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南部新城吧 关注:19贴子:19
  • 0回复贴,共1

上海科技影都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技影都将抓住关键、聚焦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功能建设,基本搭建科技影都框架
1.聚焦载体,加快重点片区建设
以载体聚功能、以功能提载体,重点推进车墩、永丰片区建设。坚持以国际先进标准,建设高标准影棚、高技术配套以及专业化服务为一体的基地,总体规划形成60个左右、约15万平方米摄影棚,其中高科技摄影棚约10万平方米、配套拍摄服务空间约30万平方米。
打造车墩特色影视小镇。依托上影集团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上海影视乐园4a景区的品牌优势,打造集拍摄、制作、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影视特色小镇。加快上影乐园一期升级与二期建设,加快昊浦高科技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加快建成以“5g+3h(高格式、高技术、高效能)”为主要特征的车墩高科技影视基地。完善影视工业化能力,鼓励上影集团将其重要的作品落在上海科技影都进行拍摄和制作,带动标杆出品的集聚;鼓励上影集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布局后期制作团队,提升影视制作的水平,完善影视产业链。加快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动影视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1905国际数娱影视产业园建设,集聚科技影视、影视金融、完片担保、影视ip等产业。
建设永丰影视产业高地。依托仓城文化影视产业园区以及胜强、盐仓等影视基地,吸引影视企业集聚,打造影视创制企业集聚地、影视双创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积极引进影视制作龙头企业在科技影都实体落户,建设高科技影视摄制基地及总部办公地。鼓励龙头企业将其标杆性ip的拍摄制作落户上海科技影都,打造标杆性的影视产业作品。加快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中视儒意影视基地、松江星空综艺影视制作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并发挥重点项目的辐射效应,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影视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影视产业高科技、工业化、标准化发展,共建长三角影视产业高地。
持续巩固影视摄制优势。支持对现有的传统摄影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摄影棚标准,引入高科技设施,或进行特色化改造;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体系,将其整合到科技影都综合服务平台之中。同时,围绕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环节及龙头项目的配套产业环节,加快相关领域重点项目储备,为影视产业发展做好项目支撑。
图1 高科技影视摄制基地空间布局示意图
2.优化交通,实现内顺外畅
完善区域主干路网结构。加快内部道路系统的建设完善,重点建设“两横两纵”。加快玉阳大道、金玉路“两横”建设,加快嘉松南路、沪松公路“两纵”建设。打造“玉阳大道”影视主题道路,串联起四个主要片区,并在道路景观、绿化、节点的建设中突出影视主题,形成科技影都的标志性道路。
建立畅通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内部交通联系,串联影视基地、影视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连接内外、畅通全域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强科技影都主要的影视拍摄基地之间以及其与功能中心(交通枢纽、商务商业中心)之间的公交线路,科技影都主要功能区与松江新城城区、松江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公交联系,以及科技影都内部的旅游集散中心与专线公交等。
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加快对外交通体系的建设完善,提升对外交通的便捷度。加快松江枢纽建设,打造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和g60科创走廊重要支点和引擎。优化高快速路网布局,构建松江枢纽快速集散道路系统。增强轨交资源配置,充分衔接全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2条市域快线、2条城市地铁、1条中运量轨道”支撑的轨道集散布局。2条快线分别为东西联络线和嘉青松金线,快速衔接青浦、金山、闵行、嘉定等周边城区和浦东枢纽等大型枢纽;2条城市地铁分别为轨道交通9号线和23号线,并在枢纽核心区形成“t”型换乘,重点衔接上海中心城区和松江区内重点组团地区;1条中运量轨交线路,服务衔接松江新城及周边城镇节点。
3.完善配套,提升城市功能
提升空间品质。在华阳湖周边地区打造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貌特色。以华阳湖为景观核心,多条生态廊道联系内外,结合规划水系和公园绿地,形成多条放射状的生态景观廊道。结合生态水网,为滨水活动创造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多个具有标志性、地域性且观赏性强的景观节点,形成活力开放的滨水景观体验。加快洞泾港(北松公路-s32)河道整治,提升区域水环境的整体品质。
完善综合配套。遵循“影视人”的特色生活、休闲、娱乐空间需求,聚集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和高品质的配套服务。兴建或改造一批宾馆、公寓,形成经济宾馆、高等级酒店、人才公寓、职工宿舍等,为不同人群提供特色住宿服务。打造国际化的居住社区,配套休闲娱乐、时尚购物、特色餐饮、文化体验、教育培训、医疗康养等多元化服务,打造影视产业、生活及文化生态融合的开放式社区。加快商业网点完善。加快“科创芯”“世界窗”两个中心高等级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围绕影视拍摄基地周边布局社区级商业服务圈,为各类人群提供便捷优质的商业服务。
