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6,155贴子:2,437,862
  • 28回复贴,共1

NO-M214的下游各分支与亚洲各类语系的关系树形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父系K2a最早与其他K2集团分离,携带母系R/BF,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带向北迁徙, 其他K2则继续挺进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所以,东南亚K2多样性很高,推测K2a最可能起源于南线,估五万年前到达东亚沿海,继承了类似田园洞人的东欧亚常染。却没有北欧亚ANE人群的一丁点常染。N-M231在北迁扩张的过程中,混着或多或少的北欧亚人群成分(携有古西伯利亚人群相关成分的狩猎采集人群),同时O-M175系人群在南迁扩张的过程中,混着或多或少的南欧亚人群成分(澳棕类型、和平文化人群或者类Onge成分)

数万年前古东亚人群诞生于中国东部,形成了南北分支,在中国东部融合并形成沿海东亚人。古东亚人南支(东亚古南方人群)迁徙到福建后形成了奇和古人、亮岛2号,即南岛人。同时古东亚人北支(东亚古北方人群)迁徙到华北,形成了裕民文化。这是古东亚人群常染的双祖源,9500年前古山东人正是古东亚人南北分支的结合体。北汉血统构成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已经定型了,以9500年前古山东人为始祖,最终成为汉族、日韩的血统主体。

古西伯利亚人群的形成与美洲印第安人相似,其祖先人群也是同时携有东亚人群祖源成分和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祖源成分(北欧亚ANE人群)的混合人群。旧石器时代晚期携有古西伯利亚人群相关成分的狩猎采集人群被新石器时代早期携有东亚古北方人群成分的新西伯利亚人群所大量替代。新西伯利亚人群与现今阿尔泰语系人群有最密切的遗传联系,随着阿尔泰语系人群的迁徙而扩散至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研究表明东亚南北方人群至少在9500已经发生分化,而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随着人群的迁徙流动开始发生融合。后期,古南方人群成分在4600—4200年前的福建人群中仍持续存在并占据较高比例,直到如今在东亚大陆的大部分人群里仅占有较小比例,而对现今南岛语系人群及部分东南亚人群显示有重要的遗传贡献。东亚古南方人群显示与现今南岛语系人群有最密切的遗传联系,随着南岛语系人群的迁徙而扩散至东南亚与太平洋西南部岛屿。在现今东南亚人群中依然发现了以采集狩猎人群为代表的第一种古老的亚洲人群成分的痕迹,这表明存在一个复杂的过渡时期,其特征是发生多次东亚人群的迁徙浪潮,这些移民与东南亚的原住民发生了混合。
在现今东亚南方大陆的人群里,尽管东亚古南方人群成分依然以一定比例存在,但是东亚古北方人群成分——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下游的山东人群最为相关的成分已呈现出显著影响;同时在现今部分东亚北方人群中,也发现有少量东亚古南方人群成分。这表明,在新石器时期之后出现了大量黄河流域人群向南迁徙的现象,从而形成现今东亚南北方人群的基本遗传格局。

【NO-M214的下游各分支与亚洲各类语系的关系树形图】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2-02-21 20:06回复


    上图所示,九千年前后李文化先民作为四万年前田园洞人古东亚常染的同类群体,明显是东亚各族血统的源头和中心。日韩、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向后李文化聚集,聚成一团。但红山文化常染较接近日韩、通古斯语族(鬼门洞人),却不接近藏缅语族。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语言学研究论文指出,包括日语、韩语、通古斯语、蒙古语、突厥语在内的泛欧亚语系,可能约9000年前起源于中国辽河谷地,然后在约7000年前开始向朝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传播。这项研究还指出,这群泛欧亚语的早期使用者与黄河附近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最初的使用者是不同的。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2-02-21 20:33
    收起回复

