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吧 关注:1,739贴子:25,512
  • 28回复贴,共1

大破匈奴 两败秦军——我看战国名将李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明:文章发生于本人微信公众号,同时也在贴吧贴出。


IP属地:广东1楼2022-05-24 08:43回复
    (一)
    李牧是战国后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我觉得,应该称为战国后期四大名将更准确,因为战国前期、中期,还有不少名将不亚于这四人。下面先引用《史记》关于李牧的记载(可略过):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後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关于李牧的其它记载,都非常简单,唯独大破匈奴一事,却记录得极为详细。史家惜墨如金,司马迁用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记录大破匈奴一事,除了这次战绩确实辉煌之外,恐怕还有其它原因。
    司马迁身处汉武帝时期,对汉武帝连年遣军出击匈奴,肯定是非常清楚,而且深有感触的。他自己就是因为替出击匈奴而被俘的名将李陵辩解而遭受了宫刑。在《史记》中,司马迁就对汉武帝的对外军事行动有所批评,说汉武帝连年用兵,“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
    司马迁不是认为不应该反击匈奴。匈奴连年寇边,杀掠边境汉民,甚至还越过长城劫掠内地,对当地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的侵扰和破坏。军事上防备匈奴,适当反击,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汉武帝派遣军队深入匈奴腹地,而且连年作战,疲惫士卒,空耗国力,这才是司马迁批评的。
    汉武帝上承文景之治,当时天下富足,但到了汉武帝晚年,民力衰竭,百姓流离,赤地千里,人民相食,可见其穷兵黩武到了什么地步。司马迁详细记录李牧反击匈奴一事,恐怕就有点借古讽今的味道了。
    赵国只是战国七雄之一,论军事实力,在战国后期可以排到第二,仅次于秦国。地盘大约相当今天河北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一小部分,合起来不过是两省之地。由于北方人口较少,当时赵国人口估计只有300-600万,低于秦、楚、齐三国(战国人口据估算接近3000万)。
    汉武帝治下的汉帝国,人口在5000万左右,经过文景之治,经济基础雄厚。但汉武帝出击匈奴,有胜有负,确实对匈奴形成了沉重的打击;但代价也极为沉重,最后搞到民不聊生的地步。而李牧先固守,后反击,一战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使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城。相比之下,汉武帝打匈奴,费效比实在是太高了。


    IP属地:广东2楼2022-05-24 08:44
    回复
      (二)
      不仅如此,李牧反击匈奴时,赵国已经由盛转衰。
      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被坑被杀45万军队,几乎到了全国青壮尽殁的地步。第二年,秦军围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保卫战虽然以各国联军胜利告终,但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国损失极大,平原君不得不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并外出求救。最后靠楚国和魏国的救兵击退了秦军。
      司马迁没有明确记载李牧击破匈奴的时间,我们只能自己推测是在长平之战前,还是在长平之战后。
      长平之战结束于公元前260年,李牧击破匈奴后,公元前244年率军打下燕国两城,公元前233年率军取得了对秦军的宜安大捷,公元前229年,李牧因谗言被杀。我们假设李牧被杀时60岁——这在古代已是高龄。那么长平之战结束时,李牧是29岁。我们假设李牧在长平之战结束这一年击破匈奴,那么李牧就得在22岁左右,成为代郡和雁门郡的军政一把手;因为他主持代雁门一带军政时,只守不攻了几年,被撤职一年后复出,又只守不攻几年,然后一战大败匈奴骑兵。
      代郡和雁门郡一带是赵国防备北方胡人的前线,相当于赵国的北方军区,李牧不仅管军,还管政,可自行任命官吏,收取租税,这样的军政一把手,赵王会派一个只有22岁左右的青年将领担任吗? 在我看来,可能性不大。
      再者,若是李牧在长平之战前就大破匈奴,使匈奴骑兵十几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城,那么在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到了外无救兵必破的生死存亡关头,赵王怎么没让李牧率军勤王? 综上所述,合理的猜测是,李牧大破匈奴的时间很可能在长平之战的十多年后,这时赵国的实力已经得到一些恢复。
      虽然实力可能已经得到一些恢复,但这时赵国的强盛已不复从前。赵国在华北平原的核心区,西有强秦,南有魏韩,东有齐国,东北有燕国,都需要重兵驻守,不大可能给予北方代郡和雁门郡太多兵卒和物资支援。李牧大破匈奴,主要依靠的还是当地的力量。
      代、雁门一带,主要是些小盆地,其余都是大山,在那个时代,能够养活的人口不多,我估计在五十万左右;就算河套地区的云中郡还没丢失,顶破天也就一百万人口。后来邯郸城破,赵王迁被虏,赵王嘉跑到代地为王,几乎就被无视了。
      李牧以不到百万人口的代郡、雁门郡为基地,在赵国四面皆敌,处处需要重兵驻守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取得对匈奴的大捷;与汉武帝举全帝国之力对匈奴用兵,却搞得民生凋弊相比,显然要成功得多了。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战国时的匈奴,还没统一北方草原,实力远不能与汉代的匈奴相比。但能一次性出动十多万骑兵,对于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来说,也已经是一股很强大的军事力量了。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赵武灵王以一国之力,修筑了赵长城,却没有引起民愤;秦始皇举整个统一帝国之力,把原有的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连接起来,却引起了极大的民愤;可见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我们通过李牧和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李牧确实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军事家。


