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枫川吧 关注:1,023贴子:190,389

教你如何当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8-06 04:51回复
    此诗出自元人杂剧《刘行首》。开门七件事的谚语始于何时,仍有待考证。在南宋时代吴自牧著《梦梁录》中提到八件事,所指的分别是: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于酒算不上生活必需品,到元代时已被剔除了,只余下“七件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8-06 04:58
    回复
      今天偶尔读到这首诗,感觉到是蛮有意思的。从诗的口吻看,应该是老母亲责备已成为人妇的女儿,同时又再次教导女儿作为主妇应如何打理生活事务。老母亲去看望已嫁出去的女儿,看到她象一只无头苍蝇,对自己小家庭的生活事务根本不知道如何打理,于是就骂道“在家时我就教过你,可你不听。现在可好,担子到你肩上了,你不知所措了。再对你说一遍,家庭生活的基本事务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做好了,一个家的基本生活就可以过得去了”。大家也可以想象,这个女儿在嫁出去前一定是过着小姐的生活,整天的生活要么是玩耍,要么是读点书、写点字,尽管每一天都缺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但从来没有在想过,这七件事齐了,一天的生活就过得下去了,否则就过不下去,所以作为家庭主妇,首要打理的就是这七件事。这七件事做好了,自己就可以算是基本上尽职了,否则就是没尽职,生活就是“乱如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8-06 16:51
      回复
        应当指出的是初为人妇不会当家的女孩儿应该是比比皆是。事实上不会当家的父母亲也比比皆是。要不这当家诗不会最早出现在南宋,早终确成于元人,而且这个过程中还由当初的八件事变成了七件事。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七件事中除柴米油盐不可动摇外对不同的家庭来说其余三件事也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家庭还可以剔除一些,而另外的家庭则必须增加一些。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8-06 17:09
        回复
          但这不是重点。我在这里要说的重点是知觉健全的女儿,从出生到出嫁十多年,天天过着缺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为什么不知道持家最基本的就是这七件事,而要“乱如麻”?为什么知觉健全,有着几十年生活经验的成人同样也是不知道,最终使得这首“当家诗”竟象启蒙教材一样被大家传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8-06 17:19
          回复
            说到这一点,就必须先知道我们人是怎样怎样感受的、怎样知觉的、怎样念想的、怎样认识的和怎样行为的。我们人对环境和事物的认识通常来源于对环境和事物的自然反应,声、光、色、形、貌、冷、热等等被我们的器管感觉并反应形成了我们对环境和事物的第一层次的知见,但这种感觉性的知见不但浮浅而且庞杂,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需要,基本上过眼即逝的东西。只有那些有需要并被提醒的东西才会被我们关注,并深入感知和认识,形成我们的知见和意念。而只有我们对事物形成某种意念时,我们才能深入观察和思想、深入认识直至有所行动。所以我们人对环境和事物的认识和行动并不是完全处决于我们是不是知觉健全,是不是听过、见过、接触过,而是还必须有念想和目的的基础。没有念想和目的,或不全面、不深入、不具体,我们就通常没有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没有对事物和环境真正的认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8-07 04:37
            回复
              小女儿(包括我们大家),虽然一天都缺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只形成了浮浅且过眼即逝的知见,而没有形成需要和目的性的知见,所以在头脑中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她当家时象个无头的苍蝇,对家里事务不知所措而乱如麻是正常的。现在她的母亲虽然又告诉她“柴米油盐酱醋茶”了,但那种乱如麻的状态也只能略好点。因为她现在只是才有了需要和目的的念想,这对需要做好是远远不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今后会有意识地学习、观察、思考,会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最终成为她母亲一样的老练而成熟的当家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8-07 04:59
              回复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古人对人的知和行的认识论。因为我们这里讨论的小女儿包括我们大家)如何当家归根结底是人如何知和行的问题。我们知道,古人把人分为有知有识有德有行的大人和无知无识无识无德无行的小人。需要强调的是古人的知识和智慧及德行和能力与今人略有区别,那就是在古代知识和能力都是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肉身去直接认知和实行的,并不需今天的显微镜、望远镜等科研设备,不需要今天那样需借助于精密复杂和强大有力的机械器具。换言之,古人的智慧德性和知识能力是每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直接获得、直接实行的看起没有丝毫神秘感甚至是没有丝毫难度的东西,而不需要今天那样需要拥有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精密复杂的外物。可这些知识和能力尽管是一些对任何普通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都依旧把人分成了凤毛麟角的圣贤和汪洋大海般的凡夫俗子。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却是真实的。那么其中的玄奥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8-08 11:08
