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佛门吧 关注:2,339贴子:60,502
  • 0回复贴,共1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
“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去创造一个“业”,这时候你的想法很重要,必须培养一种正确不颠倒的想法。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八识规矩颂》)
当“第六意识”在面对果报时,它的情绪变化是很复杂的。怎么复杂呢?“性界受三恒转易”,所谓“三”是指善性、恶性、无记性,或者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时候是指苦受、乐受、舍受,这些都不断在变化;“根随信等总相连”,在变化当中,有时候跟“根本烦恼”相应,有时候跟“随烦恼”相应,到了佛堂又生起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这样的变化,会对我们身、口起引导的作用,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它不但时时在变,等到力量增大的时候,还会驱动你的身体、嘴巴去造作,形成了“引业”跟“满业”。
“引业”是指强大的业力,会影响“总报”,生命的形态;“满业”是指薄弱的业力,会影响“别报”,充实正报条件;就创造了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思想”非常重要,“第六意识”的情绪变化,会带动身口去造业,这些业又影响到未来。思想和果报的互动关系,这就要看第二个偈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摄大乘论》)
“名”是指“名言”,就是思想、想法;“事”是指外在的“果报”。果报会影响想法,想法也会影响果报,两个互相影响;这样的性质,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好好去体会。
不同的想法,会起不同的作用
在“名言”和“外境”当中,要知道一个观念:“唯量及唯假”,每一件事情都是“无自性”的,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个果报到底是伤害你、还是帮助你?果报本身不能决定,是你的想法决定的!
比如说:你这个人身体多病,我们只能够说“多病是痛苦的果报”,不能说生病就是障道、让你不得道。“病痛”叫做痛苦的果报,但是不一定障道。蕅益大师说:如果对病痛有正确的想法,可以产生正面的力量。好比能消除我们很多妄想,增长我们对于“苦、空、无常、无我”的观察。为什么你知道无常呢?因为有病痛,你才发觉人生不能久住、不能再轮回了。
诸位要了解一个观念,无始劫来,我们结了很多善缘,也结了很多恶缘,这是不能改变的。佛法讲“改变”,很多人不了解,主要是“改变你的想法”。如果你把每个人都当作善知识,每个人都能帮助你修行;如果你把每个人都当作恶知识,每个人都变成在伤害你,这是事实!
当果报出现时,唯识学说它是“无记性”,非善、非恶。那怎么会变成有善、有恶呢?是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一个人经常生起负面的想法,其实是你自己在伤害自己。说实在话,没有人伤害你,阿赖耶识只是如实的把果报呈现出来,谁知道你会这样想呢?你跟果报接触时,产生一种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影响你去造业。
我曾经问过很多念佛人:“当你听到佛号的时候,会生起什么想法?”
你说:“唉,我听到佛号都没有任何想法。”那你绝对没有办法往生!你没有想法,你就没有好乐心、归依的心。如果你听到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没有想法,这个佛号你念不住啊!你看打佛七,有些人佛号一念下去,佛号就在心中,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跑不掉,就算跑掉了自然会拉回来。有些人不容易专注,佛号念念念…念不住,跑掉了,拉回来又跑掉。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一种“意乐的心”,它跟你没有关系嘛;就是没有想到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具足种种功德庄严、无量光、无量寿。
我再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好比你今天想到巧克力,你会有什么想法?”你说:“我没有什么想法!”那你一辈子也吃不到巧克力,因为你跟它没有任何交集、没有正确的忆念它。你说:“巧克力味道很甜美哦,吃下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还会给我种种能量。”你对巧克力的想法是甜美的、能给你能量、有安神的作用……你联想到巧克力可以带来很多益处,有一种意乐心,这样在你未来生命当中,就可能与巧克力再次相遇。
所谓“忆佛”,为什么要忆念阿弥陀佛?就是因为这样,我们跟佛陀之间的因缘,才能够建立起来,原因后文会再详细说明。
总之,你的“生命”跟你的“想法”很有关系,如果不善用其心,来生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我们今生面对果报,要注意如何生其心,这是我们该注意的事,因为你所想的会影响你的未来。是怎么影响呢?......