(二)多业融合,完善科技影都产业生态
1.做大做强影视全产业链
围绕影视拍摄,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完善影视创作、后期制作、版权交易、宣发放映、衍生品开发等产业链布局,形成影视全产业集群。
做大影视拍摄。高标准规划建设摄影基地,形成包括标准摄影棚、水下摄影棚、高科技数字摄影棚、置景车间等多类型摄制基地体系。鼓励欢乐谷、月湖公园、辰山植物园、天马赛车场等市级拍摄取景地拍摄,通过影视作品提升松江影响,形成若干影视作品网红打卡地。
做实影视制作。积极引导已落地企业深耕松江,吸引已注册企业扎根松江,提高其在松江业务运作的活跃度,形成松江影视“活动圈”“生活圈”。对在松江落地并持续开展业务的影视服务机构及能够全面整合国内外影视服务资源信息并提供专业服务的影视机构,给予大力扶持。
做细精品原创。支持原创、鼓励创新,推动原创精品剧本的创作生产。鼓励围绕反映主旋律、正能量、重大题材、特色题材等相关内容进行剧本创作。鼓励创作反映松江题材、宣传提升松江城市形象、发展松江电影产业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影视作品。搭建剧本交流推介平台,建立签约编剧储备库。建立影视剧本ip孵化生产基地。
做强后期制作。招大引强,以上影、华策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吸引后期制作领域龙头企业落户,形成行业带动和引领。加强后期制作初创企业的扶持,推动科技影都后期制作从手工作坊向影视工业转变。大力引入特效设计、动画制作、配光校色、音效合成、配音、剪辑、后期合成等后期制作公司,形成后期制作产业集群。
做专版权交易。聚焦影视版权交易,大力推进影视版权生产、版权交易及版权授权等。加快推进华策版权业务、二次创作业务等落地松江,积极推动华策版权业务独立上市。
做优配套服务。在龙头企业周边,吸引服化道服务、演员经纪服务、数字场景服务等专业性的拍摄制作服务类配套企业集聚,为龙头企业的拍摄基地服务,提升剧组拍摄的便利度,降低拍摄制作成本。加强与权威媒体、影视专业媒体、电视台等的战略合作,有效拓展科技影都的宣发渠道。打造网络宣发平台,布局网络影视传播新渠道。
2.建设影视公共服务平台
坚持创新开放,支持版权交易、金融服务、综合服务及专业服务等影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影视产业市场化发展。
加快影视发行交易平台建设。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剧本经纪、版权运营、影视发行、版权受托代理等服务。剧本经纪服务为编剧、影视制作机构、出版机构搭建起专业交流和交易服务平台。版权运营服务为获得发行许可的影视作品提供版权销售。影视发行服务为影视作品开展多渠道推介,帮助影视制作企业实现版权增值。版权受托代理为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搭建交易平台。
推动影视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影视资源和资本市场对接,打造影视金融支持平台,探索建立包括电影保险、电影担保、电影评估、完片担保以及特有电影资产证券化、电影基金投资、电影拼盘投资等一整套匹配的电影生产机制。加快推动“g60科创走廊影视文化产业基金”(暂定名)落地,推动上海科技影都影视文创产业要素集聚。
搭建各类影视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市场主体搭建各类影视专业服务平台,包括影视产业大数据平台、影视数字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网络协同制作平台、影视人才大数据平台、影视工业化流程管理平台等,提升影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3.多元融合释放产业潜能
推动影视产业与高科技、旅游、展览展示、网红经济等融合发展,率先实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繁荣“影视+旅游”。结合影视拍摄基地、影视拍摄景点等发展影视旅游产业,将影视拍摄基地与旅游线路串联,将旅游景点融入短视频、影视剧、网络剧等,将松江打造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影视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开发影视旅游特色产品,将科技影都成功的影视ip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建设影视主题特色旅游项目、特色街区等。常年举办影视旅游节事活动,组织电影旅游节,将电影观影与景区游览相结合。依托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国际性赛事,设立上海科技影都分会场,开发明星大道、电影展映、影迷见面会等。
腾飞“影视+网红经济、直播经济”。抓住全民直播时代的机遇,推动“影视+网红经济、直播经济”发展,将影视制作拍摄资源与网红经济对接,充分发挥影视基地、拍摄团队、宣发渠道等影视产业基础优势,利用影视专业团队创作网红原创内容,打造网红经济品牌。
赋能“影视+高科技”。抓住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影视产业变革,提升影视产业的影视装备水平,推动电影预览、虚拟制片、后期特效制作、虚拟现实展映等影视科技创新应用。
培育“影视+展览展示”。完善科技影都规划展示馆建设,展示科技影都规划和松江影视产业发展,宣传影视文化。与上海市影视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组织具有特色的电影展映活动,培养松江区群众爱好影视文化的热情。
孵化“影视+衍生品”。孵化培育影视衍生产业,推动影视ip价值最大化,推动影视产业由票房经济向全产业链升级转变。支持影视衍生产业创新,丰富衍生品类型,推动游戏、动漫、图书、音像、手办、服饰、食品、日用品等衍生企业发展。推动影视ip与品牌商联合创新,提升影视衍生品类的品牌影响。推动影视产业跨界融合,加快“转转客”中国手作品牌影视衍生品孵化基地建设。
(三)发力摄制,提升科技影都工业化水平
1.打造影视工业化品牌
打造科技影都标杆作品。发挥上影集团的龙头作用,带动标杆影视作品的集聚。拓展影视ip交易和获取渠道,储备一批具有潜力的优秀ip,形成影视作品品牌。以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模式为蓝本,通过专项资金、专题扶持、影视工业化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同时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强影响力“影视ip和影视宇宙”,支持ip衍生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加强科技影都影视产业生态的营造,集聚一批具有经验的制片、编剧、导演,培育并集聚一批专业化的线下人员。加大对标杆作品的支持力度,推动以上海科技影都为主要拍摄地或制作地生产出多部“工业化”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票房达到一定规模的影视作品,以标杆出品打响科技影都品牌。
