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吧 关注:1,165,476贴子:42,330,877

临沭县临沭街道村庄概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夏庄,位于县城中部,苍源河自西向东在庄前流过。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沂州志·疆域志》记载:"明万历九年(1581年)置夏庄社。"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郯城县志》记载:"杜允,夏庄社人,嘉靖十五年贡。"清光绪二年(1876年)《高氏家乘续修族谱》记载:"我始祖前明之初,避红军[红军:元末刘福通领导的农军起义军,以红巾裹头,号称红巾军。本节引用族谱中所出现的红军或洪军,皆指红巾军。]迁居夏庄,迄今十有七世矣。"《禚氏祖谱夏庄支谱》载:禚氏明初自高密卜居于此。明初,禚、刘、贾三姓徙此建村。后高氏迁入,取夏天万物茂盛和"华夏"之意,称夏庄。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划为东南村、东北村、西南村、西北村、西南庄、禚村6个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设河滨街、利民街、振兴街、镇北街、镇南街、富民街6个居民委员会。
曹村,位于县城东部,南傍苍源河。《曹氏家谱》记载:"吾原籍山西野子山[野子山:即野子头山,位于山西宁乡县。]西喜鹊窝[喜鹊窝:指山西省洪洞县城北1公里处广济寺旁一棵大槐树上的喜鹊窝。明朝初年,广济寺大槐树一带为官府移民集散地,故移往山东的移民将大槐树喜鹊窝作为故乡的象征。],明洪武初有云避瘟灾迁鲁省费邑茅峪村,四世迁兰山县苍山后曹家界墙。"明朝中叶,五世迁此立村定居,因曹姓立村,故取名曹家村,后简称曹村。


深思熟虑不轻信,陌生卡里不打钱!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7-18 06:42回复
    凌山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北6公里,东依苍山,西傍苍源河,原莒(县)阿(湖)公路自村东经过。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民国9年(1920年)《处士凌公墓表》记载:"凌氏其先祖海东[海东: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地区,古时在海中,"周回数百里"(《南齐书·州郡志》)。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后,始和大陆相连。因为这一地区为海岛,所以,古时候称其为"海东"。今江苏省东海县多为古"海东"之地。今临沂市各县区的居民,有一部分就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海东十八村迁移而来的移民的后裔。]当路[当路:村庄名(海东十八村之一)。《隆庆海州志》记载:当路村"东海城北十里,汉邹衍乘驴游学至此,憩豆田旁。豆被他畜先食,主诬衍驴,与辩弗信。遂剖驴视之,果非。"因得名挡驴村,后改称当路村。是明初移民遣送村之一。]人,明初传闻避红军之乱,始居于兰[兰:指兰山县。唐置,明省入沂州,清又置兰山县,为山东沂州府治。民国废府,改称临沂县。]之苍山西首。"因凌氏于苍山西麓建村,故名凌家山西头,后简称凌山头。
    王山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北5.5公里,东依苍山,西傍苍源河,原莒(县)阿(湖)公路从村东经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土壤以夹砂黄泥头为主。《王氏族谱序》记载:"我王氏宗族原出于江苏徐州市,始祖熙公在秦朝为官……四十八世祖雄公由当路庄迁居于此。"明朝初年,王氏于苍山西麓建村,故名王家山西头,后简称王山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7-18 06:43
    回复
      东朱车,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北4.5公里,东临原莒(县)阿(湖)公路,西傍苍源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明朝初年,朱氏最早来此立村。传说当年村旁有一深渊,渊内有一独轮车,谁能将车拉出就能发财,以此取名为朱车。因村庄座落于苍源河两岸,新中国建立后,以河为界,形成2个自然村,此村居东,故名东朱车。
      西朱车,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北4.5公里,苍源河从村东南拐弯西流。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油黄土为主。明朝初年,宋姓最早来此立村。河东朱姓较多,河西大部分为宋姓,早年河两岸统称朱车,新中国成立后形成2个自然村,此村居河西,故名西朱车。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宋家朱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7-18 06:44
      收起回复
        山里,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北8公里,村处苍山、马山、冠山、演武山环抱之中。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王(场)夏(庄)公路从村中经过。耕地以沙质土壤为主。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胡氏始祖墓碑记载:胡氏"始祖明洪武时自海东黄泥岭"迁居于此。因村处群山之中,胡氏始建村时称第一隅村,后以谐音"峪"字代之。群山环抱形成天然屏障,村庄在山谷里,故习称山里,沿用至今。1984年5月设山里南村、山里北村2个村民委员会。
        戴家河,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北7公里,东依冠山,西靠马山。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明朝初年,戴、傅2家来此立村定居,取名为戴傅二家村。后戴姓人户渐多,以村傍小河,得名戴家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7-18 06:44
        回复
          庙前,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北4.5公里,马山南麓,王(场)夏(庄)公路经过村中,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东、西、北三面为岭砂土,南为油黄土。《李氏宗谱》记载:"吾祖李氏明代……建文帝时(1399-1402)祖居燕京西华门……后居庙前避永乐之乱。"《明故始祖之墓碑》记载:"始祖讳失,明洪武时自海东黄泥岭[黄泥岭:海东十八村之一。《云台新志》记载:"岭在溪云(山)华盖(山)之间,为黄金湖南,隔村东里许,土色纯黄。"]来此第一峪村居焉。康熙年间(1662-1722)四支居庙前。"因村处红云寺前,故名庙前。
