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788,235贴子:58,218,236

详评三个2k塞:final a5000 音特美evo 海贝yvain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诈尸填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14 19:51回复
    a5000是final在去年年底推出的a系列上位型号,与前不久刚刚推出的vr2000一起,算是补完了a系列的产品线(e系列首发是2000~5000四款,1000和500隔了好几年才出),至于a8000。。。这个完全脱节的售价让人很难把它放到这堆不到2k块的小弟里一起说事,真跟a8000比a5000连当次旗舰的资格都没有(问题来了,final你连tws都出了个ze8000,那我的e8000呢?)
    纵观整个a系列的历史,我有一个有趣的推论,a8k(3个0打起来太麻烦还是直接打k吧)作为全球第一个纯铍振膜耳塞也是a系列第一款产品,毫无疑问是final的创新与试水作品,而紧随其后推出的a4k/a3k/vr3k,是把a8k的部分特色提取出来放到了低端产品的调音思路里。这个比a4k迟了近两年才推出的a5k,与其说是a4k的升级更像是对a4k做了一些改良和一些风格取向的调整(另,某种意义上a8k也有一个改良产品,就是与dita联合推出的限量型号糸竹)。也就是说a系列不像e系列一样首发直接一整个系列攻打市场,而是循序渐进逐步调整进而完善整个产品线。
    作为a5k的前置产品,说a5k之前就不得不先提一下a4k,不过毕竟不是主角,我尽量简短一点。在a5k之前这玩意当了我两年的主力塞,我对a4k的评价相当之高的同时对它存在的问题表示惋惜。a4k最大的强项与主打特色就俩词:声场,定位。a4k拥有一个十分宽广与规整的声场。宽广不算十分突出的优势,核心是规整,a4k的声场的前后纵深距离感丝毫不逊于横向,使得a4k的声场呈现出一个形状极其精准的圆形空间。对前后纵深的距离感的表现向来是只有左右两个单元的hifi耳机的一大难点,很多耳机都是左右和侧方拉得较远正前后方较为贴近,而a4k对不同方位的声音的距离感都十分一致。定位就好说了,方位的准确性与距离的准确性。a4k这两大特色在中低端价位鲜有耳机能做好,也是我对a4k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至于a4k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一个:高频,a4k的高频细节着实不尽人意,更要命的是a4k的能量主要就集中在高频,这使得a4k在面对一些高频复杂或者质量不佳的音乐(比如acg)时,会糊成一片或是严重放大其中的瑕疵,十分影响整体听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1-14 19:52
    回复
      首先提一下,a5k是一个非常难搞的塞子,它不仅吃煲机,吃推力,甚至还吃前端的控制力。a4k在官网上写明了需要150小时的磨合期,a5k虽然没提,但它的单元参数和a4k一模一样,甚至可以合理猜测就是a4k同款单元,同理也需要这么长的煲机,参见我之前的开箱贴,a5k的开声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而完全煲开之后的a5k无论是细节密度与结像线条的清晰度各种素质表现毫无疑问都是比a4k强上一个档次的。至于推力和控制力,别看这玩意16欧100db似乎人畜无害。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折腾前端,从入门播放器rs2到天价小尾巴w4再到生猛大尾巴mub1,然后全卖了换成zx707,然后实在是忍不了🔒尼的推力又换成了小墨菊,a5k的声场表现和这些设备的推力基本上是正相关的,a4k在不同前端上声场规模也有变化但都能保持良好的形状和分离度,但a5k在zx707这种弱🐔推力下声场打不开不说所有声音都挤在一团毫无分离度可言。然后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a5k在这么些推力有天壤之别前端上,高频细节表现最好的居然是推力最弱的zx707,其次是推力同样算不上出色的小墨菊,小墨菊姑且还可以用硬素质去解释,zx707就完全是出乎意料(甚至用的还是那个只有区区50mw可能真的不如手机的单端口),如果a5k只是单纯的难推那即便是素质也无法填补zx707与mub1之间巨大的推力差距(参考第二个塞子evo),思来想去也只能把锅甩给控制力这个玄学词汇,毕竟表现最差的w4最大的短板就是小尾巴供电不足造成的控制力问题,mub1也是官方直言不顾素质参数全力打磨听感的产物(当然,至少还是比w4强得多)。