                回复
                  这玄奥之处就在于所谓的圣贤,他们对于大家都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认知是建立在有需要的目的性的基础之上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观察和思想,并尽其所能地使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全面性、系统性、完善性和可实现性。这样一来他们认知的东西虽然和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却是完成了质的飞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8-08 11:21
                  回复
                    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人有三知之说: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另外古人还有格物致知的说法。古人认为我们人大都是只能困而知之的凡俗之辈,能够学而知之的就是了不起的贤人了,只有圣人才能生而知之。这种说法的关键点其实还是认知的需要性和目的性及全面性、深刻性和完善性。普通人对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因为没有需求性和目的性及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知,所以见了等于没见,感觉了等于没感觉,但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严肃认真的,不会因为你态度的无所谓它也无所谓,所以必然要给你尝足苦头。这时你就痛了,就想为什么自己吃苦头?如何才能不吃苦头?于是你便有了需要的目的性。当你尝试后又进一步有了全面性、系统性和完善性的深刻要求,于是你便一步一步地前进,最终达到了“知”的地步。这就是困而知之。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小女儿“当家”的过程,她乱如麻了,就有了需要和目的,回过头来看自已熟知的生活,终于“再次看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是她有知识了,不再乱如麻了,会当家了。当然在当家诗中这是教的,但所谓的教和学也只是得到了需要和目的的一些基本信息,并不能替代困的实际性和需要及目的的现实性,更不能代替因困和需要解困的重新开始的现实观察和思考,从而达到知之的境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8-08 11:58
                    回复
                      关于学而知之,其关键在于一个“学”字。既然有“学”,自然有“教”,那么教的东西自然就是“知识”了。而根据上面的看法知识是有目的性的全面系统的观察及深刻关系和具体准确的思想。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里的学而知之,远非我们想象的简单。因为我们通常的学习是书本学习和听教学习,所以其所学知识往往也是听和读的知识,与真正的知识相差甚远,往往得到的是一些缩略的、抽象的、不全面和具体、甚至是浅浮的东西。关于这一点,大家都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确认。如果我们学的是文史,我们因为不需要去实践,最多是吹牛或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在学校里考了90分就会真的以为自己有了优秀的知识,而不知自己所谓的知识仅仅是鹦鹉学舌,和真正的知识并没有毛线关系。但如果我们学的是理工,特别是实操技术类的,就会发现无论我们在学校的成绩单得了多少分,我们依然是无知的,我们要具有真正的知识还必须毕业后通过多少年的实际工作才成。无论我们在学校里考试成绩是多少分,我们可能连“法兰”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会知道搪玻璃没备火候到了是烧成温度900度或1000度,但不会通过观察没备的表面颜色确定是火候到了还是没到,所以通过表烧出来的东西不是没有烧透就是过了。总之无论我们学习成绩多么优秀,刚从学校出来就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小白。我们依然需要三年学徒才能成出徒,我们先要进行车间实习,然后经过3年、5年、10年方能成为技术员、工程师,而且即使成为技术员、工程师了,我们也仅仅是对学校学老的知识有了沦海一粟般的知识。换言之,我们沾沾自喜地认为已在学到了的知识,其实都是虚的假的。听你当家诗中所说的教你当家虽说是教了,但严格来说仅是你了一些语言性的信息。你听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只是听到了一些语言性信息。和你真正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和你真正懂得当家,有着遥远的距离,这时候的你充其量就是一个听了某句诗的幼儿园娃娃而已。总之学而知之是现实的,但这个学远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在今天想象的学,同样是没有需求的目的性,没有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事物全面、系统、具体的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实践,也不是能真正地“学而知之”的。大家必须记住这个“学”是有深刻具体全面内涵的,决不了我们通常认知的学。因为不管怎么说通过即使不是真正的学,我们总是能得到前人的部分思想和经验的,我们甚至可以对自己的知进行格局上的拓展,而这一些使得知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是自己“困而知之”可比,因此古人说能够学而知之的贤人。当然这里要重复强调的是这里的学决不是我们普通人大众化概念的学,能真正做到的人也是很稀少的,所以才能配得上一个贤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8-10 05:26
                      回复