加强影视工业品牌化经营。把科技影都品牌与我国乃至全球最先进的影视工业标准联系起来,打造为先进影视工业的代表。探索在上海国际影视节期间举办中国(上海)电影工业论坛,开展工业化标杆作品奖颁奖、电影工业化发展交流讨论以及相关的作品、前沿科技展示等内容,特设“电影工业奖”品牌,评选最佳视效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效奖、最佳服装奖等专业性奖项。打造科技影都品牌,开展科技影都影视节系列活动,探索在影视节创投项目环节设置科技影都特别奖项,试点开展创投训练营。
2.提升影视工业化水平
加强电影工业标准化建设。率先探索建立行业管理规范,扭转现有影视作坊式作业的现状,推进影视工业化流程标准建设,研究形成覆盖服装、化妆、制景、灯光、特效、道具等专业领域的行业管理规范。
加大影视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积极联手保险机构创新研究符合影视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再保险产品如剧组成员保险、失误保险、一般性制作保险等。
加快影视基地精细化管理体系。与新华社长期合作开展中国影都竞争力指数研究和对标研究,持续完善科技影都影视产业发展量化评价的标准体系,助力科技影都建设与工业化相适应的运营体系。
3.加快高科技发展与应用
提升发展科技浓度。加强专业研究储备,聚焦影视前沿科技应用、影视工业化等加强专项研究,为上海科技影都发展储备专业研究力量和基础。探索成立上海科技影都研究院及影视产业工程院,开展与上海科技影视及上海电影工业体系建设相关的专项研究。加快推进高科技摄影棚建成使用,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对接国际标准,参与国际认证。依托5g技术,推动影视产业向“高格式”“新形式”“云端化”等方向发展;依托虚拟现实技术驱动影视摄影技术变革;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影视制作和内容变革。
发展影视科技装备产业。结合松江制造业基础,依托g60先进制造业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高科技影视专业设备企业集聚,破解一些影视装备的卡脖子技术,推动影视科技装备产业发展。推动影视产业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结合,提升影视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工科院校与影视龙头企业合作,通过校企联动,在影视产业发展急需的软件、硬件等方面实现突破。
加快布局5g等新基建。加快布局覆盖5g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并在基站的数量、网络传输的质量等方面实现高水平的建设,为虚拟制片、后期特效制作、虚拟现实展映等影视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先行应用与5g相关的影视产业技术,占领5g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地,争取成为上海市“5g建设和应用先行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宽带网络服务及云数据中心,满足影视数据高速、大规模的网络传输需求。
(四)深化协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加强长三角影视产业联动
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影视产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叠加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国内场景最丰富、配套最齐全、基础最深厚、科技含量最高、影视制作成本最低、发展后劲最强的黄金三角影视文化产业带,形成中国影视文化象征的标示带,形成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紧密合作和一体化联动的新格局,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提升摄制服务品质。共同编制《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指南》,汇集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政策、资源和相关服务;共同建立健全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形成长三角影视拍摄咨询协调服务一体化联动机制;共同参与上海国际影视节、长三角文博会等重要影视活动,宣传长三角影视发展政策及拍摄服务环境;共同建立长三角影视拍摄数据库,为影视剧组提供服务。
2.共同打造长三角影视合作平台
搭建长三角影视摄制基地合作平台。整合长三角影视拍摄和制作的丰富资源,结合上海市已经启动的“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机制,深化长三角区域影视产业交流与合作,将长三角影视工业在拍摄制作方面的协同平台落户在上海科技影都。
探索建立长三角影视版权交易中心。全力打造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影视版权服务机构,包含影视版权展示交易平台、影视版权数据信息平台、影视版权金融支持平台、影视版权专业服务平台等四个子平台。
举办g60科创走廊“影视+科技”应用成果展览会。整合g60科创走廊的科技创新资源,探索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前沿与影视产业的结合,定期举办“影视+科技”应用成果展览会,促进影视企业与科技企业的交流对接。鼓励g60科创走廊上的科技创新企业将其技术与影视产业结合,并在上海科技影都建立应用基地。
3.加强长三角影视人才交流
成立“长三角影视人才实训”联盟。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的主要影视院校资源及影视摄制基地,成立以专业人才实训为特色的“长三角影视人才实训”联盟,促进院校与影视基地、影视公司的人才对接。
