心的,就没有能量,也就不能运动了。由于最小粒子具有能量,所以能够以光速运动。但是,当最小粒子构成物体后,其能量就完全消失了,都到宇宙球面上去了,然后再通过球面牵引,重新获得能量。这能量表现为动能E:
                      E=(1/2)mv^2
                      由于物体本速等于光速,所以:
                      E=(1/2)mc^2
                      这就是质能方程,完全可以代替原来的E=mc^2,因为E=mc^2的推导过程引用了洛仑兹变换,是错误的。质能方程不是说质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是表示物体完全分解成为最小粒子时释放的能量。其实,质量和能量之间是不可以互相转化的。物体分解后,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最小粒子。最小粒子在宇宙诞生的瞬间,又转化成为物体,这样形成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意识的对立面是物质。意识与物质是对立的但不统一,如光离开光源后就独立了。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意识的体现。
                      意识是物质运动状态的反映。
                      物质有两种(哲学中物质只有一种,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万事万物的抽象的总和。意识也是存在,哲学将意识也划入物质了,造成了概念混乱。):
                      一种是没有质量的物元,即最小粒子,它是宇宙球面的主体。宇宙球面由一层极薄的最小粒子构成。太空是宇宙球面的累积。最小粒子的速度就是本速,因为不需要力的拖动,所以没有惯性,也就没有质量。当我们经过最小粒子时,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们用仪器也不能测量到它的存在。但是当超新星爆炸对宇宙球面产生巨大冲击时,人类可以通过仪器接收到短暂的冲击波,这是宇宙球面的机械波动,其实质是膨胀力的波动。被人们误以为是引力波。
                      另一种是有质量的物元团,称为物体。物体因物元抱团而失速,必须由球面牵引才能运动。由于物体需要力的拖动,所以有惯性,也就具有质量。
                      物体的质量等于其包含的最小粒子的数量。包含的最小粒子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大。
                      质子的质量=1.6726231 * 10^(-27 )(kg)
                      1kg物质有1/1.6726231 * 10^(-27 )=5.9787* 10^26个质子
                      一个质子含有1837个电子,其中1个电子是反转的,带1个正电荷,所以质子可以捕捉1个带1个负电荷的电子。1个电子有5个最小粒子,构成1个6面体。
                      所以1kg物质含有1837*5*5.9787* 10^26=5.4914* 10^30个最小粒子,为了统一起见,可以此作为宇宙质量的标准。
                      在地球,由于球面牵引力F=mg(m表示质量,g表示地球重力加速度),所以1kg物质受宇宙球面的牵引力等于1X9.8=9.8牛顿,这就是1kg物质的惯性力,地球重力加速度g就是宇宙球面克服地球上物质惰性施加的加速度,也可以看成是物质失速的补偿,其来源是球面牵引力F。
                      地球质量M地=5.965×10^²⁴kg
                      那么宇宙球面对地球的牵引力F地=M地g=9.8*5.965×10^²⁴kg
                      =5.8457×10^25牛顿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
                      万有引力公式F=GMm/r^2,G是万有引力常量,m是物体质量,M在这里是天体质量,r是物体与天体球心的距离。根据公式,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在月球,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1/6,那么宇宙球面对月球上1kg物质的牵引力是地球的1/6。同样1kg的物质,在月球上只要地球上的1/6,说明月球速度比地球快,所需要的速度补偿只有地球的1/6。
                      有人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c,就以为质量就是能量,或者能量就是质量,两者可以互相转化,这是错误的。其实,首先,E=mcc是错误的。因为根据动能公式E=mvv/2.
                      而物质的本速v=c
                      所以质能方程应该是E=mcc/2
                      上式并不是说,质量转化成能量后物质就消失了,而是说,有质量的物质释放能量后相应释放出有能量没有质量的物质——最小粒子。可见,质量不守恒,但能量守恒,物质守恒。例如,太阳在释放能量的同时,释放出各种射线粒子,这些射线粒子又分解成为最小粒子。太阳的质量减小了,但是相应的最小粒子增加了,两者的粒子数是相等的。
                      从定义来说,能量是物体运动能力的度量,属于物质的意识范畴,而质量是物体包含最小粒子的数量,属于物质的实体范畴,范畴不同,是不可能互相转换的。质能方程E=mcc/2只是表示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已。


                      IP属地:广东13楼2021-02-06 01:59
                      收起回复
                        4. 什么是宇宙
                        侯工
                        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在地球,所以宇宙的概念几乎都是来自地球思维:“宇”代表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即所有的空间,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上面宇宙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好象是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其实,这个定义并没有反映宇宙的实际,因而给人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因为时间和空间是宇宙运动的标志,属于灵性范畴,不足以用来定义宇宙。定义宇宙还要考虑运动的主体——物质。而且,空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
                        那么,什么是宇宙?
