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吧 关注:595贴子:4,257
  • 0回复贴,共1

当代精典回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兵张嘎》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以1943年冀中平原白洋淀广大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为背景,讲述了一个13岁男孩张嘎成长为八路军战士的故事。据作者徐光耀介绍,当年,他参加八路军时恰与张嘎同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小战斗百余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对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的成长经历非常熟悉,虽然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对敌斗争的情景,塑造了少年英雄张嘎的形象,使它流传至今成为红色经典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张嘎被亲昵地称为小嘎子,他从小失去父母,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住的村庄叫鬼不灵,八路军的工作人员和伤病员常隐藏在他家。小嘎子听了许多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他被这些英雄故事所感动,也想当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敌人的一次扫荡中,他目睹了奶奶被敌人杀害,而在他家养伤的侦察排长钟亮也被抓走。小嘎子要为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这才决心去投奔八路军。小嘎子的行为绝不是一时冲动,与他平时受的教育和不寻常的经历密切相关,这就为故事发展奠定了真实的基础。
作者着力塑造张嘎这一少年形象,并没有将他写成小大人,因他毕竟是个孩子,从他身上处处突出了孩子的特点。小嘎子敢想敢做、机智勇敢,而又淘气、任性、使小脾气。从张嘎的身上,不仅有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的特点,而且又显露出在部队教育下成长的轨迹。小嘎子参加八路军,动机就是为了报仇,他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与真正的战士相距甚远。小说中,除了老钟叔给他讲了简单的道理以外,主要是区队长钱云清通过小嘎子的日常表现,加以及时的提醒和教育,特别是处理他缴获敌人的枪不愿上缴,以及与胖墩儿打架影响军民关系被“关禁闭”两件事,成为人物转变、成长的关键之所在。
男孩子都喜欢枪,最令小嘎子着迷的也是枪。小说的结构以“枪”为线索贯穿故事的始终,从木头手枪到缴获敌人的真枪“王八盒子”。这是一条符合小嘎子的特点,借以表现他的成长,从而引起小读者关注的兴味线。作品中安排了爱枪、夺枪、护枪、缴枪、藏枪、发枪一连串的情节,刻画了小嘎子对枪的喜爱、渴望和执拗的性格,表现得非常具体、充分。
小嘎子一到部队,就希望发枪给他,区队长明确地说:“你的任务是放哨,不是冲锋。”“别的侦察员为什么都有枪呢?”“他们的枪也不是发的,是他们从敌人手里得的。”小嘎子在战斗中也缴获了一支枪,作品中是这么写的:“从屋里飞出一个战士,啪地就是一枪,那鬼子肚皮贴地,两头儿翘了一翘,骨碌碌滚下台阶去了。刚拔出的手枪,摔出去一丈多远”,“小嘎子飞过去只一抄,就把‘王八盒子’抢在手里了”。 这段描写很好地把握了分寸感,考虑到小嘎子的实际能力,并没有夸大他的作用,更加真实、可信。区队长要小嘎子把枪交出来。“我要硬不缴,你能把我怎么样?”这种态度和语气,出自小嘎子这个人物身上,也十分吻合孩子的特点。小嘎子第二次缴获敌人的枪,他依然不愿上缴,而将之藏于树上,亦是如此。
小嘎子与小胖墩儿的纠葛、冲突和他的报复行为,也都是因枪而起,无论是拌嘴、打架,抑或是堵了胖墩家烟囱,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也是习以为常的事。然而,小嘎子的身份变了,正是出于他战士身份的考虑,因影响了军民关系,才受到“关禁闭”的纪律处分。作品中区队长对小嘎子的教育和培养,体现了革命长辈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和爱护,既从严要求、不徇私情,而又无比热忱、循循善诱,帮助他在革命队伍中茁壮成长。“他是在精心培育着这个孩子,要把他造就成一个真正的人民战士”。
正如徐光耀所说:“无形象串不成故事,好故事又必须有活跳的形象才挑得起来。”


1楼2021-05-12 17: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