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兽吧 关注:40,664贴子:4,703,318
  • 14回复贴,共1

小谈奥特曼中的“文”与“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我每次都想尽量发个短一点的帖子,但这个帖子还是显得有点又臭又长,好在一天内应该能搞完,不至于拖到明年去。
本帖结构比较松散,想到哪说到哪。帖子内很多东西是我从科普类文章或书籍中看来的,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顺便提醒一下,有些吧友特别喜欢纠结帖子里细枝末节的地方,或者可能有我表达不清导致吧友产生了错误理解。咱是个嘴笨的人,对于一些回复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所以干脆就不回了。礼数不周,在所难免。
伟大的旧日支配者镇楼


IP属地:河北1楼2021-02-11 11:45回复
    古代科举,有文举和武举之分,这两种选拔的头名会被成为文状元和武状元。
    古代又有文曲星,武曲星之说,这二者分别是掌管文运和武勇的星宿,假如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好,被朝廷录用飞黄腾达,就称他为文曲星下凡。而如果要形容一个人文武全才,什么都会,就会说他文武双全。
    如果是评价古代皇帝,有个词叫做文治武功。
    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和“武”一般是并列且相对的两个概念,当然“,武”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时比文要小。
    那么“意”又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立意。小时候上过语文课的都会记得,每篇课文都要总结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就是通篇概括下来,作者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我说的立意。
    所谓立意,所包括的不只有思想主旨,还有作者的立场。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
    毫无疑问,兽吧是比的是“武”,但我个人以为,“文”的思维不能丢。奥特曼虽然是影视作品,但终究是以
    脚本,也就是准备稿、决定稿这种“文”的形式为前身,在创作层面依然和文章有相通之处。


    IP属地:河北4楼2021-02-11 12:41
    收起回复
      之前**大佬@宇智波** 和我聊到了这么一个话题:
      平成的形态转换解决了同样形态前后表现差异过大的割裂感,但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观众肯定会想,为什么奥特曼在打不过对手的时候不去变力量形态或升级形态?对此该如何看待。
      首先要强调的是,我抱着一点不同的看法,个人以为,这个问题并非是在形态转换这个机制之后才出现的。
      我们知道,为了凸显平成奥形态之间的差别,各个形态一开始就会被重点强调,详细介绍。
      例如强力型,各种杂志官网列传就告诉你,格斗更强,力量数倍,防御强化,用怪力压倒怪兽。因此强力型和复合型的能力差距对观众来说一目了然。
      所以平成奥在死活打不过对手,却不变形态时,观众马上就会有疑问:既然有,为什么不用?
      而蓝灯80和红灯80是不一样的,没有设定会告诉你他们的差别。虽然都是80,但往往一个负责吃瘪一个负责反打,其中的差别是需要人为总结,人为区分的。
      所以观众第一次看到红灯80反打,可能会觉得:为什么明明本来没有这种力量,奥特曼却使用了它?
      看似和迪迦不一样,但是当观众看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的时候,他们曾经见识过80的力量上限,所以到最后其实面对的还是那个问题:
      明明有,为什么不用?
      这句话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同类型问题:为什么奥特曼不一上来就开大?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贴吧里早就有一些至少看起来很合理的解释,比如大招耗能啦,作为终结技不能轻易使用啦,你不把怪兽打蒙了就开大怪兽会躲啦等等等等。你要再问,给人家问的不耐烦了,他们会直接塞给你四个字,剧情需要。
      那么奥特曼为什么打死不变更强的形态?其实也是这么回事,无非是把前面的那些解释变个说法而已。
      除此以外,平成奥,尤其是迪迦戴拿这种类型,变形态需要时间和过程,同时较为强调各形态有各自的应对范围,从而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脑补空间和回旋余地。为什么有却不用?只要想解释,总能编出点理由来。
      因此我个人以为,这类问题并非是形态转换机制出现带来的,恰恰相反,是过去的作品本就有的,而且因为各形态之间泾渭分明,反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疑问。
      单以“武”的思维来思考,明明有却不让用,的的确确是有bug,说不通的。说的过分一点,这种创作处理方式会破坏已构建好的战力体系和战斗逻辑,有害无益。
      因此坦白讲,除了“剧情需要”这种陈词滥调,我也确实没能力再想个别的词汇,去把奥特曼的打架过程为什么不合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剧情需要这个词,我相信这里的每个人都看过无数遍了,但是我还是要在这里提到它。
      为什么?因为“武”的思维已经不足以解释一切了,顾名思义,这是个需要从“文”的角度去理解的词。


