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吧 关注:915贴子:5,109
  • 2回复贴,共1

关于熊永强同志的部分报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熊永强同志逝世后,他的先锋模范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包括《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健康报》、《北京青年报》、《科技日报》在内的各大报社媒体也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熊永强同志的先进事迹。
     以下为部分报道的全文刊登或内容摘要。
     熊医生的最后一天——记首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熊永强1月8日凌晨两点,熊永强屋里的灯还亮着,离天亮只有三四个小时了,他仍在伏案改稿。
     熬夜已是常事,既是前一天工作的尾声,又是新一天工作的开端。
     女儿说他,“弦绷得特紧,”他认为“这是一种享受。
     ” 此刻,一盏小灯一张小桌连着一个大事业。
     他是全国小儿心律失常临床科研协作组组长,正在审改有关课题的科研论文。
     这个全国性的科研协作组由他发起,他所在的首都儿科研究所是牵头单位,他担任课题总负责人与总体设计。
     一个松散庞大的民间性质的科研组,已有13年历史,目前有22个省市、75个单位、300名医药科技人员参加。
     一个当前儿科临床的重要课题,由于这个有预见性的全国大协作的努力,在总体研究水平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熊永强是总策划,又是课题负责人,因为白天有心功能室的工作和半日专家门诊,他就在夜间加班工作。
     两点多钟,他用两只手和整个上身的力量撑着桌子站起来,长久地慢慢地活动胯骨,然后拄着拐棍,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到床边躺下。
     他患有双侧髋关节疾病,两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下肢分不开,抬不起,寸步难行。
     今夜使他更加痛苦的是头痛,已经连续一周咳嗽、发烧,现在一咳,就引起剧烈头痛。
     他难以入睡,有时刚刚睡着,就被电话铃声叫醒。
     6点钟,是所里一位职工来的电话,他的家属犯突发性心脏病,请熊大夫赶快指示如何急救。
     熊拿着电话说了半个多小时。
     电话还没完,又有敲门声。
     一对年轻父母领着5岁的病孩子上门求医,熊永强立即给他细细地看病。
     熊家已经习惯这种突然袭击,凡清晨或夜半来的多是心脏病小患者,都必须立即诊治。
     只是今天,他一清早就显得比往日疲倦。
     孩子走后,他刚想躺一会儿,电话铃声又一次响起。
     同事们说,他走到哪,病人就跟到哪,电话就追到哪。
     他的每一天都如此。
     家里的电话号码是他主动给患者家长的,因为这些心肌炎小患者都需要一个长时期的监护治疗,更因为他与家长一样想要拯救孩子。
     有些病孩子的家长情绪低落,他就鼓励他们。
     “你放心,我一定要让他好!只要我在,我就负责到底!”熊医生记忆惊人,一听到家长名字,就能立即说出孩子名字,每个孩子的病情像输入计算机一样装在脑子里。
     今天又是谁的电话?76岁的老父亲更是热心人,从不嫌儿子把家搞得怎样乱。
     今天,他看儿子总在咳总又放不下电话,就不时过来看看。
     有许多患者,熊医生全家人都熟悉。
     ——是高怡吗?那孩子以前每分钟脉搏跳200多下,现在长得挺壮,准备结束“免体”了。



1楼2010-06-27 17:13回复
    我4岁查出心脏病 7岁熊大夫给我治好了 今年我三十岁 我没有忘了儿研所熊大夫 愿恩人在天堂快乐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7-11-14 01:20
    回复
      天妒英才。扼腕叹气息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3-24 1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