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吧 关注:19贴子:155
  • 0回复贴,共1

《伤寒论》中的切脉针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俞老言,切脉针灸虽发源于《黄帝内经》,而后世发扬者,有“切脉针灸大家”,不是别人,正是仲景,而切脉针灸的相关理论在《伤寒论》中也可见不少。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便从《伤寒论》出发,寻找一些相关的理论,以供读者参考。
1“脉证并治”
《伤寒论》[1]中,首二篇是“辨脉法”、“平脉法”,实际上就相当于现今教材的“总论”,能奠定全书的基调,就是围绕着脉学而开展的。另外,书中每一篇都是“辨……脉证并治”的篇章,意即除辨病以外,辨脉、证,脉证结合更为重要。病种有相同,证也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因每个人体质、所处环境等内外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脉+证”的组合是不一样的,这就像排列组合一样,有着无限的可能,因此也就使辨证更具体化、个体化,确保了疗效。后世的王叔和,整理仲景的学说,概括提炼的脉学,如今还盛行于世,为脉学之主流,实际上也是来源于仲景,可见这脉学博大精深,非一时一日可熟习,但明了之人,却能成为医学大家也。俞老曾说,《伤寒论》是“切脉用药”,若仲景有余力,说不定还会写出一本“切脉针灸”,但仅从流传于世的这著作中,仲景脉学的功力之深可见一斑,脉学指导用药的灵活也让人敬服。
2学脉者不为圣贤,也为大医
仲景反复强调切脉的重要性,在各章节中处处可见。如《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篇》中有“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一说。上工,如秦越人,因医术高明被称作“神医”、“扁鹊”,可凭望齐桓侯之脸面颜色知其有疾,且凭借颜色变化判断疾病进展情况,不可不说是为之神。但神的程度岂是可随便达到的,于是便有了问而知之的中工。问诊乃是从古至今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为世界上各种医学通用。但问诊也不是那么容易,医者有问得不全面、不详细的,患者有不能作答、答非所问、隐瞒事实的,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因此问诊虽可掌握,却也容易出错。仲景知此,便大力发展脉学,“下工脉而知之”,上工、中工的程度我们都达不到,至少下工是可以的,脉学的理论,在很多古书中都有记载,是古代医家积累的精华,能指导医学生逐步掌握,包括诊脉的时间、准备步骤、诊脉手法、脉象等等,从望闻问切四诊比较来看,关于诊脉的记载尤为详细、通达。掌握了脉学,虽然未必能成圣贤大家,但也可追随医圣的脚步,成为一方良医。很多人说脉学很难,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对其中的比喻未能明白——比如“脉蔼蔼如车盖”,车盖是什么样子的?没见过车盖,怎么明白这脉的形象呢?因此难怪王叔和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说法,脉学的道理如此深奥,所以更需要结合“证”,所谓“脉证并治”,便是仲景的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医学教育了。
3《伤寒论》中有关切脉针灸的记载
《伤寒论》绝大部分是描述汤方的使用的,但也有零星记载针灸的理论。《伤寒论》六经病诸篇中[2],和针灸疗法有关的原文有33条,纯针法有10条。关于切脉指导针灸的理论,书中记载甚少,如《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篇》中有“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中有“太阳病(此处当为省略了“脉缓”的描述),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二条是切脉指导下针药并用的例子,正如《脉经》中描述“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针对不同的病症而遣针用药,可有不同。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篇》有“太阳中暍者……其脉弦细芤迟……加温针,则发热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则是诊脉得知用针的禁忌。
4《脉经》中的理论
《伤寒论》中虽然记载甚少,但王叔和的《脉经》继承于伤寒论,其中载有不少切脉针灸的理论,我们可以从这书中了解仲景的学说,得知仲景的切脉针灸思想。《脉经》中有“审而知之,针入病愈”,其实正是诊脉指导针灸的高度概括,而各论之中,又以《脉经卷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切脉用针)、《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切脉针药并用)记载得详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一下,此处不作赘述。
参考文献
[1]张仲景述.钱超尘 郝万山整理.伤寒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38
[2]满斌.论《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C].天津.天津第五届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国际针灸学术交流会.2006,10,14.
[3]王叔和撰.贾君 郭君双整理.脉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3-7


IP属地:广东1楼2022-06-09 17: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