                        宇宙是物质和灵性的存在,是这两种存在通过运动实现的周期变化。
                        物质是宇宙的本体,它本身不会运动,必须在宇宙结构能作用下才能运动。物质不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不能存在。
                        宇宙结构能赋予物质生命,并且引导物质按照一定规律运动,所以是宇宙的灵性。
                        我们将有质量的物质称为物体,没有质量的最小粒子称为物元。
                        大家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假如你能抽身于宇宙之外,你看到的宇宙只是一个像肥皂泡一样的泡泡,这个泡泡在径向以光速作匀速膨胀运动,膨胀到极限时又以光速往回收缩,进入“怀孕期”,最后转变成一个“胚胎”。然后这个“胚胎”诞生成“婴儿”,又变成泡泡,又慢慢地匀速膨胀。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你会看到这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宇宙从“怀孕”期开始到“寿命”结束,为一个周期。那么,宇宙从“怀孕”期开始是时间的起点,宇宙寿命结束是时间的终点,空间也随着时间的周期变化而变化。
                        我们将这个泡泡称为宇宙球面。
                        简单地说:
                        宇宙是物质两种状态——物体与物元,在宇宙灵性(结构能)的作用下,以球面形式沿着径向互相转换的恒速循环运动的一个过程。
                        宇宙起主要作用的是宇宙结构能通过球面对物体的径向牵引力。在宏观上,一方面,牵引力作用在物体上,形成重力;另一方面,这个牵引力使宇宙球面膨胀,于是在球面上形成膨胀力,它的反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在微观上,一方面牵引力使电子产生自旋运动,因而产生电磁力,电磁力是宇宙球面对电子牵引力的反作用力,另一方面,牵引力在原子内形成弱力和强力两个分力。
                        宏观上,膨胀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对正反作用力。万有引力使物体互相靠拢,膨胀力使物体互相远离。膨胀力是正作用力,所以宇宙总是在膨胀,表现为宇宙球面的加速膨胀,以及球面上两点之间的匀速远离。
                        微观上,弱力和强力是一对分力。由于受膨胀力影响,弱力是主力,所以物体总是在分解,表现为阿尔法、贝塔、伽马衰变。
                        在宏观上,以前有一种说法:宇宙初始是一片一片的宇宙尘埃,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这些宇宙尘埃慢慢地聚合在一起,然后一小片尘埃形成行星,很多行星再聚合,形成恒星,剩下少量行星围绕恒星旋转,恒星聚集就形成星系。
                        其实刚好相反,宇宙是由聚集到分散的。
                        真实情况是:宇宙由一团最小粒子形成的胚胎,“足月”后诞生为“婴儿”,由“婴儿”分裂出星系,星系分裂出恒星,恒星分裂出行星,行星分裂出卫星。恒星最终会爆炸而彻底分解,其周围的行星也随之彻底分解。当所有物体分解成为最小粒子时,宇宙寿命结束,然后进入“怀孕”期——最小粒子沿着宇宙径向以光速进行收缩运动。
                        超新星爆炸就证明物质不是聚集而是分裂的。宇宙尘埃就是由超新星爆炸产生的。
                        在核反应中,裂变反应比聚变反应容易,说明弱力起主要作用,强力起次要作用。
                        有人说石头风化是因为热胀冷缩。其实,石头风化是因为石头含有容易分解的物质。石头风化是物体分解过程。
                        黄金也会风化吗?当然也会风化,只是非常缓慢而已,因为任何物体都有贝塔衰变,只是衰变速度不同而已。
                        我们不能离开宇宙球面,只可以在球面内活动。球面在一霎时间内一行一停,在停止的时候,宇宙球面是二维的,就像一张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空间产生了三维感,所以时间是第三维度,空间的深度、高度就是这样形成的。
                        人类是通过不同球面的对比才有立体感的,所以人类要有两只耳朵和一双眼睛。不同的耳朵和眼睛产生时间差和距离差,也就是不同的球面差,于是形成立体感。不信你遮住一只眼睛、掩住一边耳朵试试。
                        当你出差回到家里,好像回到原来的空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你已经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空间了。空间的空气已经不是原来的空气了。房子也比以前旧了。你也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比原来的你老了。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也不能两次住进同一间房子。