加强长三角影视人才交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长三角地区相关人才网站的对接,建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合作交流平台,共享人才资源。推动长三角影视人才交流大会、影视产业技术交流会、研讨活动等举办,促进人才交流互动。
(5)引育并重,厚植科技影都人才根基
1.引进优质影视教育资源
支持松江现有影视教育院校发展,加强相关教育机构的引进,集聚1-2个高水平的影视学校及多个影视专业实训基地,打造影视教育高地。推动上海莲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与上海戏剧学院开展合作。加快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落地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推动在产学研、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深化与华策集团合作,探索“高校+产业”“人才+项目”模式,加快推进上海影视传媒学院建设,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人才培养和现代教育体系,打造长三角传媒影视行业的教育中心。
2.加大专业人才引育力度
引进人。面向海内外引入高水平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如录音师、剪辑师、调色师、摄影师、灯光师、化妆师等。推动影视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培养美术、摄影、录音、照明、服装、化妆、道具等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留住人。营造开放创新、公平公正的环境,鼓励建立剪辑师协会、视效艺术师协会、服装师协会等线下人才专业行业协会并落户松江。建立线下人才职业认证体系,助力人才的进一步集聚。培养人。依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等开展青年影人创制扶持专项行动。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青年电影计划”、电影频道“优创计划”等影视“项目+人才”培育计划,吸引更多优秀青年电影人才聚集松江。深化与华策影视等大型影视企业合作,搭建青年影人沟通交流平台,加强青年影视人才培养。
3.建立影视教育实训基地
加快影视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为线下人员提供实训机会和职业技能积累的平台,为高水平影视大师导师队伍提供办公设施、专业设备、培训教室及人才公寓等。发挥上海科技影都影视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推动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电影集团、叁零文化创意产业园、仓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合作,在产学研、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互动,打通“政-产-资-媒-研”闭环,为上海科技影都汇聚各类产业创新要素,营造产业链配套完整、富有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环境。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松江本地院校为试点,探索建立基地与影视院校的联合培养机制,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的影视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依托松江大学城资源优势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实践创作中心,建设院校的固定片场,建立院校与基地的影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六)优化环境,构筑科技影都营商优势
1.深化改革,争创服务品质
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形成专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深化科技影都影视产业“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简化和优化影视产业相关政务服务流程。积极探索影视项目立项运作的一体化服务机制,在科技影都实现影视产业项目的“一网通办”,并推动g60科创走廊乃至长三角范围内影视产业项目服务“一网通办”。提升手续办理便捷程度,在影视培训教育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
2.精准施策,完善政策体系
优化现有政策。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松江发展实际,落实实施细则,确保政策落细、落实。及时做好政策宣传和辅导工作,帮助影视企业切实享受到税收、社保、专项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帮扶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加强g60科创走廊科技影都影视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政策宣传,完善人才落户政策激励,吸引影视专业人才的集聚。支持影视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探索创新政策。转变政策补贴思路,在高科技影视产业园区范围内,探索推行“支出返还”的扶持方式。探索政策管理制度,优化现有的“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拨付”制度,在影视摄制环节试点开展灵活的申报制度。探索划定影视产业实验区或认定影视产业园区平台的方式,实现一条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工业用地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科技政策”相结合的政策路径。


IP属地:上海1楼2022-02-08 16: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