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吧 关注:2,068贴子:81,687
  • 2回复贴,共1

日本正在研制的新技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参考消息网5月10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5月9日报道,氢能源已变成脱碳化所必不可少的燃料。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制造出足够的氢能源来满足日渐庞大的需求。
报道称,在日本茨城县中部农村的大片山丘,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有可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光触媒板。这些白色板子排在一起,浸在水中,达到100平方米,仔细观察其内部,会看到像碳酸饮料那样不断冒出小小的气泡。
报道还称,板子的主体是光触媒。这是一项不使用电、而通过太阳光照射把水分解为氧和氢的人工光合成技术,目的是把氢作为燃料使用,或者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制造出塑料。
报道指出,该实验由东京大学特聘教授堂免一成、三菱化工、INPEX等的研究团队实施,描绘出在沙漠中建设“氢工厂”的远景。
据说,在面积相当于本州和九州总和的沙漠里,如果放置相当于3%面积的光触媒板,所得到的氢就可以满足全世界消费能源的量。堂免教授说:“到2050年前后,可以制造出价格和石油、天然气差不多的大量氢燃料。”
报道称,这项技术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即把太阳能转换成氢能源的效率。堂免教授认为,“要投入商用,估计要达到10%的能源转换效率”,但茨城县的研究显示,即使在夏天,平均的转换效率也还不到1%。
有测算说,如果效率达到10%,日本国内就可以用240日元(约合2.2美元)的价格制造出1千克氢燃料。政府的长期目标是接近220日元。有分析指出,欧洲、美国的氢燃料价格到2050年将为1美元以下,而在光照强烈的中东,如果使用人工光合成技术,制造出1千克氢燃料仅需要85日元。
报道表示,利用太阳能发电分解水进而制造氢,目前的效率是20%左右。不过需要两次工程转换,还需要太阳能板和水电解装置。人工光合成则只需要一次工程转换,且只需要光触媒,因此设备投资比较便宜。
报道指出,实验室的研究能否被加大规模以便在室外进行也是一个课题。在茨城县的研究中,科研人员把粉末状的光触媒涂抹到玻璃板上,做成25厘米见方的板子。丰田汽车集团丰田中央研究所今年4月宣布,研发出转换效率为7.2%的人工光合成装置。虽然是室内的试验,但光触媒板被扩大到了36厘米见方。
在欧洲,也有研究显示转换效率达到了10%,但增大规模后,因成本增加、装置品质难以保证,所以相关研究未获进一步的进展。
报道认为,这项研究虽然很艰难,但如果得以实现,将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堪与阿波罗计划相提并论。在研发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人工光合成领域,资源小国日本也有成为行业生态改变者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薛锦瑜 PT082举报


IP属地:上海1楼2021-05-11 08:42回复
    “碳中和”概念太热闹?专家表示这些概念不能走偏了“碳中和”概念太热闹?专家表示这些概念不能走偏了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在“碳中和”不断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上议程之际,该领域内一些专家却认为,各界至今对“碳中和”的理解仍存有诸多亟待澄清的误区。
      “对于碳中和的有些理解走偏了。”5月8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在“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作主旨演讲时直言,目前非二氧化碳、森林碳汇、水稻养殖甲烷等概念很热闹。但他强调,实现碳中和最为直接与可靠的方式就是改变能源结构,没有捷径。

      潘家华列出了一组数据:二氧化碳中的80%是由化石能源产生,甲烷至少有40%由化石能源产生的,氮氧化合物中的30%也是由化石能源产生。如果化石能源能够归零,90%的温室气体都跟着去了。因此,当前碳中和的“碳”主要指的就是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虽然其他的碳也重要,但现阶段不是主攻方向,不能喧宾夺主。
      对于能源转型中的总量控制,他提出,化石能源是有污染、不可再生的,所以需要控制。但是可再生能源应该多多益善。如果一个地方的企业有无限“风光”,可以充分发展这些产业,“没必要控制总量”。
      节能减排和增加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两条基本路径。目前,一些重化企业仍寄希望于通过碳补偿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目标,如提出建设“碳中和林”。
      潘家华引述国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普查报告》表示,我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如果换算成二氧化碳,也只有12亿吨。而中国2019年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140亿吨,其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102亿吨。
      对于森林碳汇对于化石能源碳中和的作用,他形容为“杯水车薪”。绿色植物是碳汇,也是碳源。这些碳绿色植物是气候中性碳,从大气中间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它的生命体要枯枝落叶、要死亡时,碳又会回到大气。因此,绿色植物不可能是永远的碳汇。
      除了自然手段,另一种技术手段,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也被视为增加碳汇的重要工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对此表示,CCUS在目前的技术体系下来说,还是非常有限的。“一个是成本的问题,每吨二氧化碳都是200到800元,折算到每度电相当于0.24元,怎么受得了?”
      作为国家激励减排的有效工具,碳交易市场牵动着许多投资者的心弦。今年2月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调研碳市场建设工作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要倒排工期,全面开展对接测试,尽早实现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此外,王金南还呼吁,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顶层方案。
      5月8日,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北京华软科技(6.330, 0.00, 0.00%)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在京成立。该论坛旨在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首批成员包括了生态环保界、经济金融界、实业科技界的领军人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熠


    IP属地:上海3楼2021-05-12 0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