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吧 关注:4,135贴子:59,295

回顾淮海战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仅是我所掌握的资料,有疏漏和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补充更正。
1,11月4日,华野签发(小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定于11月8日向敌全线发起攻击,重点是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和连云港的44军,并定于11月8日中午12时三绥区起义;
2,11月4日晚,顾祝同和郭汝瑰到达徐州,传达国防部作战布署:九绥区撤消,放弃海州连云港,九绥区司令李延年率司令部西撤蚌埠,重新组建六兵团;44军和100军(在连云港和新安镇之间布防)划归七兵团,一起撤回徐州,(44军本应随李延年一起去蚌埠,但刘峙在连云港有不少店铺,要将买卖收摊货物运回徐州,所以让44军保护他的家人货物会同黄百韬一起撤回徐州,而将孙元良的第96军划给了李延年。),第七兵团会同44军和100军撤回徐州;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先在碾庄等候黄百韬,然后一起撤回徐州;邱青泉的第二兵团放弃商丘一线,撤回徐州;孙元良率十六兵团继续守宿县;4绥区撤消,司令刘汝明部改为第八兵团继续驻守蚌埠。
————早在一个多月前,顾祝同就曾建议蒋介石让白崇禧在蚌埠设立国防部前进指挥所,同时指挥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白也很高兴,便上书蒋介石,提出守江必守淮,建议主动放弃徐州,但蒋根本没理他,一是不想把100多万部队的指挥权都给桂系,二也是不想放弃徐州(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守江必守准的策略得到了顾祝同等众人的认可,但蒋就是不肯主动放弃徐州,所以才被迫将所有部队收缩到徐州——宿县——蚌埠一线的津浦路两侧布防,做攻势防御,并美其名曰长山之蛇。这个阵形是不是很象长春——沈阳——锦州?这个阵形在中原来说虽然不是很好,但也没差到哪去,如果真能完成布署,粟裕也没得打。只能占地,消灭不了国民党的精锐。
3,11月5日,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将张克侠调回徐州开会,并派教育处长刘自珍率领2000多人的干部训练团进驻贾汪华东煤矿监视何基沣。丘清泉的第二兵团迅速撤回徐州,而黄百韬为等44军未动,并且与刘峙闹出大乌龙,刘峙本答应派工兵在运河上架浮桥,但没架,而黄也未过问。
4,华野发现敌人正在向徐州撤退,便下发紧急命令,全线追击;
5,11月6日,中野率先攻占已是空城的商丘,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6,11月7日,黄百韬才等到44军,开始撤退,7日晚,华野先头部队才赶到新安镇,然后追击黄百韬。
7,11月8日凌晨,张克侠闯出徐州回到贾汪,并劝说刘自珍,于11月8日上午十时(提前两小时)宣布起义,华野部队进占贾汪,同时中野也向徐州附近移动,造成围攻徐州的假象。
8,11月8日,刘峙急忙命令驻守宿县的孙元良兵团火速撤回徐州,所以孙元良只将已经划给李延年的96军留下,将其他部队带回徐州;刘峙又命令在碾庄等黄百韬一起撤退的李弥也火速撤回徐州,黄百韬乘车赶到碾庄劝说李弥未果,眼睁睁地看着他率部队撤回徐州。
9,11月8日夜至9日早,因没有在运河上架浮桥,第七兵团还未全部过运河,是走是停内部争论,最后蒋介石来电:收整部队,击退敌军再走亦可。于是七兵团就在碾庄休整了一天。而未过运河的第63军见华野已经追上来了,只好转移到窑湾渡河,在窑湾被华野一纵全歼。
10,10日早,黄百韬发现四面八方都已是共军,已经走不了了。
11,10日夜,杜聿明才从南京飞回徐州,飞机飞过头,飞行员不知济南已被解放,差点想到济南去降落。
12,11月11日,邱李兵团向东攻击解救黄百韬。
13,11月14日夜,杜聿明派去迂回偷袭的74军和华野派来迂回的苏北兵团在潘塘一带遭遇。
14,16日,华野攻占宿县,(孙元良留下驻守宿县的第96军被李延年调去蚌埠,宿县当时只有一个师驻防。)
15,17日,华野潘塘部队主动撤离,因为怕徐东阻击防线侧翼暴露给敌人,所以徐东正面阻击也同时主动向后退了一道防线,国民党自称徐东大捷。


IP属地:广东1楼2021-07-31 10:16回复
    解放军出版社《震撼世界的大决战》附录有详细日期表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7-31 11:28
    回复
      所以是谁指挥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7-31 14:10
      收起回复
        华野攻占宿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7-31 14:27
        收起回复
          能围住黄百韬,黄维兵团并且消灭掉,属实果党帮个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7-31 14:48
          回复
            "三天解决黄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7-31 19:18
            回复
              宿县是中野攻占的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7-31 20:54
              收起回复
                文章太长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8-01 03:36
                回复
                  16,11月18日,华野将中野11纵还给中野指挥,并搭上13纵增援中野;
                  17,11月8日,黄维率十二兵团由驻马店出发,18日到达蒙城,中野展开阻击;
                  18,11月18日,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援,意在打通津浦路,但二人行动缓慢;
                  19,11月20日,刘陈邓建议华野再出四个纵队吃掉北援的李刘兵团;
                  20,11月21日,华野分出四个纵队赶赴南线,此时,华野兵力已用到极限;
                  21,11月22日,刚到蚌埠的刘峙得到华野四个纵队南下的消息,急令李刘撤退,而当时在固镇负责阻击李刘的只有一个中野秦纵,6个团,一万多人。
                  22,11月19日,华野对黄百韬发起总攻,至22日全歼七兵团;
                  23,11月23日,由于李刘撤退,中野决定打黄维,还在路上的华野四个纵,六纵赶赴固镇接替中野,加上一些地方部队负责阻击李刘兵团,其他三个纵队改道参与围歼黄维。
                  24,黄维发现有被围之势,转向固镇,但因等一个传令官(已经被俘)而让全军停滞了半天,再想去固镇发现已不可能,只好退回双堆集,于25日被合围。