      然后说说a5k相对a4k的调整。改进最大的自然就是a4k那个有问题的高频了,虽然可能是a系列用的这套单元本身固有的缺陷,a5k的高频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和a4k一样失控的问题,但在控制好的情况下它的高频细节表现十分强大,甚至可以超过我第二个要写的首发定价接近它两倍的evo。另一个主要调整是,a4k做出那个规整声场当然是有代价的,它牺牲了中频,为了足够的纵深和距离感a4k的中频有很明显的刻意削弱和拉远的设计,然后便造成了a4k两头翘与高频爆炸的调音风格。从a4k换到a5k最明显的感觉就是a5k的中频明显拉近不少,质感也更加扎实,当然相对的也削弱了纵向声场,总的来说,a5k就是放弃一点a4k那个变态的声场表现换取了全面提升的三频素质和整体表现,虽然对我这个声场控来说a5k声场削弱让我有点遗憾,但毫无疑问a5k的提升完全符合它更高的定位与售价。
      虽然新final失去了老final那独树一帜的浓厚音染让很多老final粉感到失望,但毕竟多年调音底蕴在这里,新final完全没有变成空有素质毫无味道的科hi声(地图炮)。a5k的调音风格总的来说还是延续了a8k和a4k那种偏上盘的薄亮走向,整体比较凝聚干净。a4k强调的是用精准的声场定位打造的现场感,而a5k则更强调各种声音元素的质感,从特色上来说更有几分a8k的神韵。a5k的高频冷亮但不干不躁,带有很甜的泛音。这个风格很像传统动铁,非常合我胃口。中低频相对a8k和a4k增加了一点厚度,不过总的来说仍然偏薄,人声较为顺滑,但称不上很圆润,在质感上属于比较中性的取向,也保留有一定的气声和齿音,有意思的是a5k的年轻女声没有a4k讨耳朵,a4k更冷薄纤细显得更精致,同时更甜一点。和中频高频比起来a5k的低频倒显得有点干了,而且速度很快以至于有点偏硬,另外final好像一直都在刻意控制低频下潜,无论老final新final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不是很懂。
      总的来说,a5k适合的音乐风格还是和a4k类似,主要是各种器乐,尤其擅长强调声场的有一定规模的现场实录,也包含影视游戏那种宏大的交响配乐(不过想要听得爽需要一台力大声细的前端,不然它的表现可能还不如a4k),同时能听一些年轻女声。不同的是a5k比a4k增强了对其它风格的兼容性,高频修正和素质提升使a5k在摇滚电子和acg流行等各种元素杂糅的复杂音乐上也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把它当一个杂食偏器乐的塞子来看也没啥问题。
      另外要特别说一下a5k这条原配线材,它不是final十几年从中端到超旗舰一手包办的大名鼎鼎的京线,而是一条全新设计的八股无氧铜镀银(虽然京线也是无氧铜镀银),目前这条线仅在a5k一个型号上出现,也没有零售版本,这条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频段收紧结像提升密度(京线的中低频是偏散的),a5k在密度和结像上的提升有一半是这条线的功劳,而给a4k换上这条线那a4k的声音会薄到如同走钢丝一般极端。这个特性和纯银很像,但它完全没有像中低端银线一样过于直白干净以至于乏味,仍然具有有铜线温润的特性(这么说来倒有点单晶铜纯银混编的意思)我认为这条线在素质上甚至是超越京线的,就是没有京线那么闪亮,项链效果不足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1-14 19:52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1-14 19:57
        回复
          说evo这个塞子之前先说一说它的厂家,主要是这几年的事:2018年音特美被一家名为lucid audio的厂子收购,而在两年后这家厂子同样收购了威士顿的音频部门,当年赫赫有名的四大动铁厂一下子有两家变成了别人的儿子,ue更是不知道早多少年前就已经卖身给罗技然后一蹶不振,仅剩舒尔一家苟活,有人得知威士顿被收购之后悲观感叹hfi产业的没落并对威士顿表示惋惜,倒也不奇怪,音特美在被收购之前好歹还出了一大堆低端型号,收购之后却彻底渺无音讯,很难不让人担心威士顿的下场。
          在2021年下半年,被收购三年的音特美突然诈尸起来放了个大招,发布了一款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高端型号,一改传统耳插棍子造型首次使用了类公模腔体,也首次使用了多单元动铁配置,其售价更是超级加倍突破了3k大关,它就是我手上这条evo,嗯。。。然后又躺尸去了。不过隔壁威士顿嘛,那就完全是另一幅光景,新品一个接一个的发,从各种老系列重制,升级,再到全新的马赫系列,每次都是五六七八个型号一口气甩出来,完全看不出半点衰颓的迹象(ps.音特美发布evo时威士顿也一起发布了老um的替代升级pro x系列)。所以该说音特美是躺尸呢,还是这完全就是正常经营计划,毕竟音特美不像威士顿热衷于各种复刻重制老系列,老小四战了二十五年新小四还能再战二十五年,er2和er3完善了音特美整个中低端价位的产品布局,好像确实没必要累死累活的研发新品,搞不好这个evo还是被新爸爸催更催出来的呢。哦顺带一提,其实ue也活得挺滋润的,没少出新品,只不过在国内基本上没啥竞争力,因为ue的售价。。。双单元7k三单元1w按我们习以为常的堆料标准来看完全是抢钱。反倒是舒尔,耳机除了跟风出的些蓝牙降噪头戴以外还是那几个老东西,杂七杂八的话筒倒是出了不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1-14 20:01