      IP属地:河北6楼2021-02-11 13:08
      收起回复
        下面从“文”的角度来看一看。
        以迪迦奥特曼为例,个人以为,迪迦在死活打不过对手时却不变形态,这是创作者对于“如何解决奥特曼遇到的危机”这个问题,处理思路上的充裕化所致。
        我又想了想,与其说解决危机,不如说解决事件。
        迪迦TV中奥特曼解决事件的形式,主要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复合单人解决,这个相关集数不太多,属于难得的基础形态主场,一般是虽然暂时打不过对手,不过依靠自身能力最终获胜。
        二是形态转换解决。形态转换在当时被认为是迪迦区别于以往奥特曼的最大特征之一,用不同的形态对付不同的敌人,从而达到逆转的效果,这和以往作品的逆转剧情比起来,也是一种新的思路。纯粹靠形态转换解决的剧集,我印象里在迪迦中所占的比例是不低的。
        三,就是靠剧情事件来逆转,这类形式的剧集,包括但不限于**大佬所说的“死活不变形态”那种类型,以及即使变了形态也不足以解决对手的类型,还有奥比克、西拉这种并非纯粹的善恶对决、非纯战斗向的类型。
        我为什么将它们归到一类的,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单从“武”的思维看,赢不赢无非是双方战力高低决定的,只要把战力堆起来,用力量打败怪兽,事件就解决了。
        但是从“文”的角度看,要做到“转”,有时单纯的战力提升是不足以作为解决事件的。那么,创作者想要讲好这个故事,就要用在他们心目中,和武力相比层次更高的东西。
        正如小中千昭在飞向宇宙篇借八尾博士之口向观众传达的那个命题:“不是力量,是光。”
        写文章,是有起承转合的概念的。
        起是开始;承是铺陈,酝酿;转是转折,高潮,宣泄;合是结束。
        如果仅仅用战力提升来逆转战斗形势,那么点明主题这一项就要放在“合”,也就是最后的结束部分去做。
        而迪迦中的“转”,不单是战斗形势逆转,还有事件走向的逆转。
        既然要转,是以战力提升为契机而转,还是以点明文意为目的而转?
        我上面说过,迪迦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剧集是以变形态为逆转条件。当形态转变不足以引发故事的高潮的时候,就要使用更能服务于故事性的剧情事件。
        意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因此这类逆转往往有一个和本集立意相符合的契机。
        既然在“转”的步骤上有所铺垫,最后在“合”的时候深化一下立意,也就显得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不会觉得突兀。
        例如第三话,在队长的声援下,迪迦爆发一鼓作气带走了基里艾洛德。
        我们知道,迪迦奥特曼的世界观是不存在“奥特兄弟”这一概念的,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对于奥特曼的认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你才冒出来两集谁知道你是什么。
        同时,这一集奥特曼的挑战者,与奥特曼相对的【里奥特曼】,基里艾洛德登场了,这个称呼和邪迪是一样的。
        正所谓有了美才有了丑,有了善才有了恶。小中和哉说,明确奥特曼是什么的工具,就是名为吉尔加诺德的影的奥特曼。
        所以迪迦的标题中既有《光を継ぐもの》,也有《影を継ぐもの》。戴拿的标题中既有《新たなる光》,也有《新たなる影》。
        作为里奥特曼,基里艾洛德是为了与奥特曼体型相匹敌,而出现的巨大化战斗模式。
        既然同样是巨人,如何分辨是敌是友?因此第三话一开头,本集就向剧内以及剧外的观众抛出了一个选择题,奥特曼是救世主,还是威胁?
        这也是小中千昭,迪迦剧组用一整部TV来探讨的命题:奥特曼究竟是什么?
        所以,入间队长“我相信你”的声援,不但是这个人物对于“奥特曼是什么”这个问题自身的选择与判断,也暗含着剧组借里奥特曼挑战奥特曼,从而进行对“奥特曼是什么”这个命题的初步探索的过程。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与“意”相符合的逆转契机。
        除此以外,例如第4话和第39话,都是以“唤醒人类的归属感,自我身份的认知”为“意”引发的逆转契机;第7话的丽娜父女开战机帮迪迦解决困境,本质上是二人逐渐消除隔阂,解决家庭矛盾而引发的逆转契机;第20话迪迦靠麦克斯炮挣脱奥古玛束缚,是出于飞向宇宙篇着重体现人类科技力的思路;至于25话和52话的逆转契机,更是点明了贯穿全剧的大主题。
        综上,奥特曼的武戏和文戏,毕竟本就是有机一体,因此把打斗过程单独扒出来,纯粹用“武”的思维来分析,很多地方的处理难免会有一些不合理的BUG。
        而如果结合一下“文”的思维,“用能点明立意且引发转变的契机来解决事件”这种处理方式的违和感明显就没那么强了,而且更利于增强戏剧性,更好的点明主题。
        因此,为了整体上的艺术创作而在打戏方面牺牲一些东西,用局部且小的不合理换来整体且更大的合理,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