          小韩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西北2.5公里,西濒苍源河,南靠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村北为丘陵,村东系小平原,以砂质土壤为主。《韩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韩氏由海州[海州: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青、冀二州置。治所在龙沮(今江苏省灌云县西南),北齐移治朐县(今天连云港西南)。元初升为路,后改为海宁府及海宁州。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1912年废。]龙井徙此立村定居,因建村于大韩庄村东,且村小,故名小韩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7-18 06:45
          回复
            宋家岭,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北3公里,苍山南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初年,宋氏由海东当路逃荒至此落居,因立村于岭顶,冠其姓取名宋家岭。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宋家岭"。
            刘场,位于县城西北部,北靠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村南系油黄土,村北为岭砂土。清朝初年,夏庄之刘姓在此设场收粮,由佃户看管,后人户增多,繁衍成村,得名刘家场,简称刘场。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刘家场"。
            孙家沟,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北3公里,座落在三面环岭的沟旁,龙窝灌区总干渠从村前穿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孙姓从海东逃荒至此,依岭傍沟建村定居,冠其姓得名孙家沟。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孙家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7-18 06:46
            回复
              兴隆街,位于县城西部,东濒苍源河,南临常林大街,北与小尤庄相望。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末年,高氏第七代孙高应太由夏庄迁此立村定居,现已14世。因村东小河流水弯弯曲曲,势若游龙,故始称兴龙庄,后因地处小河岸边,又易名小河涯。后改称兴隆街。
              曹家洼,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北2公里,龙窝灌区总干渠经村前东流。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曹氏支谱》记载:"吾曹氏蕃衍于晋省,继兴于鲁省之东,有费邑焉。村名茅峪,由茅峪后迁兰山县东苍山后界墙村,即始迁之始祖也。"清初,曹姓建村于三面环岭的低洼处,冠其姓得名曹家洼。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7-18 06:47
              回复
                明河街,位于县城西部。南靠常林大街,北濒苍源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清顺治年间(1644-1661),高姓由南沟头迁此立村定居,现已11世。因村后有一小河,曲折蜿蜒,河底多石,阳光照射,明亮闪光,故始名明汪涯,后改称石汪涯。现称明河街。
                后崔蒿科,位于县城西南部,龙窝二干三支渠南岸。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西为岭砂土,南系砂姜黑土。《崔氏支谱》载:"始祖一支来郯[郯:指郯城县。]历有年所,居邾郭村,雍正八年(1730年)分支有四,一支去蒿科。"明代末年崔姓从朱果(邾郭)来此立村卜居,因靠近李蒿科、孙蒿科,故得名崔蒿科。清咸丰二年(1852年)部分居民迁往村南安庄,此村居北称后崔蒿科。
                前崔蒿科,位于县城西南部,东邻孙蒿科。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黑土小平原为主。清咸丰二年(1852年),崔氏从后崔蒿科迁出,择此立村定居,因立村于崔蒿科前,故名前崔蒿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7-18 06:48
                回复
                  孙蒿科,位于县城西南部。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黑土小平原为主。明朝末年,孙氏由海东当路徙此立村定居。因建村时此处野蒿丛生,故以姓氏得村名为孙蒿科。
                  李蒿科,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西南2.5公里。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村西为砂岭地,村东系黑土小平原。1962年重修《李氏宗谱》记载:宋代末年,李氏"始祖自陇西[陇西:指连云港市云台山区万金坝(海州东北部)以西地方。]当路村"迁此立村定居。李姓在地旷人稀野蒿丛生的地方建村,故名李蒿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7-18 06:49
                  回复
                    前于店,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3.5公里,东傍小河,西濒苍源河,北靠华丰大街。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于氏墓碑》记载:"于大公讳龙合葬之墓,大清嘉庆七年(1802年)一月立,七世孙建。"《高氏重修族谱》记载:"高氏始祖于前明之初避红军之乱,由海东卜居夏庄。"13世迁居于此。明末于姓从海东当路逃荒来此定居,因村处交通要道,居民多开设坊店,故称于家店。后以路为界形成两个自然村,此村居南,称前于店。
