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言吧 关注:56贴子:200
  • 1回复贴,共1

东干语-西里尔字母载体的汉语方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干族”的起源。
1877 年到1884 年间,中亚形成了一个华人穆斯林群体。最初移居中亚的回族移民只有5000多人,十月革命后发展到了3万多人。随着苏联的建立,这些回民在1924年民族识别和划界时,被苏联当局定为“东干族”。
“东干”的确切含义有几种说法。有的人认为,“东干”是“东部甘肃”的简称,即“东甘”。因为有些东干人来自甘肃东部。日本汉语史学家桥本万太郎认为,“东干”来自汾河“东岸”,“东岸”变读“东干”。因为他们有的原居住在汾河东岸的一片地区。还有人认为“敦煌”或者“潼关”才是“东干”的本字。上面这些说法实际上都将“东干”看做某一个汉语词汇的谐音,但新疆和中亚一带说突厥语的民族把从陕西、甘肃迁移过去的回族移民叫做“Tunggan”,于是有一种观点就认为“东干”其实来自中亚突厥语的“turup qalghan(站下的,住下的)”的简化形式:Tunggan>Dun'gan。对于东干人本身而言,这些外族对其的称谓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自称为“老回回”或者地理方位更明确的“中原人”。后者在历史上同样曾经是回族的自称。
东干人带到中亚的是一种源自中国陕西、甘肃原居住地的汉语方言。东干话里又分陕西话和甘肃话,两者主要差别就是声调。东干的陕西话有四类声调,和中原官话里关中片的语音特点完全相同;东干语里的甘肃话有三类声调,平声不分阴阳(即普通话第一声第二声合并),和中国西北方言中原官话里的陇中片的语音特点完全相同。东干人的语言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说法“衙门”、“大人”、“衙役”、“学堂”、“使唤”、“路数”、“营生”,这是东干人每天都要说的词。他们称总统为“皇上”或“皇帝”,称商店为“铺子”,称银行为“钱庄子”,称货币为“贴子”,称朋友为“联手”,称理发师为“待诏”,把“签名”叫“画押”,把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等等。
1932年苏联学者以东干甘肃话为标准音帮助东干族创造了拉丁化的东干文字,包括31个拉丁字母和自创的5个字母,一个字母表达一个音素,不标声调。1929年第一本 《东干识字课本》出版后,在吉尔吉斯和哈萨克,20世纪30年代就出版了30种计10万册东干文教科书。1953年,东干文字又顺应苏联国内形势改用38个西里尔(斯拉夫)字母拼写,使得东干人成为“世界上唯一说中国话又完全用字母拼写中国话成功的人”。

而留在中国境内的西北回民也曾一度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西北方言,称为“小儿锦”。拼音文字易于学习,20世纪50年代苏联境内东干人便基本消除了文盲。但由于失去了汉字的传承,东干语书面语口语化严重,有失精练,不够完整、严密和规范。
随着东干语文与汉语母体文化的分离,许多字只留其音却不知其义。在东干方言语音的干扰下,没有汉字对语音的固定,语音容易变异,进而影响到了语义的变化。如民歌“茉莉花”由江南传唱到西北地区,东干人再由西北地区把这首歌带至中亚时“茉莉花”本义已完全丢失,并按照东干语汇的习惯,在“茉莉花”一词后附加一“子”后缀,变成了“毛李子花”,意为“毛李子树上开的花”。而“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俗语也东干人理解成了“掏宝很伤人,历史书下埋死人”……


IP属地:辽宁1楼2023-12-01 13:29回复
    1990 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撰文介绍中亚东干文学,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常文昌教授。他被学界称为东干文学研究的领军者、国内东干文学研究的奠基者。2003 年,他出版了俄文著作《雅斯尔·十娃子与汉诗》,通过对东干族诗人的个案分析,论述了中亚东干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2010 年,常文昌主编的中文著作《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东干文学论纲》出版,这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常教授认为,“由于东干文化的源头和母体是中国文化,中国人对东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更有发言权”。


    IP属地:辽宁2楼2023-12-01 1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