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吧 关注:95,669贴子:1,341,644
  • 3回复贴,共1

什么是真人之息以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多对丹道修炼感兴趣的人,都听说过踵息一词,庄子在大宗师中,曾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扰,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便是踵息这个词的由来。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踵息呢?对此,世间众说纷纭,很多人都抛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真人之息以踵,踵指的是脚后跟,也就是呼吸可以深入脚后跟。有人认为踵息指的是要呼吸时意守脚后跟,或是走路时脚后跟先着地等针对脚后跟的训练。有人则认为踵息与阴跷脉有关系,是练功过程中脚部与阴跷脉的气感反应等。那么踵息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先从原文出发,庄子所描述的“古之真人”,有四个特点,一是其寝不梦,即是说真人虽然在睡眠之中但是可以做到不做梦。二是其觉无扰,即是说真人在清醒的时候也没有烦恼。三是其食不甘,即是说真人饮食不追求甘甜美味。四是其息深深,后面紧跟着就是踵息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前后关联的,“真人之息以踵”是在对应前面的“其息深深”,那么这里的踵字,则并不是单纯做脚后跟解,而是对于“深深”的引申描述。另一方面,我们从踵字反推,人体的站立行走,全靠脚部支撑起身体,就像大树依靠深入地下的树根来撑起树木并供给营养一样,所以这里的踵,还有一层根源的意思。结合起来理解,我们不难想到一个词,“根深蒂固”,所以“真人之息以踵”取得是根源深远的意思。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21 17:15回复
    那是否像很多人讲的那样,踵息指的是呼吸可以很深的达到脚后跟呢?显然不是,我们人体呼吸的空气最多只能进入肺部,不可能进入脚后跟,除非肺破了个洞,空气才有可能超出肺脏范围,这是人体生理所决定的,所以踵息并不是人体生理上的深,而是层次上的深,是可以深入生命根源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才更符合庄子一代宗师的思想格局,相比之下,踵息是脚后跟或阴跷脉的气感反应等肤浅理解,自然不攻自破。我们前面在《炼精化气的流程一》这篇文章中提到,生命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命蒂”,在于母腹受气之初,婴儿以气穴胎息为渠道,沟通摄取虚空中的先天精气,先天精气不断转化为供给人体的后天精气,人才得以发育成长,百年寿命也是由此先天精气所决定。所以踵息指的是我们能回到这个根源的层次,像婴儿在母腹中那样,摄取本源的先天精气,也就是丹经所谓“息息归根”,只要能回到胎儿层面,那我们的先天精气就有了充足的补充,根深蒂固,自然有希望实现生命长青的可能。那我们该如何到达踵息的境界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道家讲的息,并不是局限于口鼻呼吸空气,而是一个体内外能量交互的过程,所以除了口鼻呼吸外,还有毛孔呼吸,窍穴呼吸,内息,胎息等等呼吸方式,都是我们摄取交互外界能量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也分不同层次,就像口鼻呼吸虽然也在实现内外能量的交换,但它与我们先天胎息所呼吸的先天能量不是一个层面,所以后天口鼻之息只能补充后天的能量营养,不能补充先天精气,进行后天吐纳等养气训练也只能益寿延年,而不能实现生命长青,要想使生命长青,就必须在人体的根源上做功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2-21 17:15
    回复
      同时,息与我们的神是挂钩的,可以说神的层次决定了息的层次,就像后天的心神(识神)所主导的是我们的口鼻呼吸,那么深入根源的踵息,自然也由相匹配的神志主导。我们人在母腹时,神与心意是什么状态?现在人基本都回忆不起来,何谈在这个状态内炼呢?这就是因为显性的识神用事,先天根源的系统处于潜藏息止状态。所以,首先要提升神的层次,因为神是源于虚空的,而清静则是其本源状态,我们通过阴阳归根的入静方式,就能不断显发出更高层面的神,每更高一层的神显发出来时意识都会呈现清醒非常的效应,其所对应所主导的真息自然也随之出现。我们于此时心息相依,顺着真息阖辟之机逐渐深入,自然会有一层一层归于根源之感,就像顺着大树的叶枝摸到树根的感觉一样,所谓“真人潜深渊,浮游守归中”,并非只是一句理论形容,与祖师们以心印心,才是修行正途。而在进入先天丹道的修炼后,由于踵息代表着真人息深的意义,所以也有不同的层次,前期的添油接命与神蛰气穴,中期的产炼真种乃至长养道胎的修炼中,都离不开踵息的影子,所谓“以如来空空之心,合真人深深之息”,可以说只有功境中明了踵息的真意,修炼者方能开启走向生命自主的过程。我们在《入静的基本思路》中,提到现在人因为身体原因,大多不能实现稳定高层次的入静效应,可以说现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没法出现我们讲的真气熏养如痴如醉等效应,能偶然出现无念的状态都算稀有现象,更何况丹经所讲的真息、玄关呢?所以对于有志丹道修炼的人来说,身体的健康状态始终是一道横在修行路上的巨大关隘,并非你感觉身体没病就代表你没有任何隐患,很多人在不断养生练功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以为正常的身体几乎已经千疮百孔了,想必这对于有经验的练功者们来说并非虚言。所以我们要先通过种种养生手段,疏通全身经络,平衡体内阴阳,调养五脏六腑,补足后天精气,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神与形俱,然后在充盈全身的真气所带来的熏养效应中,自然呈现舒适忘我的状态,从而实现稳定高效的入静效果,得以回到根源的境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21 17:15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21 17: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