        IP属地:河北10楼2021-02-11 16:54
        回复
          我上面说到,“文”和“武”在古代经常被认为是对立的两个概念。
          那么在现代呢,可能就要变为“文”和“理”。
          文是文史,理是理工(现在好像不分文理科了)。
          在这咱先说一点理工方面的东西。


          IP属地:河北11楼2021-02-11 18:33
          回复
            人类的发展史伴随着能源技术的进步,从草木、煤炭到石油,随着技术不断的进步,人类能源危机也不断的加大。煤炭和石油储量有限,效率并不高,所以人类需要寻找高效能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这个时候,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上过高中物理的同学都应该对它有印象,这是可以作为代表人类智慧成就的一个符号。
            这个方程认为,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等价互换的,通过一个物体所拥有的质量,就可以知道它所蕴含的能量。
            质能方程的表达式为:E=MC^2。其中E表示能量值,M表示质量,C是光速。也就是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如果将它全部转化为能量,得到的能量E等于M乘以光速的平方。
            对我们来说,光速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再将它平方是个什么概念?是的,难以想象。
            所以这里要提的有两点,一是核融合,二是正反物质的湮灭反应。
            核融合,又叫核聚变,它的效率有多高呢?拿太阳举个例子。太阳中最常见的的质子-质子链反应过程是四个氢原子核转化为一个氦原子核。单个氢原子核的原子量为1.00739,氦原子核的原子量为4.0015,也就是说这一过程中损失掉的质量为0.02806,平均下来每个氢原子核损失0.007。
            所以这一过程的转化效率就是0.007/1.00739≈0.0069486≈0.07,也就是千分之七,虽然看似很低,但这个效率已经远远大于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核裂变技术。
            关于正反物质湮灭,这个过程有可能使粒子与反粒子同时转化为能量 (比如光子), 这是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高能量转化效率,也就是100%。
            这种转化效率是如此之高, 以至于 1 克反物质与 1 克物质湮灭所产生的能量就足以超过二战末期美军投掷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所释放能量的总和。
            所以,转化效率7‰的核聚变经常出现于于科幻作品中,而100%的湮灭反应更是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宠爱。


            IP属地:河北14楼2021-02-11 19:06
            回复
              当然,科幻小说咱就不在这个帖子讨论了,还是讨论下和奥有关的,例如小中千昭。
              小中千昭喜欢在作品里插入运用一些科学概念,并且这种风格甚至影响到其他主创(例如某看过小中脚本后跑去学习量子物理学的长谷川圭一)。
              迪tv中向观众重点展示人类科学力的集数,主要还是飞向宇宙篇。这一集人类的麦克斯动力系统直接把“宇宙的意志”都给惊到了。
              关于这个宇宙意志,出处是奥特之星的长谷川篇。我之前拍过一张图,在贴吧传的挺广的,这里就不放图了。