          回复
            为什么我要把一个首发原价3699的东西放到这篇文章里来呢,当然是因为它跳水了吖,发售不到两年evo就近乎腰斩,现在更是直接跌破2k大关(我买的时候都花了2k1呢,哭唧唧),那自然是可以拿到2k这个价位里来说事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1-14 20:06
            回复
              话说回来,音特美威士顿被收购之后似乎完全看不出什么被收购的痕迹,新品仍然按部就班的发,调音风格也还是收购前的老味道,唯一的改变是两者在收购之后的新品接口都换成了一种全新同轴插头,官方名称叫做BaX T2,又叫IPX,并且两家使用这个插针的线材都由lucid audio负责提供。不知道这个接口是谁搞出来的,ue也在用,目的似乎是取代mmcx。ipx插针最大的特点是小,它的公头直径只有mmcx的70%,官方统一外壳的的直径更是只有4mm,但我很想吐槽的是它的母座大小和mmcx比基本没啥区别,在真正需要小的耳机腔体上反而没小,你这小了个寂寞。。。然后ipx的母座内带有卡扣结构,和现在常见的各种同轴膨胀插针原理稍有区别,但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防止插针旋转。就实际效果来看,ipx不如膨胀mmcx啊a2dc这些膨胀插针,不过插拔也比膨胀插针轻松,算是各有千秋。另外ipx插针的根部有一圈橡胶圈,似乎可以起到秘封防水的作用,不过官方没有说明,姑且认为只是增加摩擦力。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1-14 20:06
              回复
                在写声音之前不得不提的是,这塞子有一个能把人逼疯的槽点,不是佩戴,虽然evo用了和小四系列一模一样的祖传长导管,但它声音最好的搭配是在新小四上出现的双节套而不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三节套,算是避开了这个千古大麻烦。问题出在。。。腔体和线材。lucid audio除了要求统一使用ipx插针以外,也是线材提供方,这个线材比插针更加过分,单股直径甚至不足1mm,我几乎跟所有朋友都吐槽过,这线简直可以拿去测万有引力常数了。然后evo的腔体据宣传也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是用塑料和金属混合烧制而成,但拿到手里的直观感受就是两块秤砣。问题出现了,当年的吧吹fd01就因为腔体重量被广泛吐槽像流星锤,而当我用上evo之后我发出了感叹:还有高手!这个1mm的线材几乎没有任何弹性和韧性可言,音特美还特老实的每边都只用了一根(威士顿都用了两根呢,人家还是塑料腔体比这玩意轻得多),结果就是这个线材十分桀骜不驯,当你需要临时摘下耳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塞子根本没法暂挂在耳朵或者脖子上,流星锤会拖着线材往下掉直到勒住脖子,而你收纳它时,哪怕是小心翼翼的绕圈绑好,只要取出展开时稍不注意这个线材就会立刻打结给你看,这么细的线材绞成一团配上又大又沉的腔体,可能很多人光是看一眼就头皮发麻。官方宣传这条线材的纤细设计是为了减少佩戴时的异物感和听诊器效应,我只能说它用起来有多舒适不用时就有多折磨。我有朋友用了几个月evo之后忍无可忍直接把原线扯断丢垃圾桶里然后折腾升级线去了,我表示十分理解,因为我自己有时都有这种冲动,只不过贫穷使我变得理智罢了。
                evo的声音倒是比较好说,上面讲了音特美威士顿被收购之后调音风格仍然还是以前的味道,evo和经典小四系列相比中高频走向并没有很多改变,最大的区别是低频更多了。嗯evo的新加的两颗单元全怼在了低频上,这使它的低频比起新小四的er4xr再度加强,evo增加低频的原因倒也很简单,比起主打专业和准确的小四,evo面向的是更加大众化的欣赏音乐的使用情景,自然要改善以前小四系列用来听歌时饱受诟病的低频偏少的问题。某白牙也这么做了,然后t13和t5p3评价崩了,可见加低频也是个技术活,evo这个低频就加得很巧妙。它并不是单纯的增加量感,而是把技能点点在了氛围感上。evo表现出的低频质感对于动铁来说是比较蓬松的,可以称得上饱满但能量感并不算强,只是用恰到好处的能量展示了必要的密度质感与下潜,速度也不快。对于低频爱好者来说evo的低频可能不够劲,力量有所欠缺,但对于大众化的调音来说,音特美这个似乎和低频没什么交集的厂子这个第一次算是拿捏得很到位。