      IP属地:广东3楼2022-05-24 08:46
      收起回复
        (三)
        从《史记》记载看,李牧守边,战略上暗合了《孙子兵法》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他主持代、雁门防务时,可以自己任命官吏,使用地方租税作为军费。他善待士卒,给以优厚待遇,每天杀好几头牛给士兵吃,并勤加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他在边境遍设烽火,多派间谍,修缮城垒,及时传递胡人入侵的消息。碰到匈奴骑兵前来劫掠,就要求士兵百姓退入城垒固守,不许出战,军民没有什么损失。这样过了几年,哪怕自己被敌我双方都认为是胆小鬼,受到赵王的指责,李牧也决不更改。赵王非常生气,就把他撤职了。
        接下来一年多,匈奴入侵,边军出战,好几次都失利,损失很大,边境地区都没办法种田和放牧。赵王只能请李牧复出,李牧称病推辞。赵王强求,李牧提出条件,只有同意他采取原来的策略,他才敢去赴任。赵王只能同意了。
        李牧复出之后,继续采取避战固守策略,匈奴人好几年都抢不到什么东西,但也觉得李牧胆小。李牧则不断积蓄反击力量,组建了一支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弓手十万人的军队,并加以训练,使他们都熟悉作战。边军士兵得到厚待,但却不能出战,都很憋屈,纷纷向李牧请战。
        李牧见士气可用,就让百姓都到边境野外放牧。匈奴小股部队入侵,劫掠了几千人。匈奴单于见状,便率领大部队前来。李牧布了一个奇阵,左右两翼埋伏了大量军队,待匈奴骑兵来攻,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随后逼降了林胡、攻破了东胡、消灭了襜褴,匈奴单于只带了少数人逃走,之后十多年,匈奴人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主政者对打仗要极为慎重。这一点李牧做到了,没有足够的把握,他都避战固守,尽量保证军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绝不轻易出击,就算自己的士兵把他当成胆小鬼,甚至赵王把他撤职了,他都没有改变。但是,他又不是消极避战,而是积极备战,训练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等待合适机会,主动出机,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消除边境的军事威胁。
        战术上,李牧也极为高明。匈奴骑兵机动性强,来去自如,利则战,不利则走,易聚易散。边军轻易出战,很可能失利,若受到追击,损失会更大;若侥幸取得优势,匈奴骑兵也能轻易逃脱。所以李牧避战不出,一来减少损失,二来麻痹敌人。直到准备充分,才选好地形,布设奇阵,以两翼的伏兵,夹击、包围、拦截匈奴骑兵,以达到歼灭骑兵的目的。司马迁用了“大破杀”三字,显然十多万匈奴骑兵大部分被歼。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能够对纯骑兵部队打出这样的战果,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实际上,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第一战“马邑之谋”,或许就借鉴了李牧的战法。当时汉军让人假意投降匈奴,表示愿为内应,打开马邑城门,引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境,想在马邑谷中设伏灭之。只是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功败垂成。而马邑恰恰就在雁门关外不远。
        在对匈奴作战前期,汉武帝有卫青和霍去病两个名将,确实取得了许多胜利。但到了后期,一方面好大喜功,一方面又竭泽而渔,频繁出击匈奴又颇多失利,损失极大,以致民不聊生。费效比不仅远高于李牧,就是和他的孙子汉宣帝比,也是要输了一大截。