(摘自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
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净界法师
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末法众生的特性,「神识飞扬」,这个神识就是第六意识。
我们第六意识,飞就是轻举,轻举不沉;扬就是浮动,轻举浮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心粗境细」,能观的心太粗重了,这个昏沉、掉举太粗重了;而所观的境界太过于复杂微细,所以「观难成就」,很难相应。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没办法;那么粗重的心,它没办法去观微细的境界。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佛陀悲悯,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就是称名的方法最简单,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佛号能够保持相续,就能够往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
这当中也有一个意思,不但是「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整个过程当中,也不容易着魔。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
我们能够志诚恳切的专注一心,就是你有魔境,有时候我们的般若智慧不够,熏习不够,这种胜解力不够,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妄,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去观它,你摄用归体,专心念佛。
古德说,如果说这个佛像的境界是真实的,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时候,你继续念佛,这个佛像会更加的清楚分明;假设这个佛像是一种虚妄境界,它不随顺于阿弥陀佛的清净法界的时候,你专心念佛,它就应该消失掉,要消失掉。
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够,你看到任何境界,赶快摄心,这个一定是你中间有打妄想,这个境界才会出现,你就不管它是什么境界了,你专心念你的佛号,如果会消失掉,这个佛像就是有问题,如果它继续存在而更加分明,那就对了。
所以说你志诚恳切的专心念佛,也是一个办法。
最后,「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就是要身心力行。这个是讲到「善识对治」,调治,这一段是针对于外在的魔境。
---------
「不随妄转」对念佛人很重要
净界法师
你应该怎样训练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转,不是等到临命终才不被外境所转。我们不相信你平常八风一吹,你的心就动摇,到你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动,不可能有这种事情,这不合乎唯识的等流性。你现在是什么心态,你临终就是什么心态。这一棵树往东边不断地生长,你把它砍断了,它肯定是往东边倒下去;它往西边发展,砍断了是往西边倒下去。净土宗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但是你能够做到“不随妄转”这样的智慧观照,对一个念佛人而言,就很重要。
经文分三大段,首先说明我们如何观察人生,才能够决定不随境界转。
举相幻化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能够把心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必须有“空、假、中”三种智慧。
【总标】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呢?“一切”指的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包括色身,包括内在的思想,就是身心世界。我们的身心世界,佛陀讲出二个譬喻来形容它:
一、浮尘:飘浮在空中的灰尘,身为一个灰尘,它自己作不了主,这个灰尘要往东、往西是“业力”的风在主导的。从“浮尘”的譬喻,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有二种相貌:
(一)、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身体就不舒服,很正常!生命本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波浪状的,起起落落,因为我们过去也不是完全造善业,也不是完全造恶业,善、恶业都混在一起,就创造一个变化的人生,所以浮尘是变化义。
(二)你没办法作主─诸法无我,它要往东或是往西你作不了主,它不会满你的愿。
二、诸幻化相。它是虚妄不实的,就好像魔术师所变现的兔子,你看魔术师他把手帕变现个兔子。它明明是手帕,但是他就是假借这幻术,把它变成一只兔子,所以兔子只是一个假象,它没有实体。
我们从“浮尘”跟“幻化相”的譬喻,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生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要能够不受生命的干扰,你必须要正确的观察人生。我们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缘和合而出生,也因为因缘别离而消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在《楞严经》当中,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人生,他习惯用的思考模式,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要问你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怎么就有你现在的色身?怎么就有你现在的思想呢?”
“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是从前生而来。”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你前生不是长这样子,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这个思想,你怎么说你从前生而来呢?如果前生创造了今生,那你应该要跟前生很相似啊!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有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人,怎么蚂蚁会把人创造出来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是从前生而来。
“你将往哪里而去?”你说:“我到来生去。”也不对!因为你来生也不是这个样子,也不是你今天这个色身、这个内心。
我们如何正确去看待人生呢?
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在某一个时空。在我们无量的过去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造过某一个业,这个业成熟后就把你的身心世界给显现出来。就像魔术师他把兔子显现出来,兔子结束以后,你说它到哪里去呢?它也没到哪里去。
比方说做梦,我们一夜之间连作了五个梦:你第一个梦,是梦到你做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梦境消失的时候,你又作了第二个梦;第二个梦作完,作第三个梦…那你说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它没从什么地方来;梦消失了它要往哪里去?它也没到哪里去。
我们人生是没有一个实体,如果它有一个来处,那人生就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因为它“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在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在过去偶然的机会,有一种业力去薰习你的真如本性,这业力把你的身心世界显现出来。等到这业力的能量消失以后,你再也找不到你的色身、你的内心世界了。我们的人生,只就在因缘当中,一个暂时的假相,它只就是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
比方说,我释净界从什么地方来?我也没从什么地方来;等我往生以后,你再也找不到我外表的色身、我现在的思想了,我又换了另外一个身心世界。
本性是空,但是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缘。所以大乘佛法在看人生,它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对于不变的体性,“我空法空”的真如是肯定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种自性执——“我执、法执”这一点是否定的。我们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个我,没有!
“空观”是破除我、法二执,但是它也要修“假观”。既然身心世界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暂时的,那我就完全放弃了,也不对!你必须“借假修真”,你为什么能够忆佛、念佛,你还得靠你这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听经,来打佛七,去积集资粮。所以,从大乘佛法来看人生,它不否定,也不肯定,叫做“即空、即假、即中”,一种“中道”思想。


IP属地:吉林1楼2023-09-23 16: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