                我手上没有er4xr无法准确对比,不过有一个很早以前贴吧吧友复刻的老版小四,和老版小四对比起来evo的中高频调整主要在音色上,老小四除了低频以外还有另一个经常被吐槽的问题,就是它的音色过于铁味,偏薄,干硬。新小四有所优化,尤其er4xr直接把单元换成声扬,极大改善了原来楼氏29689干硬的问题,evo相比旧小四又增加了一些厚度,原有的一些因为铁味影响听感的地方基本上都得到了改善,而动铁细腻清秀的中高频特色仍然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另外音特美在小四上追求的准确而干净的声音在evo的中频高频上没有像低频一样妥协,evo的中频人声仍然没有明显的染色与偏向,高频有亮度但泛音延伸也仍然是点到为止。这种调音可能在面对流行人声时不是那么的有韵味,但更扎实的质感和准确的音色表现使evo在面对各种风格时仍然有出色的表现力。嗯,虽然没有小四那么极端还原,但你拿evo来修正听音观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总的来说,如果你听过小四,那么evo的声音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增加了低频,素质全方位加强的同时更流行化的小四plus。目前新版小四售价在1k4左右,我认为这600块换来的提升比上面从a4k到a5k的升级更加划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1-14 20:07
                回复
                  哦最后还是要提一下,老小四100欧99db的变态推力需求,被无数老烧津津乐道上台才是完全体。新小四和evo同样改善了驱动性,把阻抗降到了47欧,虽然相比老小四好推不少,不至于必须上台,但放到现在普遍十几二十几欧110+db的产品里,新小四和evo仍然属于比较难推的存在,evo在zx707单端口上的表现基本上就是。。。没法听,不仅声场畸形结像混乱,音色都很干瘪。在mub1这种推力怪物上evo才算是能彻底打开,表现出颇具规模的声场和饱满的结像。这里不得不称赞一下我现在用的小墨菊,乐图播放器一大特色就是它们的单端口和平衡口的输出功率参数是一模一样的(墨菊钛菊是500mw,小墨菊是300mw),推力几乎相同,甚至有些人觉得墨菊小墨菊的单端素质比平衡更强,a5k和evo的原配线材都是3.5单端,在小墨菊上无需换线就能获得不错的表现,对于final音特美这类擅长调音的品牌来说,原配的线材耳套等配件往往也是调音的一部分,贸然更换很有可能会破坏原本的特色,所以一个单端推力足够的机器就显得很必要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1-14 20:10
                  回复
                    太硬核了。。。看不懂。。。鼠鼠喜欢用final家的e4000,因为只能买得起这个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1-14 20:57
                    回复
                      我超,甘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11-14 21:42
                      回复
                        我超 15级老东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1-15 00:13
                        收起回复
                          对a4000的评价相当到位
                          收这条塞子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声场和定位,试听的时候非常惊喜。配合一些能拉近人声的小尾巴推出来效果也很不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1-15 00:45
                          回复
                            一种evo线材打结的情况,直面恐惧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1-15 10:25
                            回复
                              你是不是发错图了,手办的图呢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11-15 14: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