              IP属地:河北15楼2021-02-11 20:59
              回复
                这里要提一下哥布纽军团,其中很多东西我几年前就在贴吧发过,在这个帖子里再发一次。
                哥布纽(Gobnu)出自凯尔特神话的戈夫尼奥(Goibhniu),即锻造之神、匠神。而剧中哥布纽的皮套在制作时也很用心,明显具有贴合这个名字的特征,即都有种一种类似于青铜器或粗铁的、原始而古朴的金属质感。
                机械人偶 Gobnu Vach,就是我们的小机器人。据印度古籍《梨俱吠陀》记载,伐珂/瓦赫(Vac或Vach)是印度教的语言女神。
                巨大机械人偶 Gobnu Giga。Giga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吉甘蒂斯(Gigantes),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的精血落在地神盖亚身上后所生的巨人族。
                奥古玛原案名字也是Gigantes,和巨人的名字相应,奥古玛的身体大小原设为迪迦的十倍。因此我们看到,基加和奥古玛的别名中,都有和普通机械人偶区别开的“巨大”一词。此外,戴拿中的巨大猿人奇更特斯,名源亦来自于此
                至于奥古马的名源Ogma就更有意思。
                凯尔特神话中,各种树木拥有不同的超自然力量,而榛树象征着神圣的洞察力与知识。
                据说水神内齐坦有一口泉,泉水不断冒出成为河流。泉水边旁边长着榛子树,树枝悬在泉水上方,榛子掉入泉水中,为其注入了伟大的知识和智慧。
                凯尔特神话中,欧格玛的儿子名字的意思是“榛树之子”。
                而奥古马(Ogma),就来源于凯尔特神话的欧格玛(Ogma),即雄辩、语言、知识之神,为人类创造了欧甘文字(Ogham)。
                可以看出, Vach和Ogma都是和知识语言有关的。结合剧情来看,个人以为,这个命名是一种暗喻,可以将其理解为是麦克斯动力系统被给予高定位的一个佐证。
                即当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对于知识与科技钻研到一定程度时,纵然连知识之神也会有危机感。他会来亲自制裁这个文明,把这种侵犯神之领域的禁忌力量消灭在萌芽状态。由此让人联想到西方经典的巴比伦通天塔的故事,上帝惧怕人类的发展,便在人类登天之前打乱人类的语言,使人类语言不通。
                所以说麦克斯动力系统为啥能吓到知识之神呢?因为它的原理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正反物质的湮灭反应,即转化效率高达百分之百,理论上远远凌驾于核能的天花板级能源。


                IP属地:河北16楼2021-02-11 21:01
                回复
                  但是,你也注意到了,我加了个“理论上。”
                  为啥呢?因为这是奥特曼作品,是具有SF性的特摄,不是现实。奥特曼从来都不是机械而死板的作品,所以奥特曼中的一些东西,不能百分之百按照现实中的规则来。
                  从“理”的角度看,核融合给反物质提鞋都不配。但是从“文”的角度看,创作者真的有这层“意”吗?显然是否定的。
                  我还记得高中时期,我的语文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他说:“写实永远是为了写意,写景永远是为了写情。”
                  当然,他当时这句话的语境,是在教我们如何应付考试中的古诗鉴赏和阅读理解题目,凡事也无绝对。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道理吗,我至今觉得相当有道理,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何为写意?写意就是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如果在形象之中有所蕴涵和寄寓,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这样的象,就可以叫做“意象”。
                  相信大家在语文课里都学习过,例如梅花作为意象,象征的是不惧严寒,坚韧顽强,菊花作为意象,象征着隐逸高洁,等等等等。


                  IP属地:河北18楼2021-02-11 23:01
                  回复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核聚变和湮灭反应。
                    反物质在奥特曼中的应用,我在前面提过了,那么核聚变呢?这里就不得不提盖亚奥特曼第50话《地球の叫び》
                    地球怪兽的体内发现了核融合的反应


                    而最能触动我的,还要数那句名台词
                    “地球怪兽的体内,有太阳。”

                    而麦克斯动力协同的原理是什么?反应物完全消失,这只是湮灭反应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是,产生光子。
                    即八尾博士对于麦克斯动力系统的那句定义:
                    “不是力量,是光”。
                    太阳不仅仅是太阳,光子也不仅仅是光子。太阳是人类光明和温暖的来源,光是平成三杰的终极主题。
                    从“理”的角度来说,核聚变的确不如湮灭反应,但结合“文”的思维,从写意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意象是近乎等价的。
                    这正是小中千昭能玩的出来的,基于物理学却又超脱于其之上的浪漫。
                    因此这就是我这个帖子要说的观点,作为艺术作品,奥特曼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写意的,即便它因为物理概念的广泛运用导致它看起来像是“写实向作品”。所以在对奥特曼的分析评价时,我个人以为要重点会其意,领其神,而非揪着表面的东西不放,用佛家的话说,这叫做“着相”。


