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吧 关注:3,954贴子:24,126
  • 3回复贴,共1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IP属地:辽宁1楼2023-12-29 16:43回复
    原文:
    2.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1],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馀;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2]之玄言,五宗[3]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4]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耶?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广说其可尽乎?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5],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6]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7]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文钞正编)与悟开师书


    IP属地:辽宁2楼2023-12-29 16:43
    回复
      白话译文:
      2.我听说净土法门,是畅说佛陀本怀最彻底的大琺。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简略来说,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揽无余;广而说之,即使三藏十二部玄言,五宗诸祖师妙义,也诠释不尽。纵然让遍布大地的所有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用神通力和智慧力,遍布一切世界,满怀激情地说,不间断地说,难道就可以说尽吗?确实是因为净土法门本来就不可思议的缘故。请看看《华严》这样的大经,是三藏之王,到了最后一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这样奥妙的经典,群经之首,也说闻佛即往生,地位与等觉菩萨相同了。如此看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就有来由了。文殊发愿往生,普贤劝我们往生;如来在《大集》中授记,告诉我们末法中,不修行此法就难以得度。龙树在《婆沙》中开示,说是易行道,速出生死。因此往圣前贤,人人都走这条道路,难道就没有道理吗?的确,所谓一代时教,都是念佛法门的注脚啊!不但如此,举凡六根所对的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哪个不是阐扬净土的文字?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哪个不是提醒世人速求往生的警策?广说可以说尽吗?净土法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净”字。净极则光通达,如果不是到了妙觉菩萨的境界,此一字难道就那么容易承当吗?研读一下天台《六即佛颂》(①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②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③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寂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④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⑤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⑥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可知其中的道理。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信愿行”。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都是阐发这个主旨的。用一偈来概括就是《赞佛偈》(阿弥佗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举出正报,依报的果也随之彰显,说出教化之主,徒众自然也就含摄在内了。虽然只有八句,但净土三经的大纲已经全部在里面了。一书就是《净土十要》,字字都是末法时代度人的桥梁,句句都是莲宗的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即使是比喻为拯救溺水火焚之人,也无法表达出作者这样痛切的心情。舍此净土法门,则正信无法产生,邪见无法消灭。


      IP属地:辽宁3楼2023-12-29 16:49
      回复
        注释:
        1、禅教律:三藏所诠之法门为教,教外别传之宗旨为禅。律宗是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2、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记别或授记。
        3、五宗: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和律宗。
        4、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杂,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5、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
        6、《六即佛颂》:宋代普润大师撰。一、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二、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三、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寂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四、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裏见花红。五、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六、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7、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IP属地:辽宁4楼2023-12-29 16:49
        回复