      尼夫赫人中最常见的Y染色体单倍群是C2a-F3447(旧称为C2b-F3447,简称C2北支):在不同的研究中,其频率范围为38%至71%。单倍群C2北支也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和阿穆尔-乌苏里地区。Q、D1、O和N1c1单倍子群对尼夫赫人的遗传学贡献很小。在线粒体单倍群中,最常见的单倍群是Y1a(65.8%),也有D、G1、M单倍群。尼夫赫语是一种孤立语言,有时归类于古西伯利亚语。尼夫赫语的许多词汇与阿伊奴语、韩语和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相近似,但并没有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因此这些相似的词汇很可能是借词。由于阿伊努人母系主体N9b/Y是尼夫赫人N9b的近亲,尼夫赫语与阿伊奴语有一定的联系。

      尼夫赫人中最常见的Y染色体单倍群是C2北支:在不同的研究中,其频率范围为38%至71%。单倍群C2b也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和阿穆尔-乌苏里地区。看来,外东北地区最可能是C2北支发源地。

      新石器早期至晚期黑龙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古样本都是Y染色体C2北支、母系M北支(M8/C、D4、G),与现代尼夫赫人父系主体C2北支属于同一个祖先,在遗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1万多年前 AK11K 那个样本的父系DE,很有可能是日本列岛常见的D1b。
      表中的那个AR9.2K_o属于Y染色体P未分类型,很有可能是Q1a。
      由于尼夫赫语是一种孤立语言,有时归类于古西伯利亚语。尼夫赫语的许多词汇与阿伊奴语、韩语和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相近似,但并没有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因此这些相似的词汇很可能是借词,可以推知当初C2北支根本不是阿尔泰语系的奠基者和开创人, 但因北方草原不停战乱而趁机崛起并入主草原,建立联盟政权,在语言上渐渐的阿尔泰化,演变成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2-02-22 08:19
      回复


        IP属地:北京15楼2022-02-22 09:00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2-22 14:28
          回复




            IP属地:北京18楼2022-02-22 21:4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9楼2022-02-23 15:01
              收起回复
                父系NO及其早期母系原配BF向周围地区扩张,与边界父系CDQ母系M混合,多样性越低。计算多样性,不只考虑子类型是否齐全、根部年龄是否古老、母系原配分布情况,还要考虑其他单倍群的混合情况、环境气候和生存繁殖能力的密切关系,比如河流水源、草木动物多态性、平原土壤情况、人类农业技术。
                .
                西部新石器遗址考古发现CDQO混合,但N极少。南方新石器考古发现的绝多数是O,却没有N,只有广西考古发现了不少C1,属特殊情况。华北中原新石器考古发现CNO。山东新石器考古发现K/NO,却没有发现CDQ。已知,旧石器父系K的原配母系基本上都是R系。考古表明母系R/BF集中分布于黄河下游及其南方,但古西北、古华北、古东北、古中原母系M占主体,BF极少。不难看出,父系NO母系R从发源地向周围地区扩张,多样性越远越渐减。NO同源性是一个祖先,父系NO母系BF共存的最早遗址,如果没有与父系CDQ母系M混合的话,必是发源地,比如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K/NO齐全并存。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22-02-24 15:20
                回复
                  田园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考古分析为生存于距今4万年前的早期亚洲现代人,在形态上和21世纪的现代人差别很小,属于母系B*。田园洞人和现代东亚人的共同祖源是东欧亚古人,是最接近的遗传关系,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都是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年代相近,应该是同一群体,也就是原始东亚人群。东亚地区面部立体的最早人群,二万年前以山顶洞人为始祖,从东亚沿海北方到南方扩张。面部扁平的人群有北欧亚古人常染成分,一万年前起源于西伯利亚,母系M/CDGZ南下扩张,和东亚面部立体的人群不停混血,形成了现代蒙古人种,所以东亚地区考古各遗址鼻颧角、鼻根指数,差异跨度大,但整体平均值低于北亚人种,就是现代东亚人种特征。
                  .
                  大汶口文化地区分布非常广泛,跨越南北,包括山东豫东淮北苏北辽东,不可能没有种族融合,主体上属于东亚类型,兼有部分波人类型。

                  从古代常染起源上来看,东亚农业人群起源于黄淮海大平原,向西北/西南、华北/北亚、华南/东南亚、东北亚/日韩迁徙扩散,与当地土著游牧人群或渔猎人群混血,形成了亚洲各族。


                  IP属地:北京26楼2022-07-09 13:02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2-09-26 17: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