                        我们常说时空,是指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虽然时间表述为宇宙球面的径向运动的标志,空间表述为宇宙球面的范围。但是,没有球面的径向运动,即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球面空间存在,而没有球面空间,当然也不会产生径向运动,也就没有时间。因此,每一霎时空面都是不同的。
                        时间是光速的体现。任何运动离不开时间,即任何物体的本速都与光速同步,所以万物能够同时存在,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光的原因。


                        IP属地:广东15楼2021-02-07 02:45
                        回复
                          5. 宇宙的前身
                          侯工
                          追根溯源,宇宙的前身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将一块混凝土打碎,变成一堆沙砾,说明混凝土是由沙砾构成的。
                          再将沙砾磨碎,变成粉末。粉末还可以再分。
                          如果你的眼力够好,你可以看到粉末里有一个个原子。你再仔细观察,原子有原子核,原子核里有质子和中子,原子核外围有若干电子在沿着轨道旋转。你会看到时不时有电子飞离原子。有的电子分裂成中微子。中微子很快分解成一些粒子。这些粒子不会再分解了,成为最小粒子。
                          原来,宇宙是由最小粒子构成的,所以最小粒子称为物元,即物体的本原。
                          从宇宙本原是一个个独立的最小粒子推想,宇宙前身是一盆“散沙”。这盆”散沙“就是弥散状的最小粒子。
                          由于最小粒子会运动,推想出它具有能量,从而推想出它是空心的球面结构。因为球面与半径的不确定关系使球面具有能量。如果是实心的,说明里面还有颗粒类的东西,还可以被继续分解,而空心的里面没有东西了,再分解就不成形状了。
                          由于这堆最小粒子性质相同,因而凝聚在一起慢慢结成一个球体。这个球体称为宇宙“胚胎”。
                          根据球体公式:
                          V=(4/3)лr^3
                          其中л是超越数,是二维圆周与一维直径之比,没有确定的值,是不确定因子,所以“胚胎”中心有一个小于最小粒子的间隙。当最后一个最小粒子钻进这个间隙时,就撑破了“胚胎”,于是第一个宇宙就诞生了。
                          老子在《道德经·25章》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宇宙的母亲。
                          宇宙的母亲即宇宙前身,按照中国传统说法,称为无极。无极处于一种虚无缥缈,没有阴阳,只有一些离散状态的物元的混沌状态。
                          无极经过了N年,不断地旋转循环,最后将这些离散的物元聚拢在一起形成太极,所谓太极就是宇宙的胚胎。易经系辞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阴、阳。阴阳变易称为道,就是宇宙有规律的运动。可见阴阳就是宇宙的灵性,也就是宇宙结构能和宇宙牵引力。能是阴,阳是力。宇宙结构能是宇宙的原动力。
                          第一个宇宙到现在经过了多少年?这是无法考证,正如宇宙前身有多少年一样,也是无法考证的,这些可以做为人类思考的空间。


                          IP属地:广东16楼2021-02-07 17:08
                          回复
                            6. 宇宙的诞生
                            侯工
                            现代神话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起源于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其实,宇宙运动永远是匀速的,不存在势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大爆炸。大爆炸是剧烈分解反应,是非匀速运动,这种超巨大的爆发力是无源之水,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宇宙的匀速运动是控制剧烈分解反应的。如果不控制,太阳会在瞬间爆炸完毕的——真正的太阳爆炸是进入晚年了。
                            现代科学家(神学家)认为在最原始状态下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重力作用都是统一的。在大爆炸的一瞬间开始,重力场、电磁场相继独立出来,此后才由原物质形成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物质的进一步演变生成现有的原子核和原子。这些都是现代神学家的意淫产物,其实宇宙诞生前是没有质量的,更没有什么原始状态下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重力作用。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重力作用都有一个相同的根源——宇宙结构能。
