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吧 关注:1,547贴子:5,553
  • 11回复贴,共1

文正公故事选十六: 所至有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九年(1139)六月,宋汪藻在《范文正公祠堂记》写道:
“公以进士释褐为广德参军,日报其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必记其往复辨论之语于屏,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之,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狱官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公卒二十年,高邮孙觉莘老为广德军,始以诗志公之事,而刻之亭中。又六十九年,丹阳洪兴祖庆善来守,读莘老之诗而慕之。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于时。庆善乃求公遗像,绘而置之学宫,使学者世祀之,而嘱予记其事。于戏!公之盛德,岂待文而后显,藻亦岂记公者哉?”
这应是所存记写范仲淹生平的最早文字,为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所本。除未写“迎其母以养”与“权集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复范姓”外,其余皆符,还写到了为何让广德人念“盛德”的原因及并受祭祀的经过。
《嘉靖志》与《万历志》以及清《乾隆志》《光绪志》对范仲淹在广德州任司理参军的经历记载大致相同,文字略有差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4-29 17:59回复
    梳理一下范仲淹在广德司理参军任上的作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4-29 18:02
    回复
      1. 范仲淹任广德司理参军时,日抱具狱,与大守争是非
      《年谱》:“日抱具狱与大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比去,字无所容。”
      明《嘉靖志》:“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之,公未尝少挽。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比去,屏上之字,一无所留。尝构亭以听狱讼,民无所冤,因名范公亭。”《万历志》:“日与太守争狱讼是非。守以盛怒加之,竟不少沮。尝构一亭,引囚鞠讯,竟得其平,因名为范公亭。”
      宋代司理参军,职责是“掌狱讼勘鞠之事”。作为司理参军的范仲淹,他“日抱狱牍(案件材料)”“尝构一亭,引囚鞠讯,得其平”。 在向知州军事汇报案情时,并不全以知州的意见为定案意见。遇有不同意见,“与太守争狱讼是非。”遇太守发怒,也不屈服,“竟不少沮。”回到住处,“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到去职时,屏上之字,已记满无空隙。去职后,也一无所留。
      2. 兴学校,训士类,为士民所依附,民甚德之
      《年谱》:“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于时。”
      《嘉靖志•学校志》: “儒学,在州治东南隅。旧学自五代废弛,基址湮没。宋……司理范文正公建于城北。”《名宦传》: “疏冤滞,兴学校,训士类,民甚德之。”
      《万历志•名宦传》:“疏冤滞,兴学校,训誉髦,为士民所依附。”
      清志本明志,记载基本相同。
      五代期间,战乱频繁,旧学校废弛,本是常事,校基也湮没无闻。范仲淹到任广德后,重建学于城北,兴学校,训誉髦,广德学风为之一变,始知向学求进,郡人也才有不断考取进士者。
      3. 清操自持,去任时,贫止一马,鬻之,徒步而归家
      范仲淹任司理参军,操守清明,廉洁自持,去任时,贫困无余资,止剩下一匹马,只得卖掉,徒步归家。刚劲之节,清苦之操,其初仕即如此,且坚守一生,实是难能可贵。
      4. 迎其母以养
      范仲淹幼年丧父,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登仕途后,始迎其母至广德以养。
      5.作《石溪瀑布》诗
      范仲淹《石溪瀑布》:“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钦定四库全书《范文正集》收入卷四,诗题简为《瀑布》。《嘉靖志》、《万历志》、《康熙志》的《艺文志•诗》均收录该诗,诗题《石溪瀑布》,此诗或作于广德。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4-29 18:02
      回复
        自27 岁考中进士后,范仲淹开始了漫长的入仕生涯。范仲淹曾到广德、泰州、楚州、苏州、杭州等多地为官,
        每到一处,他主要抓好四件事,
        即:
        兴修水利、办学育人、
        保土安民、资政存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4-29 18:06
        回复
          知饶州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4-29 18:14
          回复
            办学育才,兴建饶州郡学
            范仲淹一生中最看重教育,他无论到哪里为官,都非常热心举办学校,培养人才。景祐三年(1036年),他到任不久,就着手建饶州郡学。范仲淹知识渊博,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而且对风水学也很有研究。一天,他和当地的官员来到饶州城视察,他被饶州古城的风景吸引了,对饶城的风水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站在芝山顶上俯全城充满信心地说:“以东湖不砚,以督军台为印星,以妙果塔为文笔,建学于此,二十年当出状元”。于是立即实施了他建饶州郡学的计划,虽然他来不及建完郡学就奉命调任,但后继者完成了这一工程,郡学建成之后,桃红李白,出了不少贤才。二十年后,鄱阳果然出了文科状元彭汝砺,状元胞弟彭汝霖也中了进士。从此,整个饶州六县办学之风高涨,当时江西有个叫吴孝宋的名人,在写《余干县学记》中大发感慨,“饶州冠带诗书甲于江南,民风好学重教,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这是当时饶州人重教好学的真实写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4-29 18:14
            回复
              免征茶税 惠及万民
