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何栩吧 关注:36贴子:2,178

【打卡】一切困境,会平定,变成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0-06 18:18回复
    文艺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0-06 18:20
    回复
      10.6
      《董桥和他冷艳高雅清贵有钱的朋友们》
      网页链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0-06 18:21
      回复
        10.7/10.8
        宇野常宽《震灾后的想象力:2010 年代的日本御宅文化》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0-08 19:17
        回复
          10.8
          从升级文到无限流:游戏化的网络文学与时代想象力
          网页链接
          人们以一种“决断主义”的姿态,各自选择自己想要相信的小叙事,并以这样的方式加入战局,诸小叙事共同体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这就是大逃杀类故事所反映的社会思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0-08 20:33
          回复
            “叙述”本身是真实的,“故事”却需经诠注——尽管,我们也只能用叙述来诠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0-08 22:38
            回复
              “观望正是参与的表现,观望,还担负监察的作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10-08 22:43
              回复
                10.9
                姜宇辉:游戏何以政治?
                网页链接
                在传统的主权国家之中,个体面对严酷的惩罚权力,仍然还是保有着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但到了规训社会之中,权力的运作变得愈发微观,流动而弥散,这也就使得个体的主动自发的选择和回应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而到了数字操控的系统之中,控制又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增强和深化。如果说在规训机制的背后,毕竟还是有人的意志在监控在主宰,那么,在数字治理的背后,则全然是冷冰冰的代码和算法。更要紧的是,数字系统更掌控了互动性这个终极利器,它需要每个个体无时无刻不处于与系统的互动之中,并经由这个“主动性”的假象越来越深且难以挣脱地身陷其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10-09 23:08
                回复
                  10.11
                  看了不少论文但都没有做到精读,主要是真的太困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0-11 22:57
                  回复
                    在网络语言中,那些在无数转发中高速旋转的鸡汤文,已经彻底离开了真实的地面,成为一种廉价的“刻奇(kitsch)”(媚雅)。表面上看是在讨好别人(媚俗),其实更是在讨好自己(自媚),自己被自己的矫情感动了。
                    “扪心自问,面对‘主流’现象与观念,我或许可以做到不跟风‘媚雅’,但是却经常落入‘跟风’‘批判”’的陷阱。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正是对‘批判思维’的不解释、只强调,使得‘反主流’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貌似摆脱乌合、反对从众的思考惯性,看到‘主流’或是广受追捧的事物便不假思索地批判否定,却又陷入另一个‘媚雅’的循环。
                    “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将这种渐成惯性的批判视作一种证明存在感的表态,好像赞成大多数就意味着庸俗空洞;而批判它,就有相反的效果。如此一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就沦为了一种站队标牌。因此,我认为唯有时刻清醒才能免于受他人摆布的命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0-12 07:58
                    回复
                      10.12
                      王楠:自恋者的独舞
                      网页链接
                      喜欢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舞的“小丑”,正是当今高度个体化的空虚之人的写照。借助幻想编织起脆弱的自我,极度渴求社会承认,可一旦遭遇现实挫折就立即崩溃。他们随意编织理由,认为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是社会的错,甚至不惜用暴力破坏一切,在空虚的深渊之上幻想自由。
                      “小丑”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们又沉溺在“小丑”的世界中,所以我们才看不到,虚荣冷酷、满口意识形态说辞的“小丑”,其实正是他痛恨的那些人的颠倒镜像,只不过说辞相反、用力相悖罢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看到“底层”和“少数”就天然觉得他们“弱势”和“受压迫”,而不去切实地观察和思考,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他们其实是自己批判的精神病专家的颠倒镜像,只不过用肤浅的博爱取代了虚假的理性,用政治正确的偏见取代了政治偏见的正确而已。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10-12 15:18
                      回复
                        饶有兴味的是,这些正典化了的作品群,本身又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可以说,对“革命历史”的经典化讲述,构成了这些作品进入当代文学正典的基本途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10-12 16:46
                        回复
                          “革命”曾谋求一种叙事秩序以讲述“反秩序”,一旦这种苦心经营的秩序瓦解,人们会期待一种叙事的虚无主义状态,还是一种更“有效”更有“安全感”的秩序?……而以蔑视和嘲讽正典为旨趣的新的作品,人们会不会期待它们,最终反讽地堂皇进入新的当代文学正典呢?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10-13 17:08
                          回复
                            补一下昨天的
                            我(毕论)导的文章🤤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10-13 19:23
                            回复
                              诺奖为何颁给安妮·埃尔诺?
                              网页链接
                              安德斯·奥尔森:埃尔诺以一种原创的方式写出了记忆的疏离,这迫使她大幅改变了她的语法——从第一人称叙事转到第三人称视角。她已经成为了她自己的他者,但她与她的过去仍然休戚与共。我相信这种面对自我的双重凝视是她的代名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10-14 1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