                    IP属地:河北19楼2021-02-11 23:17
                    回复
                      关于在贴吧中的“理”的应用,除了物理之外,还有数学。
                      数学具体体现在哪里呢,个人以为主要是数据论,数据论又包括马力论,移动速度论,腕力论等等,当然这些理论目前已经是人人喊打的局面,难以再现过去的辉煌。
                      但是数据论这个大概念里,还有一条漏网之鱼,就是倍数论。我注意到,倍数论,尤其是跨系倍数论在贴吧里有着相当大的市场。
                      其他作品的粉丝爱在自己喜欢的角色上用倍数论,咱也懒得去管,但是迪迦不一样,因为迪迦是一部重点强调“神秘性”的作品。
                      首先,小中推崇一期奥的神秘性,并将这种思路带进平成。所以,平成三杰对于奥特曼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解释,无论奥特曼是什么,还是奥特曼该做什么,都是是从人类的一侧去探索的,由观众借剧中人类的视角和立场去体验。而奥特曼的那一侧,则被神秘化处理。
                      这一点与昭和二期搞出来的「奥特兄弟」概念,以及其背景宇宙警备队这种前提是截然不同的。
                      此外不只是奥特曼,即便是处于对立面的怪兽,小中千昭也并不喜欢把设定写的过于详细。
                      如图:
                      “像RPG一样,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规则,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能有人会这么说。但像我这种与其针锋相对,想要抛弃日常性的人类反应写故事的人来说,世界观满满当当的倒很郁闷。我讨厌编写邪恶一方的设定。所以描写恐怖对象的时候,克苏鲁神话是很方便的,在幻想性世界上也是,因为基本就是什么都能有的世界,所以在此之中一个一个的制定设定就很死板阴沉了。”
                      因此,作为以人类的逻辑无法解释和理解的高次元邪神,加坦杰厄以BOSS的身份出现在迪迦TV,就是出于小中千昭不要把设定写的过于详细的“意”。


                      IP属地:河北21楼2021-02-12 21:38
                      回复
                        克苏鲁邪神象征的是什么,“无法解释、源自人类理解之外的未知恐惧”,超越于自然规则以外,不可名状。
                        艺术作品是写意的,这就是克系恐怖内核的“意”。
                        加坦作为一个人类逻辑不能理解,被小中称之为“尊大”的存在,非要去一点点的量化,纠结加坦到底是被多少倍光线破的防,有什么意义吗?
                        至于用倍数量化闪迪的做法
                        记得在《地球是奥特曼之星》里,切通理作大佬有段话说得好:
                        “在「恶魔的审判」的对决场面中,迪迦变身为强力型,基里艾洛德的身体便身着铠甲,变身为空中型时,基里艾洛德则展开魔翼。
                        在这瞬间,我确信「基里艾洛德便是邪恶!」。翱翔天空却没有翅膀,没有表情,将所有装饰物都抛弃的奥特曼与展翅飞翔的基里艾洛德。基里艾洛德有着名为「天使之羽」的具体性所以不可能是真正的光。”
                        所以说,个人以为,作为与三杰主创人员密切打交道的大佬,切通理作在【会意】这方面,比起一些杂志编辑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基里艾洛德与奥特曼的神秘性终究是有差距的,“真正的光”不该具有过高的具体性。
                        我前面说过,立意不只包含主题,还有作者的创作立场。
                        拿着“闪迪多少多少倍”这类杂志描述去量化加坦和闪迪,这就是一种脱离原剧的“意”,和主创的立场背道而驰的做法,个人绝对无法苟同。
                        因此,数十倍这种落下乘的东西,顶多给金龙用用就好了,它无法与加坦的“意”相配,遑论闪迪。


                        IP属地:河北22楼2021-02-12 21:54
                        回复
                          @伏夜巨影◎
                          这是原图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1-02-13 12:05
                          收起回复
                            当然,杂志的倍数描述也并非一无是处,不能一棍子打死。有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描述,它的【意】的出发点却是好的。
                            举几个例子
                            1. 金龙实力数十倍银龙,在我看来它的意:
                            点明金龙和银龙的实力强弱关系(√)
                            金龙和银龙的实力差距巨大(√)
                            2.A怪是B怪的数十倍,在我看来它的意:
                            点明A怪和B怪的实力强弱关系(√)
                            A怪和B怪的实力差距巨大(√)
                            对标上一个描述中的金龙的倍数(×)
                            假如银龙=B怪,则金龙=A怪(×)
                            3.还有一种类型
                            比如脚本记载古兰特王是奥特战士的五倍,用斗兽的思维看,这句当然是个黑点,但是这句话的本意呢?个人以为这句描述形象化的表达了“古兰特王是能与五个奥特战士鏖战的强敌”这一观点。
                            就好像泰罗的六重合体,其六倍身体素质的描述似乎也有点扎眼。但事实上这里同样是是编者使用合适的数字“6”,让读者形象化的理解“六重合体”的含义。
                            同理的还有盖亚V2的两倍,以及迪迦奥特曼名源的“3”。
                            总的来说,其本意在于这个【数字】本身,而非倍数。
                            因此,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讲,原文中有的“意”要理解清楚,没有的“意”不可乱加。


                            IP属地:河北27楼2021-02-14 12:53
                            回复
                              @死生有名 超女还不现身


                              IP属地:河北28楼2021-02-14 1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