        IP属地:广东4楼2022-05-24 08:46
        回复
          (四)
          公元前233年的宜安之战,是李牧又一辉煌战绩。
          但司马迁对这一战的记载却非常简单,只是说李牧率军在宜安,大破秦军,败走秦将桓齮,被封为武安君。查找其他史书,也找不到更详细的记载。只有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传》有这么一段具体的描写:
          李牧拜命而行,列营于肥累,置壁垒,坚守不战。日椎牛享士,使分队较射。军士日受赏赐,自求出战,牧终不许。桓齮曰:“昔廉颇以坚壁拒王齮,今李牧亦用此计也。”乃分兵一半,往袭甘泉市。赵葱请救之。李牧曰:“彼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也,兵家所忌。不如往攻其营。彼方有事甘泉市,其营必虚,又见我坚壁已久,不为战备。若袭破其营,则桓齮之气夺矣。”遂分兵三路,夜袭其营。营中不意赵兵猝至,遂大溃败,杀死有名牙将十余员,士卒无算。败兵奔往甘泉市,报知桓齮。桓齮大怒,悉兵来战。李牧张两翼以待之,代兵奋勇当先。交锋下酣,左右翼并进,桓齮不能抵当,大败,走归咸陽,赵王以李牧有却秦之功,曰:“牧乃吾之白起也!”亦封为武安君,食邑万户。秦王政怒桓齮兵败,废为庶人。
          小说之言,未必可信,但这段描写相当精彩,被许多介绍李牧的文章所采用,或许可以稍稍弥补史家未能详细记载的遗憾吧。
          史书记载虽然简单,但从以下几点,依然可以看出宜安之战战绩辉煌。
          其一,司马迁用“大破秦军”四字来形容此战,说明秦军至少是完全被击溃的,而不是作战失利而有序撤退的。
          其二,记载“走秦将桓齮”,可见主将桓齮只率少数人逃走了。如果主将是随败军一起撤走的,史书惜墨如金,一般不会专门记载。
          其三,秦军主将桓齮并非庸将。据《史记》记载,三年前,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魏国邺城,取九城;一年前,桓齮攻打赵国平阳,赵将扈辄率军救援,扈辄被杀,斩首十万。也就是在这一战,赵国主力尽失,不得不召李牧率军南下回援。能够一战歼灭赵军主力,且杀主将,斩首十万,可见桓齮军事素质不弱。统率的军队当在十万以上。
          其四,作战地点决定了秦军一旦被击溃,大多数很难逃回秦国。从下图可以看到,秦国已三面包围赵国,但是邯郸依托南面的漳水和坚固的赵南长城,很难被攻破。所以桓齮率秦军主力从西面的太原沿井陉越过太行山,进入赵国腹地,企图从北面合围邯郸。秦军被击溃后,唯一的退路就是通过井陉逃回太原郡。从宜安到井陉口,有近百里的平原。李牧的骑兵较多,这一百里的平原,正是骑兵追击溃兵的最好地形,若是骑兵提前控制井陉口,全歼秦军也不是不可能。