                            现代神学家大爆炸说还不如我国古人的盘古开天地说。大爆炸总得有火药吧?总得有人点火吧?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在上章《宇宙的前身》已经说明宇宙“胚胎”的来由。宇宙诞生前是一团有能量而没有质量的最小粒子。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宇宙前身是一团弥散状的最小粒子,它们是天然存在的。经过长时间的运动、排列组合,最后形成一个“胚胎”,然后诞生出第一个宇宙“婴儿”。经过很多代传到现在。
                            现在的宇宙是来自上一代宇宙的结束。物体的完全分解就是宇宙寿命的终结,然后宇宙进入新一代宇宙的“怀孕”期。怀孕期是1117.9亿年,与宇宙寿命1117.9亿年相等。
                            宇宙从“怀孕”期开始到“寿命”结束,为一个周期。前一个宇宙就像现在的宇宙一样,物质不断分解,分解……经过1117.9亿年,所有物质分解完毕,然后往回收缩,再经1117.9亿年就成为一团没有质量的最小粒子,即形成宇宙的“胚胎”。
                            因为л的存在,胚胎中心最后一个空隙小于一个最小粒子,所以胚胎被最后一粒最小粒子撑破了,由收缩转为膨胀,于是新的宇宙诞生了。
                            宇宙诞生时,最小粒子撞到一起了,结果互相抱成一团,你拉着我的手,我扯住他的脚,导致谁也跑不动了,也就是说,它们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了,全部跑到宇宙球面上去了,本身没有能量了,于是不能运动了——这种丧失运动能力现象称为惰性,惰性就是惯性。
                            有了惯性然后被结构力挟持着运动,于是有了质量,同时有了能量,于是最小粒子形成了有质量有能量的物质——是宇宙球面赋予物质能量和质量。
                            为什么宇宙球面具有能量?这是由球面和半径的结构产生的,称为结构能。由于球面与半径之间存在不确定关系,这种不确定关系是产生结构能的根源。
                            宇宙球面的拖拉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地球的加速度是g=9.8米/秒^2
                            根据公式
                            F=mg
                            地球质量m=5.965×10²⁴kg
                            宇宙球面对地球的拉力=mg=5.965×10²⁴X9.8=58.457×10²⁴(牛顿)——注意,这不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来的那种,是膨胀力的反作用力。而地球重力是宇宙球面对地球上物体牵引力的反作用力。
                            从一开始宇宙球面就以光速沿着径向膨胀,此时宇宙球面非常小,容纳的最小粒子也非常少,其它的最小粒子只得组成物质,成为一个大仓库,将这些最小粒子储存起来,然后根据需要随时分解出最小粒子,以作为球面膨胀的补充。
                            在形成物质的过程中,最容易形成的是电子,它由5个最小粒子组成,三个组成品字形,然后上下各一个,这样。就相当于一条轴穿过上下两个的中心。电子一边绕轴旋转,一边左右摇摆着旋转,这种方式叫半奇数旋转,即旋转两周才完成一个周期。电子这种旋转方式的粒子也称为费米子。
                            电子配成电子对,电子对耦合成质子,质子或质子与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捕获了电子就成为原子。然后由原子构成分子,这样就形成了大千世界。
                            宇宙球面的形成是宇宙诞生的标志。这个球面就是统一场,是一切力的来源。球面结构力拉着万物沿着径向运动,于是在球面产生了膨胀力;膨胀力的反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球面结构力拉着电子运动,电子就以特殊的半奇数旋转,于是产生电场和磁场,由此产生了电磁力,可见,电磁力是球面牵引力的反作用力;同时,球面结构力控制物质分解,于是产生了物质分解的弱力。弱力的反作用力就是让质子抱团的强力。强力是核能的来源。
                            力是一种波,一种脉冲波,称为力波,是由宇宙球面结构能施加于球面,使球面一行一停产生的,然后通过最小粒子这种介质传播开去。
                            你看那满天星斗在有序运行,都是拜托宇宙球面的灵性和神力。任何天体本身是不会运动的。没有宇宙结构能,物质是不能存在的。结构能就是宇宙的灵性。
                            宇宙球面代表宇宙的大脑,体现了宇宙的意志和精神,宇宙的命运——生老病死,全由她一手安排。如果说有上帝,宇宙球面就是上帝。
                            现在宇宙的年龄是138.2亿年,已经进入青年期。人类能有一亿年也就不错了,不作不死,人类是自己作死的。为了自我毁灭而屯积了大量的核武器——要作死,上帝也无能为力。


                            IP属地:广东17楼2021-02-08 0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