                  IP属地:广东12楼2021-08-02 09:55
                  收起回复
                    没错,不用补充,楼主继续。


                    IP属地:山东13楼2021-08-02 11:45
                    回复
                      25,11月27日,黄维自行突围,110师起义,突围未果;
                      26,11月28日,蒋介石招杜聿明到南京商讨对策,史料及各影视剧都说此次会议是研究让杜聿明放弃徐州撤至淮河以南,路线选为东南方向,但杜与蒋私定走西南方向。(个人认为此次会议不可能不研究如何解救黄维,而此时李刘兵团已经撤回蚌埠,蒋也没有再命令他们北进救援,那解黄兵团之围的重担无疑就是落到了杜聿明身上,所以我认为,不管是东南还是西南,最终目标都是双堆集,解救黄维,然后一起撤退,而双堆集在徐州的西南方。)
                      26,粟裕从各途径得到情报,都说杜聿明要走东南方向,但粟裕坚决不信,将七个纵队摆在了宿县以南津浦路西侧。
                      27,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2,李13,孙16兵团从徐州撤退,本应殿后的李弥却跑到了最前面;注意,杜实际撤退路线不是西南,而是正西,他想经萧县到永城,然后再折向正南,目的就是远离双堆集,弃黄维自己逃跑。
                      28,粟裕发现杜聿明撤出徐州之后,急令在西南方向等候杜聿明的七个纵队展开追击,三个纵队直插永城,四个纵队随后追击。
                      29,12月3日,杜接到蒋的亲笔信,令他向东南攻击解救黄维。注意,此东南已非彼东南,双堆集在徐州的西南,而此时的杜聿明已快到徐州西边的永城,双堆集已在他的东南方向。经过讨论,三十万大军转向东南。其实此时,华野先头部队已经追上来与邱清泉部交上火了。
                      30,12月4日,杜聿明部被合围在陈官庄;
                      31,12月4日,因杜被围,蒋才再次命令蚌埠的李刘兵团再次北进解救黄维,二公子亲率装甲部队督战,南线阻击战也打的非常惨烈,七天被突破两道防线。
                      32,12月15日,中野全歼黄维兵团,李刘兵团迅速撤回蚌埠。
                      33,1月10,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结束。


                      IP属地:广东15楼2021-08-02 17:15
                      回复
                        说说贾汪起义
                        三绥区所辖范围其实就是徐州周边,属于城防性质,司令冯治安所辖三个军:59,77,20军,每个军两个师,每个师也只有5000多人,上上下下都是原冯玉祥的西北军,他们的老长官是张自忠,这是一支英雄的抗日部队,在芦沟桥打响抗日的第一枪,著名的大刀队也正是这支部队里的,‘77’军便由此而来。59军也是因为5+9=7+7.
                        冯治安的司令部设在徐州城内的都天庙,直辖20军;在贾汪华东煤矿设立前进指挥所,由副司令何基沣率59军和77军负责韩庄——台儿庄一线的运河防御,在他们的西侧是邱清泉的第2兵团防区,在他们的东侧是李弥的第13兵团防区,副司令张克侠实际上没有什么兵权,只是配合何基沣。
                        张克侠与冯玉祥是连襟,也是早期的地下党,潜伏敌营19年,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电视剧名叫《敌营十八年》,就是以张克侠为原型的。何基沣则是潜伏十年的地下党,在1982年上映了一部电影《配剑将军》,讲的就是何基沣张克侠领导的贾汪起义,片中张克侠是地下党,而何坚(何基沣)不是,但影片上映不久,政府便公开何基沣其实也是地下党。
                        贾汪起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早在十月中旬,华野就派出联络部副部长杨斯德(2018年去世)化名陈惠国,以国防部少将高参的名义进入华东煤矿,与何张一起组织起义。但何基沣所辖的4个师中只有132师起义态度非常明确,因为师长过家芳也是地下党员,而37师(师长李宝善)则明确表示不起义,38师和180师则内部意见不统一。
                        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九月的时候,国民党要求各级军官把家属送往江南,所以有很多人把家属送走了,他们担心国民党报复是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如果他们起义,那家人的生活来源就没有了。后来何基沣把自己积蓄的二百多两黄金拿出来分了众人(后来上海解放后,陈市长从财政里拨出二百两黄金还给了何基沣。)
                        原因之二,走露了风声,冯治安将一直在前台组织起义的张克侠调回徐州去开会,每天从早开到后半夜,就是不放张克侠回贾汪,另外又派教育处长刘自珍率干训团进驻华东煤矿监视何基沣。直到8日凌晨,张克侠才闯出徐州回到贾汪。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想起义,在台儿庄,华野包围了180师,180师才内部统一同意起义。在万年闸,华野猛烈炮击,38师实在顶不住了,问冯治安,冯治安却说丢失阵地军法从事,这才统一了意见。
                        最后也只有这三个师加刘自珍的干训团宣布起义,而李宝善率37师撤回了徐州,过家芳所属的一个团也跑回了徐州。
                        贾汪起义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徐州北部门户洞开,吓的刘峙慌了手脚,急忙将孙元良和李弥撤回徐州,而李弥也是因为贾汪起义感到自危,所以才不管黄百韬自己跑了。其实当时邱清泉的第2兵团已经全部回到徐州,有他一个人就可以守住徐州了。


                        IP属地:广东16楼2021-08-03 1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