                        说到“生而知之”,大家都不免要感到很神秘,因为古人也说“生而知之”者为圣人,而圣人自古以来被人为是和神一样的存在,无论其高度还是稀有性都是超越了“人”这个范畴的。但圣人毕竟是人,所以虽然他的高度已等同于神甚至超越了神,但在基础本质上还是人,换言之圣人只是达到了“人”所能达到的极致而已。所以可以说,圣人能生而知之,理论上我们每个普通的人也能生而知之,因为我们和圣人在基础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普通人的本能知觉和圣人毫无区别,我们能感受知觉到圣人同样的知觉,我们感知里的声色香味触法和圣人感知里的全无区别,因为我们有海量的人口基数,所以事实上我们中间有许多人对声音、色彩、香味、触觉、甚至对法的记忆和认知还要比圣人更加精致。更进一步说,这一切甚至动物都更加厉害,我们的视觉不如鹰、我们的听觉不如蝙蝠、我们的嗅觉不如狗,我们不会放电、不会……。圣人的知觉和我们常人无异,还可以用更近一步的事实证明。大家知道书法是艺术。历代书法家的作品都是那些万里挑一的书法家的专业作品,远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写得出的,但并不妨碍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评判其优劣。这充分说明我们普通人和那些书法家有同样的知觉和认知,我们普通人和这些书法家的区别仅在于不能完美地表达而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8-12 08:11
                        回复
                          对于“困而知之”,人们是通过“困”而获得目的性需求的实际性,并进一步在“知之”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等诸方面完善,进而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验证等,从而获得了“知之”。但因为是从自己的“困”为出发点,知识所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困”,所以这时候的“知之”更象是个人实际性的经验,其狭隘性、浅薄性、简陋性是显而易见的。“学而知之”,人们是通过“学”而“知之”的。需要强调的是严格意义上讲决不是人们单纯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还必须包括困而知之中的“需求性目的”的实际性及“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等诸方面完善的內容,包括在这基础上的观察、思考、验证等等。因为学而知之增加了学习的“外来信息”,所以和“困而知之”相比之下具有了某种深广高远的境界。如果困而知之在某种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具体性知识,那么学而知之就有了某种“普通性”和“深广性”甚至升华至“抽象性”,当然在这方面是因人而异的。那些超群绝伦的卓绝者,有可能达到传说中的圣贤的高度,而那些低劣者可能只是具有“鹦鹉学舌”的本事,和真正的“困而知之”者尚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那么生而知之,他非学非困,他“知之”的“目的性需求”及与之相配套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及“观察”、“思考”和完善又因何而来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8-14 04:56
                          回复
                            对此佛家的说法是因为自身的修练而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前面举过例子,我们普通人和书法家对书法的感知和评价相差不大,但在表达方面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如何“表达”并在大脑里明确固定才是我们和书法家的真正差别。“明心见性”中的明心,就是让我们在清净不受污染的境况之下,发挥出自已先天的全部感知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并同时“见性”。这里的“见性”显然就是“目的性需求”,当然是对于我们人而言是“真实无妄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智慧光明和至善致止”,和我们通常所说“知之”的目的性需求还是有巨大区别的。但这种区别是升华了境界。所以“明心见性”后就能“生而知之”,尽管这让人感觉到非常玄奥。正因为我们普通人对事物的感知和对善恶的评论与佛无异,所以佛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正因为“明心见性”后能“生而知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佛,我们普通人和佛之间相距的只是如何明心见性后达到明心见性而已。所以无论是“生而知之”还是“人人皆可成佛”从理论上讲都是真实的,中间只差了一个“明心见性”。但不得不说这个“明心见性”实在是太玄奥了,怎样“明心”怎样“见性”,具有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明心”,到达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见性”不但对我们普通人是摸不着头脑,就是对除佛之外的教师来说可能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帐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8-14 05:40
                            回复
                              和佛家“明心见性”相对应的是儒家的“格物致知”。儒家认为一个人通过格物就不需要学而知之、也不需困而知之,就能直接地知之,显然这种知之就是生而知之了。但问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和明心见性相比格物致知要接近实际一点,但如何“格物”依旧是很玄妙。为了正确地理解“格物”我们就要正确地理解“知之”。前面说了从学而知之、困而知之那里我们获得的“知之”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它们都有一个基本出发点,那就是需要的目的性。换言之,我们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所获得的知之一定是(也必须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换言之,我们所谓的知之就是对事物围绕着某个点的相对关系的充分必要的认识。重复强调一下关键词“围绕一个点”、“相对关系”、“充分必要”。所以格物致知中的格物就是围绕着事物的某一点、某一方面给出相应的相对关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8-15 0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