              饶州人一向有种茶的习惯,尤其是浮梁县,百姓普遍种茶。有一天,范仲淹和随从一行人从饶州城里出发,长途跋涉来到鄱阳县东北部的铁炉冲村(今鄱阳县金盘岭乡大梨胡家村)访问故友胡光先生。听说范大人来了,村里人沸腾了。“范仲淹是清官,是大好人”,人们神奇地说。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各自的家中,从梨树上挑选最大的梨子摘下送去给范仲淹吃。范仲淹拿着百姓送来的大梨子说:“这个村种了这么多大梨子,以后就叫大梨胡家”,范仲淹的话当场把众多的百姓逗乐了。
              当范仲淹问到这里的农民的生活状况时,胡光先生当着知州大人范仲淹的面说:“这里的百姓由于茶税过重,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民不聊生,有的百姓已经背井离乡,外出逃难。”
              范仲淹听了心里十分沉重。返回城里后,当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床,赴案提笔,“我要为民救苦救难,”这时他又想到朝廷,奸臣当道,想起了他受迫害被贬官来饶州的情景,有些畏难了,感到自己是被朝廷贬职的人,上奏有可能再遭诬陷。因此,笔尖难以下落。
              这时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童年时期那苦难的情景,他曾在寺庙里发过誓“不做良相,且当良医”,“为百姓解救困苦,个人就是遭到再大的打击,也值得!”这天晚上范仲淹的卧室灯光通宵达旦,一张减免百姓茶税的奏章写成了,马上令人快马加鞭送往朝廷。
              宋仁宗皇帝见了奏折立刻批示准奏。从此饶州百姓无茶税。为了纪念范仲淹,鄱阳铁炉冲村的茶农将村名更名为“大梨胡家”。
              至今,《胡氏宗谱》上还记载着“此村名为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所取。”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千万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4-29 18:16
              回复
                严明狱规,防止冤案发生
                范仲淹一生勤政有民,体察民情。他来饶州不久,就接待了很多前来申冤的百姓,有很多案件,他都亲自审理。有一天,鄱阳县的一个妇女牵着两个孩童跪拜在署衙前喊冤,范仲淹听到有人喊冤,马上前去询问究竟,那妇人悲伤地说:“我丈夫冤死在狱中,请大人做主,为我丈夫申冤!”
                范仲淹安慰了那妇人后,立即去到县城监狱,亲自调查审理此案。通过调查审理此案,证实了这妇人的丈夫真是在狱中遭严刑拷打而死,而且还了解到监狱中经常发生囚犯死亡现象。
                范仲淹对此十分震怒,严厉处罚了狱中看守官,并下令饶州各县严禁狱中滥用刑法,严刑逼供。他还要求部下办案必须慎重,多做调查研究,重证据。这样,使监狱有了严明的狱规。从此,很多案情均能获得公正的处理,百姓感恩戴德。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4-29 18:17
                回复
                  扶弱济贫,爱惜人才
                  饶州城里有一位很有文才的穷书生。一天,这个穷书生在署衙门前等待着求见范大人,不多时便见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从书生的谈吐中,发现书生很有才气,且有报国大志,也得知书生的生活极端贫困,连饭都没有饱食过一餐,家中毫无分文,还想进京科考。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志向,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叫随从拿出纸墨,令随从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就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按当时的规定这个碑刻是不可随便拓印的,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应了给书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准备第二天再拓。不料,这一夜之间雷雨大作,雷雨将石碑击得粉碎。穷书生伤心地只怨自己命运不佳。典故“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寺”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为此而叹惜,为了使穷书生不失科考的良机,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银两送给穷书生,穷书生含泪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4-29 18:17
                  回复
                    防火减灾 疏渠整市
                    古代的饶州城,水上交通非常发达,来这里做生意的商贾云集。由于管理不善,市面混乱,环境卫生很差,还经常发生火灾,城里的百姓无不为此而担忧。饶州历任知州均无法整治这种状况。范仲淹通过调查,发现了问题,便立即下令疏通沟渠,将市内龌龊之水引入郊外,他昼夜不歇,亲自到实地监工,当时的新桥、大龙桥、小龙桥,永平门外的浮桥下的沟渠在一个月之内全部疏通,使整个市面焕然一新。为了防止火灾发生,他下令在城内挖了很多水井,今天鄱阳镇的很多古井都是那个时候挖的。老百姓感激地说:“用水不忘范仲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4-29 18:19
                    回复
                      范仲淹在饶州为官仅十八个月,却做了很多为民众称颂的大好事,深受鄱阳人民爱戴,与颜真卿同称,尊为鄱阳二贤,并立“颜范二贤祠”,世代祭祀之。1995年,鄱阳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在芝山重修“碧云轩”,为范仲淹塑像,以示纪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4-29 18:20
                      回复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清正廉洁,所至有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4-29 2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