          其五,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军战斗力冠绝战国,被称为虎狼之师。桓齮统率的秦军,当在十万以上。李牧边军不到十万(代地必须留守),能够大破十万以上的秦军,可见李牧和他的军队,战斗力确实不凡。
          最后,此战之后,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封君相当于后代的封侯,非有重大战功不能封君,可见此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封号与秦国武安君白起相同,可见赵国把李牧当成跟白起一样的名将。
          第二年,秦军又南北两路攻赵,主力仍然越太行出井陉,攻番吾。李牧在番吾又击破了秦军。然后挥师南下,逼退秦国南路军。韩国和魏国想趁火打劫,也被李牧击退。第三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大量房屋倒塌。第四年,赵国发生大饥荒。第五年,秦军再次南北两路攻赵,名将王翦率主力再出井陉,和李牧相持不下。秦国使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陷李牧和司马尚欲谋反。赵王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葱让人暗地里把李牧抓起来杀了。三个月后,王翦大破杀赵葱,攻陷赵国都城,虏赵王迁,赵国被灭。


          IP属地:广东5楼2022-05-24 08:47
          回复

            (五)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和白起一样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因此很多人喜欢拿白起和李牧来做比较。两人当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若是非要分个高低,可能永远都争辩不出结论;但具体分析比较一番,仍是很有意思的事。
            从战绩来说,白起攻城70余座,杀敌百万,史称“人屠”。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李牧战绩虽然也不错,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逼降了林胡,攻破了东胡,消灭了襜褴,伐燕攻下两城,宜安大破秦军,番吾击退秦军,击退韩魏两国军队的趁火打劫。但与白起相比,显然还是单薄了许多。
            但战绩这东西,第一取决于将领的水平,第二取决于国君的重用和信任,第三取决于国家的军事实力。就第二点来说,两人非常相似,都曾深受国君信任,委以重兵,但最后都受到国君猜忌,被杀或被逼自杀。就第三点来说,当时秦国实力冠绝战国,而赵国已经衰败到了垂死挣扎的地步。由此反推,两人的军事能力,应该是难分伯仲的。
            大破匈奴之战,李牧人数略多,但相同数量的骑兵远比步兵有优势,有“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的说法。所以李牧这一战说是以弱胜强,也毫不为过。何况步兵对于骑兵,击退不太难,但难在歼灭。十次击退,不如一次歼灭。李牧能够歼其大部,足见军事素质之高。宜安之战,从两国实力来讲,是秦强赵弱;从军队数量来讲,虽然史无记载,但秦国处于攻方,借鉴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动员的兵力,显然秦军数量不大可能比对手少。所以宜安之战,以及后来的番吾之战,说李牧以弱胜强,也是没问题的。
            历史上最著名,而且被人评价最高的战役,往往都是以弱胜强,如项羽破釜沉舟的钜鹿之战,如韩信背水一战的井陉之战,如三国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如东晋的淝水之战。因为以强胜弱,在一般人看来,是理所当然,但以弱胜强,就是属于创造奇迹了。
            白起一生征战无数,几无败绩,但史书大多没有明确记载交战双方军队数量。不过秦军经过军功爵位的改革激励,战斗力普遍强于山东六国。又由于秦军喜欢斩首屠城,被称为虎狼之师,六国军队普遍畏惧秦军。因此,就人数来说,秦军往往能够以少胜多。而就综合国力来说,白起之时,秦国已经居于战国七雄之首。因此白起的胜仗能不能算以弱胜强,恐怕是会有争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白起就不能以弱胜强。一来如果实力足够,当然是实力碾压最为稳妥,谁愿以弱博强。以弱搏强,往往是迫不得以的赌博。二来白起基本上都是攻势作战,《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可见一般情况下,攻方必须出动比守方更多的军队,特别是需要攻城的时候。三来白起那些经典战例,如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确实胜得精彩。就作战指挥能力来说,白起肯定是超一流水平的。