                    后于店,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3.5公里,西濒小河,南靠华丰大街,北傍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原和前于店统称于家店,后以此村居北,故称后于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7-18 06:50
                    回复
                      胡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4.5公里,龙窝灌区总干渠由西向东从村后经过,一小河从村中流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胡氏支谱》记载:明朝末年,胡氏自山里村徙此卜居。因胡氏立村,故得名胡家庄。
                      赵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4.5公里,原连(云港)菏(泽)公路北侧。源于苍山、马山之麓的小河从村中穿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高氏支谱》记载:"吾高氏明初避红军之乱,由海东迁来郯之夏庄,十二世出迁赵家庄。"明朝末年,邝氏徙此立村定居。后赵氏迁入,且繁衍成村中主姓人户,故得名赵家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7-18 06:50
                      回复
                        薛疃,位于县城东南部,苍山路东侧。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明朝末年建村。此村为薛姓所建,冠其姓得名薛疃。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薛疃"。
                        后杨楼,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南2.5公里,南濒苍源河,北靠原连(云港)菏(泽)公路。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沙土地为主。民国25年(1936年)重立《杨氏祖茔祭田碑》记载:"公生本布衣,功名未显,年湮代远,事远莫彰,其墓在苍阳寨子村西。"杨氏始祖青喜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自海东当路村迁来此处定居。杨氏始建村时称杨家庄。后因杨氏有人在京为官,建造官邸,筑楼9座,遂改村名杨九楼,简称杨楼。因村处苍源河两岸,后以河为界形成两个自然村,此村位于河北岸,故称后杨楼。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7-18 06:53
                        回复
                          井店子,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4.5公里,西傍小河,原连(云港)菏(泽)公路从村后经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井氏族谱》记载:井氏原籍济南北井家甜庄。明朝末年,兵燹战乱,盗匪横行,井氏外出谋生来到此地,招赘于范家店子,后范氏老人双亡,井氏回姓,改称井家店子,简称井店子。
                          王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南4.5公里,东靠石羊岭,西傍小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村东为砂质土壤,村前系黑土地。《胡氏支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始祖迁兰邑第一峪村,一名山里。十六世坤元迁居王家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氏自山里徙此卜居,因村西小河内有一盆形怪石,始称石盆庄。后以王姓居多,改称王家庄。
                          后半路,位于县城南部。东临苍山路,南靠排水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黑土地和岭砂地为主。明朝末年,刘姓从白旄迁此立村,因村处夏庄和周庄之间,故称刘半路,简称半路。因周围有3个村称半路,1950年以方位区分,此村居北,遂改称后半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7-18 06:56
                          回复
                            井店子,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4.5公里,西傍小河,原连(云港)菏(泽)公路从村后经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井氏族谱》记载:井氏原籍济南北井家甜庄。明朝末年,兵燹战乱,盗匪横行,井氏外出谋生来到此地,招赘于范家店子,后范氏老人双亡,井氏回姓,改称井家店子,简称井店子。
                            王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南4.5公里,东靠石羊岭,西傍小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村东为砂质土壤,村前系黑土地。《胡氏支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始祖迁兰邑第一峪村,一名山里。十六世坤元迁居王家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氏自山里徙此卜居,因村西小河内有一盆形怪石,始称石盆庄。后以王姓居多,改称王家庄。
                            后半路,位于县城南部。东临苍山路,南靠排水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黑土地和岭砂地为主。明朝末年,刘姓从白旄迁此立村,因村处夏庄和周庄之间,故称刘半路,简称半路。因周围有3个村称半路,1950年以方位区分,此村居北,遂改称后半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7-18 06:57
                            回复
                              东河口,位于镇政府驻地临沭东南5.5公里,西濒苍源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末年,刘氏自海东当路徙此立村,因立村于苍源河东岸,故得名东河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7-18 06: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