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吧 关注:147,437贴子:1,798,237
  • 0回复贴,共1

深圳书城偶遇《千与千寻设定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阵子在深圳书城意外地看到了这本《千与千寻的设定集》,几番思索,终究拿起翻阅。
.
我始终认为,一部合格的作品本身是“完整的”。
所以,我们要理解作品,其实无需这本《设定集》助力。
.
我之所以仍然选择翻阅它,也出于一点对它的兴趣和期待。
它到底讲述了哪些内容?
有没有“真正主题相关的”元素(即俗话说的“私货”在里面)?
.
我之所以分享这篇读后感,一来简单地对这本《设定集》做一点简评(在我眼中,它为什么有那些内容),二来我发现它确实有利于读者正确地理解《千与千寻》(即含有私货元素)。
.
.
(1)《设定集》的开篇就介绍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部分内容,在我看来就是编辑在“胡扯”,因为(我会断言)“这样的言论是没有读懂《千与千寻》的”。
但《设定集》的目的真的完全是想让读者理解作品吗?
不,《设定集》绝非是“考试答案”般的存在。
它更是周边,是宣传、是文化圈……它需要得到大部分顾客的接纳。
可以想象,这部分内容的“意志”主要服从于制作组(制作人)的意志,那么,只要不损害(作品在观众心中)的形象,谁动笔(原作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
.
(2)《设定集》原画草稿与美术草稿中的改动
由于过了段时间,我脑海里构思的介绍《设定集》的目录编排已经面目全非了。
但我最想分享的事物也当然是拍照了的。

我们会发现,《设定集》中也大量介绍了一些由工作室员工参与的创作元素。
宫崎骏作为编导,能放手开去让员工改动,除了“这或许是更好的idea”以外,更可能的原因是“这些改动并不影响作品主题,而又增添了多姿多彩的idea”。
.
那也就是说(如上图),汤婆婆的西洋风形象其实并不是什么重大的设定。
因为如果核心元素来自一个随机性非常大的设计,那“核心”本身就是随机的,即作品并没有主题。

.
.
(3)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
当我继续翻阅,我终于等到了我期待的内容。
而且,它们仿佛就像出自“一个很懂《千与千寻》的人”之笔一样,似乎就是宫崎骏本人在《设定集》中给读者留下的“线索和钥匙”。
而这些内容,基本都是分镜配文(这更加证实了它们出自宫崎骏之笔)。
.

>>>
我们曾分析过,千寻爸妈的感情状态是非常典型又良好的新时代日本夫妇关系。
即“男主外(赚钱养家),女主内(带娃理财),且双方相互理解和体谅……”。
而《设定集》里更是表示,千寻妈和千寻爸是对等立场的(地位)。
.

>>>
这与我们的分析不谋而合。
我们就是认为,“千寻在耍性子(闹脾气)”,包括她在抗拒进入隧道时的表现。
而不是大多数解说中,认为“这是千寻作为小孩子(纯真)的第六感”之类的表现(这类解说通常认为千寻此举是“好”的一面,与后面“爸妈超前消费、走捷径”等进行对比)。
.

>>>
这照片中更是透露了更多信息,它们仍然与我们的解读不谋而合。
首先,“回到原来的世界”很好地概括了这一段影片的内容。
然后,“再会时父母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更是概括出这段影片中的一个小分段(即“一家重逢”,原文“再会时……”)。
再然后,“但外面其实已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更是我们分析中指出的“时间彩蛋”。

.
而千寻回望“隧道洞口”的分镜,《设定集》也标示说千寻是“不舍”,而不是一些解读说的“千寻也开始忘记神隐经历”之类的。
.
在我们的解读中,这一段被下一个分镜辅佐解释。

.
.
(4)《设定集》的总评
这本书中包含了诸多分镜(及其标示语),大大地帮读者准确、客观地概括了故事内容;并透露人物的心理解读(宫崎骏的作品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心理描写,而是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侧面表现的)。
这大大地降低了读者正确理解《千与千寻》的难度,可以说是原作者夹带私货的内容。
它们被编排进来,也许并非出自宫崎骏本愿,因为展示手稿本身就是合理的,而编导的手稿为了更好地指导“演员”也会给出必要的陈述。
.
书中还有一些更加细节的设定,比如那些石像,原来是青蛙!
它不说,笔者肯定是不知道的,而且也对该元素不以为意。
而当笔者知道这个秘密后,就更加感叹宫崎骏“画笔”之细腻,因为青蛙有“回家”的谐音(日语)。
也就是,石像也是宫崎骏为了表现主题而留下的呼应。
因为我们的解读认为,《千与千寻》的主题,是由关键词“名字、记忆、父母”有机组成的。
而这个有机体,对于“千寻(或小千)”来说,正是:家。
……
也就是说,《千与千寻》其实是写“亲子感情”的一部影片。


IP属地:广东1楼2023-12-10 23: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