            IP属地:广东6楼2022-05-24 08:49
            回复

              (六)
              虽说就军事能力来说,两人难分高下,甚至有人觉得白起可能更胜一筹,但就个人喜好来说,我更赞赏李牧。因为李牧的战争,主要是保家卫国的防守反击战。
              北方胡人如匈奴,都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野蛮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定居的农耕民族,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破坏性。烧杀抢掠是其习惯性行为。为了防备胡人的劫掠,汉人不得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长城。长城对于防御胡人小规模的的劫掠、及时传递敌人入侵消息、调动军队以防备胡人破关都有积极作用,但却很难抵挡大规模的入侵,所以适当的反击作战也是很有必要的。李牧反击匈奴和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漠南作战,都可以归入此列。至于深入漠北打击匈奴,虽然很能满足一些人扬我国威、虽远必诛的天朝上国心态和好大喜功心理,但实际上却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因为损失极大,而北方草原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段时间之后,必定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
              秦为兼并六国,军队以斩首计功,为制造恐怖,又动辄屠城。长平之战的起因,是韩国割上党十七座城池给秦国,但上党军民不想做秦国之民,转而投赵。可见六国百姓,都不喜欢当秦国的国民。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坑杀四十五万;后来交战,赵国被秦国斩首和屠杀也绝不在少数。李牧抗秦,绝对是反击暴虐强秦的保家卫国之战。
              白起虽然战功赫赫,但在我看来,杀戮过重。被逼自杀前,他自己都知道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当然,白起的嗜杀,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秦国体制性的问题。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决定了秦国士兵必须有斩首,才能够有军功和爵位。以斩首博军功,则肯定会发生杀良冒功的现象。为了对六国造成恐惧,加速兼并进程,秦国又对顽抗者进行屠杀。秦在兼并六国时,对六国军民的杀戮,按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达到了三分之二。三分之二或许有些夸张,但秦兼并六国,绝不是对六国的解放,而是掠夺、屠戮、征服和统治。
              秦对六国的兼并,是野蛮战胜文明。这种野蛮战胜文明,古代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欧洲蛮族灭西罗马,蒙古征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半个欧亚大陆,满清征服华夏。秦统一六国也是如此,虽然六国也谈不上多文明,但至少没有斩首的记录;再者战国上承春秋,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思想繁荣。百家争鸣这样的思想文化自由和成就,自秦统一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根源也在于野蛮而专制的秦制(百代皆行秦制,汉后兼用儒道)。
              秦国确实很强大,但它是野蛮的强大。它的强大,是以牺牲国民幸福为代价。《商君书》说,国强则民弱,民强则国弱。为了国家强大,就只能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把百姓都制服了,都乖乖地,甚至心甘情原地为国家做出牺牲,国家自然就强大了。这也就难怪六国之民,都不愿意成为秦国之民。秦国统一之后仍然极为残暴,绝不是偶然,而是其体制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决定的。
              像秦国这样野蛮的国家,不论打着什么旗号来兼并远比秦国更为文明的六国,本质上都是亦祼祼的征服和侵略。因此,李牧抗秦,天然便具有反侵抗暴的正义性。屈原可以被称为爱国诗人,李牧为什么就不能被称为爱国将领呢?
              我很喜欢杜甫诗《前出塞》中的第六首。年轻时,喜欢前四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年纪越大,却越喜欢后面四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自然免不了伤亡;但只要能够制止侵略,杀人也应该有所节制;入侵战争的滥杀无辜,则更应该受到谴责。就连唐代的杜甫都懂得这一点,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连这点认识都没有,那么就仍然只是一个披着现代文明外衣的毫无人性的野蛮人。对那些张口闭口说“核平”“牺牲一半人口”的人,我只希望他们能够自豪而壮烈地成为核平的对象和牺牲的对象。


              IP属地:广东7楼2022-05-24 08:50
              回复
                好,拜读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5-24 13:54
                回复
                  拜读,最近太累了,如果需要关于李牧的更多信息,可以跟大家多交流,加油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05-25 00:24
                  回复
                    有理有据,写的不错。不过单就白起李牧两个人实力比较的话,我觉得李牧还是更牛逼的,即使赵国后期羸弱不堪,李牧照样打的秦军毫无脾气,白起上阵也只能靠反间计,正面对抗拿李牧毫无办法。如果把李牧和白起对调一下位置,李牧也照样能打出更多漂亮战绩。所以说二人伯仲之间,如果硬要选一个,肯定选李牧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5-25 15:34
                    回复



                      IP属地:广东12楼2022-05-25 18:39
                      回复
                        (七)
                        李牧能够大破匈奴,大败秦军,不仅在于他擅长用兵,还在于他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边防军。这支军队是他亲自训练的,可见他在练兵、治军也有独到之处;同时也给他带来一个优势,那就是将能知兵,兵能知将。
                        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指挥自己的军队和指挥别人的军队,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指挥自己的军队,清楚每一个下属以及其所率领的军队的特点,用起来往往得心应手,在判断战斗力以及兵力分配上,往往不会有什么差错。
                        同样的道理,下属和士兵熟悉自己的将领,对军队战斗力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将领能够得到下属和士兵的认可,甚至经常带着他们打胜仗,那么下属和士兵就会对将领有很强的认同感,有很强的凝聚力,有很高的士气;只要将领在,他们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坚信将领会带着他们取得胜利,对将领的命令会坚持执行,并顽强地作战到底。
                        相反,若是将领得不到下属和士兵的认可,或者互不了解,那么将领就很难信任下属,指挥起来就会犹豫,部署起来就会有差错。而战争往往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下属和士兵无法信任将领,就会对将领产生怀疑,害怕失败,害怕成为弃子,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崩溃。
                        李牧亲自建立了这支边防军,而且厚待士卒,带着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支军队跟随他十几年,甚至可能二三十年,把他称为“李家军”也不为过。正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一样,“李家军”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能够击败虎狼之师秦军并不奇怪。
                        但是,不论是“李家军”还是“岳家军”,都是很被君主忌惮的。因为这样的军队是“李家”和“岳家”的,而不是君主的,他们只听自己将领的命令,君主是无法有效控制的。君主很害怕这样的军队有一天会用来对付自己。所以李牧的死和岳飞的死,或许都是出于相同的原因,所谓“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拥有这样的军队,被中央集权君主“赐死”,难道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中央集权的君主,防家贼甚于防外贼,凡是能够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统统都是消灭的对象。赵王与宋帝不同之处在于,宋帝杀了岳飞,他还能保有半壁江山,而赵王则蠢到把手里唯一的救命稻草——李牧都给杀了。
                        李牧死,赵军临阵换帅,可想而知,“李家军”还会不会为赵王卖命。很快,赵国也亡了。结果让人扼腕痛惜。但是,李牧不死,赵国就不会灭亡吗?
                        李牧不死,或许能够延缓赵国灭亡,但是他改变不了赵国灭亡的命运。秦赵两国实力过于悬殊。这时韩国已灭,魏国已残,楚国太远,齐国只求自保,燕国还想来咬上一口。就算李牧总是能够以弱胜强,赢得每一场战斗,但他赢不了秦国灭赵的这一场大战。
                        更何况,他还要面对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虽然,王翦也拿李牧没办法,所以只能用反间计。但是,李牧要击败王翦决不容易,秦国耗也能耗死赵国。或许,李牧死于反间计反而是他的幸运,因为他不必作为亡国将领而死,还能够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惋惜和同情。


                        IP属地:广东13楼2022-05-25 18:51
                        收起回复
                          注解:《商君书》驭民五术:
                          1愚民:统一思想,让百姓只相信统治者的话。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使民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无恒产者无恒心。
                          五者若不灵,杀之。


                          IP属地:广东14楼2022-05-25 18:53
                          回复
                            这是我读过的最全面,最客观的评价了。
                            评价军事能力,绝对不能忽视了国家实力和军队战斗力。
                            至于功过,更应关注战争的本质,那些鼓吹成吉思汗,白起的人,真应该把他们放到战争的铁蹄之下,再看能不能继续吹。


                            IP属地:浙江15楼2022-07-15 16:32
                            回复
                              大体看了下,观点无非是踩汉武帝捧李牧。李牧的确是名将但是也没有你说的这么强。七国之时匈奴只不过草原一部而已,另外你所谓的10万骑兵也不过是牧民很多男女老少而且武器可能都是木制骨制,甲胄都没有的而已,而汉武帝时期的匈奴已经是草原霸主,有青铜器和少量铁器,骑兵能拉出40万。拿这能去对比?另外王翦奈何不了李牧?开玩笑,那时候的赵国已经几乎是必死了。谁来都没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6-11 05: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